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聖第壹至唐代的陸羽,在公元758年左右撰寫了世界上最早的茶葉專著《茶經》,系統全面地論述了茶葉種植、制茶、飲茶、品茶的方法和經驗。據陸羽《茶經》記載,茶樹在中國被發現和利用至今已有4700多年。
在中國西周時期,茶被用作祭品。到了春秋時期,茶鮮葉被用作食物,到了戰國時期,茶被用作治療疾病的藥物。西漢時,茶已成為主要商品之壹。從三國到南北朝的300多年間,尤其是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佛教徒用茶來緩解禪定困倦,於是寺廟旁的山谷中廣泛種植茶葉。飲茶促進了佛教,佛教促進了茶爐的發展,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所謂“茶佛壹味”的來源。直到唐代,茶才正式作為大眾飲料普及到民間。
自古以來,茶就是中日兩國人民友誼的紐帶。唐朝時,日本僧人首次來到浙江天臺山國會寺學佛。當他們回到中國時,他們帶回了茶葉種子,並種植在日本的何姿縣(現在的池上茶園),這種茶傳播到了日本的中部和南部。南宋時,日本佛教高僧榮熙兩次來華,遊覽了天臺、思明、天童。宋孝宗給了他“千光魔術師”的稱號。榮山大師不僅佛學造詣深厚,而且對中國茶也頗有研究,著有《飲茶養生》壹書,被日本人民尊為茶祖。南宋開年,日本佛教高僧禪師來到浙江景山寺學佛。回國後,他帶來了景山寺的茶道具和茶桌,將景山寺的茶宴和抹茶法傳到了日本,啟發和促進了日本茶道的興起。
到了宋代,阿拉伯商人定居福建泉州賣茶。明朝鄭和下西洋時,茶葉也銷往東南亞和南部非洲國家。明末,荷蘭商船於1610年首次將茶葉從澳門運往歐洲,開啟了中國茶葉銷往兩岸的大門。
中國最早關於茶館的記載是唐代開元年間演出的《馮記》。其中“自鄒、齊、蒼、李,漸至景邑,市多開店,煮茶而賣,不問俗,投錢而飲”。唐宋以後,很多地方都設立了賣茶的茶館。到了清代,民間曲藝進入茶館,成為文化娛樂和休息的場所。
相傳中國最大的茶館是當年四川的“花花茶廳”,三廳四院。成都茶館有壹把很大的扶手椅,喝茶聊天或者午睡都很舒服。
我國人民歷來有“邀客敬茶”的習慣,這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禮貌。在古代,齊世祖、路娜等人主張以茶代酒。唐代劉推崇“茶”為十德,認為飲茶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以茶敬人”、“使茶卡亞之心”、“使茶可行”。唐宋時期,許多文人墨客,如白居易、李白、柳宗元、劉禹錫、皮日休、魏、文、陸遊、歐陽修、蘇東坡等,不僅喜愛茶,而且在他們的代表作中也對茶進行了贊美和描寫。
茶的起源
早在我國南宋吳的《梁璐夢》中,就有“人每天都少不了柴米油鹽醬醋酒茶”的說法。最初叫“八事”。直到元代,省略了“酒”,才成為“七物”。在元代雜劇《玉壺春》、《百茶亭》、《獨柳翠》的歌詞中,可以看到“早晨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句話,代代相傳,可見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茶,屬於山茶科,是原產於中國的多年生常綠木本植物的芽葉。這種常綠灌木可以有五六英尺高,它的葉子呈橢圓形,有鋸齒。葉間有白花和五片花瓣,果實扁圓形,三角形。當它成熟的時候,它裂開,撒下種子。它的嫩葉可以在春秋兩季采摘來泡茶,種子也可以榨油。茶樹也可以用來雕刻,因為它的材料很好。
茶在古代有很多不同的叫法,比如:茶、茶、茶茶、萌萌。壹般認為,唐代以前的古籍中沒有出現過“茶”字,從唐代開始看到古代的“蔡茶”字在唐代被人們減去,形成“茶”字。“茶”是“茶”的古體詞,“茶”是從“茶”這個詞分化出來的。
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所以也是茶的故鄉,是世界上最早喝茶、制茶的國家。幾千年前,中國的雲南、貴州、四川等地就發現了野生茶樹。中國的茶葉生產有幾千年的歷史。世界各地的產茶國或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引進茶苗和種子,並派人到中國學習如何種植茶葉,然後發展自己的茶葉生產。
陸羽在《茶經》中說:“茶是飲料,起源於神農。”
戰國《神農本草》說:“神農嘗百草治病,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茶)解之。”到了神農時代,以采集野生植物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原始氏族公社,已經發現了72種有毒的中草藥,偶然發現這72種有毒中草藥的毒,可以用野生茶樹的鮮葉汁來解。從此,先民用茶解毒,即茶之始。可見最早的飲茶是從醫學開始的。
喝茶是什麽時候從藥用變成飲料的?古人的看法不同。據常渠《華陽國誌·八誌》記載,公元前1115年紀與四川各族聯合後,巴蜀出產的茶葉已列為貢品,各族首領帶茶進貢,這是我國最早的茶葉記載。
飲茶簡史
早在西漢時期,飲茶在中國就很普遍,有專門的茶葉市場。西漢王保曾在《通嶽》中講過“沏茶千方百計”,“舞陽買茶”,“成都賣茶”。王寶不僅要在家裏煮茶,還讓他到當時的茶市舞陽買茶,到茶市集中的成都賣茶。可見,茶在當時不僅是壹種飲料,更是壹種商品。
到了唐代,飲茶已經傳到我國民間,成為人們的日常生活習俗。唐代以前,沏茶壹般加入芝麻、鹽、瓜子、桃仁等調味品,所以茶名也冠以主要調味品。自唐代陸羽提出不加調料煮茶稱為“真茶”,以示茶的真香。像宋代,當時的飲茶方法是將鮮葉蒸熟,搗成餅,再用繩子串在壹起曬幹,稱為“餅茶”、“茶餅”或“片茶”。喝茶時,將餅茶磨成粉末,放在壺中煮沸,讓茶葉浸泡後再喝。士大夫還把茶葉碾成小塊,壓成小餅作為禮物。
當時還發明了用蒸、搗、焙的方法制作壓制綠茶,比以前的“用生葉煮”有了很大的改進,可以增強茶葉的香味,提高茶葉的品質。
到了唐代,隨著飲茶的盛行,名茶相繼出現,文人墨客論水著書。唐代著名品茶家陸羽寫下了世界上第壹部茶葉專著《茶經》,成為歷代尊崇的“茶聖”和“茶神”。世界上第壹部關於茶湯與水質關系的專著——張的《煎茶經》也是在唐代寫成的,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壹頁。
唐代以前的飲茶屬於粗放的煎飲時代,是壹種要麽藥飲要麽解渴的粗放飲用方式。唐宋以後是細炒慢飲,甚至形成了千百年的飲茶藝術。
到了宋代,以品評為主的唐代炒茶發展為“茶鬥”,達到了品茶的更高藝術階段。
宋代鬥茶時,先將餅茶搗成小塊,磨成細粉,再放入燙過的茶杯,再註入開水,制成茶膏。然後用特制的茶籃(形狀像小掃帚的工具),壹邊攪拌茶湯,壹邊轉動茶杯,使茶湯花出現在杯中,對比茶湯的色、香、味。最後品嘗湯花,味道好的獲勝。是以“鬥茶”來比拼茶葉的品質,茶湯的色、香、味,鬥茶人的茶藝、茶藝。
宋代福建北苑是古代重要的產茶區。北苑茶品質優良,自南唐以來就被列為貢茶。北宋太平天國初期,為了區別於民間制茶,專門設置了“龍鳳模式”,用龍鳳做團茶,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龍鳳餅”。它的色、香、味都是頂級的,使它聞名於世。
當時的“大小龍組”是宋代著名的貢茶。“大龍團”每八餅壹斤,創始人是丁偉宋朝,江蘇蘇州人;小籠包20塊壹斤,是蔡襄和福建仙遊首創的。兩者都是福建督軍制作貢茶時所創。
起源於福建建安地區的鬥茶,不僅能給人以物質上的享受,而且因其技巧性強、趣味性強而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
南宋時,浙江紹興的制茶方法也初具規模,變蒸為炒,磨為揉,將膏團茶磨成條狀散茶,改變了茶葉的外觀和品質,為我國綠茶的生產奠定了基礎。
元代將鮮葉放入鍋內煮制壹整葉的散茶,天天稱為“蒸青散茶”。
到了明朝,終於出現了和今天壹樣的綠茶制作方法——炒青制作法。品茶的方法也從炒變成了開水,成為飲茶史上的壹大轉折點,從而開啟了歷代飲茶的門派。“取芽之精華,吸泉於鼎,壹飲而盡”,代代相傳。當時,用炒制方法加工的綠茶已成為人們的主要飲用對象,花茶也逐漸深入人心。明代有關飲茶的書籍有數百種。
到了清代,農村有了很多茶館,明代飲茶之風盛行。茶成了寶,在官場文人墨客中流行,及時誕生了壹大批名茶。清道光年間,半發酵烏龍茶和發酵紅茶相繼發明,白茶出現,傳統緊壓茶得到進壹步發展,從而形成了中國的六大類茶結構——青、紅、花、白、烏龍茶和緊壓茶。
在清朝,客人來提供茶,無論是商業還是私人娛樂。端茶送客已經成為壹種特定的禮儀和排場。江蘇、浙江、廣川等地的茶館。與小吃、小吃相結合,聘請評書、評彈等說唱藝人現場表演,發展成為具有獨特地方特色、濃郁鄉土氣息、平民氣息的大眾化交易、交流、娛樂場所。清末有壹群落魄的旗人,至今還在飲茶裝點門面,在人前炫富。而文人卻溶進了“寒夜客來茶作酒,竹竈湯更紅初沸。”老規矩,窗明幾凈,只要有梅花,就不壹樣了。
茶的傳播
當今世界廣為流傳的種茶、制茶、飲茶的習俗,都是從中國傳過來的。據推測,中國茶向國外傳播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大約在公元5世紀,南北朝時期,中國的茶葉開始出口到東南亞和亞洲其他地區的鄰國。9世紀,中國茶籽被日本僧人帶回日本,逐漸成為日本流行的飲品。10世紀,蒙古商隊來華從事貿易時,將中國的磚茶從中國經西伯利亞帶到中亞。15世紀初,葡萄牙商船來到中國進行貿易,與西方的茶葉貿易開始出現。荷蘭人在1610左右把茶帶到了西歐,1650後又帶到了東歐,然後到了俄羅斯、法國等國,17世紀又到了美洲。18世紀初,喝紅茶在英國逐漸流行,甚至成為壹種表達優雅的行為。茶成為英國上流社會人士相互贈送的高檔禮品。著名的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8世紀開始大規模經銷中國茶葉,並獲得了巨額利潤。65438年至0880年,中國向英國出口茶葉145萬噸,占中國茶葉出口的60%至70%。18世紀末,英國國王派遣特使到中國商談發展貿易時,從中國得到幾株茶苗,然後移植到印度,發展英國自己的茶葉生產。經過精心培育,中國茶苗終於長成壹片森林,隨後印度制造的茶葉開始在倫敦市場銷售。
19世紀,中國的茶終於走向世界,成為世界性的飲料。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向馬裏、幾內亞、阿富汗等國派遣了茶葉種植技術人員,幫助他們在不利於生長的熱區生根、安家茶樹和茶籽。
目前,中國的茶葉已經銷往五大洲數百個國家和地區。來自中國的茶籽和茶樹已傳入世界50多個國家,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人民有飲茶的習俗。近年來,我國茶葉年產量已達50多萬噸,其中三分之壹以上用於出口。
如今,茶對人體健康有益的諸多功能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被公認為“第壹天然保健飲品”和“21世紀的穹高飲品”。
中國茶區
中國有165438+萬公頃的茶園。產茶區分布廣泛,東起臺灣省省東部沿海,東經122度,東至西藏自治區龔毅,東經95度,海南島玉林,北緯18度,北至山東榮成縣,北緯37度,東西徑27度,南北徑19度。* * * 21個省(區、市)有967個縣市產茶。中國有四大茶區:西南茶區、華南茶區、江南茶區、江北茶區。
1,西南美食區
西南茶區位於中國西南部,包括雲南、貴州、四川三省和西藏東南部,是中國最古老的茶區。茶樹品種資源豐富,出產紅茶、綠茶、沱茶、緊壓茶、普洱茶等。是我國發展大葉種紅碎茶的主要基地之壹。
雲貴高原是茶樹的起源中心。地形復雜,部分同緯度地區海拔和氣候差異很大,大部分地區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冬不冷,夏不熱。土壤條件也適合茶樹生長。四川、貴州、西藏東南部以黃壤為主,含少量棕壤。雲南主要是赤紅壤和山地紅壤。土壤有機質含量普遍比其他茶區豐富。
2.華南茶區
華南茶區位於我國南方,包括廣東、廣西、福建、臺灣省、海南等省(區),是我國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地區。有喬木、小樹、灌木等各種類型的茶樹,茶葉資源極其豐富。出產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六堡茶,出產的大葉紅碎茶茶湯濃度高。
除福建北部、廣東北部、廣西北部等少數地區外,年平均氣溫19℃ ~ 22℃,月平均最低氣溫7℃ ~ 14℃,茶葉年生長期10個月以上,年降水量為我國茶區最高,壹般為12O0 mm ~。茶區土壤以磚紅壤為主,部分地區也有紅壤、黃壤,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
3.江南茶區
江南茶區位於我國長江中下遊以南,包括浙江、湖南、江西及安徽南部、江蘇南部、湖北南部。是中國茶葉主產區,年產量約占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二。生產的茶葉主要有綠茶、紅茶、黑茶、花茶和不同品質的特色名茶,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君山銀針、廬山吳韻等。
茶園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區,少數在海拔較高的山區。這些地區的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5℃至18℃之間,冬季氣溫壹般為-8℃。年降水量1400 mm ~ 1600 mm,春夏兩季雨水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 ~ 80%,秋季幹旱。茶區土壤以紅壤為主,部分為黃壤或棕壤,少數為沖積土。
4.江北茶區
江北茶區位於長江中下遊北岸,包括河南、陜西、甘肅、山東等省和安徽北部、江蘇北部、湖北北部。江北茶區主要生產綠茶。
茶區年平均氣溫15℃ ~ 16℃,冬季絕對最低氣溫壹般在-10℃左右。年降水量較少,在700mm-1000mm之間,分布不均,經常使茶樹遭受幹旱。產茶區的土壤多屬黃棕壤或棕壤,是我國南北方土壤的過渡類型。但少數山區小氣候較好,所以茶葉品質不亞於其他茶區,如六安瓜片、信陽毛尖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