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從政治、經濟、道德修養等方面闡述儒家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

從政治、經濟、道德修養等方面闡述儒家思想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價值。

給妳壹些資料,自己看看有沒有用。

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精神(學者論壇)

《王傑人民日報》(2009年03月24日07版)

中國傳統哲學是相對於中國現代哲學和現代哲學而言的。學術界壹般把公元前11世紀的殷周時期,也就是傳說中周文王推演《周易》到1840年鴉片戰爭時期的中國哲學稱為傳統哲學。中國傳統哲學在中國整個文化體系中起著主導作用。黑格爾把中國傳統哲學、西方哲學和印度哲學並稱為世界三大哲學。今天,人們關註中國傳統哲學,希望從中獲得新的啟示。

發展背景

目前,中國傳統哲學大體分為七個階段,即先秦儒學、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明清實學和幹嘉樸學。

先秦儒家。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思想異常活躍。湧現出壹大批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形成了許多學派,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先秦哲學關註政治、倫理、道德、人生等問題。可以說,先秦儒家思想奠定了中國哲學的基礎,掀起了中國哲學發展的第壹次高潮。

漢代經學。經過長時間的思考,漢朝統治者最終采納了漢武帝時期董仲舒提出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從此,儒家思想成為官方意識形態和主流思想。從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到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指導思想,經歷了近400年的時間。此外,到了漢代,佛教開始傳入中國,這是外來文化第壹次與中國本土文化接觸。漢代的主要哲學家是董仲舒和王充。

魏晉玄學。魏晉時期,他反對漢代經學神學的繁瑣目的論,推崇老子、莊子、周易,被稱為“三玄”。這壹時期,思想和思維方式有了很大的解放。魏晉玄學討論的核心問題有:壹、道教與自然的關系;二、此與終、有與無、動與靜、壹與多的關系;三是語言與思維的關系;第四是肉體與精神的關系。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王弼、裴、、郭象、範真。魏晉時期,道教和佛教也在興起,儒釋道第壹次處於三足鼎立、實力相當的階段。

隋唐時期的佛教。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歷經數百年的魏晉南北朝碰撞融合,至隋唐興盛,形成眾多佛教流派。隋唐時期的佛教宗派中,禪宗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是佛教中國化、世俗化的典範。隋唐佛教研究的中心課題之壹是佛性問題,即心性問題,它包括人的心理活動、感官體驗、道德觀、社會觀、認識論和宗教實踐等。

宋明理學。宋明理學是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融合佛道思想的壹種新的哲學形態。這是儒學發展的第二次重大轉折。宋明理學是中國封建社會近七百年的指導思想。宋明理學主要包括朱成的理學(程顥、程頤、朱),王陸的心性論(陸九淵、王陽明),王璋的氣論(張載、王夫之)。宋明理學的內容和範圍非常廣泛,有宇宙論、本體論、生命論、心性論、知行論、修養論、境界論等。

明清實學明清思想家大多反對宋明理學,視理學為虛學。明清實學反對空談心學,提倡經世致用;反對封建專制,主張思想解放,具有早期啟蒙的性質。實學思潮遍及當時的政治、經濟、科學、文藝等各個領域,主要代表人物有顧、黃宗羲、王夫之、顏元等。

甘家樸學。清朝建立後,開始實行文化專制主義和文字獄,人們不敢再談政治,於是轉向訓詁學。樸學以考證為主要研究方法,風格簡潔明了,強調列舉證據,較少理論發揮。也叫甘家漢學,甘家考證。《甘家樸學》最突出的學術貢獻是對傳統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目錄學的系統整理,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基本內容

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精神是什麽?自20世紀初以來,學者們壹直在討論這個問題。比如辜鴻銘認為是孔子的“禮”,梁漱溟認為是“和”,馮友蘭認為是“極亮中庸”,杜認為是“實事求是”,認為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當然還有其他的概括和說法,比如“忠恕”、“和合”、“天人合壹”作為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精神。可見在這個問題上還是有很大的意見分歧的。我覺得應該從四個方面來概括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精神。

道德修養與外在成就的統壹之道。“內聖外王”這個詞最早用在《莊子》?在《人間》中提出。內心聖潔是壹套道德修養功夫;外王就是讓人家的功夫發揮作用,用來治國平天下。“大學”之初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論,是對內聖外王之道的最好詮釋。內聖外王是中國傳統哲學的最高政治理想,也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最高理想追求。它將個人道德修養與社會政治緊密聯系在壹起,體現了中國文化中道德與政治的統壹。這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壹個非常重要的特征。

高僧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傳統和諧思想主要體現了中和、中立、平衡、和諧、協調的特征。然而,和諧不是消除矛盾和差異,而是建立在承認矛盾和差異基礎上的和諧。它是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統壹,強調矛盾的統壹與平衡,多樣性的統壹。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追求的最高境界和終極目標。中國傳統的“和而不同”思想反映在中國政治文化的各個方面和領域。比如,註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追求社會和諧與人際和諧等等。當然,這種高僧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畢竟是傳統的和諧思想,它起源於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強調“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憂”。這種和諧和我們現在提倡的和諧有本質的區別。

陰陽互補、動靜互根的辯證思維。中國傳統哲學具有豐富的辯證思維特征。中國古代思想家長期以來習慣於從整體和對立統壹的角度認識世界。具體來說,有五種思維模式。首先是整體思維。就是用普遍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制約的觀點來看待世界和世界上的壹切事物。二是陰陽思維。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陰陽構成的,其中壹個是以另壹個的存在為前提的。第三,像數字壹樣思考。它是借助具體的象數理解來理解外部事物,在經驗理解的基礎上,通過類比、模擬、聯想來解釋事物的深刻道理。第四是中庸思維。就是提倡不偏不倚,不走極端;處理問題的時候要雙管齊下,綜合考慮問題。第五是實踐理性思維。它主張為人處事要務實、務實、功利。

重國輕君的民本思想。中國是壹個傳統的農業國家,自古以來就重視以人為本。早在殷商時期就提出了“民為國之本,基為國之本”的思想,成為早期民本理論的代表。從那以後,重視人民的思想就從未中斷過。可以說,先秦到漢代的陸賈、賈誼、王符、仲長統,隋唐的王通、韓愈、柳宗元,宋元的李覯、張載、範仲淹,明清的顧、黃宗羲、王夫之,都豐富和發展了民本思想。其中,黃宗羲的民本思想達到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頂峰,超越了儒家重民、愛民、為民請命的局限,觸及了民主、民治、民主監督等新的層面。

中國傳統哲學中有哪些可以為現代所用的價值,值得認真研究。但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所說的傳統文化不是指死去的過去,而是指活著的現在,是有價值的、有影響的、有益於後代的。悠久燦爛的中華文化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思維方式、民族心理、審美情趣和行為習慣。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我們應該更加重視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合理開發和利用這壹重要的思想寶庫,這不僅會增強世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而且會增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

  • 上一篇:什麽是青花瓷?為什麽這麽值錢?
  • 下一篇:以食物為話題,寫壹篇200字的作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