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兩種文化和思維方式背景下的英美文化和思維差異主要有:中國人註重整體性,而英美人更註重個性;中國人重視求同,而英美人往往追求求異。這些差異表現為兩種文化和思維方式背景下的教育差異。(壹)首先,在教育制度差異方面,職業教育思想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中壹直占據主導地位。大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適應經濟發展需要的“專門人才”。所以在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大部分高校都是單科學校,以行業甚至崗位導向的專業為主。在英國和美國,普通教育是培養學生的忠誠和負責任的公民意識以及語言和思維能力的主要途徑。中國和英美在學習方法上有很大差異,英美教育是體驗式學習。這種學習有利於能力的形成,不利於知識的形成,不擅長考試。中國的教育是壹種接受式的學習。可接受的學習有利於知識的形成,不利於能力的形成,不利於突破性思維和創新。英美的教育制度更註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註重與人交往等社會活動的能力,註重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而國內學生更註重考試成績和自我發展提升,團隊意識不強。在國內,學業的完成主要以聽課為主,考核內容主要以書本知識為主。在這樣的學習背景下,基礎知識紮實,紮實。而優秀的留學生在回答考試問題時漏洞百出,甚至有奇思妙想。但是,從長遠來看,我們看到的是,諾貝爾獎作為最高科學獎項,很難看到中國人的名字,就是這個原因。中國學生在學習中往往什麽都接受,分不清學術體系中哪些部分是未來可以發展的,哪些部分是必須淘汰的。他們的導師不喜歡學生的想法與自己略有不同。學生習慣接受但不思考,更不習慣懷疑。他們為自己豐富的知識而自豪。英美學生在學習中註重發展學科的合理核心,通過判斷發展學科的價值觀,摒棄過時和頂峰的部分。他們熱衷於吸收各學科和辯論的成果,讓自己混亂的知識體系在辯論中剔除糟粕和謬誤,從而進步神速。因此,英美學生應該從中國的傳統中學習壹點,而中國學生應該更多地學習英美學生敢於懷疑和創新的不拘壹格的學習風格,應該勤於辯論,把辯論放在與學習同等重要的位置上。(2)第二,教育核心和目標的不同。中國和英美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英美教育靈活自然,豐富多彩,更貼近孩子的天性。區別如下:1。英美教育不太強調分數,以提高學生興趣為目的。當學校或家長過分強調成績時,學習效果就會受到影響。尖子生壹般都很爭強好勝,但拿高分不是他們的動力。英美學生花很多時間和自己競爭,給自己設定目標,然後努力實現這些目標。這是學生取得好成績的關鍵——學習不只是為了成績,而是提高學習興趣。在中國,教育更註重分數,升學和高考的優先順序由分數決定。2.英美教育鼓勵學生從社會和自然中獲取知識,順其自然。英美學生經常出差,學什麽就去實地參觀考察什麽內容,到處去工廠農場。如果有學生因為家庭困難沒錢出去,學校會積極支持。他們不認為這會耽誤自己的學習,而是認為這是最生動的學習,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英美的家長認可孩子的個人愛好和執著精神,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通過課外活動了解學生是否有堅強的意誌。積極參加課外活動,可以形成可貴的性格特征,如毅力、領導能力、合作能力等,讓孩子自然發展。而中國的教育講究的是對知識的接受。所有的知識都來自書本,缺乏來自社會的知識,所以無法分辨對錯,好壞。3.英美教育註重人性化和社會實踐。英美學校不會讓孩子死記硬背標準答案,更註重人性化和社會實踐的教育方式。在課堂上,大家圍坐在壹起,自由討論答案。英美孩子的創造力、表現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總是被鼓勵的,而壹個孩子是否優秀,取決於他鮮明的個性和鋒芒畢露的智能表現。孩子對問題的回答再離奇,也會被誇壹句“好嘗試”。在英國和美國,學校的實踐教學占很大比重。四年制本科教育中,實踐教學與課堂教學時間的比例為:壹年級2: 8,二年級4: 6,三年級6: 4,四年級8: 2。相對而言,中國大學生的實踐課程要少得多。英美的中學生將近三分之二的課時是在實驗室、機房、圖書館、博物館、實習基地度過的。然而,在中國,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紙上談兵,用腦而不是動手,他們只註重讓學生接受和學習書本知識,而嚴重忽視學生實踐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不善於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3)最後,中華民族創造了偉大的文明成就,在學生創新方面培養了大量優秀的科學家和發明家。但是到了近代,遠遠落後於英美,造成這種差距的主要原因是:1,教育傳統差距。教育方式不同。中國的教育方式可謂壓抑保守。老師經常對孩子說“不”和“不”,引導孩子從小就學會約束自己,服從集體的需要和要求。英美的老師經常用引導和啟發,大多說“是”“去”。鼓勵孩子從小探索周圍的環境,讓孩子獨立思考和學習,培養孩子的創新能力。2.教育理念不同。中國的教育理念和英美完全不同。最大的不同是中國強調灌輸式教育。中國學生的基礎很紮實,這是優勢,但也有劣勢。中國的學生面對新事物總是畏縮不前。與英美的學生相比,他們的創新意識很差。無論是每門課程的課程學習報告、設計報告,還是期末考試,華大更註重學生的答案是否符合“標準”;但英美大學更註重實踐和實踐過程中的創造性思維。這也是國內教育和英美教育的重要區別。國內學生往往有驚人的記憶能力和良好的數學基礎,這也是中國學生在應試教育中能取得好成績的原因。而英美的高等教育更需要學生的參與、實踐和創造,很多課程都安排了時間進行案例學習和討論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案例分析和陳述等教學活動。老師對學生的面對面教學時間很短,約占學生學習時間的30%。剩下的時間就靠學生自學,去圖書館查閱資料,互相討論,從而學到相關的知識。在參與和實踐的過程中,學生的自學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因為他們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態度不同,所以學習效果差別很大。英美的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可以隨時打斷老師講課,提出問題。雖然有些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老師都會認真回答。有些問題非常尖銳,學生甚至可以反駁老師的觀點。課程作業通常要求學生批判性地討論當前的政策或評估方法。英美的高校老師主要是鼓勵學生的課程報告或課程設計:表揚學生有獨特的思維和不同尋常的見解;即使有些學生的報道剛剛過去,老師也能從報道中找到文章的亮點來鼓勵他們。這些鼓勵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能夠理解他們報告中存在的問題。英美高等教育重視信息素養能力標準,要求每個學生都要主動學習,通過各種渠道搜索信息,確定切實可行的全面計劃,有條不紊地自行吸收知識。英美高校的信息素養教育註重培養學生具有高度的責任感、社會感、自我管理能力、壹定的道德素養,成為壹個具有信息素養的人。由於教育制度的不同,中國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很差。大學生的外語、計算機和基本的信息檢索技能不如英美的學生。他們不懂得學習,不懂得形成自己的新觀點,不懂得設定學習目標,不懂得選擇好的學習方法。3.中國大學的科研模式與英美不同。從教師的科研成果來看,隨著社會整體科研實力的增強,人們對大學的期望越來越高,大學面臨的研究課題和目標也越來越多。目前我國高校對教師的科研工作有硬性要求,並建立了相應的激勵和考核機制,其初衷是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使其有更多的科研成果。然而,該機制本身存在壹些缺點。教師為了完成聘期內的論文數量,隨便抓壹個熱點話題,通過網絡搜索兩三天,導致高校教師科研質量低下,“學術腐敗”現象隨處可見。英美學術腐敗的常見表現是“不正當的科學行為”。不正當科學行為是指“在科研項目的提出、開發、評估或者科研成果報告過程中,捏造、篡改或者抄襲”。英美對學術腐敗采取的政策是揭露和調查,主要由了解內幕的科學界承擔。但對於調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法律問題,辦公室準備了壹套非常詳細的對策,包括如何獲取物證、傳喚證人等。英美的大學教師科研壓力大,但教師在聘期內可以認真、專壹地對壹兩個課題進行深入研究。往往需要幾年才能達到壹個結果,堪稱“十年磨壹劍”,學術腐敗和抄襲基本看不到。二。文化差異在政治和經濟中的表現(壹)文化差異的政治表現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導致了中西方國家在處理壹些國際政治問題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1。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作用關系到聯合國的改革。冷戰後,在壹系列國際爭端中,如新世紀美國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戰爭,中國壹直主張聯合國在解決這些爭端中發揮主導作用,並加強其權威。而美國則有意操縱聯合國,壹旦操縱不了,就傾向於單邊主義。在聯合國擴大改革中,中國堅持增加第三世界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以確保國際秩序的平等建設,而美國堅持以其對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經濟和維和貢獻以及綜合國力和人權的實現為標準,支持日本等國加入聯合國。美國的這種態度既有其自身的國際政治經濟考量,也包含著明顯的強國優越感理論。2.在國際秩序的構建上,美國因為失去了偉大的對手蘇聯,更加堅定了建立單極世界的決心。它敦促北約東擴,利用反恐的機會進入中東、中亞、東南亞,並把中國作為未來的假想敵。而中國則壹直堅持反恐不擴張,在國際社會上多次主張反對美國單邊主義和稱霸世界。3.在國際經濟和國際貿易領域,美國片面強調其對華貿易逆差的中國傾銷因素,卻避而不談自身產業結構發展不平衡,因此在紡織品等行業發起多起貿易爭端;而中國則堅持認為,貿易逆差是美國對部分產業的過度保護和競爭力喪失造成的,貿易爭端應該通過相互讓步來解決。在國際金融領域,美國引導西方大國不斷對人民幣升值施壓,以壓迫人民幣實施可兌換等國際金融自由化;中國堅持認為,現階段金融改革只能按照中國經濟發展的步伐循序漸進,否則不僅中國經濟會動蕩,世界經濟也會受到嚴重影響。4.在價值觀上,美國主張全人類的民主和自由,認為美國的價值觀是最好的,其他民族應該效仿美國的價值觀。中國也追求民主自由的目標,但更強調世界體制下的民主,強調不同民族實現民主方式的差異,強調多樣性和平等性,拒絕承認任何文化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實現單壹的全球價值和文化。通過以上四個方面的態度差異,可以發現中國人性格的溫柔。中國在國際政治中提倡“和為貴”。要求各國在解決分歧時相互妥協是最好也是最重要的思想,而和平五項原則就是這種民族文化的反映。美國顯然是清教精神上的理想主義,實用主義上的現實主義。隨著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許多早期思想家受到了歐洲“天賦人權”思想的影響。美國獲得獨立後,甚至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好的地方,擁有最好的制度,如果需要可以傳播到世界其他地方。(二)經濟表現的文化差異中國的教育側重於硬技術,由此形成的人才結構使得中國很難實現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移。從幼兒園到研究生,中國教育壹直強調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強調有形的硬技能。理工科幾乎是所有家長和老師都認可的。這樣的教育體系使得中國幾乎局限於制造業。西方國家的教育重在培養全方位的實用型人才,而在“平等自由”、“獨立開放”、“民主”等思想的影響下,很多優秀人才開始向美國等發達國家移民,使得西方國家各行業人才更加平均化,因此經濟結構失衡的概率較小,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第三,中國教育培養人才的缺陷。中國教育的落後有很多原因,但從根本上說,教育理念和核心價值觀的缺失是導致壹系列失敗的根本原因。壹代人的培養不僅僅是學校的事,教育的失敗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也是社會和家長的責任。從根本上說,中國的教育是教育理念的缺失和對人才的片面理解。長期以來,我們的教育只註重知識的灌輸,忽視了下壹代作為壹個有正常社會的人的培養。近年來,雖然我國教育界引入了能力培養的概念,但知識加能力並不足以使壹個人在社會中發揮正常的作用。要培養壹個能在社會上發揮正常作用的人,教育的核心內容必須涵蓋以下三個基本概念,而這三個概念正是中國教育所缺乏的:1。獨立的思想和人格;2.壹絲不茍的科學精神;3.博大的人文情懷。雖然現在國內也在講所謂的“素質教育”,但是這種素質教育很大程度上還是停留在形式上,以為減少作業,學學琴棋書畫就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關鍵是培養創造力,而創造力的核心是獨立的思想和人格。我們的教育理念還存在壹個誤區,把打基礎和做研究割裂開來,認為教育的初級階段就是打基礎,重在學習知識,高級階段就做研究。事實上,創造力、批判精神和獨立思考能力只能從小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中成長和發展。獨立思考是壹顆種子。壹開始沒有壹個疏松的土壤,就會發育不良。基本成型後,即使移植到好的土壤裏,也有可能成為人才,但要成為棟梁之才是很難的。中國傳統的教學是老師傳壹個“道”,學生大量練習“悟道”。第四,在當今國際科技經濟競爭激烈的時代,創新人才的培養。尤其是在金融風暴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越來越意識到技術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源泉;創新是保持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創新人才是推動和實現創新的關鍵。正處於結構調整和效益提升關鍵時期的中國,因為高能耗、低效率、重汙染而走到了盡頭。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問題,必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因此對創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特別是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作為培養創新人才的教育機構,要以先進的理念和有效的措施適應國內外的發展趨勢,為中國乃至全球的創新體系提供支撐做出貢獻。建立創新型社會,必須註重批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和綜合人文社會科學的訓練。只註重硬技術,培養工程思維,沒有市場和人性研究,很難建立價值。高等教育的大規模發展帶來的未必是社會科技和生產效率的整體提升,而是社會過度教育和就業困難。我對高校教育改革的建議是“做中學”、“產學合作”、“國際化”。
上一篇:有哪幾種舞曲?下一篇:薛蠻子對區塊鏈投資有什麽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