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玉門關之旅,見證了古關的輝煌。只見管理站公路兩旁立著兩根漢代塔形柱,上書對聯:聽塞外羌笛,胡焦馬嘶,張騫,李廣皆去;看大漠孤煙,看夕陽。秦湘漢官今天還在這裏。管理站裏三三兩兩的人,世世代代不遠千裏前來瞻仰。
玉門關是方形的。周圍的城墻保存完好,用黃泥夯築,在西北方向開了兩個城門。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米,高10米,占地面積663平方米。上有女墻,下有馬道,人可直達頸部。兩千年的歲月摧殘和黃沙泛濫,磨掉了雄關昔日的輝煌。千百年來,它曾有悅耳的駝鈴,人們嘶嘶地呼喊,商賈絡繹不絕,使中原絲綢瓷器的名聲遠播,迎來了塞外的羌地、胡茹、葡萄、苜蓿。也曾經戰亂,失山,長城崩塌,人跡罕至,最終成為壹片廢墟。同樣在玉門關,多少人浴血奮戰,壯烈犧牲;多少人封狼於專業,名垂青史;有多少人因為財富和利潤而出名?玉門關歷經滄桑,無言以對。周圍只有壹排圍墻默默的圍著,遊走在關內的遊客腦海裏只有壹些破碎的事實和古老的傳說。
玉門關以西是新疆,也就是古人所指的西域。漢代的玉門關是西北唯壹防禦匈奴的閉門,也是對西域三十六國施加政治影響的大城堡。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目的是聯合大月氏進攻匈奴。但大嶽家族無意與韓結盟展開復仇戰爭。張騫的使命沒有實現,但經過13年的艱辛,他帶來了豐富的西域知識,使漢武帝了解了西域各國,也確定了對匈奴的基本政策。丁原二年(前115),漢武帝派張騫出使烏孫,使節隊約300人,以實現“斷匈奴右臂”的意圖。烏孫王沒有立即決定,張騫派出特使前往大灣、康居、任玥和大夏。壹年後,這些國家都派出使節和韓的副使節回到長安,韓與西方國家正式交往,民間商業開始繁榮。這個時候的玉門關是商業關隘。漢朝在與西域的經濟交流中獲得了巨大的財富。《漢書·西域傳》曾記載其豐富:“珠、甲、犀、玉為寶,後宮豐富;蒲韶、龍文、魚、汗馬滿黃門;巨象、獅子、兇猛的狗和大鳥在外面覓食。非同尋常的異物來自四面八方。”
文景時代的休養生息,為漢武帝實現千古帝王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大壹統時期,謚號為武功的皇帝屈指可數:光武帝(劉秀)、唐舞(李嚴)、元武宗(海山)、吳明宗(朱厚照)。雖然各有千秋,但漢武帝應該是其中之壹。元朔二年(127),漢武帝命衛青攻打匈奴,占領高賽。《史記·魏將軍列傳》記載:“天子曰,將軍今騎清河至最高點,得第壹秩二千三百,斬兵輕銳,俘聽秩三千七百壹十壹,得醜報,驅馬牛羊壹萬余,俱甲而歸,益清三千戶。”他手下所有的蝦兵蟹將都被任命為侯。元壽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率漢軍遠征。自隴西入侵,“凡出匈奴六人,四人為將,先擒十壹萬。”而邪王匈奴後裔數萬人,故開河西酒泉之地,西少得益於虎口。四益封,有壹萬五千壹百戶(《史記·魏將軍驃騎列傳》)。漢武帝先後將關內官員移至河西實邊。”元壽四年冬(前119),關東貧民在隴西、北地、西河、尚軍、會稽。"(《漢武帝史略》)。後來“自武威之西,其人窮於關東,或怨過度,或隨叛而不仁之家徒遷徙”(《漢書·地理》)。移民對河西的真正開發,斷絕了匈奴與羌人的聯系,開辟了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之路。東漢光和帝時代,竇憲、耿秉率軍攻北匈奴,降兵二十余萬。漢軍追擊,將他們送回楊希嫣山,刻石留名。此時的玉門關成就了多少英雄!
“如果不談封侯,妳就大獲成功了。”曾經為“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感到惋惜。想想戰場上的無數屍骨,就能讓人不哭了。漢與匈奴之戰,雙方各有勝負。那個倒在戰場上的壯漢,可能就是中原千千萬萬個老婆天天掛念的丈夫。“芙蓉在吳,西風吹妾憂夫。壹行行字母都是淚,冷到妳身邊。”(唐·陳玉蘭)。他的陳述令人悲傷和感動。也許是千千萬萬匈奴母親天天掛念的兒子,“輸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輸我雁棲山使我女人無色”,希望贏了回國過安穩日子。但生命從此消逝,玉門關無言,唯有大漠寂寥。江河日下,人情超越歷史,代代相傳。
“戰場上酒醉不笑,自古幾番戰。”漢與匈奴基本上持續了近300年的艱苦戰爭。在定遠,侯對西域的慘淡經營,使玉門關成為邊防官兵的壹個寄托。班超寫道:“不敢望酒泉郡,望玉門關生。”毋庸置疑,此時的玉門關是中原人的心理邊界。“半夜,我停下來坐在我的帳篷裏,但我以為我出生在玉門關。(唐、胡曾)“同樣的向往,是由於特定時代特定的社會心理。漢唐政治版圖遠超“西域”。就壹種特定的文化而言,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有很大的不同。東起龍山,西至敦煌、玉門、陽關,是古代和龍和今天甘肅的地盤。這是中原文化的邊緣地帶,也是中原與西域文化融合的地區。中原地區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漢文化通過和龍走廊逐漸向西傳播,西域少數民族的文化向東傳播。中原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在這裏被削弱,而西域少數民族的文化在這裏被本土化,有條件融入中原主流文化。作為文化的“過渡帶”,多元、開放、兼容的文化在這裏形成。這種獨特的文化既不同於中原文化,也不同於西域(新疆)、蒙古草原、青藏高原的少數民族文化。壹首《龍頭歌》:“龍頭流水,輕聲吟。遙望秦川,心與心俱斷。”最能表達漢魏時期穿越班龍,踏上隴南右側的中原人的心酸,把玉門視為“國門”是特定時代文化心理的微妙表達。時至今日,甘肅仍因其特殊的地理版圖和地理位置,成為聯結蒙、藏、維、回等西北邊疆各民族和各省區,維護中華民族團結統壹的紐帶。
商貿軍事的堡壘,文化的融合之地玉門關在哪裏?漢代玉門關的確切位置壹直是史學界爭論的問題。大多數人認為玉門關位於小方城。1907年,斯坦因在關城北廢棄的希斯裏發掘出多枚漢簡,斷定小方城就是玉門關門。有學者對此提出質疑,認為是在小方城西或西北。近年來,根據新獲得的馬泉灣漢簡,提出西漢玉門關似乎在馬泉灣西南0.6公裏的楊娟灣,王莽末年棄之。東漢初移至小盤城西側城墻。大約南北朝時期,玉門關東移。唐朝初年,玄奘(法師)經河西走廊去印度,曾經經過玉門關。根據回鶻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玉門關在瓜州以北50多英裏處。唐瓜洲舊址在安溪縣南鎖陽市。據此,唐代的玉門關在安溪縣,可惜已無蹤跡可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