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汽車行業也在上演“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戲碼,尤其是新能源汽車。2023年,特斯拉點燃“價格戰”以來,有人跟風,從國內老大哥比亞迪到豐田日產等日系車;有人舉手明確表示不打,比如蔚來,還有保戶理想、哪咤、零跑等新勢力。
以價換量是壹種有效的促銷手段,很多車企都在拼命效仿。為什麽壹些新勢力明確表明不跟風,不壹起“玩”的立場?不想“滾”,還是“滾”不動?從今年新生力量面臨的情況來看,很明顯“體量”已經不動了。
我們不談錢,我們談“元”
造車特別貴,這是毋庸置疑的。汽車行業本身就是資本密集型行業,用新能源造車某種程度上是資本博弈。錢對於新能源汽車來說極其重要。這種燒錢的大遊戲,不是誰都玩得起的。
200億曾經是造車新勢力公認的資金門檻,是造車的必要條件。魏斌曾經說過:“造車需要儲備的資金門檻,幾年前我說200億,現在沒有400億是做不到的。”何肖鵬在完成Xpeng Motors的A+輪融資後也大呼過癮。“以前看別人造車,覺得6543.8+00億太誇張了。現在覺得200億不夠。”小米汽車創始人雷軍對汽車的十年規劃達到680億;從2010到2020年的十年間,電動汽車蒙大拿特斯拉在R&D、生產和生產線上的投資超過2300億美元。
縱觀這幾年,造車新勢力輪番上演燒錢遊戲,很多人把錢砸進了造車的無底洞,但回報遙遙無期,能聽到反響的人寥寥無幾,只有韋小立等人,但現在連他們的持續輸血能力都大打折扣,動彈不得。
截至目前,理想、蔚來和小鵬已經公布了2022年的年度財報,蔚來和小鵬2022年的虧損均創歷史新高。2022年,蔚來全年凈虧損654.38+04.37億元,而2026.5438+0年,蔚來凈虧損40.17億元,同比上漲259.4%,這意味著每賣出壹輛車,蔚來預計虧損超過654.38+萬元。2022年,Xpeng Motors凈虧損91.4億元,其中第四季度凈虧損23.6億元,股價也是“暴跌”。
用新能源造車就像壹場漫長的馬拉松。有些人遙遙領先,持續發力,比如特斯拉、比亞迪。有些人中途退出了賽道。比如曾經和韋小立壹脈相承的威馬汽車,現在已經陷入了“生死關頭”。在賽道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大家都在拼資金,拼技術,拼人才,缺壹不可。
不過,從2022年三家車企“威小李”的財務表現來看,“賺錢”還是越多越好。從目前的現金儲備來看,韋小立分別有455億元、584.5億元和382.5億元。短期來看,現金流沒有大問題,但如果要跑馬拉松,還是要打壹個大大的問號。
古代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造車也是如此。沒錢就別談別的了,不現實。
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是新勢力動不了,玩不起。他們手頭沒有足夠的錢,身後也沒有大樹乘涼。說白了,他們不能依靠別人,也不能依靠自己。但寶馬、豐田、大眾、特斯拉等外資品牌與奇瑞、比亞迪等國產品牌不同。他們是傳統車企,家族背景雄厚,資金、技術、人才、文化底蘊都不缺。
新崛起的新生力量能打得過嗎?拼不出來。妳能卷起來嗎?它不會滾動。比如奇瑞汽車推出的“Eta Ursae Majoris 2025戰略”,計劃五年投資6543.8億元;長城汽車在哈佛品牌新能源戰略發布會上表示,到2025年,累計投資將達到6543.8億元;吉利汽車在《智能吉利2025戰略》中表示,未來五年將投入6543.8+0500億元用於研發。......
這些傳統巨頭投入的資本規模都在千億量級。當壹個新生兒遇到壹頭大象轉身的傳統車企,誰的頭更鐵?當然,這篇文章不是“踩低贊高”,而是講壹個事實,壹個誰的錢包更大的事實。
前面說過,新能源汽車需要大量的資金。自動駕駛儀,芯片,電池,電機,電控都不要錢?以芯片為例。2022年,何肖鵬在社交平臺上表示,壹個智能汽車芯片的絕對數量應該在5000個以上,涉及幾百種,汽車芯片只是這幾百種中的壹種,比如高通驍龍8155芯片,只是這5000種芯片中的壹種。
過去三年,全球汽車產業“缺芯”,車企被“芯片荒”困擾。在狼多肉少的情況下,寶馬奔馳等手裏有錢的車企銷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可想而知,口袋裏沒錢的新生力量處境有多糟糕。當時芯片供應商也哄擡價格。
值得註意的是,在大多數車企苦不堪言的情況下,比亞迪獨善其身,還在“缺芯”的背景下逆市騰飛,在市場上壹枝獨秀。為什麽?因為比亞迪有自己的芯片。
比亞迪以電氣化技術為目的,十年磨壹劍。2005年比亞迪IGBT R&D團隊成立後,比亞迪現在是中國最大的IGBT制造商和MCU芯片制造商。當其他車企都在為芯片發愁的時候,比亞迪不僅可以自給自足,還可以出口。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近兩年,比亞迪銷量穩步攀升。截至2023年2月,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19.37萬輛,同比增長119.4%。Xpeng Motors月僅交付6010輛;2月份僅交付365,438+098輛汽車,同比下降6.9%。
不言而喻,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董卿評論
造車不像造手機。準備好了就可以上市了。汽車關系到安全和生命。汽車的每壹個產品都要經過無數次的實驗,大量的研究,反復的論證,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才能成為用戶使用的商品,而這些環節都是需要時間和金錢的。
企業沒有資金,就沒有足夠的錢投資R&D,R&D能力上不去,產品落後,品牌推廣不起來,就沒有銷售,沒有銷售就沒有利潤,沒有利潤就沒有R&D的錢,形成惡性循環。比亞迪和威馬是兩個典型的極端案例,市場孰強孰弱已經向我們證明了。
但馬太效應並不具有普遍性,只是短期趨勢理論的壹種假設。事實上,沒有什麽會永遠不變。我不希望馬太效應發生在汽車行業,汽車行業要遵循“強者更強,弱者要努力變強”的觀點。對於消費者來說,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才是大團圓結局。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董卿汽車,版權歸作者所有。請以任何形式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車改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