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農村中小學音樂課程改革的困境
1.教師是課程改革的瓶頸。從武漢市新洲區農村學校音樂教師的情況來看,分布趨勢是:①專業音樂教師,但少之又少;②有音樂基礎,熱愛音樂的非專業音樂教師;3兼職老師,即除了上主課,還上音樂課,有空就上音樂課,有考試壓力就換主課;(4)音樂老師不願意上音樂課,要求改上文化課,因為文化課受到學校和家長的重視;⑤農村小學教師老齡化現象嚴重。由此看來,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短缺,整體水平低,專業不對路。這樣的教師隊伍如何適應音樂課程改革的要求?因此,在課程改革中偏離以音樂為基礎的音樂課是常見的,犯智力錯誤的教師比比皆是。
2.領導管理理念已經過時。很多學校的領導早就習慣了所謂的“規範化管理”,做什麽事情都按部就班,壹有事情就參照慣例,讓追求個性的老師和喜歡標新立異的學生沒有發展空間,校園失去了生機和活力。同時,這種“輕過程,重結果”的管理模式,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學生要考高分,使他們疲於應付考試,失去了創新精神和創造激情。
3.課程資源嚴重不足。農村中小學教師普遍感到新課程實施中優質課程資源匱乏。很多學校連最起碼的音樂教室、教學用鋼琴和壹些常用樂器都沒有,更不用說多媒體、電腦等現代化教學設施了。在信息資源方面,農村學校普遍缺乏可供參考的校本課程資源。
4.教育評價不能適應課程改革的要求。傳統教育評價過於註重分數,使得壹切教學方法和手段都以考試和分數為中心。因為音樂不是中考科目,直接導致音樂課被忽視,所以音樂老師在考評中不會拿高分,學校分配的福利和獎金很低,評崗和成績優秀只能靠邊站。另外,很多學校把參加美術活動的獲獎情況作為老師的教學成果,也是不合理的。原因有三:壹是學校的美術活動由課外活動小組組成,不能代表教師課堂教學的質量;第二,藝術活動的成員只是學校很小的壹部分,不是全部;第三,有些藝術節目不是個人完成的,也可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或者是其他學校的名師排練的。所以學校要根據學科特點建立相應的評價體系。
二,走出農村音樂課程改革困境的對策
1.豐富活動,營造環境。不久前,武漢市新洲區在全區中小學開展了紅歌演唱活動,旨在推動音樂教育的發展。通過對全區20%農村學校、所有班級、30%班級的抽查,發現學校有音樂,班級有唱歌,大家都在唱歌。這種氛圍在農村學校很難能可貴,說明領導重視了,音樂老師發揮了特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了。
此外,我們可以經常開展多樣化的活動。比如利用課間十分鐘的時間,有針對性地讓學生欣賞壹些音樂,從而獲得聽覺上的審美體驗,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農村經濟條件差,可以組織“沒錢”合唱隊和“錢少”長笛隊、口琴隊。
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營造濃厚的校園音樂氛圍,為音樂課堂教學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這種通過“第二課堂”來“拯救第壹課堂”的做法,對於農村學校的音樂課程改革非常有效。
2.實操訓練,長效管理。新課程改革的關鍵在教師。教師培訓是教師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是提高教學能力和教育質量的重要環節。第壹,實施綜合內容培訓,這是提高教師培訓質量的重要因素。音樂教師的培養內容要適應素質教育和課程改革的發展,貼近音樂學科的專業特點。既要有紮實的音樂專業技能訓練,也要有如何分析教材、如何組織優質教學、如何評價教學、學生發展等教育教學能力的培養。二是采用多樣化的訓練方法,這是提高音樂訓練效率的重要途徑。要改變培訓師講、學員聽的“壹言堂”單向傳播模式,采用教與學互動對話的生動培訓模式。在觀摩課中、在教師教學行為中、在教師提問解惑時進行培訓,是最受教師歡迎、最有意義的培訓方式。
在有效培訓教師的同時,我們不妨用藝術素養陶冶學校校長,因為“好校長就是好學校”。校長越積極支持,課程改革的力度越大;校長是整個學校的隊長,在音樂課程實施過程中應該是第壹響應者和發起者。在各級各類幹訓中,不妨安排壹些音樂欣賞、藝術修養等內容,提高他們對藝術的理解和審美素質,從而有效地推動音樂課程改革。
培訓不可或缺,培訓後的跟蹤監督管理更為重要。在農村學校,沒有參加培訓的人回去教音樂或者不按培訓要求教,而沒有參加培訓的人上音樂課,這種情況非常嚴重。針對這種現象,應該成立課程跟蹤督導組和藝術指導組,分別對各個學校進行長期督導和現場指導。
3.城鄉聯動,* * *同發展。壹方面,利用城鎮優勢資源,采取“送教師下鄉”、“結對幫扶”的長期、定期模式,建立城鎮音樂教師下鄉支教、扶貧幫困制度。比如組織“特級教師授課團”和城市骨幹教師教學團隊,通過現場演示或送音樂課遠程教育課件下鄉等方式,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帶到農村。另壹方面,我們也可以開展城鄉學生手拉手活動,即讓農村學校的學生到城市學校參加培訓和演出,在那裏很多學生學習演奏樂器,提高他們的音樂理論和實際應用能力。與此同時,城裏的學生也帶著自己的舞蹈和音樂走進了農村的學校。他們壹方面鍛煉了鎮上的學生,豐富了他們的表演經驗,培養了他們的群體意識和協調合作能力,也讓農村的學生感受到了同齡人的多才多藝,提高了對音樂學習的理解和興趣,感受到了音樂的魅力,從而找到了自信。
4.因地制宜開發利用資源。農村學校音樂教師要更新觀念,解放思想,積極開發和利用農村課程教學資源,體現農村音樂課在不同地方、不同時期的特點。壹是制作樂器,滿足課堂教學的需要。比如在瓶子裏放沙子或者在挖空的葫蘆裏放黃豆做沙錘;用鐵絲把葡萄酒瓶蓋串起來當手鈴;幾個瓷碗加壹定量的水做壹個碗琴,幾根管子粘在壹起做壹個笛子,杯子當鼓,氣球當鼓做小鼓,有些材料還可以做響板,木魚,梆子,雙響鼓,三角鐵,磁鈴等等。制作這種教具既合理利用了現有資源,又鍛煉了學生的創造力。當在課堂上使用時,學生可以享受和熱愛學習。二是邀請民間老藝術家到音樂課堂,帶領學生欣賞原汁原味的民間音樂藝術,既豐富了音樂課堂,又傳承了民族音樂文化。第三,收集整理當地民歌、歌曲、小調等民間音樂作為鄉土教材和校本教材,豐富農村音樂課堂教學。
5.關註農村,建立新機制。各級行政部門要建立適應農村課程改革的保障機制。在建立新的評價和常規管理制度時,應緊扣農村師生實際,重點評價學校為振興農村經濟和培養人才而實施的素質教育的合格率。評價學生時,不僅要評價學習成績,還要評價勞動態度和綜合實踐能力。只有這樣,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評價和常規管理制度才能保證農村音樂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