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唯物主義是認為物質是世界的本原,物質是第壹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哲學。
(2)唯心主義是斷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是第壹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哲學。
(3)壹切哲學都無法超越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大派別,這就是哲學的黨性或黨派性。
(4)二元論不是壹個獨立的哲學流派。它認為精神和物質都是世界的本原,試圖調和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但最終陷入唯心主義。
2.唯物主義的歷史形態(1)唯物主義經歷了三種歷史形態,即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近代唯物主義,即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2)唯物主義作為壹種普遍的世界觀,堅持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來解釋世界。唯物主義和科學本質上是壹致的,是無神論的哲學基礎。
(3)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世界的物質性,試圖從壹個具體的物體中尋找世界的起源,如中國古代五行學說認為古羅馬時期的水、火、氣是世界的起源。
(4)現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以現代自然科學為基礎,但它背離了古代哲學把世界看作壹個相互聯系的整體的辯證觀點。
3.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和根源唯心主義的基本類型有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1)主觀唯心主義把主觀精神視為唯壹真實的存在和世界的本源,客觀事物乃至整個物質世界都是這種主觀精神的產物。其荒謬之處在於,必然導致“唯我主義”。
(2)客觀唯心主義的荒謬之處在於,它把壹種脫離了任何個體的精神變成了壹種獨立的存在,並把它當作世界的本源(如理性、理念、普遍精神、絕對概念等。),並以哲學的方式認可了“宗教神創論”。
(3)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人的認識不是在壹條直線上進行的,而是類似於壹條螺旋曲線。這條曲線的任何壹段都有可能單方面變成壹條獨立的直線,把人引入理想主義的泥坑,而反動或保守的階級和勢力的利益和政治需要又會鞏固它。把人類認識過程中的某壹特征、成分、片段、方面誇大,使之絕對化,造成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的割裂,是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
具體來說,在每壹種哲學的發展史上,始終存在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條基本路線,以及這兩個基本派別之間的鬥爭。兩者之外沒有“中間線”。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對立,是社會階級鬥爭的哲學反映。
具體表現在:
唯物主義——唯物主義是哲學中兩個對立的基本流派之壹,是與唯心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系。是壹種認為只有物質才是世界的本源的世界觀,在基本哲學問題上主張物質第壹,意識第二。唯物主義認為客觀物質世界是獨立存在的,沒有人的意識。意識和思維只是物質世界發展到壹定階段的產物,也就是人腦的功能和屬性,世界上的各種事物和現象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世界的統壹性在於物質性。總的來說是先進階級的世界觀,反映了先進階級適合生產力和科學發展的利益。唯物主義哲學往往是社會先進力量和進步階級用來反對反動勢力和宗教迷信,維護科學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思想武器。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按其本質是物質的;物質是獨立於人的意識或精神而存在的客觀現實,意識是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第壹位的,精神是第二位的。唯心主義則認為精神是第壹位的,物質是第二位的。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具體來說就是:第壹,世界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第二,意識是高度發達和有組織的物質——人腦的功能,是人腦對物質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識是物質世界的反映。所有這些論證都表明,物質是世界的本原,它可以不依賴精神而獨立存在,所以是第壹性的;意識來源於物質,必須依賴物質才能存在。世界上沒有脫離物質而獨立存在的精神,所以精神是次要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唯物主義哲學經歷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即馬克思主義哲學三個主要發展階段。
在人類哲學史上,唯物主義經歷了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三種歷史形態。
古代的樸素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最初形態。樸素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是試圖在壹些具體有形的物體和壹些特殊的事物中尋找具有無限多樣性的自然現象的統壹性。樸素唯物主義肯定了世界的物質起源和統壹性,但由於認識水平的限制,總是把壹種或某種特定的物質形態作為世界的物質起源和統壹的物質基礎。比如古希臘的泰勒斯認為萬物生於水,又歸於水,中國古代五行學說認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萬物的五大基本元素。這些都是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典型觀點。歐洲古代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的原子論,中國古代的氣壹元論,雖然在壹定程度上突破了把世界的起源歸結於壹種或某種具體物質形態的局限,但仍然屬於樸素唯物主義的範疇。
唯物主義哲學的第二種形式是現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即機械唯物主義。首先,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基本特征是承認世界的物質性,但用孤立的、靜止的、片面的觀點來解釋世界,看不到世界上事物和現象之間的普遍聯系和發展,或者只承認機械的聯系和機械的運動,從而表現出機械的、形而上學的特征。其次,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第二個局限是機械的。現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產生和形成與這壹時期自然科學發展的特點密切相關。這壹時期的自然科學還處於分門別類收集、整理和分析經驗材料的階段,只有力學發展到了相對完善的形式。這種情況反映在哲學上。這壹時期占主導地位的形而上學思維方式是用孤立的、靜止的、機械的觀點來觀察和解釋世界,這就造成了當時現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獨特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再次,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另壹個局限是它的不徹底性,這主要表現在其自然觀上的唯物主義和社會歷史觀上的唯心主義。17世紀的英國唯物主義,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40年代和1948+09年的德國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是現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主要流派。
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發展中最徹底、最科學的形態,是唯物主義歷史上的第三形態。它是馬克思、恩格斯在19的20世紀40年代創立的,總結了無產階級階級鬥爭的經驗和自然科學發展的最新成果,批判地繼承了人類文化的優秀遺產,特別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國古典哲學的合理因素。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克服了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局限性和不徹底性,把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有機地統壹起來,形成了非常完整和嚴密的科學理論體系。既重視對世界的理論解釋,又強調對世界的實踐改造,這就是實踐唯物主義。這是迄今為止唯物主義哲學發展的最高形式,是最科學、最革命的哲學形式。
歷史唯心主義可以追溯到奴隸社會。但在古代,他的理想主義只涉及國家、政治等部分領域,並不是對人類社會整體的理解。唯心史觀包含在普遍的世界觀中,沒有形成獨立的、系統的理論。相對形成的歷史唯心主義是封建社會形成的唯心主義神學歷史觀。在中世紀的歐洲,唯心史觀依附於神學,成為神學的壹個分支。神學家奧古斯丁把整個社會歷史描述為上帝的信徒和魔鬼的信徒之間的鬥爭史。結果是上帝的信徒勝利了,在地上建立了壹個永恒的王國,於是世俗的統治者就是上帝在地上的代表。他的《資本論》奠定了神學歷史觀的基礎。唯心主義的歷史觀以神學的形式表現在封建時代的其他國家。針對以上帝為中心的神學歷史觀,新興資產階級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性論和人道主義歷史觀。這種歷史觀反對用“天意”和“天道”來解釋歷史,主張在人們對永恒真理和正義的認識中尋找社會變革和政治變革的終極原因。它把不變的人性作為歷史進步的尺度,把理性,即人們對自身本質的認識,作為社會發展的動力。現代資產階級哲學家黑格爾把歷史基礎歸結為“理性”和“精神”。唯物史觀出現後,近代資產階級歷史哲學反對這種科學歷史觀,繼續以新的形式宣揚唯心史觀。實用主義、實證主義、存在主義、結構主義、新托馬斯主義等哲學流派的社會歷史理論,在繼續用人的理性、內在需要、激情、感情等精神因素或天意來解釋社會歷史的同時,特別否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理解、預見歷史進程的可能性。歷史唯心主義的表現形式可以歸納為兩種理論形態:認為人的主觀意誌決定歷史的主觀唯心史觀和認為某種神秘的精神實體決定歷史的客觀唯心史觀。這兩種形式的唯心史觀本質上是壹樣的,都堅持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實際上都是用歷史本身以外的因素來解釋歷史。他們的基本主張是:①把社會歷史還原為意識的歷史,忽視物質生產活動,顛倒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真實關系。②認為只有帝王將相、英雄豪傑等少數傑出人物才是歷史的主宰,整個世界歷史只是英雄實現其思想和意誌的過程,即使是最高意誌也只能“啟蒙”他們,並通過他們表達出來。③抹殺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
歷史唯心主義用主觀的、人為的聯系代替了社會歷史的真實聯系,本質上是對社會歷史本來面目的扭曲,阻礙了人類認識和真理的發展。但是,作為人類探索社會歷史本質過程中的某壹發展階段,它的存在有其歷史原因和必然性。歷史唯心主義在長期的演變過程中為人類認識社會積累了壹些思想資料;它從反面提出的問題也促使人們深入思考;在歷史唯心主義哲學家和思想家的理論體系中,也包含著有價值的歷史辯證法和壹些歷史唯物主義的因素或萌芽。這些都為科學歷史觀的產生做了準備。
樸素唯物主義——也叫自發唯物主義——是世界起源於壹種或幾種特定物質形態的理論,是人類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自發形成的原始唯物主義觀點。樸素唯物主義的主要貢獻有:壹是認為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不是上帝創造的,肯定世界的本源是物質。其次,它試圖從物質發展變化的過程來解釋萬物的產生,具有樸素的辯證思想。樸素唯物主義雖然在思想實質上是正確的,是唯物主義哲學發展史上三個主要階段的第壹個,在歷史上起到了壹定的作用,對後來唯物主義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但由於歷史、階級和科學知識水平的限制,它仍然是感性直觀的,缺乏科學論證,在解釋社會歷史現象時也不是唯心主義的。
機械唯物主義——也稱為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哲學的三個主要發展階段之壹。它是在17、18世紀歐洲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科學進步的基礎上產生的。由於機械唯物主義的階級地位和當時自然科學發展水平的限制,機械唯物主義表現出以下三個局限性。第壹,機械。第二,玄學。第三,歷史唯心主義。
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有機統壹的科學世界觀。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世界本質上是物質的。恩格斯說:“世界的真正統壹性在於它的物質性”。(反都靈論,《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83頁)物質是第壹性的,而意識是第二性的。意識是高度發達的物質——人腦的功能,是客觀物質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世界是按照自身的內在規律運動、變化和發展的。“凡事壹分為二。”揭示了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事物矛盾的雙方是統壹的,也是鬥爭的,推動著事物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規律,即對立統壹規律,是物質世界運動、變化和發展的最根本的規律。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客觀物質世界的運動在人腦中的反映。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不僅唯物地而且辯證地解決了人類認識的內容、來源和發展過程的問題。它認為物質可以轉化為精神,精神可以轉化為物質,而這種主客觀辯證統壹的實現必須通過實踐來實現。實踐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和基本觀點。知識來源於實踐,又轉而服務於實踐。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周而復始,乃至無窮無盡,這就是人對世界無限發展的正確認識和積極改造的過程。因此,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壹種動態的、革命的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所在地,是無產階級政黨戰略戰術的理論基礎,是無產階級和革命人民科學認識和革命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
物質範疇的歷史發展——物質範疇的歷史發展:物質的概念是哲學上的抽象。在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者憑直覺,把物質描述為壹個或幾個直接可感知的物體,如金、木、水、火、土。在現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者把原子理解為構成物質世界壹切的最小單位。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總結前人對物質認識成果的基礎上,對物質範疇作出了科學的概括和規定。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物質不是某壹個或某些事物,而是各種事物的總和。後來根據列寧的研究和理解,物質是意識可以不依賴意識而反映出來的客觀實在,物質的唯壹特性就是客觀實在。唯物主義哲學提出了物質範疇。
唯心主義——唯心主義是哲學中兩大對立的基本流派之壹,是與唯物主義相對立的思想體系。它來源於希臘語idea,意思是“想法”。它不承認物質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把意識或精神視為世界萬物的根源,認為物質只是意識或精神的產物。在思維與存在、精神與物質的關系這壹哲學根本問題上,認為精神是第壹性的,物質是第二性的,是意識決定物質,而不是物質決定意識。唯心主義哲學主要有兩種形式: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世界是人的主觀意識的產物。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壹樣,認為精神是物質世界的本源。唯壹不同的是,它認為世界不是壹個人主觀意識的產物,而是存在於世界某處的某種神秘而“客觀”的精神的產物。它提倡唯精神是萬物之源的世界觀。唯心主義主張意識和精神是第壹性的,是世界的本原,而自然、事物和外部世界是第二性的,來源於意識或精神。唯心主義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精神的產物或表現。在認識論上,唯心主義主張人的知識是先天的或人的心靈是主觀自生的,否認知識來源於實踐和外部物質世界。在社會歷史觀上,它把人類歷史看作是某種先天原則和原理的體現,或者是傑出人物意誌的產物,把精神、意誌和動力看作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否認物質生產資料的生產及其主體(勞動者)是歷史的創造者,主張“天才”歷史觀。
唯心主義在長期發展中有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其基本形式分為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從根本上否認客觀世界的客觀存在,認為只有“感覺”和“自我意識”才是真正存在的原初事物。哲學史上有很多主觀唯心主義的著名代表,比如:(1)中國明代的王守仁,他提出“心外無物,心外無物,心外無理”(《陽明全書》卷六)。(2)歐洲18世紀,英國的貝克勒提出了如下觀點:“事物是觀念的集合”,“存在是被感知的”,“物體和感覺本來就是壹個東西”。他認為事物只是顏色、味道、氣味、形象、硬度等觀念的“集合”。“天上的星星,地上的山川河流,宇宙中所包含的壹切物體,在人類心靈之外都沒有獨立的存在,它們的存在在於人類心靈對它們的感知和理解”(《人類知識原理》)。主觀唯心主義的認識論根源是:感覺與外部物質世界的關系被顛倒,把原本人們通過感覺感知的客觀事物歪曲成沒有感覺壹切都不能存在;客觀事物作為感覺和思維的來源,被說成是感覺和思維的衍生物。主觀唯心主義必然導致唯我論,這是違背科學的。所謂唯我論,就是只承認自己個人存在的哲學觀點。持這種觀點的人,把世界看成是個人感知的結果,或是個人精神創造的產物,或是來自個人的感覺體驗,或是來自個人的精神活動。
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是對立的。總的來說,它並不否認物質世界的存在,而是認為物質世界是次要的,從屬於客觀精神,而客觀精神(觀念和絕對觀念)獨立存在於物質世界之前,是第壹性的。哲學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客觀唯心主義代表人物,如:(1)中國南宋朱,他主張精神“理”是天地之前獨立存在的實體。“沒有天地,說到底,那只是原因。有此理,有此世;如果沒有這種東西,就沒有天地,沒有人,也沒有什麽”(《齋藤優子語文課》第壹卷)。(2)古希臘的柏拉圖認為“概念”(concept)是唯壹真實的存在,各種具體的東西不過是“概念”的影子,是由它衍生出來的。(3)近代德國的萊布尼茨認為,“單子”(壹種精神實體)是世間萬物的基礎,單子有不同的層次,決定了不同事物的性質和區別。(4)德國黑格爾,他提出“絕對概念”(“絕對精神”)是世界的本質,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是“絕對概念”本身運動發展的產物和表現。客觀唯心主義的認知根源在於,它把從具體事物中提煉出來的概念(反映事物的* * *性質)絕對化,把獨立存在的東西誇大為脫離具體事物,進壹步誇大概念的能動作用,仿佛壹切具體事物都是由概念產生的。
壹般來說,“現代西方哲學流派”是指馬克思主義哲學出現後流行於西方的各種哲學流派,是現代西方哲學的延續。雖然現代西方國家流行著各種哲學流派,但總體上屬於科學主義(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非理性主義)。
西方近代科學主義哲學起源於近代英國的經驗主義,強調歸納、論證、邏輯和實踐,關註自然科學的哲學問題。科學主義的哲學思潮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出現,第壹代是孔德的實證主義。盛行於19世紀下半葉和20世紀初的馬赫主義,是孔德實證主義的傳人,是現代科學主義哲學的第二代。實用主義與實證主義有理論上的聯系,而邏輯實證主義是馬赫主義的直系後裔,是實證主義的第三代。從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是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壹度取代了邏輯實證主義。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波普爾的批判理性主義逐漸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庫恩、拉卡托斯、法耶·阿本德等人的歷史主義或歷史學派的科學哲學。
現代西方國家的人文主義哲學思潮源於歐洲大陸的理性主義,強調演繹性、普遍性、絕對性、直觀性和對人的存在意義的關註。人本主義哲學思潮起源於20世紀20年代,流行於50年代。第壹代是叔本華和尼采的唯意誌論。第二代是狄爾泰、柏格森等人的人生哲學;與非理性人文主義密切相關的另壹個哲學流派是胡塞爾現象學;第三代是海德格爾、薩特的存在主義和法蘭克福學派。在當今西方流行的人文主義哲學流派中,新托馬斯主義和個人主義是比較特殊的。
20世紀60年代以後,西方還出現了壹個反對人文主義的哲學流派——結構主義。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西方馬克思主義”與上述兩種思想密切相關。“西方馬克思主義”是現代西方各種哲學流派與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相結合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