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主要是用線條描繪物體,尤其是在國畫中,最具審美價值的是線條藝術。然而,以線條為基礎的造型繪畫技法並非中國畫所獨有,西方古典繪畫也重視線條的運用。那麽,中國傳統繪畫和西方古典繪畫的區別是什麽,有本質的區別嗎?
1.西方古典繪畫中的線條在自然形態中屬於感光面。讓我們來看看西方畫家在古典時代是如何談論用線的。達?芬奇曾說:“繪畫的科學始於點,其次是線、面和由面定義的形狀。”。這裏的線只是繪畫過程中呈現的壹種形式,它必須被形式所規定,並最終融化為象樣的形象和光感。安吉爾是強調線條運用的新古典主義大師。他認為如果基本的線條不能揭示個性特征,他唯壹能達到的就是壹個似是而非的形象。同時他也指出“塑造人物時,光的效果也要從人物的中心點來,然後分層次地加深各個部門的陰影。”顯然,西方古典繪畫中的線條屬於自然形態中的感光面,是以接近客觀物象的真實感為基礎的,是再現人類視覺在三維空間上的反映的因素之壹。
2.中國畫的線條既是畫家提取和概括自然意象作為造型的基本手段,又相對獨立於客觀意象,具有表達畫家主觀感受的審美價值。既符合人類視覺在二維空間的真實合理性,又擺脫了西方寫實主義在三維空間被動投射物體的真實幻覺的束縛。因此,水墨勾勒的線條具有相似與相異的雙重特征,成為中國畫寫意的基本形式。
3.東西方文化和哲學意識的差異決定了古典時代繪畫藝術中西方現實主義和東方寫意的形式。西方哲學把客觀的自然世界作為人類的對立因素來研究,體現在繪畫上,強調對自然物體在光影作用下的逼真模仿。柏拉圖對希臘繪畫藝術寫實模仿的認可,亞裏士多德對模仿論的推崇,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國的先賢把人看作自然的壹部分,強調“道”字。在《畫山水序》中,宗炳多次提到“道”、“聖賢含道迎物”、“聖賢以神教道”、“山川以形平道”等。“道”是古代哲學中最基本的概念,即今天的“理”和“理”。指的是天地萬物的壹般規律和壹般規律。人與客觀自然界應該是壹個“天人合壹”的壹體,自然物不需要依靠任何外界條件(包括光線)來支撐,也沒有必要去思考。這種“什麽都不說都是合理的”的理解,體現了繪畫中壹種飄忽不定的對光的漠視,同時又重視事物的本質與人的心態的關系。因此,沒有光影,只有具有物體輪廓結構和精神感受的線條,這就成了中國畫寫意性最重要的表現形式。
二、國畫“寫意”內涵豐富。
1.中國畫的筆墨線條與書法藝術密切相關,在六法中,“用骨筆”是中國畫線條的總要求。“老公的形象壹定要有造型,造型壹定要有骨氣。脊梁之形,以意為據,屬筆,故畫家善書。”內涵豐富的筆觸線條——“氣韻生動”具有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構成了獨特的繪畫風格。《壹草出水》、《五代在風》以及後人總結的十八線人物畫的意義遠非技術語言所能涵蓋,與西方古典繪畫中“臉”的“平”線有著本質的區別。
2.國畫集文學、哲學、書法、篆刻於壹體,強調趣味性、象征性和人格理想化。自從西方繪畫出現印象主義以來,由於藝術觀念的變化和繪畫主體情感意識的覺醒,許多寫意繪畫相繼出現。如果從情感表達作用於主客體關系的程度來把握寫實與寫意的界限,壹些大師如塞尚、梵高、馬蒂斯、畢加索等似乎都包含在寫意之中。但是,它們和國畫的寫意完全不同。從表面看,就線條而言,在堪稱寫意的西洋畫中,不僅看不到“如漏痕”“如斷釵”的痕跡,也找不到極富色彩的黑墨線。從內層看,西方繪畫在印象主義之後的演變,在繪畫形式上仍然是比較簡單的視覺形式變化,而中國傳統繪畫(尤其是文人畫)融合了文學、哲學、書法和篆刻,強調趣味、象征意義和人格理想化,其“寫意”具有豐富的綜合意義。忽略了這種差異,就很難把握傳統中國的“骨法”。
第三,筆墨呈現的黑白系列構成了中國畫寫意的另壹種基本形式。
如果說黑墨線構建了國畫寫意的基本框架,那麽黑與白關系的表達(不僅僅是線,還包括“色同類”、渲染氣氛、表達意境、不妨礙墨色的點、面和國畫色彩)。它使國畫更加完美。這是與筆法有關的另壹個層面,即筆墨,構成了中國畫寫意的基本形式。筆墨所呈現的黑與白的關系,體現了中國畫“神韻”與“意境”的深刻而神秘的審美特征。作為國畫寫意的另壹大特色,是壹系列帶有西方色彩體系的黑白畫。即使是那些充滿主觀感受,遊走在具象與抽象邊緣的繪畫也無法與之相比,而傳統則是寫意。
(3)
從中國畫的寫意特點不難看出“筆墨當隨時代”。即中國畫的寫意要註重現代意識。
第壹,在強調傳統寫意的同時,不能忽視現代意識。
清代畫家石濤提出了“筆墨當與時俱進”的觀點。首先,所謂“筆墨”代表的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正是因為中國的“筆墨”才形成了中國畫的藝術特色;其次,所謂“與時俱進”是中國畫發展的原則和標準,即傳統的“筆墨”不能失去時代的韻味和風格,否則會使中國畫的發展失去獨創性,甚至停滯不前;再次,筆墨既是材料,也是工具。筆墨只有通過藝術家的藝術思維,才能產生中國畫特有的藝術性和神秘性,中國畫作品才能有其應有的藝術魅力。
1,中國畫“與時俱進”離不開中國的傳統文化,沒有這個主流中國畫就失去了她的藝術生命和藝術價值。從中國畫的發展過程來看,每個時代產生的藝術作品都帶有時代的氣息和特征。千百年來,中國古代畫家在處理“筆墨”的發展和“與時俱進”時,從來沒有脫離過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和自身的藝術修養。更重要的是,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和時代有著深刻的理解,所以他們創作了代表壹個時代的傑作。如唐代韓熙載的《夜宴圖》,既展現了唐代流行的線描技法,又反映了時代背景和生活氛圍。再比如;宋代《清明上河圖》不僅展現了宋代的造園手法,也反映了宋人的世俗習俗和時代特征。
2.“筆墨當隨時代”,在“筆墨”的運用和變化上,也要符合時代的風味和風格。只有這樣,才能從理論到實踐實現“與時俱進”的目標。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畫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新趨勢,尤其是對現代水墨畫的探索,躍上了壹個全新的表達層面和思維空間。現代水墨畫強化了形神的抽象關系,以“神似”作為現代水墨意象造型的基礎。現代水墨畫強調構圖的自覺性和筆墨的抽象性,強化了藝術的視覺沖擊力。
中國畫的寫意傳統包括晉唐、宋元、明清,構成了中國畫傳統的全部精髓。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創新發展,如何完成從古典形式到現代形式和內涵的轉變,如何像其他藝術壹樣在傳統與生活、東方與西方、內容與形式、哲學思維、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上拓展新的表現內容和空間,使寫意在現代意識和傳統文化的雙重觀照下走向現代化和未來,是壹個值得我們關註的問題。
3.中國寫意的突破,離不開現代意識的融入。現代意識應包括以下三個層次:壹是新探索產生的新形式美感;第二,新的現代氣息所呈現的新的形式美感;第三,畫家客觀地體會到生活的深刻體驗,用自己的審美觀念和藝術思維去反映適合時代的藝術形象和思想感情。特定的時代會產生特定的思潮和心態。面對現代科學技術和開放流通的文化體系所帶來的種種變化,如果我們仍然固守傳統的審美觀念、審美對象和審美形式,而不是用新的現代意識去分析傳統,利用傳統,在傳統中孕育未來,創造新的藝術形象,展現新的藝術形式,表達新的藝術主題,那麽我們中國的現代寫意只能停留在復制傳統、再現固有社會的僵局中,談不上藝術的創新和發展。另壹方面,從現代生活的多樣性、豐富性和科學性來看,要求現代意識要通過藝術作品來體現,要在創造的前提下進行創新。在這樣的歷史環境和條件下,中國現代寫意畫應該把握現代意識,把握筆墨、形式和意境,加強構圖,打破畫種和繪畫方法的界限,取長補短,借鑒西方現代藝術的精華與外界因素的新結合,使藝術表現更加多樣化、探索性和現代性,更好地體現當代人文精神的新內容和藝術實踐的新鮮體驗。
第二,中國畫的寫意性要與現代意識高度統壹。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藝術和其他文化精神產品是社會意識形態的壹部分,它們必然同物質生活的經濟基礎及其生產方式和階級之間的矛盾關系相聯系。現代意識促進了當代藝術的產生,當代藝術隨著社會的進步而發展。因為既然科技在發展進步,藝術的發展進步也是必然的。
現代寫意藝術的發展總是建立在對傳統的繼承和創新、對舊觀念的揚棄、新空間的拓展和新形式的表現上,這些都受到時代和社會條件的制約。就現代社會而言,它受到現代意識孕育的新的現代審美觀念的制約。因此,現代意識對現代寫意畫的影響尤為重要。那麽什麽是現代意識呢?我認為,現代意識是壹種文化觀念,它既是現代文化精神的體現,也是這種文化精神在社會、生活、藝術上的反映,是運用現代文藝觀念觀察民族傳統而產生的新認識、新方法、新技巧。因此,現代意識體現了藝術的歷史和當代意義。然而,也應該指出,現代意識是相對於過去的非現代意識概念的壹個歷史範疇,因為人類歷史總是處於意識不斷現代化的過程中,所以現代意識也是壹個動態的,表現出從非現代意識向現代意識的轉化和演變;表現為對舊價值觀的否定,對新價值觀的肯定和創新。現代意識不僅構成了對歷史的超越,也構成了對當代意識發展趨勢的認同。
縱觀寫意畫的發展,說明現代寫意畫的成功在於建立了具有高度審美歷史意義的繪畫語言風格新框架;二是要運用新的形式技巧,在話題的展開和意境的營造上要獨特感人;第三,表現的體裁和內涵要充分展現時代特征、環境特征和人文特征。藝術不僅可以延續,而且必須在借鑒和融合中生存、發展和變化。只有把最先進、最現代的知識與中華民族的藝術傳統相結合,把最鮮明的藝術形式和風格與深厚的中國人文特色相結合,才能創作出具有現代意識、歷史意義和價值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