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被稱為國學經典的儒家著作有哪些?

被稱為國學經典的儒家著作有哪些?

文史經典名詞

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合稱。宋人拿出《禮記》《大學》《中庸》兩本書,配合《論語》《孟子》。到南宋時,朱已撰有《四書集註》,四書之名由此確定。此後,“四書”壹直是中國封建社會正統教育的必讀書籍,也是科舉選士的初級標準書籍。

五經的簡稱,詩、書、禮、易、春秋,最早起名於漢武帝時期。它包含了豐富的中國古代史料,是封建時代教育的必修教材,被統治階級用作宣傳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論依據。

六經是指六經,即在五經之外,加上景悅。還有人把六經稱為“六藝”,韓愈《師說》中的六藝都傳到了Xi之手。

十三經。漢代以來,詩、書、禮、變、春秋合稱為五經。在唐代,三禮(李周、李逸、李記)和三傳(公羊傳、樞紐梁傳、左傳),與《易經》和《詩經》合稱為九經。至唐文宗石刻經典,十二經列為經典部。到了宋代,《孟子》升格為經典,所以被稱為“十三經”。

儒家

儒教,又稱儒教,之所以叫儒教,是因為有人認為它是壹種宗教。起初是指婚喪嫁娶時的司儀。漢代以來,指孔子(公元前5565438+公元前479,春秋時期魯人)創立的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學,簡稱儒教,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代以來,它是中國大部分歷史時期的官方思想,也是普通中國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儒家思想對中國、東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最後壹個以儒學為官學的王朝——大清帝國被民國取代後,儒學受到外來新文化的沖擊最大。然而,在經歷了各種沖擊、災難甚至官方政權試圖徹底根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國廣大民眾的核心價值觀,在世界上被視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和民族傳統的象征。

儒家思想和理念

儒家是指儒家學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創立。孔子創立的儒學,在總結、概括和繼承夏商周尊親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了完整的思想體系。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中說:“孔子因史記而寫春秋,上至殷公,終喪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所以殷,三代之幸。”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說:“言不盡信”(《論語》)是他自己的思想精髓。

儒家哲學註重人的修養,與周圍的人建立和諧的關系。尊重和禮貌地對待妳的長輩。朋友是真誠可信的,“對朋友說話要算數”。為官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職盡責。“君子以商,從基礎而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以德治國,如北辰居其所,群星* * *。”。以愛待人,“我年輕,人也年輕。”我老了,人也老了。" .忠於妳的老板。”妳禮貌待人,我忠誠地為妳服務。" .孝敬父母親人。”父母在,不遠行。”,“如今的孝道,是可以提高的。至於狗和馬,都可以養;不敬,有何不可?" .尊重知識,“早上聽道,晚上就死。"他善於吸收他人的長處。"見賢思齊,見賢思齊。“倡導人們達到溫柔、善良、禮貌、節儉、妥協的道德境界。

儒家思想的特點和地位

儒家不同於其他宗教。壹般的宗教往往試圖統壹宇宙,將“自然”與“科學”以及“人”與“社會”的問題設定在壹個體系下,而人類對“自然”與“科學”的認識在不斷增加,所以宗教以往的假設都成了謬誤。在壹些當時無法理解的基本問題上,各種宗教進行了各種捏造。儒家關註的不是“自然”和“科學”,而是人和社會,這是人類永恒的話題。在這些永恒的話題上,儒家建立了具有永恒價值的價值體系。

儒學史

儒學產生的背景

孔子生活的春秋時期,社會內部不可調和的矛盾所引發的深刻危機動搖了傳統文化的權威,對傳統文化的懷疑和批判精神與日俱增。即使是堯舜祖師、文官出身的孔子,也不得不在自己的思想體系中註入時代精神,對傳統文化進行適當改造,以期在社會實踐中建立新的和諧秩序和心理平衡。這種情況在戰國時期尤為突出,當時人們經歷了巨大的變化。

未來將是什麽樣的社會模式,已經成為壹個舉世矚目的大問題,並在思想界引起了壹場大辯論。當時代表社會各階級各階層利益的百家爭鳴,紛紛提出自己的見解。最重要的爭論之壹是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在圍繞這壹問題的思想交鋒中,儒家和法國是最具代表性的學派。他們勢均力敵,針鋒相對,英人雲集,都是出類拔萃的學者。此外,還有墨家、道家、陰陽家等學派,可謂是中國歷史上的壹個百家爭鳴、百家爭鳴的時代。

儒家思想的形成

在儒家之前,古代社會的貴族和自由民通過“儒家”接受劉德(智、信、聖、仁、義、忠)、六行(孝、友、和、婚、仁、悲)、六藝(禮、樂、射、禦、書、數)的傳統社會化教育。從教學內容上看,中國古代的社會教育完全是建立在華夏民族長期在特定生活環境中形成的價值觀、習慣、習俗、行為準則、規範等文化要素之上的。儒家吸收了所有這些文化元素,並上升到系統的理論層面。

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第壹次打破了舊統治階級對教育的壟斷,由“學在官中”轉變為“教而不分”,使傳統文化教育傳播到全民族。這樣,儒家思想就有了堅實的民族心理基礎,被全社會所接受,逐漸儒家化全社會。但儒家堅持“道不可三代,法不可次於王”(荀子知望)的原則。

儒家思想內涵豐富復雜,封建皇權逐漸發展出基本理論和思想,即君臣父子合壹、華夷之分。

漢武帝獨尊儒術。

漢武帝以前,秦朝的統治思想是法家思想。在秦始皇焚書坑儒,漢字還處於初級階段,不具備準確表達的功能之後,正統儒學已經基本消失。漢初,當時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所謂黃無為而治。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壹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儒學是國家的哲學基礎,杜絕其他思想體系。鑒於秦朝暴政的崩潰,統治階級意識到仁政對維護王朝穩定統治的必要性,漢武帝采納了他的想法。從此,儒家思想成為正統思想,四書五經的經學也成為顯學。此時孔子已經去世壹百多年了。董仲舒在具體政策上發展了道家、陰陽家和儒家思想中有利於封建帝王統治的部分,成為新的儒家思想。

漢代儒學普及期間,解決了很多社會問題。儒家傾向於用仁政來管理國家,政治家以此為基礎來限制土地的過度集中,建立健全的道德體系。提出了壹些政策,包括“限民之地,取長補短”,“三綱五常”。

發展

自漢代以來,儒家思想在大多數歷史時期都是中國的主流價值觀。漢代以後,歷代四書五經修改無數次,孔子原著面目全非。魏晉時期儒學演變為玄學。唐朝的政權基本以儒家思想為主,但也滲透了道家和佛教。宋代時發展為理學,以周敦頤、程顥、程頤為祖,朱為師,明代王陽明發展為心學。獲得官職後。我們現在所說的儒學,來源於宋代的文獻。元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都以朱的理學為考試題目,這對他的思想影響很大。民國以後,儒家思想從思想到形式的系統化體系轉化為民眾和政府的存在,主要是保存了儒家價值觀在中國民眾思想中的主流地位。近代以來,中國的落後引起了人們對中國文化的反思,出現了各種關於儒家思想的爭論。其中,薛恒學派的學者對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判斷。在中國大陸,建國後,雖然政府當局壹度帶頭“推翻孔老二”,但無法去除儒家思想在國人價值觀中的主流地位,由此引發了壹系列社會問題,其影響至今。但改革開放後,儒家思想被壹些人重新重視起來,也出現了今天所謂的新儒家。

儒家思想的影響

對中國的影響

儒家思想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至今仍對中國的政治、經濟等各方面有著深刻的潛在影響,短期內不會消除。儒家思想壹直是中國漢族和其他民族最基本的主流價值觀。儒家的“禮、義、誠、恥、仁、愛、忠、孝”等基本價值觀,壹直是指導中國大多數人日常行為的基本意識規則。中國人彬彬有禮、友好溫和、誠實認真、吃苦耐勞的氣質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逐漸形成的。

但也有人認為儒家忽視了人的個性。周思明教授說:“這壹點在宋明理學之後變得越來越嚴重。是儒家經過董仲舒成為宋明理學,理學後來成為明清倫理。總的趨勢是人文精神越來越弱。人的自身價值越來越被忽視和壓制,所以到了明朝中後期,很多學者都註意到了這個問題,比如王陽明和王陽明的弟子王根,有些學者像李治公開反對孔子的是非觀,他們強調人的自我價值的重要性。”

近代以來,由於中國的落後,面對亡國滅種的現實危機,大多數知識分子不得不反思中國落後的原因。很多知識分子認為儒家思想造成了中國的落後,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號。

儒家經典

儒家經典主要包括十三經。儒家經典有六種:《詩經》、《尚書》、《儀禮》、《景悅》、《周易》和《春秋》。秦始皇“焚書坑儒”。據說《樂記》是在秦火後丟失的。

東漢在此基礎上增加了《論語》、《孝經》和* * *《七經》;

唐代增加了《李周》、《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梁傳》、《爾雅》、《十二經》。

《孟子》是宋代增補的,後來《十三經註》代代相傳。

十三經是儒家文化的基礎著作。在傳統觀念上,《易》、《詩》、《書》、《禮》、《春秋》被稱為“經”,而《左傳》、《楊公傳》、《谷亮傳》則屬於《春秋經》的“傳”和“禮”。後來的四書是指《大學》(壹本在《禮記》)、《中庸》(壹本在《禮記》)、《論語》、《孟子》,五經是指《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

儒學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穩坐儒學第二把交椅)、、董仲舒、程頤、朱(孔子之後最博學的學者)、陸守仁、王陽明。

  • 上一篇:茶的原產地在哪裏?
  • 下一篇:諷刺八股文的詩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