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行業分析考慮因素

行業分析考慮因素

幾種主要行業分類的簡要分析

1,消費品行業

?從宏觀邏輯和產業邏輯來看,消費品行業有幾個重要因素需要註意:

1)消費的人口紅利基本消失。中國特殊的人口結構(尤其是過去獨生子女人口政策的結果)和近二十年生產和渠道的快速擴張,商品的大眾化和渠道的滲透基本完成;未來客戶數量和人均消費幾乎不會增加甚至減少,大單品的增長時代基本結束。

2)未來幾年中產階級人口與互聯網壹代人口之間的比例將快速增加,股市存在結構升級和品類創新的機會。對體驗、服務、健康、美觀的需求會成為購買決策的重要因素,但創新的邊際貢獻會降低,對大公司來說不會太大。

3)廠商與消費者的關系。從過去的廠商導向到現在的消費者導向,最終消費者才是最有影響力的導向,但好的廠商深刻明白,消費者要超越消費者。對於廠商來說,最重要的是與消費者建立高效互動的溝通模式。今天的IT技術或許可以幫助他們做到這壹點,利用大數據記錄消費行為的全過程,並利用這些數據進行深度挖掘。讓流程更優化,供應鏈更高效。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我們將繼續激發有效的創新,並通過正確的生產和營銷帶來更多的產品。過去,制造商生產了太多質量合格的商品,消費者買不起。未來,更多的應該是更準確的東西。

4)品牌和產品實力。互聯網的普及基本消除了信息不對稱,消費者的認知能力大大提高,消費者相對於廠商的議價地位上升,品牌忠誠度的挑戰更大,但同時優質品牌獲得更多市場份額的效率也會更高。期間比較確定的是,渠道價值被大幅壓縮,劣質品牌被迅速淘汰。從這個意義上說,產品力(廣義包括服務)的價值將更容易體現,持續的產品創新能力、有效精準的傳播(而不是傳統的形象代言和廣告)以及與消費者的良性互動將變得越來越重要。

在這樣的宏觀邏輯和產業邏輯下,觀察企業的微觀業務和財務數據,與以往有著不同的側重點。比如我們需要看壹個老品類的毛利率是在提升還是維持,新品類的占比是不是在增加,新品類創新的邊際利潤是不是在增加,占總量的市場份額是不是在增加。

比如對消費者的觀察,要看多個維度的業務數據和財務數據,比如客戶數量、客單價、復購率等。,來驗證這個企業是否具有持續學習和創新的能力。

2.服務行業

宏觀上,在商品消費大眾化基本結束的背景下,體驗消費和服務消費的比重會繼續提高,這也符合宏觀經濟意義上的人均GDP達到壹定水平後居民消費傾向的特點;與此同時,商品和服務的整合變得越來越普遍。對於消費者的認知,“服務就是產品,產品就是廣告”。在當前宏觀經濟背景下,中產階級比例快速提升,服務業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從產業邏輯來看,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生存需求得到滿足後,社交、尊重、愛等歸屬需求和自我實現的精神需求會大大增加。因此,服務行業最重要的是從用戶角度出發,建立更好的體驗、口碑和用戶粘性,從而提升消費者在功能需求、體驗滿足、情感訴求和文化認同等方面的整體效用。

遵循上述兩個邏輯,有壹些重要的維度來看待服務企業的業務和財務:

1)用戶數量及其變化,這是壹切的基礎,尤其是能產生交易或付費的用戶數量;

2)客戶的重復訂單率(對應的流失率)和ARPU值(或ASP),這是對口碑和體驗最好的數據驗證;

3)獲取新客戶的邊際成本和利潤:壹個企業通過品牌、傳播、廣告獲取新客戶,獲取新客戶是否有邊際利潤,這壹點非常重要;比如客戶推薦率指標是非常好的數據(NPS值、凈推廣者評分、凈推薦值(NPS)=(推薦者人數/總樣本數)×100%-(貶低者人數/總樣本數)×100%,消費品也適合這個思路),好的產品或服務對老客戶來說是最好的。

4)客戶的學習成本是否足夠低,轉換成本是否高,即客戶更容易進來,不容易離開。

當然,服務業是壹個非常寬泛的概念,既包括傳統服務業,也包括基於互聯網的各種信息服務業,但背後的核心邏輯是相似的,理解和研究的框架完全可以打通。然而,傳統服務業與具有互聯網屬性的新興服務業在用戶、流量或銷售額、現金流、凈利潤等業務和財務數據的發展路徑上存在顯著差異。傳統服務業在時間和空間上更接近線性增長,而具有互聯網屬性的新興服務業則呈現出壹些指數增長的特征,由此產生的行業格局是贏者通吃(極少數公司占據大部分市場份額)。

3.制造業

從宏觀邏輯來看,制造業(包括廣義的硬件)有以下幾點:

1)中國制造業整體產能仍難以被其他經濟體替代。經過20多年的積累,中國制造業的綜合配套能力在世界上仍然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甚至這種競爭力還會進壹步提高;

2)雖然中國整體人口紅利已經消失,但是工程師和高素質勞動者的人力資源紅利可能還會維持很長壹段時間;

3)更特殊的因素是,中國有非常大的本土市場作為很好的試驗場,對於很多企業來說,試錯成本遠低於其他經濟體;

4)由於發達國家整體經濟不景氣,部分制造企業財務狀況不佳,給我國龍頭企業帶來了難得的全球化機遇。

這些因素為中國制造業的升級提供了有利條件,但只有少數優秀企業可能在這些方面抓住機會。

從產業邏輯來看,傳統制造業的核心邏輯是產品和流程的標準化和規模化,從而實現時間和空間上的自我復制能力。上世紀末日本企業為代表的精益生產充分體現了這壹邏輯,現在在中國仍將適用壹段時間,中國白電行業也充分說明了這壹邏輯。

另壹方面,在計算技術、大數據、雲計算快速發展的當下和未來,過去難以規模化的非標產品也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實現全流程的數字化轉型,並可能實現個性化的大規模生產,這在壹些細分行業(如定制家具、服裝等原本非常難以提高行業集中度的行業)。為了突破非標產品“規模為敵”的可能性,當然這個過程的探索過程會很長,R&D前期的沈沒成本會很高,其難度會遠高於標準產品的產能復制規模,但成功後壁壘會更高。這方面的研究要在長期戰略上重視,在投資時間上要嚴謹耐心。

從商業和財務邏輯來看,制造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因素,無論是產能復制的模式,還是個性化的大規模生產。壹是廣義產能規模(包括財務中的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商譽等因素,以及制造、R&D、營銷等壹線人員數量)是否擴大。在商業理解中)會帶來正的邊際利潤,良好的擴張也會帶來邊際利潤率的上升,從而能夠提高公司的整體ROE水平。

第二,這種規模的擴大是否會帶來顯著的長期競爭力提升,比如掌握具有壁壘的核心技術、終端規模在品牌中的持續積累以及這種品牌帶來的產品溢價和份額提升。總結壹下,就是在空間上形成規模和成本優勢,在時間上積累品牌溢價。

4.TMT行業

從宏觀邏輯上看,技術進步是長期經濟增長潛力的最重要因素之壹。過去幾十年,TMT行業集中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技術進步和商業模式創新,也是過去幾十年全球最重要的增長動力。科技革命,尤其是過去20年的互聯網革命,徹底重構了全球經濟格局、產業演進和人類生活方式。

但從另壹個角度來看,或許技術進步的速度已經超過了宏觀總需求的增長速度,創造性破壞的特征在過去的十年中表現出了低經濟增長和低就業的效應。科技革命結合現代金融技術和資本的力量,使得初次分配更容易向技術精英和資本(股東)集中。普通勞動者的報酬並沒有得到明顯改善,包括發達國家在內的世界貧富分化繼續加劇。也許這是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的深層次原因之壹。《人類簡史》中提到,普通人的經濟價值,無論是作為勞動者(更大程度上被機器和數據取代,機器的生產率可能大於人),還是作為消費者(報酬增加很少,消費彈性降低),都可能繼續貶值。

從產業邏輯來看,TMT的技術演進路徑、技術成果的商業化以及由此帶來的商業模式的創新路徑尤為重要。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引領者將因收益遞增原則而長期持續擴大領先優勢和市場份額,行業集中度快速提升。無論是硬件、軟件還是服務都表現出這種特征,比如芯片、顯示器、存儲、各種應用、流量平臺、社交網絡等細分行業。所以,同壹個子行業,不同公司的命運大相徑庭,產業中觀層面的研究尤為關鍵。

從目前來看,智能手機的普及和流量紅利已經基本結束,新的技術進步需要跨越下壹個S線曲線,大規模的技術創新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探索。大數據、雲計算、下壹代智能終端(AI、AR/VR,很難形成上億個標準化的項目,更有可能是硬件、軟件、內容、服務的融合)的形態,會和前二十年的發展邏輯壹樣。

從企業的商業邏輯來說,TMT行業技術路徑選擇的錯誤成本是很高的,錯誤的選擇將是壹場災難。經典商業讀物《追求卓越》中的壹些“偉大企業”,如今要麽慘淡經營,要麽蕩然無存;研究主流技術的領先地位所形成的整個產業鏈尤為重要。

從財務邏輯來看,科技型企業的收入、利潤、現金流的變化不像傳統制造業那樣是線性的。對於技術R&D企業,技術人員和R&D費用可能先增加,然後收入、凈利潤和現金流滯後;對於商業模式創新的服務型企業,最新的體現可能是流量和用戶,然後是收入增長,最後是凈利潤和正現金流。

上述幾大行業並不是壹個嚴格的區分,這些粗線條的大邏輯只是簡單說明了壹些* * *和規律性的重要東西。很多行業本身可能具有多重特征,當然這些特征會有顯著的主次關系,要針對具體的細分行業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形成嚴謹的邏輯框架。此外,在當前的經濟和產業背景下,跨學科、綜合性的研究變得越來越重要。

  • 上一篇:董永筆下人物的起源
  • 下一篇:Xi旅遊景點介紹Xi旅遊景點簡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