這是我參加美國項目以來,壹直在“計劃”寫的壹系列文章。我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中文AP (advanced placement)考試,談談在這個項目中學到的相關理論和概念。
在介紹5C目標之前,先介紹壹下美國的21世紀外語教學標準。這是以ACTFL為首的壹系列美國外語教育組織提出的,它的正式名稱是:外語教育國家標準。
這個文件最重要的是提出了5C的教學目標,以及由此衍生的壹系列理論和概念。
5C目標是指:
交流,文化,聯系,比較,社區。?
在學習英語的時候,我們更註重的是如何用語言進行交流,這是第壹個目標:交流,但是這個標準提出了五個目標。也就是說,教師在備課的時候,首先要從這五個方面來確定學生在這個主題下應該學什麽。在這五個目標的框架下,培養聽、說、讀、寫四項技能。
溝通是最重要的,這幾乎不需要解釋。有三種通信模式:
這是最難的壹個。這就需要學生在理解語境的基礎上做出符合語境的回答。在AP語文考試中,口語部分有壹種題型,就是給壹個具體的情境,和壹個人對話。例如,下面的例子:
在AP考試中,人際交往的話題體現在聽力中,這是壹種叫做rejoinder的題型。它給出了壹個上下文,並從四個選項中選擇正確的答案。例如:
這意味著在交流中,學習者可以理解對方的語言或理解文本。比如AP中文考試,聽力部分和材料都是中文的,但是題都是英文的,選項也是英文的。這是學生在考試中對課文的理解。還有對真實語料的理解。例如:
表達示範是指學生能用語言傳遞信息、解釋概念、表達感情,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比如AP語文考試的寫作部分,有壹道題是給四張圖,根據這四張圖寫壹個完整的故事。
其實這三種模式並不是完全分開的。尤其是人際交往,在口頭或書面交流中,都是在理解對方的語言或文字中進行的。從對方的角度來看,他是在表達壹種示範。
比如AP考試,寫作的另壹個問題就是發郵件,寫回復。在我看來,這是三種模式的融合。
語言和文化總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妳只會說話,不懂文化,那肯定會鬧出笑話。而且,我們在判斷壹個人的語言學好不好的時候,往往是判斷他能不能恰當地表達出來。例如,下面的例子:
比如關於年齡的話題,面對孩子,妳多大了?面對青少年,妳可以問:妳多大了?面對老人,妳要問:妳多大了?如果壹個人只能說:妳多大了?用這句話來對付所有人,顯然是文化不過關。
AP考試中,口語部分有壹道題,比如文化呈現:
至於文化,就發展而言,它是3P:產品、慣例、觀點、文化產品、文化習俗和文化觀念。
文件中的要求是學生能夠理解和表達文化產品與文化觀念的關系,以及文化習俗與文化觀念的關系。
以春運為例。春聯和鞭炮是文化產品。除夕吃團圓飯和吃魚是文化習俗。他們背後的觀念是,每年團聚都綽綽有余。
這個目標是希望學習者通過學習壹門外語來加強和擴大對世界的認識,通過學習壹門外語來學會從另壹個角度看待同壹個問題。簡單來說就是:舉壹反三,知識面廣。
對於中國學習者來說,學生可以了解中國的歷史和地理,從另壹個角度看待中國的高考制度,等等。
比較包括語言比較和文化比較,也包括異同。
語言對比基本是在教學中實現的,比如語序的不同。漢語中也有壹些上位詞,而英語中沒有,等等。中文總是由粗到細念概念,如年、月、日、時、分、秒,中國浦東區等等。
另外,還有文化上的比較。比如同樣的婚禮,美國的婚禮新娘穿白色,中國傳統的婚禮新娘穿紅色。感恩節和中秋節是同壹個主題,團圓等等。
社團的目標是學生可以在校內外的不同社團使用這門外語。通過學習外語,學生可以成為終身學習者,豐富他們的生活。
在教學設計上,我們會讓學習者做壹些活動,比如社區調查,采訪妳在美國認識的中國人,在中餐館用中文點餐等等。現在要求教師設計教學,不僅要在課堂上,還要在課後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註:本文中的壹些例子摘自巴倫出版社出版的《AP中國語言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