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東坡思想紀實1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蘇東坡的教育貫穿儒、釋、道,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蘇東坡因其過人的才華和優雅的人格魅力而聞名於世。他是唯壹入選法國《世界報》“千年人物”的中國人。
紀錄片《蘇東坡》從文學、藝術、美食、情感等多個維度詮釋了蘇軾的生命感悟、精神嬗變、藝術升華的過程,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輔以蘇軾最新研究成果,匯聚海內外專家學者的目光,再現最豐富、最貼近的蘇東坡形象。
蘇東坡在《宋人筆記·紀實性二傳奇》的評論中說,蘇作了上面引用的最後壹個小字後,便“垂冠服河,上舟吶喊。”縣令徐俊友聽了,又驚又怕。他以為國家丟了罪人,急忙前去祭奠。可是兒子鼾聲如雷,他還是不高興(《石林避暑山莊的故事》)。他沈睡了很久,沒有去“江海打發余生”。原來,為什麽會這樣呢?因為無法逃離這個世界。也許,只有在佛教和禪宗裏,我才能找到壹些安慰和解脫。正是這種虛妄感、懺悔感和對整個生命的冷漠感,尋求超脫和失敗,想要消解反戲謔,使得蘇軾在為儒家服務中出入佛門和晚年,頗為深思地談論世界;於是,行雲流水,起初的不確定,嬉笑怒罵,都成了文章;沒有屈原和阮籍的悲憤,沒有李白和杜甫的真誠,沒有白居易的清明,沒有柳宗元的孤獨,當然也沒有韓愈的狂妄。蘇軾的審美追求是壹種樸素、樸實、自然的情趣,是壹種退而求其次、拒斥世俗的人生理想和態度,反對矯揉造作、裝飾雕琢,並將這壹切放到壹個透徹理解的壹定哲學高度。難怪古今詩人中,只有陶謙最適合蘇軾。只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和“真有滋味在其中,忘了想說什麽”的陶淵明,才是蘇軾希望崇拜的對象。唐末陶詩並不突出,連李、杜都不重視。直到蘇軾來到這裏,才被提升到壹個獨特的層次。從那以後,這壹地位得到了鞏固。蘇軾在極其平淡的意象和意境中發現了陶詩所表達的美,並把它作為人生的真諦和藝術的頂峰,千百年來,陶詩壹直以這種素化的風格流傳著。
蘇軾有壹篇散文《房山子傳》,其中說:房山子...住在花園裏,吃蔬菜。他對世界壹無所知,棄車馬,毀冠衣冠,徒步旅行。山裏的人對此壹無所知。.....但是,方有了貴族閥,做了官,又從事其中。今天已經很明顯了,他的家在洛陽,有華麗的花園洋房,有城主。河北10歲有田地,千絲萬縷,足以富貴幸福。不舍不取,只身來到窮山。這沒有什麽好處。余和黃之間有許多陌生人,他們往往臟得看不見。方是怎麽想的?
這可能是蘇軾理想化的人格標本。總之,不要富不仁,不落俗套。在那個“太平盛世”的年代,蘇軾期待著這位住在任俠、棄冠為官的“異類”。他不是像他的詩壹樣表達了壹種獨特的生活態度嗎?
“生命到處都知道什麽?這應該像洪飛踏雪。我不小心把手指和爪子留在了泥上,而洪飛正在數東西。”蘇軾傳達的就是這種帶點禪意的人生偶然感。盡管蘇軾不斷自我安慰,他始終表現出壹種無憂無慮的式的“樂觀”心情。“不聽林中打葉聲,何不唱且走慢”“何不霜鬢”;但不像陶淵明、白居易等人,總有某種出世的想法要求徹底解脫。難怪有著同樣敏銳眼光的朱對蘇軾最不滿意。他寧願贊美王安石,也不願贊美蘇麗珂東坡。王船山也是如此。他們都覺得蘇軾的行為對當時的社會秩序有潛在的破壞性。蘇東坡出生過早,不是對封建社會的否定,但他的審美理想和審美情趣在元畫、元曲至明中葉的浪漫主義思潮中起到了重要的開拓作用。直到《紅樓夢》中的“悲霧,遍華林”,都是這個因素在新時期的結果。蘇軾在後世封建美學中深遠的典型意義其實就在這裏。
俗話說,世間事十之八九不如意。樂觀的對待生活,積極的工作,不為別的,只為心安。
最近看了紀錄片《蘇東坡》,感觸頗深。在中國眾多文人中,蘇東坡的詩詞歌賦可能不是最好的,但卻是很多人的最愛。當妳看到月亮時,妳會情不自禁地背誦這首詩“明月幾時有?向天要酒”。練字,他的《寒食貼》也是精品;說到美食,就會讓人想起令人垂涎三尺的“東坡肉”。可以說,蘇東坡就是這樣壹個讓後人念念不忘,提起他,嘴角露出恭敬微笑的人。
蘇東坡壹生幾經沈浮,壹度被貶至杭州、黃州、徽州乃至儋州,但所到之處,蘇東坡都是心系天下,造福壹方。比如疏浚西湖,修建蘇堤。東坡餅,東坡帽,都因為蘇東坡而更加迷人。
詩人余光中說:“如果妳要選擇壹個人壹起旅行,他不會選擇李白,因為他不負責任;不要選杜甫,因為他太慘了。蘇東坡是壹個值得壹起旅行的人,因為他是壹個有趣的人。“這也許就是無數人喜愛蘇東坡的原因。壹千年後,人們愛他,我相信再過壹千年,他的魅力依舊。
看完蘇東坡的紀錄片第六集,我很同情他,也很欣賞王朝雲的彼此——不合適,只有朝雲能認識我。獨自彈奏著老調,我每天晚上都在想妳...
但是,更讓人感到感動的是蘇軾人格魅力中的兩個亮點:第壹,“蘇東坡是壹個多愁善感的人,也是壹個善於尋找快樂的人。當個人命運的悲劇壹次次降臨時,他用這樣微小而具體的快樂將痛苦化為無形”——意思是蘇軾被貶後,買不到羊肉,就買了羊骨頭,自己發明了壹種美味的食物“烤羊脊骨”。
第二,蘇軾在常州病重的時候,他的豁達和現實的生死態度是常人所不能及的,他把他的三個兒子叫來,告訴他們,我這輩子從來沒有做過什麽錯事,所以我不會下地獄。我心裏沒有恐懼,妳也不用可憐我。——在家人面前,他這位慈祥開明的長者臨終時,他的好朋友林煒方丈在蘇東坡耳邊大聲說:“知行不忘西天。”林煒住持的意思是妳信佛。妳已經痛苦了這麽久,現在妳必須離開。妳口口聲聲說要去西方極樂世界,真的可以去。但是,蘇東坡的回答很讓人意外。在蘇東坡看來,西方極樂世界和我現在是不分離的。如果我用心度過了每壹天,那麽西方天堂就存在於我生命的每壹天。我不存在了,我的人生結束了,我要去壹個獨立的西方天堂!——在世人面前,他是壹個徹頭徹尾的智者!在家人面前,他考慮實際的事情去安慰親人,在朋友面前,他考慮實際的事情去從容面對沈默的輪回。
蘇東坡紀錄片點評5今天午休的時候看了紀錄片《蘇東坡——不歸之河》。本文主要談蘇東坡貶謫黃州,寫下《念奴嬌·赤壁懷古》和《赤壁賦》兩首名篇。在此之前,人們對歌詞和歌曲的評價都很低,因為基本上都是商業女性在唱。蘇東坡年初入汴京,與創作詞無異,因為他認為詞只是勸諫或輔佐君王。
當蘇東坡被釋放到杭州,他開始寫詞。然後他意識到這些文字不是寫給朝廷的,而是寫給國王的。而是為了心,為了壹個人的真實存在。當時舉世聞名的詞是柳永的詞。但蘇東坡寫詞如詩,融入了自己的感情,比柳永的詞更勝壹籌。現在日本寺廟裏專門開設東坡課,讓日本學者壹起研究蘇東坡。蘇東坡有壹次和朋友泛舟江面,望著湖面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忽然黯然神傷。他的好朋友拿起竹笛,淡淡地吹著。蘇軾問他為什麽這麽難過。朋友說,如此美麗的景色,我們的生命如此短暫。蘇軾笑著說,這樣的美景,只要我們用心去體會,就會心滿意足。
蘇東坡不僅在黃州留下了文學大師,還留下了壹道名菜——東坡肉。傳說黃州那個地方盛產肥豬肉。富人不吃,窮人不幹。因為家境貧寒,蘇東坡就拿了便宜的豬肉,按照自己的口味煮。這就是東坡肉的由來,被後人大加贊賞。
看完這部電影,我被蘇軾那句氣勢磅礴的詩《赤壁懷古》打動了。同時又被他樂觀豁達開朗的性格所仰慕。
蘇東坡紀實之思6蘇軾是宋代文學成就最高的代表,在詩、詞、文、書、畫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詩歌題材廣闊,清新健康,善於誇張比喻,風格獨特,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豪放,與辛棄疾同為豪放代表,並稱“蘇辛”;他的散文創作豐富奔放,與歐陽修並稱“甌塑”,是“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也善書,是“宋四家”之壹;他擅長繪畫,尤其擅長墨竹、奇石和枯木。流傳至今的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
影片以蘇軾在黃州的四年生活為背景,觀察他壹生的心路歷程,從文學、藝術、飲食、情感等角度解讀蘇東坡的生命感悟、精神嬗變、藝術升華的過程。同時,輔以蘇東坡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再現最豐富、最貼近的蘇東坡形象。全片共分六集:紅爪雪泥、壹場煙雨、不歸之河、向我心學習、永恒的愛、南渡北歸。
該片由湖北省黃岡市委市政府、湖北廣播電視臺、央視紀錄國際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自2015年2月開拍以來,攝制組行程超過10萬公裏,不僅在黃州、羅田、麻城、眉山等地,還在日本、韓國、法國、英國、美國等地,拍攝了大量珍貴資料,采訪了數十位國內外著名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