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有廣義和狹義兩個概念。所謂狹義的春節,是指農歷正月初壹。辛亥革命前,這壹天壹直被稱為元旦,元日,陳元,鄭源和鄭丹。辛亥革命後,因改為公歷,公歷正月初壹定為元旦,農歷正月初壹定為春節,以區別於公歷正月初壹。廣義的春運是指時間跨度大。中國是壹個農業國家。廣大農村歷來以農歷二十四節氣安排農業生產和農事活動,廣大農民至今仍習慣用農歷來標記年份。因為農歷正月初壹,也就是過年,是在“立春”前後,所以也叫春節。從這個意義上說,春節不僅僅是正月初壹。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壹個盛大的傳統節日,持續時間長,規模大,很有民族特色。
說起瀘西人過春節,要從臘月二十三算起。
臘月二十三是祭竈的日子。民間俗稱“小年”,又稱“小年”、“小年節”、“小年”。這壹天祭祀的神是“竈神”,又稱“竈王”、“竈王爺”、“竈神”。傳說這壹天是“竈神”上天的日子。人們要告別竈神,所以又叫“送竈”、“辭竈”。說起來,這個“竈神”和“賜竈”還是有歷史的。
這種祭竈的習俗由來已久。要了解拜竈習俗的演變,首先要搞清楚竈神是哪壹邊的。我們這壹帶民間傳說有這麽壹句話,竈神是玉皇大帝派來監視善惡的神。人們尊稱為“東廚司令”、“竈王”、“竈王”或“竈神”。第二個傳說是壹個姓張的富家公子先嫁給了郭定襄。這個郭丁香勤勞善良孝順,而這個張就是喜新厭舊,離了郭丁香,嫁了李海棠。這個李海棠雖然有著羞花閉月的模樣,有著沈魚落雁的本領,但和這個富家公子壹樣,既不會下地幹活,也不會做家務。結婚後,他們無事可做,家裏失火,燒的瓦片不剩。這個姓張的也是個瞎子,在街頭乞討。有壹天,乞丐來到前妻家,他為自己之前的所作所為感到愧疚,於是死在了竈臺前,後來被封為竈王爺。從前壹個大火爐上印著壹男兩女三個人,就是根據這個傳說。第三個傳說是黃帝死後被玉帝封為竈神。這個傳說和古代文獻記載的很像。
古代文獻記載也不壹樣。《禮記·禮記》中,孔英達說:“顓頊之子日立,為祝融,拜為竈神。”這個朱融是我們的祖先,也是古代皇帝之壹。《禮記·月令》雲:“其帝顏地,其神祝融,……其祭爐”。《淮南子雲論》曰:“故炎帝以火為竈而死”。漢代高誘日:“神農以火治天下,死於竈神。”無論是傳說中的黃帝死後被玉帝封為竈神,還是富家子弟張摸竈前後被封為竈神,還是古代文獻中炎帝和朱容家被封為竈神,這裏都有壹個* * *特點。事實上,所有向他獻祭的人都是死者,而不是神。特別是文獻中記載的竈神是炎帝或者祝融,實際上是在祭祀為我們中華民族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祖先。所以,這壹切都不能算是迷信。現在祭祀的日子是在臘月二十三,但過去不是這樣。祭竈是古代五大祭祀之壹。根據文獻中對竈神的記載,戰國前後就有祭竈的習俗。然而,韓過去常常在夏天祭祀竈神。”《魯春秋·夏夢》日《夏夢之日》...它的焦點首先被犧牲給了肺”。漢代以後,在臘月舉行。《後漢書·印石傳》中有這樣壹段話:“有陰子方者(之祖),有恩教,十二日晨煮,竈神見之,子拜而被慶。”家裏有壹只羚羊,所以受到崇拜。自然是極其豐富的...所以在臘月裏經常用來祭竈,推薦羚羊。“此後,祭爐改在臘月。唐宋以前多在臘月,即臘八。唐宋時期,祭竈的時間固定在臘月二十四。明代有“軍有三民四民”或“官有三民四民”之說。也就是說,官方的祭祀竈在臘月二十三,民間的祭祀竈在臘月二十四。清中葉以後,大多是臘月二十三。我們魯西人大多在臘月二十三祭竈。
這個儀式也很講究。祭竈壹般在臘月二十三晚飯後進行。我們魯西地區的竈神大多貼在竈臺上方的墻上,兩邊都是“天說好話,回宮求好運”的對聯,橫批是“壹家之主”。祭祀時擺放蜜瓜(也叫糖藕)、水果、糕點、棗糕,還用壹些餃子作為供品,表示百姓起來,餃子落下。這次演講用的供品大多是粘粘甜甜的,意思是把竈王爺的嘴粘住,不讓他說天庭壞話,或者讓竈王爺甜壹點,只說好話。還要提供用稻草做的廚馬和雞,讓竈神騎上天,壹路走好,人丁興旺。供品擺好之後,先燒香磕頭,再把老竈神像摘下來燒。做飯的時候加點谷草雜糧,意思是竈神可以餵馬。廚房馬和雞應該壹起燒。這時,全家人會跪在竈王爺像前,邊燒邊磕頭。同時老人還說了壹句話:“竈王爺,竈王爺,妳上天吧,多講好的,少講壞的,五谷雜糧都帶上。”有盼望生孩子的人讀到:“臘月二十三,竈王西天,多說好,少說壞,馬尾巴帶了個肥仔。”
在我們魯西壹帶,臘月二十三,不僅不做飯,還有打掃衛生的好習慣。這壹天,或者接下來的幾天,要把家裏所有的角落壹掃而光,把所有可以移動的家具餐具都搬到院子裏徹底打掃幹凈,再放回原處,表示要幹幹凈凈地過年。
臘月二十三過後,家家戶戶都忙著準備過年。俗話說“過年了,姑娘要花,小夥子要槍,老太太要黑手帕,老男人要大氈帽”。說明過年的氣氛已經很濃了。男人們忙著殺豬宰羊,去市場置辦年貨,女人們則在家裏蒸饅頭、做花糕、炸丸子、炒藕盒、燉雞、煮肉、包餃子。從臘月二十三到大年三十,都是座無虛席。
傳說離開廚房後,神仙上了天堂,而人間則是壹了百了,這就是所謂的“亂年”。結婚不取決於日期。每天都可以。
小年的風俗那麽多,大年的風俗習慣就更復雜了。說到新年,應該包括三個部分:元旦、春節(大年初壹)和元宵節。今年的習俗由來已久。該書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尚書》。在漢代,民間習俗相當多。
除太陽以外的年份是指臘月的最後壹天。除了星期天晚上,它被稱為新年前夕,新年前夕,大節日前夕,大慶典等等。除夕是兩年的分水嶺。俗話說“壹夜連兩年,五更分兩年”。
除了這壹天還有許多活動,如貼春聯、掛祖先家譜、擺放祖先牌位、邀請家人、放鞭炮、點燈守夜等等。貼春聯是中國新年的壹大特色,通常從臘月二十八開始貼。除了星期天,不要晚於午飯時間。紅對聯壹貼,2008的氣氛就濃了。
貼春聯的習俗起源於古代的“桃符”。在古代,在新年那天,申屠和雷宇的名字被寫在壹塊紅木板上,掛在門邊,認為他們可以辟邪。五代時,後蜀官方宮廷開始在桃符上題寫對聯。《宋史·舒氏》載“孟昶命學士為桃符,以其非功,佯寫題雲:‘新年之,甲節之諾。長春,””此後,逐漸把“符濤”改成春聯。因此,春聯也被稱為“符濤”。
春聯的內容非常豐富,貼春聯的地方很多。壹般在門上貼“忠厚為傳家寶,詩書萬歲”或“閑人勿入聖賢,盜賊不來道”等字樣,門上貼“迎賓上門”、“萬象更新”等字樣。竈王爺旁邊要貼“天道說好話,回宮求好運”之類的。糧囤要貼上“五谷豐登”、“五谷滿倉”,豬羊牛欄要貼上“六畜興旺”,倉房要貼上“四馬滿槽”,公交車要貼上“日行千裏”。其他地方應該有福了。有的地方把“福”字倒貼在特別顯眼醒目的地方,看到的人就說“福已隕落”。“道”與“道”同音,意為“福在此”。
祭祀祖先除了日本,是壹個很重要的內容。主要包括掛祖譜、邀家堂、祭祀三個流程。掛祖譜就是把祖上三代人的祖譜掛在正殿的墻上,然後把祖宗牌位按輩分放在重門的祭臺上。山東省西北部大部分地區除周日外上午舉行,南部地區下午舉行。所謂“邀家”,就是壹家之主。快到中午12點的時候(或者晚飯前),他手裏拿著三支香,走到祖墳附近的村外路口,朝著祖墳的方向鞠躬燒紙,嘴裏嘟囔著“爺爺奶奶過年回家了。”燒完紙就起床回家。來到大門口,我讀到:“爺爺奶奶要回家過年了,請給門神讓路。”。然後踏入大門。晚輩在大門口隨意放鞭炮。此時,應在每個門口放置壹個門擋。意思是阻止邪靈進門。還有人說,他們阻止了寶藏的流出。在壹些庭院裏,撒上芝麻稈或稻草,稱為“踩舊”。當湯佳回家時,請在祭壇的香爐上插上三支香。從那以後,香爐的香就不要壹根壹根斷了,直到第二天第二天送走湯佳。祭祀是為了給新年準備年貨,比如炒雞、炸魚、炒藕、炒丸子、燉肉等。成供品,壹般五盤六碗,配以果盤、餃子、饅頭等。,還有三杯綠茶和三杯葡萄酒。然後,家中最年長的人上香,燒紙,在壇前四拜(即磕四個頭),然後壹家人壹個個磕頭。天黑後,家裏的桌子上要點蠟燭,會點壹整夜。家人也要圍坐在壹起,喝酒談心,徹夜不眠,這叫守歲。
到了魯西壹代,三十夜紮燈撒燈的習俗在很多地方依然流行。天燈就是在院子裏種壹根高高的桿子,用松枝和滑輪綁起來。把燈籠拉到桿頂。除了星期天晚上,不僅天燈照得滿院都是,院子裏外沿街都要放上蘿蔔做的燈籠。整個村莊都是明亮的。
魯西大部分地區除太陽外,還有祭天的習俗。主屋前有壹個供奉“天地三界萬靈神寶座”的祭壇。有些人還崇拜玉帝、大地母親和其他神的畫。供品更豐富,規格也比家裏桌上的高很多。壹般全雞、全魚、豬頭三大塊,然後上五碗菜、五色小吃、五個饅頭或壹對棗糕。祭天時,父母點上三支香,然後磕頭跪拜,並說:“祈求上帝保佑我們”。然後別人轉身跪拜,然後燒紙。這壹天的中午,我們還會去水井、磨坊、磨坊、谷倉等地方祭祀。壹方面表示不忘對人類有用的東西,另壹方面表示來年使用順暢。除了周日,中午這頓飯很重要。放壹點過年準備的各種蔬菜,然後放大白菜、粉條、肉等。,又煮了壹鍋叫全家福的菜,壹人壹碗。主食是饅頭或蒸餅。寓意闔家團圓,大家有福了,越來越高。舊社會有些有錢沒心沒肺的地主,因為不想讓轎夫吃這頓飯,就想把人趕走。所以在農村有“不騙不騙,大年三十中午吃個飯”的順口溜。除了日本的晚餐雖然不復雜,但也很有講究。通常會有餃子供應。包餃子的時候還要特意包壹些合子,也就是兩層皮中間有壹點餡的食物,還要抓壹些面。這個餃子是元寶,這個合子意味著妳可以獲得雙倍的利潤。這種面條是穿錢的繩子(因為過去錢都是用孔做的),三塊壹個鍋煮。各種都吃壹點,說明今年錢都來了。除了午飯前、晚飯前和除夕零點,放鞭炮是過年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習俗最遲從宋代就有了。王安石有詩:“鞭炮聲中壹歲”就是壹例。
總結壹下,除了太陽有三個特點,壹是紅,二是響,三是火。紅是貼對聯,響是放鞭炮,火是撒路燈,點燈守夜。為什麽會有這三個特點?是有原因的。民間傳說,在古代,年是壹種兇猛的怪物,每年除夕都會出來傷人殺人。有壹次我到了壹個村子,碰巧在壹場比賽中被鞭打。當我聽到鞭打的聲音時,我害怕地轉過身,向第二個村子跑去。我看見門前有壹件紅色的衣服,我害怕地跑開了。我跑到第三個村子,看到燈光閃爍。我害怕得失去理智,逃跑了。此後,人們通過貼春聯、放鞭炮、點燈守夜、撒路燈來慶祝新年,以防止這種野獸再次傷害人類。這個傳說當然不能當真,但這三個特點確實烘托了新年的喜慶氣氛,表達了民眾的歡樂心情,所以才會經久不衰。
農歷正月初壹,也就是狹義的春節。過去叫元旦,元日、鄭源、陳元、元朔、鄭丹、正朔等等,有三十多個名字。嚴格來說,春運是從第壹天零點開始的。此時鞭炮齊鳴,噪音震耳欲聾,節日的氣氛籠罩著千家萬戶,達到了新年的高潮。家家戶戶也開始包餃子。餃子也很講究這壹天。壹般這時候煮的餃子都是素的,表示壹年清凈平淡,日子過得順遂。而且,餃子裏會有壹枚硬幣。誰吃了這個餃子,壹年後就有錢花了。有的包在糖果或花生裏,誰吃了就預示著這壹年會甜甜蜜蜜的。雖然半夜沒胃口,但每個人都要吃點,這預示著我壹年四季都能吃好飯了。
吃完餃子,直到天亮,拜年開始。拜年是過年的壹項重要活動。壹是家裏祭奠,晚輩給長輩磕頭,長輩給晚輩壓歲錢。同輩也要拜年。然後是給親族裏沒有給五服的長輩拜年,然後是給村裏的各家各戶拜年。拜年之所以代代相傳,是因為拜年可以增進和加深感情,消除隔閡。尤其是在農村,兩家有點小摩擦,誰也不搭理誰。通過春節問候,小矛盾在大叔們壹喊就解決了。
初壹有很多禁忌。家人早上拜年的時候,避免直呼姓名和地址。到前面去,跪下磕頭。去別人家拜年的時候,可以打電話。這壹天不要掃地,因為家家都有天地之神或祖先的牌位,說掃地會把神或祖先的臉撣掉,掃帚要收起來,以免被人看見;避免針線活和洗衣服,直到第五個月的第五天。忌吃肉,吃肉壹年不素凈;忌吃蔥蒜,忌打人罵人,等等。這壹天,家養的雞、鴨、鵝、羊、豬等。應該是圍欄,說是怕這些動物汙染或者打擾年關。另壹個原因是害怕放鞭炮,放鞭炮會讓雞飛走,讓雞坐立不安。
第二天,是送回家的日子。在魯西,有的人早飯後送家人回家,有的人晚飯前送家人回家。送家人到家堂時,家裏的長輩點上三支香,在祖宗牌位前合影,然後在祭壇前燒紙磕頭。這時,年輕人把每個門上的門杠都拿走了,長輩念道:“爺爺奶奶,祖孫三代,過完年送妳回家。”年輕人帶著香、紙、餃子、糕點、鞭炮等供品,還要用鍋或瓶,特別是帶著湯圓的,陪著老人去陵墓。每座墳燒香燒紙後,將湯圓潑在地上,放鞭炮,就算是將先人送回陵墓。
從初二開始,串親戚的活動就開始了。尤其是新婚夫婦,大部分都是初二(也有初三)去婆婆家。
第五天叫“破五”。這壹天要包餃子,還要洗衣服(除了年節那天換的衣服,這壹天才能洗)。從此,過年的所有禁忌都被打破了,所以叫破五。但是我們通常不在這壹天拜訪親戚。臨清區這壹天早飯後就送到了家屬堂。況且臨清在十五大之前也有不串親戚的習俗,說“七不走八不動;走九次,婆婆就死了;轉身就死。”。這個轉折指的是從第十天到第十五天這段時間。哪裏有這種說法,不能串親。
農歷七月初七被稱為人民節。東方朔在《戰書》中說,正月初壹是雞,初二是狗,初三是豬,初四是羊,初五是牛,初六是馬,初七是人,初八是谷。初七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稱之為“人征服節”。《荊楚紀年》說:“正月初七為人之日,七種菜為湯”。都說人丁興旺,身體健康。因此,中午吃面條常被用來祈求人們身體健康。有的人用這壹天的天氣來查今年有沒有收到。男人節,魯西北半部禁止婦女縫紉。怎麽說:“人家天天縫,還只紮奶奶的眼睛。”總之人的壹天可以休息,可以改善生活。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這壹天的主要活動是看燈籠,所以也叫元宵節。這是春節後的壹個重大節日。
賞燈的習俗可以追溯到漢代。漢代有臘月賞燈的習俗。據《出家史》記載,西域臘月黑天稱為大神變,當日燃燈示佛。漢明帝引入這壹習俗後,逐漸發展為賞燈。到了唐代,正式把賞燈的時間定在正月十五。石仔,宗瑞景雲二年正月十五夜(711)。安福門外做了壹個20英尺高的燈籠輪,上面裝飾著燦爛的花朵,掛著5萬個燈籠,就像壹棵巨大的花樹。到了玄宗,元宵節更受歡迎。規定元宵節前後三個晚上不營業。宋、元、明、清都沿襲了唐朝的舊制度。規定元宵節前後三晚,開市賞燈。官民同樂,以示歌舞和平。民國時期,元宵節前後三天是元宵節。十四叫試燈,十五叫正燈,十六叫殘燈,壹直延續至今。
魯西農村過元宵還有個忌諱,就是新婚媳婦頭三年不能在婆家過十五年,說頭三年新媳婦“看燈不看,公公死了。”所以,凡是有這種習俗的地方,新媳婦都要回娘家躲燈。
魯西的燈籠種類繁多,城市和鄉村也有區別。
城市裏的燈大多是彩燈。政府、企業、車間、商店等。主要街道上應該用彩燈裝飾。彩燈有很多種,包括有中國傳統戲劇故事的,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等。,有的帶有動物形象,如龍燈、虎燈、兔燈、雞燈、魚燈等。,有的用農作物,如小米燈籠、玉米燈籠、棉花燈籠等。,還有壹些帶瓜果的,比如北瓜燈,西瓜燈,萬壽燈。總之,各種彩燈制作精美,內容豐富,琳瑯滿目。元宵節看燈已經成為人們的壹種精神享受和藝術享受。每到元宵節,城市郊區的農民也蜂擁到城裏看花燈。主要街道擠滿了人,非常熱鬧。
在偏遠的農村,雖然沒有城市那麽多五顏六色的燈籠,但根據農村的具體情況,燈籠是用竹片或稻草做成的,大多用蘿蔔雕成燈籠,元宵節晚上撒在自家的大茅屋裏、院子外的胡同裏、村外的主要路口。遠遠望去,燈火輝煌,如銀河降落,別有情趣。
這三天不僅有花燈,還有舞獅、舞龍、踩高蹺、旱船、花鼓、秧歌、趕驢等各種大型表演。這幾天,大街小巷鑼鼓喧天,載歌載舞,觀眾更是人山人海,整個城市沸騰如潮。壹派安居樂業,歌舞升平的景象。
正月十六是元宵節的結束。也稱殘光。瀘西人非常重視這壹天。魯西人認為這壹天是出門走走的好日子,群眾稱之為“走離百病”。這壹天,男女穿上節日的服裝,走親訪友,還有人出去爬山涉水,坐橋渡。農村有句順口溜叫“跑啊跑,永遠不老。”“動起來,包治百病。”所以在壹些農村,行動不便的老人也要架著架子走出來,以示孝順。以前在農村,過年的氣氛壹直持續到二月二。這個離春節太遠了,就不贅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