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聊城有哪些宗教文化旅遊資源?發展狀況如何?

聊城有哪些宗教文化旅遊資源?發展狀況如何?

聊城市位於經濟發達的山東省,山東西部,臨近河南、河北,處於華東、華北、華中三個行政區的交界處。聊城是山東省最發達的城市之壹,京九鐵路、韓吉鐵路、濟關高速公路在此交匯,是連接東、西、北、南的重要交通樞紐。聊城下轄冠縣、莘縣、陽谷、東阿、茌平、高唐、東昌府區、經濟技術開發區,下轄省轄市臨清。聊城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自然資源和人文景觀相互交融,形成了豐富的旅遊資源。聊城素有“江北水城”、“江南西湖美,北方水城胭脂美”的美譽。水創造了聊城的生活、文明和獨特的民俗。郎莊面塑、馬關屯泥娃娃、張飛莊牛筋帶、雕花葫蘆、木版年畫等富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間工藝,增加了聊城的文化內涵。2008年暑假,選擇了幾個有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進行調查。先後走訪了聊城市東昌府區於集鎮、東昌府區堂邑鎮蘆溪村、臨清市,調研了香火、工藝葫蘆、哈達等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與開發情況。在調研過程中,我發現了壹些問題,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啟發。

壹,聊城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保護現狀

聊城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旅遊業成為新興產業。隨著旅遊業的逐步發展,聊城豐富的民俗旅遊資源逐漸形成了以京劇故裏、豫劇、雜技、剪紙、書法為主要內容的民俗文化旅遊線。在過去的十年裏,它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國內旅遊市場上獲得了壹定的知名度。

通過對聊城幾處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調查發現,現在人們已經意識到了它們的價值,並開始開發利用它們的價值。在開發利用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過程中,取得了壹系列成果。下面根據調查簡單介紹壹下:有壹些比較好的,比如收藏中的香。改變了傳統的加工工藝和生產方式,用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加工,不僅增加了產量,也提高了產量。

二、聊城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

聊城民俗旅遊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取得的成績是有目共睹的。隨著旅遊業的發展,壹些傳統民間工藝被挖掘出來,並轉化為商品。增加了農民收入,創造了就業機會。但是有些已經消失了,因為它們沒有很好的市場價值。民俗旅遊資源開發中存在壹些問題。

1.政府重視不夠,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保護現狀堪憂。

通過這次調查發現,當地政府雖然承認傳統民俗文化是本地區的特色,但偶爾也會組織藝人參加傳統手工藝比賽。但由於經濟條件不發達,觀念落後,政府對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重視不夠,能給當地村民帶來經濟效益的傳統民俗工藝品只有少數被民間自發保存下來。政府很少投入專項資金進行保護,更不用說開發民俗旅遊資源了。這使得壹些傳統手工藝消失了。因為這個行業賺不到錢,養不了家。首先要活下去,這是最重要的。

2.缺乏開發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理念。以東昌府區堂邑鎮蘆溪村為例。全村葫蘆種植面積近萬畝,擁有亞腰和異型兩大類30多個葫蘆品種,基本涵蓋了當今國際葫蘆市場的所有品種。在葫蘆成熟的季節,萬畝葫蘆地裏看不到邊的各種葫蘆隨風搖擺,絲毫不遜色於任何旅遊景觀。

再加上傳統民俗文化旅遊獨特的文化性、參與性和立體性,必將吸引大量的城市遊客,民俗文化旅遊開發的低投入高產出的特點也非常適合廣大農村。可惜當地政府還沒有意識到這座“金山”的價值。只是為了幫助農民種植和加工葫蘆。如果再發展旅遊業,成為旅遊目的地,肯定會帶來更大的收益。

3.傳統的手工生產過程逐漸被機器生產所取代。

在聊城“第壹村”工藝葫蘆加工廠,通過對工藝葫蘆發展歷程、制作工藝、品種發展的調查發現,傳統的刀雕、針刺工藝因工藝復雜、程序繁瑣,已不能滿足當今市場的需求,堂邑鎮的葫蘆加工場所已全部改為電烙鐵燙畫。在被譽為“中國葫蘆第壹村”的蘆溪村,只有郝東恩和郝春林兩位老人掌握了手刀刻葫蘆的手藝。在東昌府區於集鎮,香的生產也在幾十年前發展成機器壓制。這種情況對於臨清哈達來說更為嚴重。臨清的手工哈達現在已經失傳,所以沒有得到調查數據。據記載,臨清哈達是魯繡的壹種,是產於臨清市的壹種帶有凈土或宗教圖案的絲織品。這項技術是太平天國時期從俄羅斯引進的。全盛時期從事哈達生產的有700多戶,後來就衰落了。解放後得到恢復和發展,產品銷往青海、甘肅、西藏、新疆、內蒙古、東北等少數民族地區。1954年,臨清哈達在北京展出。1955年,向蒙古人民輸出了12000多條帶有蒙古國徽的哈達。1980年成立了專門生產哈達的工藝絲織廠,成為輕工業部唯壹指定生產廠家。成品哈達,高檔官佛像,小佛像,張帕,中檔華陵,八寶,福壽,低檔小白絲等。[1]

由此可見,機器生產雖然提高了生產效率,降低了成本,但是精細精致的傳統手工藝有失傳的危險。

4.家庭式作坊占主導地位,缺乏大規模生產的條件。

雖然有實力的家庭買了機器進行小規模的機器生產,但聊城傳統手工藝的總體特點是獨立生產,碎片化。比如於集鎮後羅村的老左家,就是這個村的產香大戶,產品銷往山東各地。但由於擔心其他家庭作坊生產技術低下影響其產品形象,老板明確表示不會與其他村民合作,也不考慮將這些小作坊合並成立正規的熏香加工企業。

三、聊城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對策

1.加強政府引導,提供政策支持。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特點要求統籌規劃、統壹管理,使旅遊資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因此,需要當地政府和旅遊部門共同對國內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進行調查,根據其性質和等級進行合理分類,並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只有這樣,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才能得到合理利用和有效管理,具體的開發和管理才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包括旅遊目的地無障礙設施和旅遊景區服務設施。此外,在進行有效管理的同時,要註意保護村民的積極性,讓擁有傳統民俗技藝的村民成為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開發的主角,讓村民嘗到甜頭,這才是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2.根據社會需求,深挖資源。

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代表性不如名勝古跡明顯,需要根據社會需求有意識地發掘、挖掘和建設。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原始淳樸的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將對旅遊者產生強大的吸引力。要把握遊客求新求知的心理,深入挖掘資源,開發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民俗產品,增強民俗旅遊的參與性。比如在講解和展示民俗旅遊資源時,邀請遊客參與傳統手工藝的制作過程。

3.引入現代企業模式,使開發規範化、市場化。

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引入現代企業模式,推行股份合作制,吸引社會資金投入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的保護和開發,在有效保護傳統民俗文化的同時增加財政收入。

4.做好廣告,提高知名度。

沒有適當的廣告宣傳,缺乏知名度,即使傳統民間手工藝品精美,民間旅遊景點美麗,遊客數量也不會很多。在商品經濟的大潮中,要改變“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傳統觀念,要“酒香也怕巷子深”,利用中國江北水城(聊城)文化旅遊節、電視廣告、報紙廣告、互聯網等各種媒體手段,做好廣告宣傳,提高知名度,讓遊客了解民俗旅遊點的確切位置、旅遊項目的獨特特色等等。只有宣傳做好了,才能吸引遊客。

5.加強行業內合作,實現規模經濟。

現在社會各行各業競爭壓力都很大。企業要想獲得長遠發展,就必須加強與行業內各個部門的合作與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從而在降低成本、提高知名度方面實現規模經濟。開發傳統民俗文化旅遊資源,要打破小農觀念,從全行業的高度審視與其他競爭者的關系。尤其是小作坊式生產,很難獲得競爭優勢,民俗旅遊工藝品的加工大多屬於家庭式生產。蘆溪村的葫蘆協會就是壹個很值得學習的例子。如果葫蘆協會統壹管理葫蘆的種植和加工,會有更大的競爭力,為自己爭取更多的權益。

  • 上一篇:美麗鄉村的構成
  • 下一篇:舌尖上的重慶攻略重慶周邊美食攻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