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怎麽看費孝通的《中國文化的重建》?作為壹名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易小同先生用調查學和社會學的方法,從歷史的維度和世界的經度,探討中國文化和人類的未來。最精辟的是,他用深刻的語言指出了中國文化面臨的挑戰和人類文明的問題。
看完這本書,在我看來,中國文化面臨兩個挑戰,壹個是外在的,壹個是內在的。外部挑戰來自世界文化對中國文化的沖擊,內部挑戰來自國人對中國文化缺乏正確的態度。雖然我們生活在壹個歷史文化悠久的時代,但是我們對自己文化的了解僅僅達到了?放手?狀態,還沒有達到?知道嗎?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運用中國文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這裏有壹個問題。為什麽會這樣?作為壹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不能很好地學習和運用自己的文化,使之發展並傳播到世界,形成自己獨特的魅力,從而在與其他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影響其他文化。同時也可以在西方強勢文化霸權的背景下,抵制全盤西化,為自己的文化發聲。幸運的是,費孝通先生為這些問題找到了出路,即實現文化自覺是重建自己文化的第壹步。
書中對文化意識的定義是:生活在給定文化中的人對自己的文化有什麽?自知之明?了解其起源、形成過程、特點和發展趨勢。自知是強化文化轉型的獨立能力,獲得新時代適應新環境和文化選擇的獨立地位。
下面主要從兩個方面來論述文化自覺。首先,探討了文化自覺的原因,以及在壹個有著數千年歷史文化的國家,為什麽有必要重新審視文化自覺這壹命題。其次,在當前國情下,如何更好地實現文化自覺。
為什麽要實現文化自覺?
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解釋,每個人都是依靠前人文化的物質和精神基礎來生存的,生活在壹個由人組成的社會裏。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歷史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在費老先生看來,21世紀開始出現?人類的文化意識?在人類文化史上新的壹頁,應該有中華民族實現文化自覺的壯麗篇章。
這是多麽偉大的理想啊。費老先生致力於弘揚中華文化,鼓勵中華文化在人類燦爛文化中贏得壹席之地。我認為此舉不僅是為了中國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也是為了人類文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正是因為中國文化與其他文化相輔相成,人類文明才能奏出動員人心的樂章,而中國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壹個音符。
費老先生還提出了壹個有趣的觀點,就是要發展文化特色。他認為中華民族在新世紀將進入壹個強盛時期,生活在其中的中國人正面臨著充分發展中國文化特色的歷史機遇。這個時代是壹個文化自覺的時代。在我看來,既有這些國際形勢、時代等宏觀因素,也有壹些實現文化自覺的微觀因素。
新時期,中國文化正在蓬勃發展,但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生活在既定文化中的人了解自己的文化嗎?了解了它的起源、形成過程和發展趨勢,我想中國只有少數人能給出完整的答案。下面我們來梳理壹下,找到答案。
首先,中國的民俗和節日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人民的生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許多中國人並沒有充分認識到傳統節日的起源和意義,它們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人們以各種形式慶祝中秋節、端午節、春節和元宵節,沈浸在節日的歡樂中。
但是當有人問起這些節日的起源和歷史時,很少有人能完整地說出來。隨著商業經濟的發展,壹些商家開始利用這些節日進行促銷。無論是超市、酒店、旅行社還是銀行,社會上的商業系統和服務系統都攜手以商業的方式慶祝節日。
這些促銷活動壹方面增添了節日的喜慶氣氛,但另壹方面,商家的過度包裝和促銷只著眼於商品本身,消解了節日的本來意義。比如就端午節來說,除了在超市看到粽子,牛奶打折,就沒有關於節日的慶祝活動。事實上,在端午節,人們會在河裏賽龍舟,這意味著劃龍舟來驅散河中的魚,避免吃屈原的身體。
這個節日主要是為了紀念屈原。劃龍舟的習俗流行於吳越和楚。雖然這些活動都是政府組織的,但在壹項調查中,很多現代中學生並不知道中國的傳統節日卻知道很多國外的節日,比如西方的聖誕節、愚人節、情人節,甚至萬聖節也能耍花招。
對中國來說,農歷七月十五是?盆景節?,還叫什麽?中秋節?很多中學生是無知的。可見,洋節逐漸取代中國傳統節日,受到年輕人的喜愛。我覺得這種現象不僅僅是因為外來節日的入侵造成的,更是因為人們對中國的傳統節日缺乏正確的認識,不了解它的起源和意義就不會真正珍惜。這是中國人缺乏文化自覺的典型表現。
還有壹個現象,就是中國風?過馬路?、?排隊?、?旅行?、?代購奶粉?沖擊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很多人在這種環境下習以為常,逐漸放棄原有的價值觀,隨波逐流。比如中國式過馬路,大家都笑。補壹筆?於是大家都抱著這樣的心態自嘲。誰也沒想到這裏會出什麽問題,誰又在乎妳遵守不遵守交通規則。
古人說:?沒有規則,就沒有方圓。?大家好像都忘得壹幹二凈了,才造成了這樣的群體現象,甚至被外媒報道。其實這些基本的文明規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都能找到,只是民眾沒有去琢磨、去學習、去繼承。因此,這裏迫切需要實現文化自覺。
如何實現文化自覺?
按照費孝通的觀點,我們首先要梳理明白,在人類文化從古代到近代的變遷過程中,每壹種文化對人類的發展都有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會有消極的壹面。反對任何文化中心主義的思想和態度。他還梳理了壹條文化自覺的道路,首先是文化自覺的自覺,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然後在此基礎上吸收融合,使中國文化形成以* * *認同為前提的基本秩序,最終形成壹套各種文化和平發展的* * *密碼。
他還提到,中國雖然經歷了三級跳,但先從農業社會跳到工業社會,再從工業社會跳到信息社會。通過這兩次跳躍,中國開始從傳統的農村社會進入到引進西方機器生產的工業化時期,然後中國從工業社會發展到信息社會。
在這個過程中,虛擬世界的出現促使大量社會成員特別是青少年的交往方式、交往手段和交往語言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對當代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因此,我們也應該適應時代的變化,掌握先進的信息技術,更好地實現文化自覺。
在我看來,實現文化自覺是壹個漫長的過程,可能需要幾代人的共同努力。這是壹個漸進的過程。首先要樹立應有的文化自信,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優勢。我覺得費老先生說的很好。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特點之壹是註重平衡與和諧,註重人際關系,崇尚天人合壹的精神。
在中國的傳統經驗中壹直被強調。和而不同?我們壹直很欣賞……每壹個美女,美女,美女和* * *,天下壹家?文化態度。如果中國人開始有這種意識,開始了解、欣賞、接受這種傳統文化,那麽我們的文化不僅能深入人心,還能融入世界,因為?求同存異?這是不同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先決條件。
其次,正是在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我們學會運用中國文化,將傳統文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這樣這種文化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在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時,我們往往會陷入壹個誤區,以為有用的傳統文化就會被吸收,沒有實用價值的文化就會被忽略。
其實這是壹種非常危險的文化態度。我們的傳統文化正在吸引許多有識之士的註意,並引起不同的文化興趣。可能壹時被認為沒用的文化,沈寂之後又會冒出來。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會有壹些優秀的文化不被那個時代所理解,從而被世界所冷落。比如沈從文先生,在那個戰爭年代是獨壹無二的。當別人都在寫戰爭題材的時候,他卻沈浸在自己的湘西世界裏,發現人情美、人性美,為藝術而藝術。
雖然他的壹些作品在當時不合時宜,但對現代人來說卻是獨壹無二的。他的《邊城》用清新美好的風格,凈化了很多人的心靈,激發了人們對美好純真愛情的向往。因此,我們應該對不同特點、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文化持寬容態度。另外,近幾年出現了什麽?國學熱?以於丹、易中天為代表的百家講壇活躍在普通人的生活中。
雖然他們對經典文化的壹些現代詮釋受到了文學界的批評,但不得不說,他們不自覺地傳播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尤其是於丹在談到《論語》時,往往將《論語》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有利於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和沖突。在這裏,儒家思想進入尋常百姓家,之前略顯空洞的儒家學說此時有了極大的現實意義。
最後,文化自覺離不開民眾的推動。在中國,知識分子負責文化意識。雖然在中國早期,像費老先生這樣的知識分子,遭受了很多挫折,待遇也不好,但可能得不到信任和尊重,待遇也低。但在中國,知識分子需要靜下心來,在這些逆境下讀幾本書。
我很佩服費老先生和巴金先生的反思精神。他們都勇於反思自己的作品。他們認為這些作品不僅僅是個人作品,對整個社會都有很大的影響。
因此,作為壹個知識分子,我們應該致力於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的反思,以實證主義的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精神來理解我們歷史悠久的文化。正如費老先生所說,中國的知識分子責任重大。他們肩負著維護中華文化的重任。他們要把東方文化從西方混亂怪異的定義中拯救出來,重新定義東方已經消失的語言、習俗甚至精神,不斷進行學術反思。
總之,看了費老師的這本書,我受益匪淺,謹以此勉勵。
妳怎麽看費孝通的《中國文化的重建》?第二章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費孝通對中國文化重建的思考
文化壹直是古今興亡的不朽命題。站在歷史的風口浪尖上,每壹個時代,每壹個民族,總是拿文化當筆和紙來鐫刻風風雨雨,而文化也從來沒有被當作是歷史長河磨礪後留下的真金。從歷史和現實的不同角度看待文化,這壹巨大的精神財富在每個時代都壹直受到關註並發揮著重要作用。
中國文化的重建:本書是費孝通先生關於中華民族的形成、傳統文化面臨的挑戰、文化自覺與文化反思、中國文化與人類文明等內容的意義深遠的匯編。這是壹本了解中國文化深層結構和未來發展的書。
費先生雖然離開我們十年了,但讀他的作品,依然能感受到他老人家的音容笑貌,依然能體會到他對中國文化如何生存和發展的關心和擔憂之心。在閱讀的過程中,費先生的許多理論和觀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讓我不禁重新審視自己對文化的理解和態度。
費孝通:(1910 165438+2005年10月2日-4月24日),江蘇吳江人。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壹,第七、八屆NPC常委副主席,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文化的生與死
自人類誕生以來,文化就形成並不斷演變,並在各個時期以不同的形式呈現為不同的文化類型。縱觀古今,古希臘羅馬文明失傳,瑪雅文化毀於壹旦,帝國由盛轉衰。這些歷史痕跡都向世人傳遞了壹個信息:文化終將消亡。文化的生死之間有很多矛盾,也正是因為這些矛盾,文化才逐漸走上了滅亡的道路。生存還是文化,全球壹體化與文化多元化,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之間傳承與生存,如何解決各種矛盾,是當前急需思考的重要命題。
矛盾壹:生存還是文化?
文化的載體是人,那麽人和文化哪個重要?費孝通先生曾經被問過這樣壹個問題,人和文化哪個更重要?這是壹位鄂倫春族女同誌。當她看到自己的民族文化正在受到嚴重的沖擊,正在消亡的時候,她就產生了只有先救人,才能提民族文化重建的問題。
在當今全球化的浪潮中,這個看似聳人聽聞的問題,必然會在壹些人口較少的民族中發生。費先生認為文化和民族都會滅亡,這是歷史證明的。現在中國不到壹萬人的少數民族有十幾個。如何在未來巨大的社會變革中生存是壹個嚴峻的問題。
在歷史進程中,許多民族在面臨生存問題時,不得不融合先進文化或引進先進文化為我所用,從而喪失了原有文化。壹個典型的案例是,我國歷史上很多遊牧民族逐漸被漢族的農耕文明同化,失去了無邊無際的草原夢。因此,在現實生活中,壹些少數民族的生存與文化的矛盾時有發生。
矛盾二:全球化進程與文化的相對獨立性
如果把第壹個矛盾展開,其實就是中國文化在全球壹體化的過程中應該如何保持自己的相對獨立性。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給人類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進步。
接下來可以期待的是文化的全球化。在交流更加廣泛的今天,文化交流已經成為各國競爭的壹個特別重要的手段。世界已經形成了壹個緊密聯系的網絡,每種文化都不可能脫離其他文化獨立存在,所以我們強調文化的相對獨立性。
文化多樣性會隨著不斷的交流和融合而減少,所以每壹種文化都想在世界文化碰撞中擁有更強的影響力。但要影響別人,首先要保證自己的穩定性和相對獨立性,既敢於在世界文化環境中競爭,又不怕被其他文化同化。為此,堅持“和而不同”成為當今文化交流的首要要求。
矛盾三: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分離
古希臘文化中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文藝復興,中華文明中的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醫詩、酒、茶,都展現了傳統文化穿越時空的永恒魅力。但現在,忽視、破壞、分化文化的現象屢見不鮮。
偉大的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誰也不能忽視,但我們不禁要問,傳統文化目前真正發揮了多大的主動性?又長又神奇的方塊字由繁變簡,其獨特魅力不再相同;中醫從黃艷開始演變了幾千年,連自己人都不再相信它的療效;中國有多少傳統節日和優秀民俗在西方聖誕節、愚人節的沖擊下被遺忘,端午節甚至被‘韓國化’了?傳統文化在不斷流失和弱化,新興文化尚未完全建立起來。碎片化的文化如何充分發揮內在動力?長此以往,還能有什麽文化繁榮和文化軟實力?
從文化自覺到文化自信
當今,文化發展充滿了矛盾和困難。費孝通先生多年前就已經給出了面對困難解決矛盾的有效方法。費老壹生致力於研究中國社會文化變遷,他從1978把視角轉向文化領域,從文化的社會歷史角度進行思考,提出了“文化自覺”論,為中國文化的生存和發展敲響了警鐘。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特定文化中的人們對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了解其起源、形成過程、特點和發展趨勢。自知是強化文化改造的獨立能力,獲得決定適應新環境和新時代文化選擇的獨立地位。只有在了解和理解我們所接觸到的眾多文化的基礎上,我們才能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確立自己的地位,才能和其他文化壹起取長補短,建立壹個被* * *認可的基本秩序,壹個所有文化都能和平相處的準則。
“1”和“意識”的前提是重視。
獲得“文化意識”的能力是基於對自己文化的歷史及其世界背景的正確理解。這就需要當代人充分了解自身文化的來源、內外原因和發展趨勢,所以首先要做的就是重視文化。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文化,強調文化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近年來,中國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也說明社會對文化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其中,文化消費水平直接反映了普通民眾對文化的重視程度和利用程度。2014年,我國文化消費總體形勢是好的,其中文化消費環境、文化消費意願、文化消費水平都有較大提高,但文化消費滿意度不升反降,說明居民對文化產品質量的要求更高,也說明文化在人民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占據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2、尋找自己的文化基因
費老曾經說過,任何文化都有自己的基因,任何文化都是種子。的確,每壹種文化都離不開自己特定的文化基因。這個基因從出生就決定了,有哪些元素,如何排列組合,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形態。中國文化的基因種子在哪裏?費老沒有解釋,他希望下壹代能繼續研究,最終解釋這個話題。禮”“和”“仁”“義”?這些都是從未暗淡過的國粹,但中國文化的深層基因在哪裏,需要我們在當代繼續研究和發掘,在尋找文化基因的過程中加強對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應用,從而夯實中華民族的‘根’,重新發現文化的‘鄉愁’。
3.文化自覺的延續就是文化自信。
70多年前,魯迅先生寫了壹篇文章,問道:“中國人失去信心了嗎?”今天,這個問題仍然縈繞在我們的腦海中。很長壹段時間,中國人完全失去了信心。崇洋媚外之風盛行於社會,只要是外國的,就是好的。從生活的柴米油鹽到精神領域的文化產品,人們從內到外都迫不及待地效仿外國。
有獨特內涵的古建築被機械化建築取代;大大小小的屏幕上全是韓劇、美劇、日劇;連流傳千年的國寶中藥都被鼓吹取締?可見,中國文化自信的缺失,幾乎滲透到了物質和精神的各個領域。
但有見地的是,中國必然會從文化自覺走向文化自信。近年來,隨著文化工作的逐步加強和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中國人的文化自信正在覺醒。“中國文化熱”、“孔子熱”、“國學熱”、“功夫熱”等中國文化元素在世界範圍內盛行,中國的文化產品越來越多地走出國門,這已經得到了世界的廣泛認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仁愛、民本、誠信、正義、和諧、大同等時代價值觀,在當前的全球化進程和互聯網時代與意義不謀而合。
所以,中國人,妳沒有理由不自信!這個關系到文化命運的矛盾,經歷了幾個真誠慌亂的歲月跌跌撞撞找到了出口,‘文化’二字的分量增加了壹點。在這種背景下,我們可以期待費孝通先生在90年代提出的十六字箴言的實現,那就是?“各有各的美,美,美和* * *,世界也壹樣。”
我慎重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