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可以算是壹種自發的群眾娛樂,所以融入了壹些簡單的民間藝術表演理念。我整理了東北秧歌的知識介紹,歡迎欣賞和學習。
東北秧歌起源介紹
滿族秧歌的起源很早。據記載,康熙十九年(1680),新年之際,“張靜、八旗、將士皆吃喝...偽裝成女人,唱著‘為楊可祈禱’的歌曲和歌劇”。據考證,“為楊可祈福”應該是“秧歌”的音譯。康熙初年,楊彬寫了《劉辯略》,記載了當時“莽撞”的動作和表演形式:“滿洲有大宴,主人家男女會換舞,額上挽袖,背上套袖,盤旋擺姿,稱莽撞。壹個人的歌裏,大家用‘空之氣’兩個字來概括,叫‘空之氣’。”《劉辯簡介》中甚至有支持滿族先民群眾歌舞活動的詩句:“馬閑秋草後,人醉晚風,二十年肆無忌憚,無憂無慮”“半夜村姑與再續前緣唱秧歌,漢家少穿邊關俗,胡爾有幾隊圍。”
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滿族秧歌,在歷史的演變和發展中,已經成為滿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中國舞蹈大辭典》中說“秧歌”壹詞:“它來源於農民插秧耕田時所唱的歌。”秧歌起源於農業勞動生活。阿清作家吳喜林撰寫的《新年雜歌》認為,秧歌是由宋代田樂村演變而來的。村田樂和秧歌都源於農業勞動生活,完全有可能存在傳承關系。
東北滿族秧歌是由民間娛樂形成的,為大眾所喜愛的壹種歌舞形式。滿族是中國東北的壹個土著民族。滿族文化歷史悠久。它包括民間文學、音樂、舞蹈、雜技和其他藝術形式。滿族民間歌舞種類繁多,如“莽撞舞”、“大武魁舞”、“野人舞”等。秧歌也是源於薩滿文化的群眾性歌舞娛樂活動。迄今為止,它已有大約300年的悠久歷史。
任何藝術都來源於社會生活,尤其是民間藝術,滿族秧歌源於滿族民間生活和薩滿舞蹈,秉承了薩滿文化中萬物有靈的觀念。同時又與滿族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由於歷史上的滿族屬於漁獵放牧民族,秧歌的內容也與其民族生產生活的內容有關。壹般來說,傳統滿族秧歌分為六個部分:1。出去打仗;2.老鷹狩獵;3.釣魚;4.求婚;5.凱旋;6.慶祝(莽撞空)。壹曲傳統的滿族秧歌,像壹場歌舞表演,生動地展現了滿族生產生活的場景。
東北秧歌文化背景介紹
中國最早的秧歌產生於中原,後來流傳到東北。它是由漢族和滿族人民發展起來的。清朝順治年間,“楊濱”曾在《劉辯略》中記載:“元夜,壹個好事者打秧歌。”可見,秧歌在東北的傳播和發展至少有300年的歷史。東北秧歌有三種:1,高蹺秧歌2,二人轉3,地秧歌。秧歌表演中常用手帕和扇子,其他道具也很有用,如玉子等。東北秧歌的音樂也很有特色,其中嗩吶和鈸是常用的音樂伴奏樂器。東北秧歌的風格和特點可以概括為“波瀾不驚”,是對東北人民粗獷樸實的精神品質、人格心理和生活情趣的藝術概括。
東北秧歌欣賞知識介紹
在漢族東北秧歌的形式上,舞蹈風格主要表現為走、穩、鼓、巾花(具體舞蹈訓練內容的名稱)。欣賞東北秧歌要看舞者的步法,要看舞者身體上所表現出來的自下而上的協調美,即舞者在舞蹈動態中是否表現出壹種由腳踢帶動上身的扭動與手腕周圍的花之間的協調。
欣賞東北秧歌還有壹個重要的點就是看巾花的表演技巧。毛巾花就是我們生活中常說的“手帕”。在舞蹈中,巾花不僅是技巧的表現,也是表達情感的主要手段之壹。在舞蹈中,常常用不同的毛巾戲法和節奏變化來表現不同的人物。既能以優美的“小品花”(巾花的壹招)表現大姑娘的美麗與羞澀,又能以靈活清脆的“小燕展翅”(舞蹈動作與巾花的結合)表現小姑娘的美麗與兇猛,是舞蹈表演中突出流動性的主要環節。
當然,除此之外,還需要看演員在舞蹈中的內心節奏和身體控制能力。總之,優秀的舞者總能把自己的舞蹈表演放得遊刃有余,讓觀眾在舞蹈欣賞中眼花繚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