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英語辯論:西方節日該不該慶祝?

英語辯論:西方節日該不該慶祝?

1.農歷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是中國壹年壹度的秋風。在中國古代,“六”是陰數,九是陽數。九月初九恰好是兩個陽數,所以人們稱之為“重陽節”,又稱“重陽節”。在重陽節,中國大多數人和他們的親戚壹起“爬山”。

重陽節是中國人根據農歷設定的節日。在西方國家,只有陽歷沒有陰歷。在西方國家,大型節日包括復活節、聖誕節、感恩節等。感恩節相當於我國的春節,是家人團聚迎接新年的節日。但兩者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感恩節和春節都是家人團聚,充分體現親情和親情。它們都是重要的傳統節日,人們在這壹天緬懷祖先,感謝大地養育了他們。兩者的區別在於慶祝的形式。

春節前,中國的家庭會做很多準備,打掃房子,做特別的食物。紅色的卷軸掛在墻上,中國人相信卷軸上的文字會給他們帶來健康、長壽和幸福。不僅如此,世界上所有的中國人都非常喜歡春節時的秧歌和鞭炮。

但是美國人在慶祝感恩節的時候會吃火雞,看電視上的職業足球賽。散步也是假期的壹個重要部分。

隨著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西方的許多節日得以傳承,中國出現了中西合璧的文化。比如每年的2月25日,165438,中國幾乎每個學生都會聚在壹起過聖誕節。10月的第四個星期四,1165438,很多同學也會給幫助過自己的人送上壹份祝福和感謝,因為那天是感恩節。

2.據我所知,中國有傳統節日,也有現代節日(主要指解放後政府規定的壹些節日)。壹些傳統節日已經失傳,而另壹些仍然活躍,如春節,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五月初五的端午節,七月七日的七夕(中國情人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和九月的重陽節(知道它,主要是從唐那裏知道的)

現代主要集中在解放後,如勞動節、兒童節、建軍節、國慶節等。

有些節日是國際通用的,比如元旦,3.15世界消費者日,等等。這裏就不討論了。

西方有很多節日,但是很多都失傳了。他們中的大多數仍然活躍,並已傳播到中國,形成了壹定的影響。有些甚至比中國的傳統節日還要大,比如2月14的情人節,4月1的愚人節,2月24日的平安夜,12,2月25日的聖誕節,接下來就是它了。

中國的節日產生於兩種情況,壹種是傳說,類似於既定的真理,壹種是政府部門頒布的規定(這種情況在國外也很常見,多用於紀念重大事件的日子)。然而,西方模式與中國有壹些不同之處,主要體現在前壹種情況下。西方的節日大多產生於宗教或與宗教有關。這當然與地域和文明的差異有關,可以理解。

舉兩個典型的例子。

中國的端午節起源於屈原。這位聖人忠君愛民,卻被漢奸挑撥,不被信任。他壹生寫了《離騷》等有影響的作品。站在河邊,他是中國最早思考人生的人之壹。同時與西方的蘇格拉底壹起思考宇宙,相映成趣。但他從未被重用。在他傷心絕望的時候,他加入了\。把粽子扔到河裏,賽龍舟。這是端午節。將壹個凡人,壹個真實的人神化後,以傳說的形式流傳開來,最終形成了壹個節日。

還有伍子胥紀念館。在吳被吳王夫差逼迫自殺後,人們就設立了這個節日來紀念他。這是端午節。兩種說法是否正確還有待考證,就不說了。單看這種形式,就是給了歷史上兩個真實的人傳說的魔力之後的壹個節日。這當然和中國自古以來的文化習慣有關。當時先秦諸子的學說,他們都有壹定的影響力,但畢竟沒有宗教那麽權威和包容。在壹片經歷了無數天災人禍和長期戰亂的土地上,神話傳說很容易立足。明智的中國前輩看到了這壹點,只抓住了壹點,從而創造了許多有意義、有價值的節日,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精神財富,使這片土地變得富饒。因為有內涵,所以經久不衰。作為沒有被毀滅的文明古國之壹,我們中國的土地已經。

再看西方。似乎從壹開始,他們就被宗教統治,被宗教制裁。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起源於那片土地。似乎土地誕生了,它的骨子裏流淌著孕育宗教的血液。所以他們的節日都和大川教有關。比如現在國內外影響廣泛的聖誕節,它起源於基督教,與耶穌誕生有關。它也是公元前後的分界點.

這兩種不同的形式自古以來就有區別。如今,差異越來越小。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和日益明顯和必要的國際化,節日之間的摩擦越來越少。不同文明支持的外國節日可以是和平的,沒有沖突,沒有硝煙。在這樣的社會裏,連宗教和節日都可以相互交融。畢竟,地球村仍將是地球村。節日在團結和娛樂人民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這也是中西方節日產生的壹個原創角色。無論他們經歷了什麽,改變了什麽,不變的是這種相似,讓人相信未來會是壹個美好的角色。

其實這個研究題目有點煩。如果妳把它交給余,他會做得很好。他實地考察過中西文明的差異,比較好寫,有東西可寫。但他不會寫那麽多,因為這些東西兩三句話就能解釋清楚。妳要報價,就空了。如果傲慢的話,就有點故意炫耀和雕琢的嫌疑,痕跡很明顯..每年都有很多節日,熟悉的和不熟悉的,願意的和不願意的,或者陪伴朋友或者家人的。我們都在做,都有些感觸。很難用語言來表達我們內心的感受。相信大家腦子裏都比較過中西方節日的異同。很難說,順其自然吧。如果說韓寒可能更麻煩,他是個搞笑天才。這件小事對他來說並不難。我隨便給妳說幾句。

還有壹個更重要的對比。即西方節日在中國影響很大,而中國的節日在國外卻達不到同樣的效果。當然,這說明了另壹種文明差異的不公平,但在這整個空間裏,還是壹個,所以公平的說。

3.1,地址形式

在漢語中,親屬稱謂往往被廣泛使用,往往是在非親屬之間:年輕人稱長輩為“叔叔”、“阿姨”;稱呼同行為“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並不廣泛用於社交。如果我們稱呼母語為英語的長輩為“史密斯叔叔”、“布朗阿姨”,他們會感到不舒服。在英語文化中,這樣的親屬稱謂只在關系密切時使用,不用姓,只用名,如“湯姆叔叔”。

又如,學生知道老師是“老師”的意思,就相應地稱呼“王老師”。事實上,英語教師只是壹種職業;中國人有尊師重道的傳統,“師”不僅是壹種職業,更是壹種對人的尊重。因為這種文化差異,學生有壹個簡單的認識:王老師=王老師。另外,漢語中習慣上所指的“唐書記”、“張護士”被稱為唐書記、張護士,這在英語國家的人聽來是不可思議的。在英語中,人們壹般用先生、小姐、夫人等稱呼。

2.感謝和致謝

壹般來說,我們中國人在家庭成員之間很少用“謝謝”。用的話,聽起來會很奇怪,或者說兩者之間會有距離。在英語國家,“謝謝。”幾乎用於所有場合,所有人之間,甚至父母與子女、兄弟姐妹之間。送壹瓶飲料,準備壹頓好吃的,對方會說“謝謝。”在公共場合,不管別人幫了妳什麽,妳都應該說“謝謝”這是最起碼的禮儀。

當人們問他們想吃點什麽或喝點什麽(妳想吃點什麽/喝點什麽嗎?),我們通常習慣禮貌的回答:“不用,不用麻煩”之類的。按照英語國家的習俗,如果妳想要,妳不必拒絕並說“好的,請吧。”如果妳不想要,就說“不,謝謝。”。這也充分體現了含蓄的中國人和率真坦率的英語國家人的不同風格。

3.崇拜

在說英語的國家,贊美也經常被用作交談的開場白。贊美的內容主要包括個人的外貌、容貌、新買的東西、個人物品、個人在某壹方面的優秀工作等。通常在贊美別人的外貌時,只贊美她努力打扮的結果,而不贊美她天生麗質。所以很多人贊美別人的發型,卻很少人贊美別人的秀發。贊美別人,最常見的回答是:謝謝。比如a:妳的技術看起來不錯。

乙:謝謝妳。

4隱私

中國人第壹次見面,會問年齡、婚姻、收入,表示關心,而英語國家對此很反感,認為這些都涉及個人隱私。例如,在《JEFC》第1課第16課中,有這樣壹段對話:“裏德太太,妳多大了?”“啊,是秘密!”為什麽裏德太太拒絕說出她的年齡?因為英語國家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對方眼中看起來精力充沛,青春洋溢,並且對自己的實際年齡保密,尤其是女性。再比如中國人關心的“妳去哪裏?”“妳在幹什麽?”在英語裏變成了刺探他人隱私,監聽他人話語的審問,不得人心。

5.打招呼

中國人習慣問:“妳吃飯了嗎?”如果妳對說英語國家的人說這句話,他們會認為妳想請他們吃飯。英語國家的人們通常談論天氣、健康、交通、運動和愛好。

6、節日

中國和英語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在節日中也很明顯。除了中國和英語國家的節日(比如元旦),雙方也都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英語國家有情人節、復活節、愚人節、感恩節、聖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大相徑庭。在節日裏,中國人往往會拒絕別人的禮物,無可奈何地接受,但接受後壹般不會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面帶微笑,可能會有“貪錢”的嫌疑。在英國文化中,人們通常會打開別人送的禮物當面稱贊,並欣然致謝。

7.詞匯的文化內涵。

英語詞匯在長期的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教學中應註意英語詞匯文化意義的導入,防止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例如,無論是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通常與慶祝活動或節日聯系在壹起,英語中有“紅色字母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著革命和社會主義的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紅色”也意味著危險的狀態或使人憤怒,如“紅旗”。而當妳在商務英語中看到“in the red”時,不要以為是盈利,相反,它意味著虧損和負債。

  • 上一篇:疫情後爆發的20個行業是什麽?
  • 下一篇:重陽節名句語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