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票:指遊覽馮靜古鎮和農民畫村兩個景點:60元/人。
景點導遊費:50元/人(馮靜古鎮),30元/人(農民畫村)。
遊船票價:50元/條(限6人,半小時)
上海馮靜古鎮旅遊景點
古代長廊
江南最具人文氣息的水鄉典型建築——長廊。這條長廊長268米,是江南水鄉現存最好的長廊之壹。長廊內是商鋪和住宅,外緣是與上海、浙江、江蘇等地相連的城河。古鎮區壹條區級河流,全長約1200m。水系主要來自浙江天目山,河水流向黃浦江。長廊不僅美觀,而且實用。我們可以用兩句話高度概括長廊的效果,就是下雨時鞋子不濕,盛夏不打傘,給當地居民和遊客帶來了很多便利。
東部消防委員會
郎鵬街東端,城隍廟橋南,生產街124號,民國時期是楓涇東消防管理局所在地。這是上海唯壹比較完整的近代消防機構遺址。
消防理事會的原建築是由普通居民樓改建而成的。受當時上海租界消防協會建築風格的影響,立面墻面改造成西式風格。
推開紅色的門,映入眼簾的是大廳裏的幾大件老舊消防器材。有20世紀初出現的名為“楊龍”的手壓按鈕,有1937抗戰前的機械“水泵”,有1950後使用過壹次的輪式消防車。
楓涇鎮消防局成立於民國初年。當時,它被稱為“龍王廳”(也被稱為消防協會),這意味著“龍王霍克”。南鎮唐生橋下塘和北鎮桃園楊設有消防辦公室。鎮上的商人和富紳捐錢購買水槍、木龍、水桶等基本設備。消防員都是義務的,從各個店鋪、車間的員工中挑選參加。壹旦發生火災,鄰居會敲鑼報警,消防隊員會帶著設備到滅火會現場救援。1923年,楓涇南、北鎮成立了統壹的消防協會。總會設在桃園楊,並在北峰橋、北柵、東柵、橋、永昌橋及等八個適中地點設立分會。有200多名誌願消防隊員。同時對消防設備進行了改進,取水龍頭采用帆布橡膠水管直接從河裏吸水。
1937抗戰爆發前夕,楓涇消防支隊合並為東、南、北、中四個區域會議。現在東部消防委員會是當時的其中之壹。期間增加了機械“抽水”和進水管、出水帶、長鉤、斧頭、火把、銅盔、梯子等舊設備。直到抗戰勝利,消防裝備徹底更新,蛟龍等老舊裝備徹底淘汰。1952年3月,各區消防委員會合並成立“楓涇消防協會”。直到1959,“消防俱樂部”更名為“人民消防隊”,由公安部門管理。在楓涇存在近半個世紀後,民間自組織的消防政務會、消防會成為歷史。
消防會雖然是民間辦的,但當時的管理還是相當有序的。上面有總會會長,下面有各區負責人,定期給消防員培訓。每年農歷五月二十日是鎮上的消防演習日。當天,義務消防員身穿整齊的消防制服,手持武器列隊,“編號”開道,前往大興橋、桃園、人民廣場等地進行消防演練和比賽,俗稱“玩水龍”。鎮上的商人、士紳紛紛前往觀看,人山人海,成為楓涇鎮壹年壹度的盛事。
當時楓涇鎮火災多,消防員經常犧牲或受傷。1926年,為了紀念在歷次救火中犧牲的勇士,楓涇消防聯合會在總會桃園清水橋西修建了壹座7米高的消防紀念塔。全稱是“楓涇消防聯合會陣亡戰友紀念塔”,碑文是為表彰誌願救火者的事跡而刻的。這是上海郊區唯壹保存完好的火災歷史紀念塔。現被列為金山區文物。
丁聰漫畫館
丁聰,當代中國最著名的漫畫家之壹,以小丁的名義在報刊上發表諷刺漫畫。丁聰出生在壹個卡通家庭。父親丁權(木雪),1881,楓涇鎮南閘人,解放前上海著名漫畫家。上世紀上半葉,丁權在上海各大新聞媒體上發表了大量諷刺社會現象的漫畫,影響很大。劉海粟創辦上海美術學院時,特別邀請丁權擔任首任教務長。後來,丁權在法租界歡慶裏31號創辦了中國第壹個漫畫協會——漫畫社。他後期創作的月卡上的時尚女性白美圖,壹度廣為流傳,被後人收藏。文化大革命期間,丁權遭到迫害,於1969年逝世。根據丁權的遺願,丁權和他的妻子的骨灰於3月被送回他們的家鄉楓涇安葬,1994。
展廳位於古鎮北街421。從北街到展覽館,要走過壹條幽靜的石板小巷。走進大門,古老的銀杏、紫薇、芭蕉、桂花、臘梅等花木將庭院裝點得十分清新雅致。展廳主體建築為民國五開間二層建築,上下有回廊。整個展廳有1個序廳,7個展廳(其中壹個陳列丁權的作品)和壹個貴賓休息室。總面積360平方米,展出作品100余件。序廳裏有壹尊丁聰的半身像和他的生平簡介。隨後,丁聰的諷刺和幽默的作品,著名的插圖和肖像在每個展覽室展出。丁聰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發表漫畫作品。他諷刺了舊社會的反動統治和腐朽的社會生活,贊揚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繁榮景象和人民的勞動生活,無情地鞭撻了壹些落後現象。他的正義和良知處處體現在他的作品中。
在《人物肖像》展覽室裏,有沈從文、秦檜、蕭乾、巴金、冰心、方成、馮驥才、新、老舍、魯迅、茅盾、、錢鐘書、聶紺弩、、王蒙等。,名人以漫畫的形式生動地展現在遊客面前。從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丁聰在中國文化藝術界的廣泛交往。他與中國文藝界許多知名人士有著深厚的友誼。在《名家作品插畫》展覽室,可以看到他曾為魯迅、老舍、葉聖陶、沈從文、許地山等名家畫過插畫。1980年6月茅盾再次見到丁聰時,不禁寫下壹首《五絕》:
“見小丁很久了,
見面相親。
童年就像過去,
奮力拼搏的猛人。"
不僅寫了他們的友誼,還高度評價了丁聰的作品和人格。展廳裏還陳列著這首詩的手跡。展廳裏還有壹個錄像室,裏面陳列著他創作和生活中用到的壹些物品。丁聰把它們命名為“小丁對象”。在十三陵水庫工作期間,他在墻上畫了許多京劇名人的肖像,如梅蘭芳、荀惠生、馬、、周、侯、、等。丁聰的自畫像,他的兒子,孫子和其他漫畫也在這裏展出。
丁聰曾是全國漫畫藝術委員會主任,但他到處自稱小丁。按照他的說法,有兩層意思。第壹,在父親面前,他永遠是小丁;其次,“丁”的中文定義是“人”,小丁是“無名之輩”。他的人生經歷證明,他雖然很早就成名了,但他從未忘記自己是個“無名之輩”,他常常以壹個無名之輩的平凡心態對待自己,他常常以壹個無名之輩的視角看待時事和社會,世態炎涼,所以他的作品常常表現出真摯而強烈的人民情懷。這才是幾十年來他的藝術源泉源源不絕,作品壹直受到人民群眾喜愛的真正原因。
楓涇牌坊
歷史上,馮靜古鎮壹半屬於江蘇,壹半屬於浙江。原來有兩個明顯的分界標誌,壹個是西邊的界河,壹個是東邊的牌坊。這座牌樓建在原分界牌樓的遺址上,再現了馮靜古鎮獨特的地理區域。
這座高大的仿古牌樓,上面有醒目的“楓景”二字,是已故國畫大師程世發題寫的。整個牌樓高12米,寬14米,三室四柱,非常高大雍容。牌坊梁芳的柱子上雕刻著精美的傳統圖案,四副鍍金對聯掛在四根高聳的柱子上,集中反映了楓涇的歷史、人文、風土人情和民俗風情,讓遊客壹進門就能對楓涇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有壹個簡要的了解,如同壹本巨著的介紹。
楓涇步行街小吃街
楓涇鎮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水網密布,河流縱橫。楓涇鎮自元代以來就是商業重鎮,界河兩岸商賈往來,商賈由水入街。當時全鎮在河邊修建的商業走廊長達800多米。如今,修復後的楓溪長廊南起何誌橋,北至祝星橋,全長300米,連接生產街長廊。這裏曾經是吳越最繁華的商業街。
離開楓涇歷史文化陳列館後,沿著300米長的楓溪長廊走,就能看到以古宅、古橋、古街為特色的南鎮景區。各種小吃匯聚在鳳溪長廊,壹條小吃街。沿著楓溪長廊壹路向北走,就進入了人文歷史厚重的北鎮旅遊區。
古代舞臺
楓涇分為南城和北城。自明代以來,鎮上就有兩座城隍廟,分別是南鎮的程楠城隍廟和北鎮的阿勒城隍廟,因為它位於東柵(今和平街波管所)。壹個鎮有兩座城隍廟的這種現象,恐怕在國內也不多見。
東城城隍廟已全部被毀,而城隍廟跨城河橋和沿河古戲臺已恢復重建。
戲臺是古代專用於表演的室外舞臺。中唐時期,中國的戲劇開始形成,到了宋金時期,戲劇作為壹種文學形式正式形成。當時戲樓統稱戲樓,唐詩中有“樂棚”、“唱臺”、“戲臺”等記載。宋代演變為勾欄和邀棚,勾欄的平臺有固定的屋頂。到了元代,中國戲曲達到頂峰,正式出現了“戲臺”。起初,舞臺大多建在寺廟等宗教建築前的廣場上。,這是用來獎勵神的行為。後來,人們開始建造大量的舞臺。非常有錢的人在家裏或祠堂裏搭戲臺,普通農村則在打谷場或村子附近搭戲臺。後者在清代被稱為“曹太”,因為它簡單而不固定。因此,在農村進行巡回演出的藝術家群體也被稱為“曹太群體”。
楓景古戲臺建在城隍廟廣場,臨街臨河。每當演出時,從水路坐船過來的觀眾都可以坐在船上看戲。
在古代,廟會期間窮人會去看戲。清代南北城隍廟都有廟會。據記載,程楠廟會始於清幹寺(1773),三四年壹次,後來演變為壹年壹次,持續時間為農歷四月初四前後三天。《續風井小誌》載:“至末時,士婦湧至室中觀之,百裏之內來者,聚舟而河塞。”可見其宏大。當時廟前戲臺上演徽班(京劇前身)等大戲,往往持續三天。北鎮城隍廟比武比南鎮起步晚壹點,但持續時間比南鎮早。在每年的清明節,持續時間為兩天,而始於清朝中期的王石廟會的持續時間是每年農歷八月的第二天,通常前後三天。熱鬧的壹年從農歷七月三十開始,持續了七天。那時候攤販、京劇班、馬戲等等都聚集在楓涇,古戲臺壹定很熱鬧。
《楓涇舊錄》裏有個觀眾刺殺演員“秦檜”的故事,很有意思。事情發生在康熙三月(1673)。當時,舞臺上正在上演秦檜的《傷逝》。在戲的結尾,壹個人突然從觀眾中跳出來,用皮匠用的皮刀將扮演秦檜的演員刺死。事故發生後,刺客被送往政府受審。他得意地回答:“人和梨園從來沒有半個對方,他們真的很討厭秦檜的耳朵。禮無真假!”法官同情他的憤慨,甚至以過失殺人罪對他從輕判決。
重建後的古戲臺面寬6.4米,深4.4米,舞臺面積28平方米,有倚山屋頂和飛檐,古意盎然。隨著古鎮旅遊業的發展,古戲臺壹年四季都會為遊客表演各種傳統經典的戲劇節目。
舞臺對面,壹排臨江的老房子,就是晨會茶樓。遊客可以選擇壹個靠窗的座位坐下來休息,壹邊欣賞歌劇,壹邊品茶和看風景。相傳柳亞子先生也來過這家茶館,在這裏喝過茶,聽過戲!
呂吉人畫館
如果妳經常看上海的新聞,妳壹定記得上海興國賓館8號樓市政府接待大廳裏的壹幅大型背景國畫《瀑布圖》。每次市政府領導會見貴賓時,電視都會拍到這個畫面。這幅巨幅畫是“呂吉人畫苑”老板呂吉人所畫。2005年應邀為上海興國賓館8號樓會議中心制作巨幅畫作,市長韓正親自為其選畫。
旅美中國畫家呂繼仁是唯壹壹位在美國獲得中國畫金獎的中國人,也是著名畫家陳逸飛的同學。他是壹位新工筆、真彩畫的中國畫家。他小時候喜歡畫畫。少年時師從國畫大師何子健,奠定了良好的國畫基礎。後來,他在上海美術學院接受了全面的藝術教育。1981年赴美,在紐約藝術學生會受到西方現代繪畫的熏陶。經過進壹步的學習,他開始探索自己的繪畫風格。雖然定居美國,但他最終選擇繼續在中國畫的園地裏打拼,立誌用毛筆和宣紙作畫,並在傳統工筆畫的基礎上吸收了西洋畫的造型和色彩,從而闖出了壹條新路。應該說他既有中西繪畫的造型基礎,又對國畫和西畫有很深的理解。他用取長補短的方法,將西畫的壹些觀念和技法融入中國畫,打破了中國畫在色彩、用光、肌理、構圖等方面的束縛,增加了中國畫的“高度”。他還充分利用美國寬松的藝術環境,努力將其傳統工筆畫帶入西方畫壇。經過十多年的努力,他取得了成功。
由教育基金會理事長、國家旅遊局特別顧問女士題寫的“呂吉人畫館”設有三個展廳,展出呂吉人自上世紀70年代至今的20多幅畫作,每壹幅作品都飽含著質樸而動人的情懷。他用細膩而富有感情的筆觸描繪壹草壹木,描繪每壹個細節。他大膽運用油畫的色彩和光線,增強語言畫面的表現力。呂吉人畫畫的原則是絕不不帶感情的寫。他充滿感情地描繪外國的風景。他帶著真摯的感情來到楓涇,畫出了和諧橋和橋灣,把我們江南小橋的深情融入了畫中。據作者介紹,他將在楓涇完成12作品,全部是楓涇鎮的素材。
高2.20米,長10.56米,圖為210多平方英尺。描述近幾年新上海黃浦江兩岸夜景的作品《黃浦江錦繡圖》,是作者懷著驚嘆上海飛速發展的心情創作的。20多年前他畫這幅作品時去了美國。當時他在黃浦江邊的壹棟樓裏上班,透過窗戶可以看到對岸的景象。當時浦江兩岸反差強烈,壹邊是各國建築和擁擠的街道,壹邊是工廠。低矮的農家樂,寬闊的農田,但是現在浦江兩岸的巨變真的很震撼。他於65438-0999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創作了這幅作品。
進入新世紀以來的10月,歷時三年零兩個月創作的巨幅《錦繡中華》全景圖,集中展示了包括聯合國頒布的56項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在內的中國名勝古跡。這幅畫高2米,長34米,包羅萬象,實在難得。大家可以逐壹欣賞他的其他作品。
雖然呂紀生活在美國,但他是壹位受過傳統教育、具有現代思維的中國藝術家。因為他有壹顆中國心,所以他總是用中國的眼光看世界。他用中國人的審美眼光,用獨特的藝術手段畫出了紐約和威尼斯的街景。其作品曾九次獲得國外畫壇大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獲獎作品是1996在美國獲得大獎的《湖南湘西畫鳳凰初春》。呂吉人也因此成為中國唯壹壹位在美國獲得國畫金獎的華人。在國內外舉辦過66次個展,受到同行和觀眾的贊賞。前紐約市長、美國現任總統候選人之壹朱利安尼看完他的展覽後,親切握手並合影,對他贊賞有加。
毛澤東徽章收藏博物館
毛澤東的徽章收藏收藏了金山區私人收藏家苗世芳先生多年來收藏的各類毛主席徽章近3000枚。
石王廟
王石寺,俗稱石王堂,位於北街409號,是楓涇重要的道教勝地,始建於明朝萬歷七年(1579)。
王石,他的名字叫石全,是歷史上壹個真實的人。宋高宗當時是錢坫師的軍事學院,民間歌手說石全是抗金英雄嶽飛手下保家衛國的將軍。嶽飛在風伯亭被殺後,石全曾化裝成潛伏人員刺殺了秦檜。離京回鄉後,朝廷封其為“定海侯”,掌管金山沿海地區,為金山及鄰近浙江的百姓做了許多好事。還有壹種說法是,他在朝鮮退役時暗殺了秦檜,但沒有成功。相反,他在城裏被秦檜殺死了。因為他繼承了嶽家軍精忠報國的美德,深受百姓愛戴。死後被封為“靖江王”。明萬歷七年,楓涇人民為了紀念石全,籌集了400兩白銀。王石廟建在楓涇北門。
王石寺重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分為前、中、後三堂。前堂兩側有石馬,中堂左右各放兩只木船。後殿為正殿,樓下供奉石泉和夫人雕像。樓上放著壹張雕花木床,這是王石的臥室。道士客廳10多間。王石廟前還有壹個放生池,池上有壹座拱形石橋,名為王翹(現已重建)。
整個王石寺占地3000多平方米,是江南地區規模較大的道教宮觀。自清朝中葉以來,為了紀念石全在八月初二的生日,舉行了王石的生日比賽。運動會期間,幾十裏外的村民都來楓涇看廟會,非常熱鬧。會有石大師“開光”、出巡、搖船、放煙花、踩高蹺、演大戲等節目。首先,它會持續兩到三天。到了清末,由於城隍廟會的衰落,王石廟會成為楓涇壹年中最熱鬧的廟會。
現在有些老人回憶起來津津有味,說石師傅外出巡邏時,隊伍長達數千米,場面壯觀。石王廟廟會直到1966才停止。之後,王石寺的正殿改成了楓涇小學的職工食堂,前廳變成了楓涇中學的三產小店。
天明堂
在馮靜古鎮南豐橋以南的友好街268號,有壹座琉璃磚墻的三角形尖頂房屋,上面豎寫著三個字:天命堂。民國初年,楓涇鎮部分群眾開始信仰基督教,他們利用自己在南閘的老房子改建為耶穌教堂,進行教育活動。
抗戰勝利後,教徒開始增多,老地方不夠狹窄。因此,在1947年,吳、、費德榮、等當地人籌集了200石大米作為建立新教堂的基礎。80石米用於買前陳子達的老宅,剩下的1.20石米用於內外修繕。大廳裏的桌椅板凳都是信眾捐贈的。大殿建成後,命名為天命堂。
命運堂占地平方米,房子很多。建成後,松江、平湖、嘉善、青浦、金山等縣鄰近鄉鎮的信眾都來天命堂朝拜,人數眾多。當時命運教會旗下有三個團體,分別是倫敦會、信心會、司徒信心會。倫敦會由杭州和嘉興總會領導。信心俱樂部小組由上海和蘇州唐宗領導;司徒信心會由蘇州和西塘總會領導。到1951年,這三個群體分別有91戶176人,80戶128人,73戶126人。壹個教會的信徒教育管理由不同的教會管轄,這是壹種特殊的組織制度。1966之後,天命堂被迫停止教育活動。教育活動從1979恢復,但房子仍被其他單位占用。1985年5月,鎮人民政府落實宗教政策,歸還了天命堂的財產,並由教會進行了修繕。19年10月6日,教堂正式重新開放並舉行盛大儀式。
三百元
三百元是壹個三進三落的大房子,後面還有壹個江南特色濃郁的後花園。原主陳,名白牛居士,楓涇人。當時他在朝廷被排為外交大臣,相當於現在的農業部副部長。雖然他的官職很高,但他壹生清正廉潔。因為不喜歡朝廷的壹些醜惡現象,幾次罷官隱居。平時喜歡詩詞繪畫,學識淵博。他與詩人歐陽修、蘇東坡、司馬光關系密切,被稱為永不逆糧的朋友。他經常壹起喝酒寫詩,談笑風生,聊人生。他死後,司馬光為他寫了壹首悼詩:“海角萬裏,雄壯幾何人,誌在盡力,三訓得新知,中國之聲遍天下,事業久延。”意思是說,在數百英裏之外的方圓,像他這樣才華出眾、聰明絕頂、正直善良的人能找到多少呢?百裏迢迢得來這樣的人才,三起三落得來名聲。他為人民所做的壹切,全世界人民都有目共睹,他沒有因為風風雨雨而虛度壹生。蘇東坡也“為其喪”,走到他的靈柩前,含淚為他寫了悼詞。後來陸遊為這篇悼詞寫了後記:“東坡前後有四十篇悼詞,惟為賢陳公所作的悼詞,意為最哀。讀起來讓人唏噓流淚。”這座大宅院記錄了陳的豐功偉績和坎坷的壹生,每壹座宅院都反映了他為官的艱辛歷程。因為旅遊的開放,我們賦予了他新的意義,展品有三百多件——百燈、百籃、百線等代表物,所以叫三百園。
陳(原鄉北廟港人)宋六年(1046)進京趕考,以乙等進士,任明州觀察官。他在浙江做官才壹年,父親就去世了。他不得不帶著父親的靈柩返回楓涇。當時他家裏並不寬裕,只有壹個院子。當他回到家,他被埋葬了。四年(1059),宋嘉佑得制部第壹,任成廣錄,後升任省書記,如任郎;在他的任期內,他以誠實和公正的態度為人民做了許多好事,並經常把家裏的錢給窮人。以前在朝廷做官,工資夠蓋大房子,但因為平時老實,拿不出銀子蓋房子。直到第三年(1070)宋希寧升任外交大臣後,才修建了第二座宅院,也就是現在的百筐亭。當時的宰相是王安石,他主持改革,實行“青苗法”,但陳受舊封建思想影響,居然上書反對,認為此舉是“反朝廷之舉,非王之舉”因此遭到朝廷大多數人的反對,被貶為南康軍鹽酒稅官。他非常不開心,也無意做官。在任期間,常與太傅劉騎著白牛遊覽江西廬山,因此被稱為“白牛居士”。宋希寧隱居楓涇五年,終棄官職,終日邀友吟詩,乘白牛往返白牛蕩。他還撰寫了楓涇海慧苑藏經、松江郭超天臺教院藏經和青浦布津苑藏經。因他清風亮節,後人為了紀念他,將楓涇稱為“白牛村”、“白牛鎮”,並在鎮西為他修建了壹座橋,名為青峰橋、青峰閣茶樓。
宋熙寧七年,王安石罷課。朝廷在用人的時候,皇帝把他招入宮裏做官,得知他清正廉明,連建第三個院子的錢都沒有,就命地方官給他建。他也知道他喜歡詩歌,所以他為他建了壹個後花園。但是好景不長。他只當了壹年的官。王安石又當了宰相,他又罷官了。回來後,他立了壹本書,發誓絕不做官。他過著普通人的生活,寫了很多詩,如《杜關集》、《對策》、《廬山略》。在後花園,我們可以欣賞他留下的墨寶。
後園曲徑幽,鳥語花香。這是壹座吟詩作畫的江南園林。園林雖小,也不過1畝之內,卻在這裏濃縮了壹年四季的所有風景。東、南、西、北四角分別種植不同季節的花卉和野果。東南角是春天,種植桃花、柳樹、硬核海棠、紫藤、冬青刺等植物。春雷每起,粉綠相間,滿眼春色;西南角,正值夏季,種著上海市花玉蘭、楊梅。盛夏,玉蘭花似的清香綻放,紅紫色的楊梅滿樹,讓人壹看就流口水;西北角是秋天,火紅的楓葉和果實累累的芭蕉代表著收獲的季節已經到來;東北角是冬天,有代表長壽的松柏和不畏嚴寒的鹿蹄草。來到這裏真的有點像陶淵明說的,仿佛置身世外桃源,流連忘返。
在公園的頂部有壹個小亭子,名叫劉春亭,它是根據宋代僧人德魁大師的壹首詩命名的。“聽說毛亭別有深意,流連於壹盆美景之中。歌聲不老,酒總花紅,玉簪穿夕陽,柳拖金線系東風。春天人回家,疑是桃園路忽通。”陳對朝廷不滿,棄官回鄉。他發誓絕不做官,天天請朋友在這園子裏喝酒寫詩。當時歐陽修、蘇東坡、司馬光都來過這裏。就像詩裏寫的:在亭子裏,對著美景,喝酒,和詩有說有笑,心情很強烈,心情特別舒服。亭旁雖沒有美妙的歌聲,也沒有蒼老的黃鸝在歌唱,只有鮮紅的花朵陪伴著她的醉臉,但她可以用發簪穿夕陽,用金線般的楊柳托起東風。大家都說春天走了,這裏她卻懷疑桃花源之路剛剛過去。這首詩揭示了陳隱居後的心境和對園林的迷戀。此景與此景,名為劉春亭,真是相得益彰。
沿著假山往下走,還有壹個亭子,叫醉眠亭。坐在面對墻和水的亭子裏,亭子裏的花園盡收眼底。池裏的荷花香遠清。有壹個小島,就像蓬萊仙島壹樣。島上有壹塊太湖石,上面寫著“喚醒靈魂”。意思是壹覺醒來,徹底看清事物。陳棄職後,每次喝醉都在這個小亭子裏打盹。他覺得自己仿佛置身仙境,官場上的壹些煩心事在這裏煙消雲散,把心中的不快全部拋在腦後,只剩下醒後的快感,於是寫道:“酒長腰輕,醉中壹枕滿仇。”興衰勝於榮枯柳,聚散見同潮。酸酐法本應存在於塵埃之外,覺醒者呼之於水。聽說嘉實信守承諾,不像江東。“意思是:系在腰上的酒壺壹直是空的。午睡後醒來,會覺得幾個朝代都過去了。成功和失敗就像柳樹發芽和落葉。做官與罷官,聚散就像白天日出日落的退潮。青苗法不應該在全世界推行。當我喝醉的時候,我突然醒來,以為壹切都是空的。現在我知道朝廷很多大臣也是贊同《青苗法》的。我的失敗會讓他像壹條河。
走出醉眠閣,穿過樓道,來到當時陳的書房“壹枕堂”。“醉翁之意不在酒,壹枕千仇”,陳在此書房寫下了許多名篇佳作。堂前壹幅對聯寫道:“海角萬裏,俊男,誌在盡力,三訓之後,新。”這是陳的好友,著名詩人司馬光悼陳時所作。意思是:“天涯海角,方圓萬裏,妳能找到幾個才華出眾,才華出眾,為人正直的人?”百裏挑壹就是他。他是壹個經過三次四次考驗,深受人民愛戴的好人。從這副對聯中,我們可以看出司馬光和陳有著密切的交往,有著深刻的了解和欽佩與贊美。
枕廳旁邊還有壹塊太湖石,上面寫著“聚散”二字,“聚散看同丹落霞潮”有興趣的話可以在這裏拍張照留念。它警告世人,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當官的和被免職的官員聚壹聚再走是常有的事,妳要悠著點,這樣生活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