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談談妳對福建文化的理解。

談談妳對福建文化的理解。

文化生態是歷史過程的動態積累,與特定區域的地理生態環境和歷史文化底蘊密切相關。福建作為中華文化的壹個亞文化圈,是壹個相對獨立的歷史文化單元和類型,在實踐時空上是燦爛中華文化的代表區域。福建文化是人與自然的交匯點。在地理生態環境方面,福建特殊的依山傍海的自然環境對這壹地域文化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經典體現為農業文化與海洋文化的交融和發展的不平衡性。在歷史文化傳承方面,福建文化的形成不是單體的,而是復合體的,具有文化多元性和後繼包容性的特點。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和豐富的動態積累,福建培育了包容的文化生態環境,凝聚了福建社會現實的人文境遇,成為這壹區域社會成員所享有的壹種生活方式。

相對接近度及其影響

地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主要受兩個因素控制,壹是自然環境,二是社會結構。其中,自然環境對人類行為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它對壹個地區文化的形成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文化是人類適應自然的產物。福建特殊的地理環境賦予了該地區的人文自然取向。

位於東南角的福建,三面環山,壹面臨海。境內多山丘陵,山谷盆地交織。在古代交通工具不發達的情況下,這種自然環境自然將福建與浙江、江西乃至北方中原分隔開來,形成了壹個相對封閉、自成體系的社會經濟區域。這種獨特的地理特征標誌著福建文化發展的歷程,並間接地隱藏在文化生態中。

秦漢以前,福建處於蠻荒狀態。當時生活在這裏的閩越人民與外界文化接觸很少,其獨立發展繁榮時期相當於中原的夏商周,至少存在了1500年左右。這種地理上的相對隔絕,在壹定程度上抵禦了中原主流文化的強制影響,使得閩越本土文化保持了相當獨立的狀態,有了更大的自由發展空間,其人文內涵自成體系,成為福建文化演變的重要源頭。

漢代以後,隨著漢人從中原向福建的大規模遷徙,漢族文化在福建的傳播加速,逐漸取代閩越文化占據主導地位。這些漢人沿不同路線進入福建後,尋找適合生存的地方,逐漸擴大生存空間。閩江、九龍江、晉江、木蘭江、汀江等福建較大的河流,生存環境良好,成為中原漢族進入福建後定居繁衍的最重要棲息地。漢族大規模遷徙是漢文化的有力載體,極大地強化和深化了漢文化擴張和滲透的歷史趨勢。

由於不同的北方漢人遷入福建的時間、地點、路線各不相同,甚至差異很大,再加上福建的崇山峻嶺阻隔以及區域內自然地理環境的諸多差異,這些不同的流域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小型經濟文化生活區,使得福建文化容易形成許多基於相互排斥的地域文化心理的子系統,從而形成碎片化的文化形態。

這種文化形態的碎片化狀態,在福建族群的分裂中得到了清晰的體現。福建人大致可以分為六個群體,分別是福州人、莆仙人、閩南人、閩北人、客家人、龍巖人。民族差異的形成是由北方漢族遷入福建過程中的地理、語言、民俗、地域小經濟圈等因素造成的。同時,在各個民族內部,在更小的範圍內,不同地區的人文內涵也有不同程度的差異。

福建的文化差異在方言和民俗上尤為典型。福建方言的復雜程度在全國罕見。福建有七大方言區:福建東方方言區、莆仙方言區、閩南語區、閩北方言區、閩贛方言區、閩中方言區、閩西客家話區。在中國八大漢語方言中,福建使用的漢語方言就有七種,可以說是中國漢語方言的縮影。而且在同壹個方言區,方言的復雜和特殊性在全國都是罕見的。

福建民俗的差異也很典型,不同地區對同壹民俗有不同的表現。“十裏不同風,壹鎮有壹俗”,形象地說明了福建民風的這種差異。從這個意義上說,福建民俗具有很強的傳承性和多樣性。

方言和民俗的復雜只是福建文化碎片化特征的兩種表現。但由此也可以看出,歷史地理和自然地理的雙重相對接近,給福建的人文文化生態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文化傳承中的寬容特征

文化生態的狀態與其相應的文化土壤密切相關。從歷史文化傳承的角度看,福建文化的形成是壹個多元的綜合體,它以中原文化為基礎,兼容本土文化和外來文化,生長在福建地域的土壤中,積澱豐厚。其次是福建文化生態包容的特點。

福建的歷史文化遺產經歷了壹個獨特而曲折的發展過程,大致包括四個階段:

第壹階段是秦漢以前的閩越文化階段。因為福建遠離大海,境內交通閉塞,遠離中原。秦朝和漢初雖然先後在福建建立閩中郡和閩越國,但都實行“以閩治閩”的策略,漢族文化在福建的影響並不大。此時,閩越本土文化保持著相當獨立的狀態,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自己的體系。

第二階段是從漢代到唐末五代,閩越文化開始了與外來漢文化融合的漫長過程。漢代以後,中原文化開始向東南沿海擴張,並日益向福建傳播。壹方面,中央政府加強了對福建的管理和開發,拉開了中國文化大規模傳入的序幕。另壹方面,作為中華文化的強大“載體”,中原士人開始大規模遷入福建,中原中華文化也在福建由北向南傳播,對閩越本土文化產生了明顯的影響。此時,北方的漢族與福建、越南的民眾之間,存在著巨大的文化距離和民族邊界。

第三階段是宋元明清時期,福建文化成為主流。這壹時期,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社會文化模式逐漸在福建占據主導地位,而閩越本土文化因素成為文化的“底層”而被“隱形”和“邊緣化”,形成了“大傳統”和“小傳統”的多層次互動格局,使得區域社會文化變遷復雜多樣,在福建文化體系建設和區域社會發展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這壹階段,南宋創立的朱理學發展成為元明清時期控制全國社會意識形態的官方哲學,成為政治、法律、道德、藝術、教育等上層建築領域的指導原則,在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同時,突出福建地域社會的海洋文化特色。泉州在宋元時期成為舉世聞名的通商口岸。南宋時與泉州有貿易往來的國家和地區有50多個,到元代增加到100多個。各行各業的商人、旅行家、僧侶、外國人匯聚於此,帶來了多種多樣的外來文化,使福建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極大沖擊。明清時期,雖然中央政府多次對福建沿海實行海禁,但沿海人民的海洋意識並沒有停止。

第四階段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階段。這壹時期,福建因其地域特色和歷史、地理、文化傳統優勢,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梁。鴉片戰爭後,《南京條約》迫使福州和廈門成為中國近代最早的五個通商口岸,這對福建文化產生了巨大的沖擊波。福建文化經歷了與近代西方文化的交融激蕩,表現出強烈的使命感和鮮明的開放性,湧現出壹大批傑出人物,如林則徐、嚴復、沈葆楨、林紓、辜鴻銘、薩鎮冰等人,他們都走在時代前列,引領著中國的文化潮流。

多元文化生態環境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由於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文化傳承的多樣性,福建文化的進程造就了壹個包容的文化生態環境。福建文化生態的主要特征是:精神文化的多元融合與不平衡,開放與封閉並存,沿海與山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冒險與堅持並存的文化性格。由於歷史文化遺產的多樣性,福建文化是壹個多層次、多方面內容的動態系統;相應地,福建的文化生態與多層次的社會文化系統處於交織、重疊、互動的狀態。這種狀態有三個方面的特征:

首先,福建文化在起源上是多元的,但在目前的布局上是碎片化的。從淵源上看,福建文化的形成與閩越文化的傳承、中原文化的傳入、宗教文化的傳播、海外文化的沖擊、臺灣省文化的交融以及周邊文化的滲透有著密切的關系。從現狀來看,福建文化的布局處於碎片化狀態,如閩中三山文化、莆仙文化、閩西客家文化、閩南海洋文化等等。它們相對獨立,並行共存。雖然有逐漸加強的相互融合,但是兩者之間的地域文化距離還是非常明顯的,誰也無法占據絕對優勢的主導地位。福建文化動力系統中這些不同層次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壹種多元的文化力量,引導和制約著福建區域社會中人們的生產、生活和行為。

其次,福建的文化生態既開放又封閉,表現為陸地農業文化和海洋商業文化的並存和相互交融。福建的山海地理環境,迫使人們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傳統農業文化是以小農經濟為基礎的內向、保守、封閉的文化體系。它的壹個基本特點是,它對故土的堅守,與土地有著不解之緣。往往保持著獨立壹致的發展體系,相對封閉狹隘,在福建的強家族觀念中得到強化和鞏固。中原漢人的遷徙對福建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深遠影響。他們遷入福建,帶來了中原大地農業文化。由於早期福建地區當時還處於無序狀態,他們不得不依靠家族的力量來拓展生存空間,這自然強化了血族的觀念。

相應地,海洋商業文化往往具有動態性和開放性的特點。福建海岸線長,全國第二。自宋代以來,福建人口迅速增長。在“八山壹水壹分田”的地理環境下,難以向內陸延伸,人口密集與土地狹小的矛盾使得很多人沒有耕地,只能轉向大海發展。宋元時期,福建海運業由沿海貿易向遠洋貿易轉變,明清時期私人海上貿易蓬勃發展,成為當時福建海洋經濟的集中體現。在這漫長的歷史洗禮中,逐漸形成了以商業和經濟意識為核心的海洋文化。與傳統的重義輕利、倫理嚴謹、內斂保守的農業文化相比,海洋商業文化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如重利價值觀、進取精神和寬容開放意識。這種相當強烈的海洋性在相當多的領域突破了傳統文化的束縛,適應了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福建成為近代中國新思潮的重要策源地之壹,與其開拓創新的海洋文化密切相關。

福建文化生態是福建社會、經濟、文化和歷史傳承的產物。它是經過兩千年的歷史洗禮,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中逐漸形成的,具有深刻的內涵和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這種兼容並蓄的文化生態環境,無疑在福建社會、經濟、文化的內部運動中發揮著歷史作用,從而在壹定程度上決定了區域社會、經濟、文化的歷史進程。

  • 上一篇:目前最有市場潛力的產品是什麽?
  • 下一篇:中國古代十大名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