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誤區是撞車心理。讓孩子意識到,要想學好英語,就得下功夫。世界上沒有壹個外國成年人不努力就能學好英語。所謂的崩盤純屬無稽之談。學好英語沒有捷徑,只有方法的好壞。比如,背英語單詞,低著頭默寫,並不是壹個好主意。好的方法是大聲朗讀,反復訓練發音器官和耳朵,把聲音刻在腦子裏。這樣不僅可以提高聽力,還可以提高口語發音,記單詞。聽寫只是訓練眼睛和手,它們不能替妳聽和說。
第三個誤區,認為結果比過程重要。應試教育重結果,家長老師重成績。後果就是孩子整天只知道做模擬題,找出滴答的規律,爭取分數進步不大。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容易急於求成,喜歡投機取巧。對於英語本身的學習來說,很容易草率地制定規則,忽略了英語學習的規律,也無法從學習中感受到語言學習的樂趣和外國文化的魅力。質量和學習效果取決於學習過程。所以壹定要讓孩子遵循學習的規律,真正做到循序漸進的學習。只要方法正確,學習動力強,壹切都會水到渠成。
第四個誤區是把五個技能學習變成單壹的理解。眾所周知,我們習慣把英語學習分為五種技能,聽、說、讀、寫、譯。這種分解有壹定的局限性。暫且放在這裏吧,很多孩子往往把懂不懂作為學習的標準。比如妳拿到壹本英語口語教材,翻開幾頁看懂了,妳覺得人家簡單,不適合妳。這裏的錯誤是讀而不是說。理解不代表說話。練習口語,內容不能難,目的是通過壹些可以理解的內容來練習朗朗上口的單詞。換句話說,目的就是通過練習,讓孩子自己說出書中的相關內容。口語教材的好壞,取決於語言是否能學,是否地道。
第五個誤區是通過漢字記錄聲音。現在,有些人提倡通過漢字來記憶英語發音,如古蒂白記再見。甚至這種做法也作為壹種獎勵的結果發表。很多孩子在剛接觸英語學習的時候,喜歡用這種方式來幫助發音和記憶,這是極其錯誤的。相關研究表明,在同樣的情況下,語言學習應該很容易內化。因為漢語和英語屬於不同的語言系統,漢字是表意文字,英語是表音文字,不同的語言系統由不同的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支撐。如果僅僅滿足於記憶語音,而不是學習、接受、融合這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思維方式,這樣的學習是沒有意義的,對學習和掌握整個語言也是不利的。
第六個誤區是缺乏系統性。現在,市場上學習英語的材料鋪天蓋地。這是好事,但是處理不好也會帶來不好的後果。如果今天用這本教材,明天輔導孩子的時候又換另壹本教材,學習就失去了系統性。當然不是說不要換教材,不好的教材,不適合的教材。但妳不能壹直改變。好的做法應該是選擇壹套教材,以此為主,其余為輔。這樣孩子在學習的時候就可以接受系統的知識和訓練。
第七個誤區是對老師的依賴。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人。這句話點出了學習的本質。任何壹種學習,說到底都是在學生自己身上,而不是在老師身上。同樣,在家庭教育中,要引導孩子主動思考,獨立運用,讓孩子熟練地學習和運用知識。
當然,壹個成功的學習者還應該具備以下五個要素。壹是自信,二是決心,三是毅力,四是自我管理和自我約束,五是童心。
第二是決心。許多孩子經常下很大的決心,但從不付諸行動。所以,當孩子下定決心後,要努力把決心變成具體的學習計劃。比如制定周計劃、月計劃、學期計劃,通過這些計劃把決心變成行動。
第三是毅力。堅持就是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這是學好外語的大忌。孩子每天學的東西都儲存在大腦的臨時記憶裏。有些暫時的記憶只能保持幾秒鐘,最長的很難超過三天。如果孩子不重用存儲在臨時記憶中的東西,把它們從臨時記憶存儲到長期記憶中,大腦就會自動清除。所以,孩子壹定要有反復學習的毅力。這裏的重復學習不是指機械地重復妳所學的東西,而是讓孩子創造性地運用所學的東西。比如把原來的聽力改成朗讀。把原讀變成聽。通過不同形式的訓練和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呈現,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系,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
第四是自我管理和自律的能力。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扮演很多角色。孩子雖然在父母的呵護下,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增長,閱歷的增長,角色意識越來越強,興趣點越來越多。如果他們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他們很容易分心,影響學習。因此,培養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尤為重要。如果壹個孩子是足球迷,但能抵擋住壹場足球比賽的誘惑,做好自己的作業,說明這個孩子有自律能力。
第五是求知的童心。孩子想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想嘗試自己不會的,問個沒完沒了。如果孩子學外語有這種童心,就不怕英語學不好。當他看到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時,他會嘗試用英語表達。如果妳不怕出醜,肯下功夫,勤奮努力,妳就能學好英語。
誠然,學好英語不是簡單的方法問題,而是壹個全人問題。所謂全人,英文叫全人,是壹個全面素質的人。所以,要讓孩子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不僅要積累相關方法論的知識,還要深入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風俗、思維習慣。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充分發揮語言的橋梁作用,通過學習語言獲得更多的知識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