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專家質疑泉州蔡氏古民居遭?破壞性保護?

專家質疑泉州蔡氏古民居遭?破壞性保護?

未修繕時原貌

“像這樣的修繕,‘修舊不如舊’,簡直是壹種‘破壞性的保護’。”昨天上午,剛參觀完蔡氏古民居的古民居文化研究學者駱中釗教授致電,對蔡氏古民居的修繕狀況提出自己的質疑。

質疑

“雙燕歸脊”被拉直?

駱中釗說,“古大厝”起源於五代十國時的閩國,如今已遍布閩南語系的諸多鄉村,“雙燕歸脊”的厝脊是閩南古大厝的典型標誌。

而在參觀了位於南安官橋鎮的蔡氏古民居後,駱中釗憂心忡忡,他說:“這些經過修繕的燕尾脊工藝不過關,曲線不夠流暢,少了原本燕尾脊淩空疾返的曲線感,沒了原本的精氣神。”

昨天中午,記者跟隨駱中釗再次來到蔡氏古民居,只見主入口旁的壹座古大厝已經被遮圍起來,幾個工人正在屋頂上對房屋進行修繕,而旁邊壹座,就是祖厝,祖厝前堆放著幾根被火灼過的木梁。“瞧,燕尾脊上塑有人物,這是祖厝的標誌。”駱中釗說,這座經過修繕的祖厝雖然修復了燕尾脊,但工藝方面較差,與原貌大相徑庭。

精巧泥塑難再現?

細觀蔡氏古民居,妳會發現,屋檐下俗稱“水車堵”的位置有許多泥塑,表現內容有山水風景、人物花鳥等,配以各種顏色;外窗頂上的墻面有玉佩卷、古錢幣等形式的灰泥塑圖案;屋脊和厝正面護欄上,零碎的彩色瓷碗被貼成逼真的龍鳳麟獅、花卉蟲魚等圖案。

“這裏的泥塑沒有保護好,也沒有把它們修繕好。”駱中釗說,泥塑是源自閩南的奇特雕塑工藝,保護價值甚高,應該進行更好的保護和修繕。

木質構件有點粗糙?

閩南古厝外觀大多由磚石構成,屋內則主要是壹些木質構件,其制作工藝水平也是相當高超。

“更換這樣的構件,必須要先拍照、測量尺寸,再按原來的樣式、工藝,進行復制、安裝。”駱中釗感慨,數百年前建造的古大厝,因其坐向講究、空間合理,不少屋子至今仍有人在居住,“冬暖夏涼,十分適宜居住”。

他稱,隨著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壹些傳統工藝後繼無人,在修繕此類古大厝時,有的工人為了趕工期,原本需花十天的構件,兩三天就搞定了,“慢工才能出細活,計件式的趕工,做出來的東西也不會耐看”。

說法

群眾曾自行維修

●南安市文管辦主任 楊小川

2001年,蔡氏古民居建築群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後就陸陸續續開始了修繕工作。

幾年前,他們開始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專項修繕資金,用於修繕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內的10棟古厝,資金申請成功後,去年10月開始對其中5棟進行首期修繕。目前正在修繕的,是建於光緒年間的蔡淺別館和德梯厝,以及建於同治年間的攸輯厝。

過去,蔡氏古民居曾經遭受火災和特殊時期的破壞,其間部分群眾對“古大厝”自行維修過,維修水準參差不齊。

設計方案獲

國家文物局批準

●泉州刺桐古建築有限公司負責人 劉大山

此次蔡氏古民居維修邀請的是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文物保護施工壹級資質單位——泉州刺桐古建築工程有限公司。

該公司負責人表示,整個修繕項目從設計方案到資金撥付,均由國家文物局審批。此次維修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施工工藝按照設計方案執行,工程完工後將接受國家文物局的驗收。

應堅持“古法古藝”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傳承人 蔣欽泉

閩南傳統民居在保護過程中不僅應該“修舊如舊”還應該“留舊”,傳統的工藝應該予以保留。燕尾脊是泉州“古大厝”神韻的主要表現方面,在維修過程中,應該按規範施工,盡量使其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施工單位應當確保主要項目經理、技術人員施工資質。

泉州在傳統民居建築方面還是有壹些人才的,但是在具體施工維修過程中,是否能堅持按“古法古藝”修繕就不得而知了。

維修公司

實力參差不齊

●市文廣新局副局長 出寶陽

之前對此類古建築的修繕,壹般都會設置壹些“門檻”,壹來是確保維修的質量;二來也是出於對古建築工藝的傳承和延續。

但是現在的工程項目,只要金額超過百萬元的,均需要通過招投標,來選擇施工單位,雖然這也是壹種公正、公平的體現,但有資質的維修公司,實力參差不齊,對工藝質量的保證也是壹種沖擊。他舉了個例子,像燕尾翹脊的弧度,運用直翹手法,還是斜翹工藝,外行人根本看不出來,正常情況下,也很難有壹個界定的標準。

◆人物專訪

“雙燕歸脊”要有“精氣神”

“閩南的紅磚文化,獨壹無二,面臨文化斷層之危,呼籲社會各界多加關註。”昨天,身為閩南人的駱中釗,談到古大厝生存現狀時,關切之情溢於言表。

雙燕歸脊皇宮起

閩南紅磚世無雙

出磚入石、雙燕歸脊的紅古厝是閩臺獨有的文化遺產。駱中釗介紹,閩南民居古大厝的屋頂設計在數百年的演變中蘊含了太多的感情因素。“屋脊的形制,將父母盼兒歸的親情,演繹得淋漓盡致。”他說,“雙燕歸脊”的屋頂設計,其淩空疾返所形成的獨特曲線,如同遠在他鄉的親人歸心似箭的思鄉之情。

壹座座“雙燕歸脊”的“古大厝”,與四周起伏的山巒遙相呼應,蔚然成趣,營造出壹種特殊的閩南紅磚文化。

“會說話”的屋頂

修繕少了“精氣神”

“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建築也有自己的精氣神。”駱中釗坦言,家鄉的紅磚文化對自己建築設計生涯影響巨大。

但是,目前壹些地方在修繕古民居時,完全不顧這些獨特文化的細節,“壹刀切”,“原本惟妙惟肖的屋頂,壹經修葺,變得僵化、缺少‘精氣神’,讓人痛心不已。”他認為,這種對待民居的粗暴行為,要有人監管、制止,否則對傳統建築是壹種毀滅性的打擊。

村鎮“三舊”改造

加點文化更有“味”

目前,泉州各片區已掀起“三舊”改造的熱潮,駱中釗建議在改造的同時,融入閩南建築文化,將使原建築更有“味”。

駱中釗說,比如,作為省級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之壹的金井鎮,鎮區裏有許多具有歷史價值的“古大厝”,這些元素可以作為新農村建築的重要元素運用在建設過程中。同時,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可以適當運用古建築、古民居元素開發民俗文化旅遊項目,傳承閩南建築文化。

◆記者手記

“修舊如舊”善待“國寶”

入列“國寶”的蔡氏古民居建築群,屋脊高翹,雕梁畫棟,工藝精湛。泉州地區類似建築不少,是祖宗留下的壹筆難以再生的財富。

申報“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組織維護修繕、開發旅遊資源,都是為了能夠將它們良好地保存與傳承下去。既然如此,我們更應慎重對待這些“寶物”,從骨子裏重視。

現代建築發展迅猛,古建築的種種技藝傳承後繼無人,有可能造成文化斷層,這壹現象的發生已不止壹兩起,應該引起更多人的關註和思索。

但願今後的修繕工作,從方案到審批再到施工,層層把關,準備充分再動手,保留古厝“原湯汁”,永世流傳庇後人。

  • 上一篇:壹幅考驗傳統技藝的畫。
  • 下一篇:本文論述了《紅樓夢》的藝術成就,以及1中現實主義與詩歌的結合;2.敘事結構;3.敘述者視角的變化;4.塑造生動的人物形象;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