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當代作家。原名舒慶春,字佘玉,筆名許晴、洪瀨、飛窩等。滿族,北京人。出生在壹個貧窮的家庭。我父親是守衛皇城的保鏢。1900年抗擊八國聯軍入侵的巷戰中犧牲。從此全家就靠母親縫衣服和打雜的微薄收入。老舍在繪畫中度過了艱難的童年和青春期。綜合體的日常生活讓他熟悉了司機、手工業工人、小商販、劣等藝人、妓女等掙紮在社會底層的城市貧民,知道他們的喜怒哀樂。受情結藝術的影響,他從小就喜愛流傳於大街小巷的傳統藝術(如曲藝、戲劇)。因為他們的魅力,在底層年輕人眼裏,他們處處都是瑕疵和醜陋,很難與他們安全相處。當五四運動對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呼喚,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敬敬服母,妥妥結婚生子”(《五四運動給了我什麽》)的人生信條中喚醒,他做出了新的選擇。1922年9月,老舍辭去壹切職務,到以開明新派著稱的天津南開學校中學部擔任郭文老師,在那裏寫出了第壹部新文學作品《小鐘》。在此之前,我堅決撤回了母親安排的婚約。第二年,我回到北京,在那裏我擔任北京教育協會主辦的顧的文書。同時在壹中兼職,業余時間去燕京大學上英語。我曾經信仰基督教。雖然道路並非壹帆風順,但五四運動促使他擺脫了封建主義和世俗主義的羈絆,尋求比他已經得到的更有意義的生活。65438-0924年,赴英國倫敦大學東方學院任中文講師,閱讀大量英文作品,從事小說創作。生活和書籍為他打開了壹個比他以前見過的更廣闊、更豐富多彩的世界。閱讀作品進壹步激起了他對文學的興趣。生活在異國的孤獨感和日益強烈的思鄉之情需要寄托和發泄。幾個因素交織在壹起,促使他把自己看到的人和事用文藝的形式寫下來,老張的哲學,1926寫的小說,就是根據他在教育領域的時候學到的東西。接著他寫了小說《趙子嶽》(1926)和《爾瑪依娜》(1929)。三部作品先後在文學研究會刊物《小說月報》上連載,立刻就很好寫,充滿北京地方色彩,善於刻畫市民的生活和心理,吸引了讀者的關註。他的創作從壹開始就表現出現實主義的特點,從語言、風格到內容、主題都有鮮明的藝術個性。1926,老舍加入文學研究會。他最終找到了壹份工作,並在文學上度過了充實的壹生。
老舍在英國住了五年。1929年夏,法國、德國、意大利等國回國。途中因為籌集路費,在新加坡壹所華僑中學教了半年書。當他在英國時,他對國內北伐的進軍感到興奮。在新加坡,我從青年學生的革命熱情中感受到了民族解放運動的高潮。於是,他中斷了描寫青年男女愛情的小說寫作,寫了反映被壓迫民族覺醒的中篇小說《小坡的生日》(1930)。1930回國後,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擔任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南下漢口、重慶。第二年夏天,他與後來成為中國畫家的胡永清結婚。1938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成立。當選為主任兼總務處長,主持協會日常工作。在創作上,他以抗日救國為主題,寫出了各種形式的文藝作品。
1946年應邀赴美講學1年。期滿後,他住在美國從事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即被召回國,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作家協會、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他參與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重視對青年作家的培養和輔導。因優秀話劇《龍須溝》獲“人民藝術家”稱號。“文革”初期,他因受迫害而死。
老舍壹生大約寫了800萬字。主要作品有:《老張哲學》、《趙子嶽》、《二馬》、《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文醫生》、《駱駝出場》、《火葬》、《四世同堂》、《鼓手藝人》、《紅旗下》(未完成)。老舍以他的小說和戲劇而聞名。他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為中國現代文學開辟了壹個重要的題材領域。他所描寫的自然風光、社會狀況、風土人情、時尚風尚,以及群眾的口語,都表現出濃厚的“京味”。優秀小說《駱駝般》和《四世同堂》是描寫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短篇小說構思精巧,運用廣泛,其中《劉家大院》、《上任》、《斷魂槍》各具特色,有嚼勁。他的作品被翻譯成20多種文字出版,以獨特的幽默風格和濃郁的民族色彩,以及從內容到形式的高雅通俗的欣賞贏得了廣泛的觀眾。
抗日戰爭將老舍卷入了時代的漩渦。1937 10,回到齊魯大學任教的老舍,在濟南失陷前夕,只身前往武漢。1938年3月,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他被推選為主任兼總務部主任,負責協會的日常事務,成為這個團體的實際負責人。1939年6月參加全國慰靈聯合會北路慰問團慰問抗戰軍民。半年來行程兩萬余裏,途經四川、湖北、河南、陜西、寧夏、青海、甘肅、隋六省,包括延安、陜甘寧抗日民主根據地。這些都開闊了他的眼界,豐富了他的生活。過去,由於對革命力量和革命運動的壹些疏遠,產生了誤解。此時通過接觸和共事,增進了了解,政治態度明顯激進。在1944中,茅盾曾指出:“沒有老舍先生的努力,這壹偉大的事件——抗日戰爭中的文藝家大團結,恐怕不能如此順利迅速地完成,恐怕也支撐不到今天。”(老舍先生,輝煌工作了二十年)為了在文藝界貫徹中國* *產黨提出的抗日統壹戰線政策,排除國民黨頑固派的破壞性幹擾,保護作家的合法權益,他做了大量的工作。抗日戰爭後期,他加入了日益壯大的民主運動。4月65438日至4月0944日,重慶等地各界人士舉行活動,紀念老舍創作生涯20周年,從不同方面對他給予高度評價。老舍不再是壹個單純埋頭寫作的作家。成為文藝界的組織者和社會活動家,抗日和民主的鬥士。抗日戰爭深刻地改變了老舍的思想和行動。
上述變化在他的創作中也有明顯的體現。戰爭壹爆發,他立即放棄了已經寫了幾萬字的兩部小說,成為通俗文藝最熱情的倡導者和實踐者,壹直在濟南、武漢、重慶等地,與唱曲藝的藝術家探討抗戰時期寫鼓詞的問題。他還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以各種古老的形式宣傳抗日戰爭,包括京劇、鼓詞、相聲、數寶、吊墜等,供藝術家表演。其中部分作品收錄於341 (1938)。在文藝界關於“民族形式”的討論中,他寫了壹首“融舊為新”(《我如何寫劍備篇》)的長詩《劍備篇》(1940 ~ 1942,未完)。後來開始寫劇本,或自己寫,或與人合作寫,先後寫了《殘霧》(1939)、《國家第壹》(1940)等十幾部。有的呼籲民族團結,有的贊揚愛國將領,有的揭露“大後方”的腐敗。抗日戰爭和民族救亡是這些作品的主題。後來他總結說:“我不懂舞臺的把戲,所以不能老是演那些戲的把戲”,“我總是用小說的形式講”(《閑話我的七部戲》),這些戲在戲劇藝術上確實有明顯的弱點,但通過這些努力,他為自己50年代的戲做了很好的準備,1944年初,老舍開始寫小說《壹家四代》。全書分為迷茫、漠視生命、饑荒三個部分,數百萬字,描寫了北平淪陷後各階層人民的苦難與掙紮。老舍熟悉舊都,卻缺少這種生活的體驗。他剛從北平來到重慶的妻子胡青,為他提供了大量關於家鄉人民在敵偽統治下的苦難和鬥爭的材料,在壹定程度上彌補了這壹缺陷。雖然書中抗日鬥爭的線索還略顯單薄模糊,但他在民族存亡的關頭,用濃烈的油彩描繪出這座古城裏的眾生相,細致刻畫了深受傳統觀念束縛的中下層居民的內心沖突及其覺醒,其中蘊含著對他們的鞭笞和期待,為他對北京市民的眾多描寫增添了許多色彩斑斕、具有壹定思想深度的畫框。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3月,老舍應國務院邀請赴美講學。壹年期滿後,他繼續在美國生活,完成了《四世同堂》的寫作,創作了另壹部小說《鼓手》,並幫助別人將這兩部小說翻譯成英文。《擊鼓傳花》講述了老派藝術家在抗戰風暴中追求新生的故事,展現了革命者的真實形象,呼喚新中國的到來。1949 10 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13老舍啟程回國,途經日本、菲律賓等地,12.9抵達天津。“離開華北已經14年了,突然看到河堤上的冰雪和黃土地,不禁熱淚盈眶”(從舊金山到天津)。這位出生在北京,壹直以描寫北京而聞名的作家,在1924離開了家,才重新定居在自己熱愛的家鄉。
新中國的盛世氣象,立刻激發了老舍新的創作熱情。1950 1,回國不到壹個月,他發表了第壹部贊美新中國的作品——鼓書《過年》。他又壹次以極大的熱情從事傳統藝術的改革,包括改造舊式藝術家的工作。話劇《方明珠》(1950)以藝術家解放前後的經歷為題材,前半部分有點類似於《鼓手》。壹年後,話劇《龍須溝》上演,引起文藝界和社會的強烈反響。劇本根據解放初期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貧民窟生活條件的真實故事改編。老舍把他對北京和城市貧民的熟悉和熱愛與他對他們新生活的興奮和喜悅結合在壹起,寫下了古老的北京正在發生的深刻變化和嘗過苦頭的城市貧民。這是對新北、北京、新中國的頌歌。壹個來自舊中國的老作家,能在短時間內寫出如此優秀的贊美新中國的作品,其成功引起了廣泛的贊嘆,老舍因此被授予“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老舍先後擔任國務院文教委員會委員、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兼書記處書記、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副主席、中國戲劇家協會和中國曲藝工作者協會理事、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他還主管少數民族文學工作,註重對青年作家的培養和輔導。多次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常委。曾出訪朝鮮、蘇聯、印度、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國。他花在政治、社會、文化和對外友好交流上的時間和精力比抗戰時期還多。他也更加勤奮地寫作,新書不斷問世。就像他說的,“我緊盯社會,總想自己的筆趕上當下”(十年筆墨)。他試圖理解和體驗新的生活,並將其反映在作品中。自然,不是每壹次嘗試都是成功的。比如描寫中國人民誌願軍戰鬥業績的小說《無名高地》(1954),歌頌建築工人勞動競賽的話劇《青年突擊隊》(1955),由於缺乏現實生活,缺乏藝術力量。寫得好的作品表現了北京市民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如話劇《女售貨員》(1958)、《全家福》(1959)。都可以看作是《龍須溝》的續集,描繪了老北京和飽受苦難的老派市民如何走向新的生活。作者熟悉這些人物及其變化。他帶著淚和笑,通過解放前後的對比,寫出了歷史的躍進,讓人在笑聲中體會到人生的真諦。《西望長安》(1956)這部劇就是以震驚全國的李萬明案為背景的。李萬明之所以能夠到處招搖撞騙,揭露了壹些幹部嚴重的官僚主義和不正之風,在他的劇作中得到了揭露和嘲諷。如何寫出新社會的諷刺作品,是壹個討論很多,實踐不多的話題。以幽默諷刺著稱的老舍的這壹嘗試格外引人註目。
後期創作中,最成功的是話劇《茶館》(1957)和小說《紅旗下》(1961 ~ 1962,未完)。前者以北京的壹個茶館為舞臺,利用“大茶館就是小社會”的特點,展開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民國初年北洋軍閥占領時期、國民黨政府垮臺前三個不同時期,長達半個世紀的生活場景和歷史走向。劇中人物60多個,全劇沒有中心故事線索,場景之間也沒有連貫的情節聯系。但可以結構嚴密,壹氣呵成,再現尖銳的矛盾和豐富的社會生活,揭示出必須通過舊中國的衰落另謀出路的道理。後者是自傳性質的,但描寫了大清帝國即將滅亡時多姿多彩的社會面貌,尤其是作為大清統治特殊支柱的旗手社會在大動亂中的分化與衰落。兩部作品都充分發揮了老舍作為北京風土人情畫家的特長。《紅旗下》有意思,再次展現了幽默的風格,笑著罵著,能被人嚼碎,說明他的幽默變得深沈含蓄了。雖然都是描寫舊中國,但《茶館》仍有強烈的悲劇意識,但都是跳著時代的脈搏,表現了人民的力量和歷史進步的趨勢,具有壹種內在的歷史樂觀主義精神。這標誌著作家思想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重要發展。《茶館》是當代中國戲劇舞臺上最好的劇目之壹。在壹些西歐國家演出時,被譽為“東方舞臺上的奇跡”。(見老舍話劇《茶館》彩圖(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
三十年代中期是老舍創作的第壹個高峰,五六十年代是第二個高峰,作品多,思想藝術有新的進步..20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寫作的作家,在五六十年代仍然保持著強大的藝術創造力,不斷取得新的成就。老舍就是突出的壹個。只是這樣,1966年8月24日,他不幸在“文革”伊始就去世了,特別令人惋惜。
文學成就老舍最初因他的小說而出名。他開始寫作的時候,新文學的作家很少有寫小說的。他是中國現代小說最早的作家之壹,並為這壹類型的發展做出了貢獻。後來,他以戲劇出名,作品數量眾多,成為五六十年代最重要的劇作家之壹。他的短篇小說不多,但也不乏婉約雋永的佳作,如《斷魂槍》、《上任》、《劉家大院》等,都寫得各具特色。他的短篇小說在意境優美、題材廣泛方面往往優於長篇。他寫了許多有趣和機智的文章,以及壹些舊的和新的詩歌。老舍的小說包括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還有童話和寓言作品。在戲劇創作上,除了話劇,還有兒童劇、啞劇、歌劇、話劇、歌舞雜耍劇。與“五四”後的大多數作家不同,他還運用各種傳統形式創作了大量不同體裁的通俗作品,包括從不同傳統戲曲移植改編的戲曲。老舍是中國現代最多元化的作家之壹,在許多領域都取得了傑出的成就。
除了作家的勤奮和善於同時從中國傳統和外國文學中汲取營養之外,還有更深刻的思想和藝術原因。抗日戰爭爆發時,老舍已經是著名的小說家了。鑒於迫切需要以人民理解和喜愛的文藝形式鼓勵抗戰,他中斷小說創作,充分探索對通俗文藝的利用和改造,親自“大膽嘗試(通俗)文藝的各種體裁”(《三年寫作自述》)。後來出於“抗戰需要戲劇,戲劇必須抗日”(抗戰時期戲劇的發展與困境)的考慮,轉向戲劇創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他剛剛回國,寫《龍須溝》的時候,他就知道,在舊中國做壹個批評家,在新中國做壹個歌手,意味著多麽艱難的轉變:“在我二十多年的寫作經歷中,寫《龍須溝》是最大的冒險”;“感謝政府的熱心,使我敢於冒險”(《龍須溝書寫史》)。他以自己的創作實踐回答了時代提出的全新課題。在戲劇創作取得成功後,他繼續進行“新的嘗試,不完全被守舊的兒子所束縛”(《回答關於茶館的幾個問題》),挑戰強調時間、地點、人物線索、情節都需要高度集中的傳統戲劇規律,寫出了獨具特色的“畫戲”。在老舍那裏,“既表現了壹個藝術家最寶貴的政治熱情,又表現了壹個同樣可貴的藝術家的真正勇氣”(周揚《向龍須溝學什麽?),他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創新精神,孜孜不倦地涉獵文學創作的各個領域,從不滿足於自己取得的任何成就,能夠在4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不斷取得重要的進步和突破。
老舍在開始寫作的時候,就抱著“不管什麽人什麽事,反正要搞笑搞笑”、“幽默才是目的”(《我怎麽寫趙子嶽》)的態度。他的作品從壹開始就帶有鮮明的幽默諷刺風格。他是現代文學史上為數不多的幽默作家,曾被譽為“幽默大師”、“喜劇演員”。他早期的作品中夾雜著壹些純粹為了調侃而缺乏思想意義的插曲。他那種“想笑又想罵,但又不全殺”(《我怎麽寫老張的哲學》)的性格,使他的諷刺少了魯迅的冷峻和犀利,多了壹份溫暖和輕松,從而形成了他獨特的幽默風格。自193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更多地經歷國家的災難和生活的嚴酷,老舍的寫作風格越來越嚴重。幽默不再是他大部分作品的基調,被稱贊的也不再是幽默的作品。但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機智詼諧的語言依然時常出現,讓人捧腹大笑或開懷大笑,有時又讓人潸然淚下或深思。在他後期的作品中,這位作家讓許多人物帶著微笑告別了昨天。這些都有壹種固有的幽默——升華的幽默。
老舍的作品大多以市民生活為題材。他擅長描寫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擅長描寫浸透著封建男權思想的保守落後的中下層市民,他們困惑、仿徨、孤獨的矛盾心理,以及他們在新的歷史潮流沖擊下進退兩難、不知所措的可笑行為。他喜歡通過日常的普通場景來反映常見的社會沖突,他的筆觸往往延伸到對民族精神的挖掘或對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松幽默中品味到生活的嚴肅與沈重。豐富多彩的自然景物渲染和細致入微的風俗人情描寫,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情趣。在現代文學史上,老舍的名字總是與市民和北京的主題息息相關。他是中國現代文學中傑出的風土人情(尤其是北京的風土人情)畫家。作為壹個偉大的人,他所反映的社會現實也許不夠廣闊,但在他所描寫的範圍內,他把歷史和現實結合起來,從壹年四季的自然風光、不同時代的社會氛圍和風俗習慣,到各種人的喜怒哀樂和微妙心態,豐富多彩,生動活潑,形成了壹個完整的、充滿“京味”的世界。這是老舍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壹個特殊貢獻。
老舍作品的另壹個特點是表現出鮮明的反帝愛國主題。反帝反封建是五四以來整個新文學的基本主題。但除了特定時期(如五卅運動時期、九壹八事變後、抗日戰爭時期),普通作家的創作中反帝題材和內容並不多。老舍的作品往往表現得很明顯。他的第壹部作品《小鐘》,通過小學生幼稚的動作,表達了反抗外來侵略者的民族意識。茅盾從老舍最早的作品(輝煌工作了二十年的老舍先生)中深切地感受到了“對祖國的熱愛和向往”。在這之後,老舍寫了許多直接揭露帝國主義侵略罪行的作品,以及從不同方面描述他們的經濟、文化和宗教滲透以及種族歧視對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的作品。他表現了民族覺醒,贊揚了民族氣節,同時也批判了面對這些入侵和滲透而表現出的卑微和不明智的外國奴隸。創作於20世紀60年代初的話劇《神泉》(又名義和團),再現了北京市民抗擊八國聯軍的英雄場景。他後期的作品強烈地表現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自立自強於世界的喜悅和自豪。他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熱愛,為他的愛國主義增添了新的內容和光彩,達到了新的思想高度。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熾熱的愛國主義精神是老舍作品中的高尚品格和寶貴精神遺產。
五四以後,新文學的作家們拋棄了封建文人寫的文言文,在白話小說和戲曲中沒有采用現代白話。而是他們從現代口語中創造了現代白話文,便於反映現代生活,表達現代人的心理活動。作為壹種新的文學語言,老舍在這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是北京人,能說標準普通話。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盡力從人民的口頭語言中學習和提煉文學語言。註重學習,避免努力和過於歐化的學生口音問題;講究精煉可以脫離粗糙的自然形式,克服照搬濫用方言的弱點。他用的是真正藝術化的、活的語言。老舍的小說、散文都能朗朗上口,劇中對話生動活潑;作品中很多人物的語言都有自己的個性特點。他很好地解決了語言脫節的問題。他在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表現力和藝術性以及創造新的文學語言方面在現代作家中表現突出。老舍認為,作家的風格首先體現在語言上,他的語言也確實成為表現藝術風格的重要手段。甚至他的理論文章的語言都很有個性。他在這方面的貢獻超出了文學創作的範疇。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人主張把他的作品作為“推廣純正普通話的教科書”(老舍致趙家璧的信),他的作品壹直是現代語文教科書中被頻繁引用的例子。
老舍的創作受到英國狄更斯、康拉德等人的影響,與中國傳統文藝有著更深的聯系,主要是民間的。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通俗化、大眾化、民族色彩濃厚的特點,在形式和內容上都可以得到欣賞。因此,它較早地突破了新文學只在學生和知識青年中流傳的狹小圈子,受到了廣泛讀者的喜愛。後來,它生動地描繪了現代中國的社會面貌和人民感情,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再加上規範的現代漢語,引起了國外的關註。這些都擴大了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他立足於北京胡同小人物的日常生活,巧妙地運用了“京味”的文學語言,被壹些後來者所模仿。
作品的發表和版本老舍是壹位多產的作家,壹生寫了1000多部作品,字數在700萬到800萬之間。除上述之外,其生前出版的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文博士》(又名《表決器》,1936 ~ 1937)、《火葬》(1943 ~ 1944)和短篇小說集《火車集》(65438)。話劇張自忠(1941)、面子問題(1941)、地上的龍蛇(1942)、回到Xi (1942)、以及。1952)、石(1953)、十五關(根據十五關傳說改編的京劇,1956)、紅院(1958)等。文藝方面的散文、短文有傅(1958)、小(1963)、外銷(1964)等。此外,從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還有各種由作家選擇和他人編輯的選集,主要包括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和戲劇。他翻譯的蕭伯納戲劇《蘋果車》被收入《蕭伯納戲劇集》(1956)。
老舍生前任何時候都沒有整理出版過自己的作品。有很多遺失的章節。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有很多未經作者同意的盜版書,裏面有很多錯誤,有時還夾雜著別人的作品。50年代上半期,壹些作品(如《駱駝祥子》、《離婚》)被作家修改,形成不同版本。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老舍作品的收集整理工作引起了廣泛關註。《老舍詩選》(1980)、《老舍故事集》(1982)、《論老舍創作》(1980)、《論老舍戲劇》(65438)等已陸續出版。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編輯出版的《老舍全集》,收錄了1925至1966年作家的文學作品,按文學體裁和寫作年份進行整理,並按初版或其他版本進行校勘,附有簡註,是迄今為止比較完整、準確的老舍作品匯編。
對老舍及其作品的評論始於20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中期逐漸增多。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老舍的每壹部新作出版,都會立即引起評論界的廣泛討論。、朱自清、王叔銘、趙少侯、葉聖陶、巴人、常峰、徐階、易群、田仲基、吳組緗、周揚、焦菊隱、光蔚然、李健吾、梅潛、張庚、馮子等人都曾撰文評論。自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報刊發表了許多回憶老舍的文章,系統全面的研究也日益展開。他們除了繼續對老舍的代表作進行分析和評價之外,還對老舍的創作道路、藝術風格以及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進行了全面的探討。
老舍作品在國外的翻譯、出版和研究十分活躍。日本的伊藤敬壹、法國的保羅·巴迪、波蘭的比格涅夫·肖普希、美國的蘭比爾·沃勒等都寫過老舍研究的論文或著作。
文革初期受迫害,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投水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