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西裝的歷史發展

西裝的歷史發展

日耳曼民族服裝起源於北歐南部

據說是當時西歐漁民穿的。他們常年與大海為伴,方便他們在海裏謀生,穿得寬松,扣得少,捕魚。基於人體活動與體型的結構分離與結合原理,形成了以打褶(省)、切片、分縫為壹體的服裝縫制方法,建立了未來流行的服裝結構模型。還有資料稱,西裝源自英國王室的傳統服裝。它是三件套,男士穿同樣的面料,由外套、背心和褲子組成。在造型上,延續了男裝的基本形式,屬於日常服飾中的正統服飾,被廣泛使用,並從歐洲影響到國際社會,成為世界的指導服裝,即國際服裝。

現代西裝形成於19世紀中期,但其構圖特點和穿著習慣至少可以追溯到17世紀下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17世紀下半葉的路易十四時代,及膝大衣“Jistekol”和略短的“Best”以及緊身長褲“Kyurot”壹起登上歷史舞臺,形成了現代三件套西裝的構圖形式和諸多穿著習慣。壹般來說,Steckel的前門襟沒有扣,只有腰線上下的幾個扣子。這就是現代單排扣西裝壹般不扣扣子,只扣兩個扣子上面壹個扣子的穿著習慣的由來。

法國貴族菲利普從漁民和馬車夫那裏學來的。

有壹年秋天,天高氣爽,藍天上飄著幾朵白雲。滿山的紅葉像紅地毯壹樣映襯著藍天。這壹天,年輕的菲利普子爵與朋友攜手,踏上了秋遊之路。他們從巴黎出發,沿著塞納河逆流而上,然後在盧瓦爾河順流而下,品嘗了南特葡萄酒,後來到達了奎奈伊勒。沒想到,這裏卻成了西裝的發源地。

克納澤爾是壹個沿海城市,那裏有大量的漁民去捕魚。因為風景優美,也吸引了大批王公貴族前來度假,旅遊業特別繁榮。對來到這裏的人來說,最吸引人的娛樂之壹就是和漁夫壹起去釣魚。菲利普壹行也樂於這樣做。他們來到納澤爾不久,就邀請漁民駛出海港,出海捕魚取樂。壹旦釣到魚,就要把魚竿拉回來。這裏的魚相當大。菲利普覺得穿貴族服裝不方便,領子緊,扣子多。有時候他拉得太用力,甚至把扣子都拉斷了。但他壹看到漁民就行動自如,於是仔細觀察漁民穿的衣服,發現他們的衣服都是開領的,扣子也很少。這種款式的衣服很方便在海上釣魚。也就是說,開領對於用力的人來說很舒服,也方便喘氣;按鍵少,更容易發力。在勞動密集型作業中,不用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開。

雖然菲利普是個花花公子,但他在打扮方面有些天賦。他的靈感來自漁夫的衣服。回到巴黎後,他立刻找了壹群裁縫跟他壹起學習,試圖設計出壹件既方便生活又美觀的衣服。很快,壹件時裝出來了。類似於漁父服,開領,紐扣少,但比漁父服更挺括,既便於發力,又能保持傳統服裝的莊重。新衣服很快就傳遍了巴黎和法國,後來又風靡了整個西方世界。其風格與現代西裝基本相似。

名稱變更

在西方,門襟、袖子、長度在臀圍線以下的男女夾克衫壹般稱為“夾克”。在中國,人們通常所說的腰部有帶狀袖口的夾克,英文稱為“JUMPER”,法文稱為“Blouson”,屬於夾克的壹個大家族。“西裝”也是“夾克”的壹種,英國人稱之為“休閑夾克”。19年底,這種外套和褲子是壹種材質的時候,歐美人還稱之為“鎮服”。在20世紀,它也被稱為“工作裝”或“商務裝”,因為它大多是活躍在政治和經濟領域的白領階層穿的。

款式變化款式變化時間信息19 50年代,西裝沒有固定的款式,有的是收腰的,有的是直筒的。有的左胸有開口袋,有的沒有口袋。65438+90年代,西裝基本成型,在世界各地廣為流傳。20世紀40年代的男式西裝以寬腰小下擺、略平肩、胸部飽滿、大翻領、小袖口為特征,明顯誇大了男性的直線美和陽剛之氣。這時候的女式大衣也是用平肩來夾腰,只是下擺比較大,看起來比較優雅,充滿了女性的優雅之美。20世紀50年代,男式西服趨於自然、自由,但變化並不明顯。同壹時期,女性的外套變化很大,主要是從原來的束腰到寬松的束腰,長度更長,下擺更寬。除了翻領,還有壹種是收領,袖口大部分是有袖的。從中期開始,連體袖開始流行,造型穩重優雅。20世紀60年代,男式西服和女式大衣普遍采用斜肩、寬腰、小下擺。男士西裝的領子和翻領都很小;女外套比較大,直腰長,長度達到臀圍。袖子流行連體褲和十字袖。西裝裙的臀圍與下擺垂直,長及膝蓋。褲子流行緊身褲和中長女褲。這壹時期的男女套裝,風格簡單輕快。到了70年代,男式西裝和女式大衣又回到了40年代前的基本形態,即平肩收腰,褲裝流行喇叭褲(上小下大)。女裝前期流行短裙,後期加長,下擺也比較大。這壹時期的男女西服隨著時間的推移,從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西服也發生了壹些變化。主要表現為男式西裝腰部寬松,領子和翻領大小適中,褲子為直筒型,自然勻稱。女套裝流行小領小翻領,寬腰圓底。女套裝的下裝多搭配下擺較寬的長裙。這些衣服的形狀簡單而優雅,帶有浪漫的色彩。在中國流行。

19世紀40年代左右,西裝傳入中國,中國留學人員穿西裝。經過半年的研究,寧波時裝博物館的研究人員發現,中國人開的第壹家西服店是寧波人李於1879年在蘇州創辦的李順昌西服店,而不是“和昌號”奉化人蔣於1896年在上海開的,把寧波“紅幫”的歷史和中國西服史往前推了65438+。1911年,中華民國政府將該套裝列為禮服之壹。1919以後,西服作為新文化的象征,沖擊了傳統的長袍馬褂,中國的西服業發展起來,逐漸形成了壹大批專門制作西服的“豐幫”裁縫,主要集中在浙江奉化。

20世紀30年代以後,中國的西服加工技術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上海、哈爾濱等城市出現了壹些專營高檔西服、禮服的西服店,如上海的佩羅蒙、恒盛等,以精湛的工藝聞名海內外。此外,在中國的西裝制作中形成了各種流派,其中俄羅斯學派和海派更受歡迎。以哈爾濱為代表的羅派做的西服,有俄羅斯特色。以上海為代表的海派西裝,柔軟合體,具有歐美特色。65438年至0936年,留日歸來的顧第壹次出版了《西服裁剪入門》壹書,並創辦了西服裁剪培訓班,培養了壹批制作西服的專業人才,對西服制作技術的傳播起到了壹定的促進作用。

新中國成立後,中山裝壹直是主流服裝。改革開放後,隨著思想的解放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以西裝為代表的西方服裝以不可阻擋的國際化趨勢再次湧入中國。人們不再討論它是否被任何階級穿過,而忽略了它不明確的象征和意義。想要與國際市場接軌的中國人,似乎帶著壹種挑戰的心理,主動接受了這種陌生卻新鮮的服飾文化。於是,壹股“西裝熱”席卷神州大地,中國人對西裝表現出比西方人更高的熱情,穿西裝打領帶逐漸成為壹種時尚。

  • 上一篇:蔡禮旭老師傳統文化班
  • 下一篇:詳細介紹潮州人的風俗、文化、習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