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在央視壹套黃金時間熱播的電視劇《灣區兒女》是首部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影視作品,該劇第壹編劇為著名作家、編劇李康。在接受讀者報獨家專訪時,李康談及了自己的創作初衷:“希望通過《灣區兒女》講述的勵誌故事,弘揚愛國愛澳的民族自豪感和拳拳赤子之心,啟示內地與港、澳的青年人,把個人的理想同祖國發展、民族復興緊密相連。”
本劇的壹個創意亮點
讀者報:該劇講述了從漁家女孩的奮鬥史,為何會以漁家女作為主角?
李康:2019年是澳門回歸祖國二十周年,這二十周年是蓬勃發展的二十年,泛珠三角建設和大灣區建設、港珠澳大橋建設等壹系列舉措,為澳門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創作這個作品的初衷是希望通過勵誌故事,弘揚愛國愛澳的民族自豪感和拳拳赤子之心,啟示內地與港、澳三地的青年人,腳踏實地、奮鬥青春,把個人的理想同祖國的發展,民族復興緊密相連。
在創作采風階段,我們了解了很多澳門的風土人情,其中疍家文化讓我們印象深刻。疍家人過去被稱為“海上的吉普賽人”,船不離水,人不離船,逐船而居是疍家人的生活寫照,他們有著獨特的風俗習慣,有著與海***生,與風浪搏鬥的拼搏精神。我們故事的女主人公畫像就這樣清晰了。我們的故事就以澳門疍家女麥斯鈺的情感和創業經歷為線索展開,澳門回歸祖國的懷抱,也改變了疍家女麥斯鈺的命運,她的抗爭和奮鬥是年輕的創業者的代表。通過“小人物”在大時代背景下,成長、奮鬥的人生故事,演繹個體命運與國家命運休戚相關,這也成為本劇的壹個創意亮點。
讀者報:您剛才也提到了獨具特色的疍家文化,它對於咱們主題的推進有何作用?畢竟這疍家文化,很多人並不熟知。另外,劇中還涉及諸多澳門文化,您是如何精準把握和向觀眾傳遞這種文化內核的?
李康:首先,影視作品是視覺與聽覺的藝術綜合,劇情涉及疍家文化,包括疍家的水上婚禮、鹹水歌、飲食習慣等等,不僅從視覺上給觀眾有耳目壹新的感受,更能讓觀眾從壹開始就有壹種質樸的代入感,有壹種生活的氣息,關註到女主麥斯鈺這樣的壹個普通而平凡的漁家女的命運。這也是創作上的創新角度。其次,影視作品不僅要講好故事,更要傳播和弘揚文化。本劇中除了疍家文化,還涉及到諸多的澳門文化和澳門元素,從澳門的各種地標建築,到澳門的壹些獨特的街道、飲食、商鋪、文化文創品牌等,通過劇情自然展現給觀眾。有觀眾反饋說看了這部劇很想去澳門、珠海等地旅遊,我想這就是文化的魅力。
劇中人物都是有根可尋
讀者報:您是如何看待灣區兒女代代傳承的這種拼搏精神和愛國情懷?
李康:劇中的人物其實都有根可尋,從哪裏來,將會走向哪裏,並非是人為設計,而是自然生長。因此關於傳承,是自然而必然的,在我們的劇情裏有多層展現。
第壹層是拼搏精神的傳承,以麥斯鈺為代表的年輕的創業者,和以麥叔為代表的傳統奮鬥者,父女的關系,搭建起來自然的親情血脈傳承,但同時又有兩代人的觀念沖突和矛盾。麥斯鈺從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開始了要掌握自己命運的抗爭,這樣的抗爭看似引發家庭矛盾,但其實她有上岸創業的勇氣,並且壹直百折不撓的奮鬥,也是傳承了父輩海上拼搏的精神。
第二層是疍家文化的傳承,在麥叔的角度,他認為“船就是家”,這不只是傳統觀念,而是壹種文化信念。而麥斯鈺從漁村走出來,看到更廣闊的天地,而她骨子裏的質樸和堅毅,有著鮮明的疍家人的文化底色。從父女的觀念沖突和矛盾到他們的相互理解和***生,讓觀眾能思考文化的發展和變遷,如何在新時代下找到傳統文化新的表達,將傳統文化的精髓發揚。
第三層是愛國主義情懷的傳承。劇情從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到祖國懷抱開始,澳門媽祖廟前壹片熱鬧,麥叔帶著孩子們舞獅的情節讓愛國情懷自然而熱切。隨著澳門回歸的腳步越來越近,疍家女麥斯鈺更加渴望能自由往來內地,看看更大的世界,個人的命運從壹開始就和時代緊緊相連。而樸實的夢想折射的正是心底對回歸祖國的渴望,對祖國熾熱的愛。這不是麥斯鈺的個體表達,包括黃梓健、麥斯華等人,通過“小人物”的羣像在大時代背景下,成長、奮鬥的人生故事,演繹個體命運與國家命運休戚相關。
創作中的三個關鍵詞
讀者報:該劇屬於商業題材的正劇,在故事和人物刻畫方面如何做到吸引和黏住觀眾?
李康:劇中的主要人物是青春派,麥斯鈺是疍家漁女,平凡而堅韌,始終腳踏實地,奮鬥青春;黃梓健是青年學子,從學霸到高科技人才的成長,也書寫了青春之歌;梁雯是知識分子家庭的孩子,知書達理,單純正義;麥斯華是老麥家獨子,受父親嚴格的管教,同時也有姐姐們的寵愛,最聽麥斯鈺的話,是個姐姐控;歐陽小江從富二代到創二代的蛻變。這些各具特色的人物既有戲劇特點又真實鮮活的存在在我們的生活裏,他們可能是妳鄰居家的孩子,也可能是妳的朋友同學。他們的青春又或者正是妳的青春,而生活質感與浪漫情懷兼顧的表達,更讓觀眾感同身受,這是壹羣時代奮鬥年輕人的縮影,是他們,是妳們,更是我們。
讀者報:在該劇的創作過程,您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麽?
李康:劇本是壹劇之本,要寫好壹個劇本,講好壹個故事,都會遇到困難。《灣區兒女》的故事以澳門疍家漁女麥斯鈺為主人公,故事線索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背景下展開,人物的個人命運與時代發展休戚相關。在創作的過程中,編劇團隊緊緊圍繞創業、商戰、民生三個關鍵詞,為了寫好這三個關鍵詞我們確實付出了很多努力。
以麥斯鈺為代表的年輕創業者,與以麥叔為代表的守護家園,守護傳統疍家文化的老疍家人之間的觀念沖突和矛盾,在矛盾中如何達到理解和***生,編劇團隊經過了大量的研究和討論。而為了寫好本劇中的產業發展線索,打破傳統商戰的套路,要讓創作具有未來觀,因此我們編劇團隊研究了大量的文獻資料,科研報告,做了大量的采訪采風工作,結合大灣區的發展,把智慧城市的元素融合到劇情中,體現了“智能互聯照明概念”,路燈不再僅僅燈桿加燈頭,而成為城市的雕塑;路燈也不再只處理照明問題,而成為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的載體,用來傳輸信息和數據,創新粵港澳大灣區5G新時代智能新生活。
劇中主角的感情線有講究
讀者報:“我們要走出去,才能看到更多的東西。““這就是祖國的力量啊!”……劇中這些讓人心潮澎湃、很燃的金句源自哪裏?
李康:藝術來源於生活,可以說這樣的臺詞是我們在采訪中獲得的真實而深刻的印象。澳門回歸,壹系列的政策的推行與實施,為劇中人物帶來了機遇,成為麥斯鈺,黃梓健等人實現夢想的契機。祖國的力量這不僅是劇中人物的所感,更是生活在新時代下的我們實實在在感觸。粵港澳蓬勃發展的二十年就是最好的見證,國運和民運休戚相關。
讀者報:劇中還有男女主之間的感情線,尤其是黃梓建和麥斯鈺,在劇情剛開始就具有沖突性,看點滿滿。您認為感情線是壹部劇的必需品嗎?就本劇而言,其作用在哪裏?有何新穎之處?
李康:都說愛情是影視作品永恒的主題,感情線自然是壹部劇的必需品。麥斯鈺和黃梓健本來是青梅竹馬,但他們的感情是懵懂而單純的,看似天生壹對卻因為上大學拉開了距離,這個距離是見識,知識結構和認知上的距離。黃梓健走上了學霸的道路,而麥斯鈺上岸後從底層開始了奮鬥,兩個人的感情線從天然交叉走向各自拼搏的平行線,但這兩條平行線有隱秘而不可分割的交集,那就是深深的友誼和互相成就的初心。當兩個人在不同的領域奮鬥的進程中,他們的距離又壹點點被拉近,這就好像爬山,可能起點不壹樣,但總會在終點相遇。觀眾會壹直被兩個人的情感命運牽著,像情緒的過山車起起伏伏。通過他們的情感命運,更能體會到是個人的理想與時代的發展引領著他們,最終堅定的走在了壹起,走向未來。
編劇需要“四力”
讀者報:有人說,在劇本創作過程中,“劇本和制作要互為土壤,互相信任。”
李康:劇本是壹度創作,而制作是二度創作,把文字變成畫面,把可讀變成可看,這是二者的關系,說互為土壤很貼切。在劇組的時候,導演每天晚上從現場返回,無論多晚都會召集編劇、美術、統籌等壹起開會,這樣的溝通和交流壹方面是商量和解決劇本呈現和拍攝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另壹方面也是編劇和制作團隊對作品細節的打磨,包括人物的臺詞、情緒、場景、道具等等。我記得有壹天晚上很晚了,大概接近淩晨1點,統籌老師拿出兩天後要拍攝的計劃,其中有壹場戲涉及到壹個滅蚊燈道具,美術老師找了很多圖片讓我看,確定我寫的和他們理解的是否壹致。這是壹個非常小的細節,但制作就是對無數的細節做到精準細致,才能呈現給觀眾看到的這個作品。
讀者報:對於很多初入門的文學愛好者而言,想要當壹個好的編劇,您有哪些好的建議?
李康:小說作家和編劇在創作上有不同的規律和風格。相比較小說創作,編劇在創作劇本的時候更需要有畫面感和空間感,因為影視作品不同於文學作品,更需要可看性,因此出現在畫面上的所有細節都是在編劇筆下的呈現。我們創作的不只是好看的故事,精彩的人物,更是與時代同頻***振的作品。而要寫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更需要深入生活,紮根真實,視野開闊,挖掘細節,求實創新。因此,編劇需要“四力”——眼力、腳力、筆力、腦力,創作的作品才能有溫度,有品質,有藝術,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