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通過“國學”知識的傳授,教會孩子學習禮儀,懂得孝道。
《聖紫晶》使用了大量的歷史典故,用詞簡潔,寓意深刻——“過去,孟母選擇了壹個鄰居……”“撫養孩子是我父親的錯……”當我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知所措時,這些古老的語言可以指引我們。我相信壹個能“融四歲,梨花香九年,暖人間”的人。
尊重長輩。在未來的歲月裏,我不會對我的親人和社會漠不關心,而是會有壹個良好的情操和積極的態度。
《弟子規》中的“孝為弟”以“孝”的含義為主題,教導孩子如何做兒女。這讓我想起了那年6月1日學校為六年級畢業生組織的壹次活動。活動前,那些孩子調皮搗蛋,不守規矩。當他們聽到《懂妳》這首歌在耳邊響起的時候,操場慢慢安靜下來,大家各自思考,想到了自己的媽媽。孩子們停止了頑皮的笑聲,抽泣聲充滿了整個校園。在操場上看儀式,我也有同感,有很多想法...作為老師,我只知道父母的生日。至於他們的父母喜歡吃什麽?妳喜歡做什麽?什麽是麻煩?父母養育了我幾十年,我卻從來沒有主動關心過。眼淚止不住往下流。我是壹個多麽不孝的孩子...雖然這只是壹群天真的孩子,但活動對他們的觸動不亞於我們成年人。我們很難用語言來表達父母的恩情,“孝”字的真正含義需要用行動和內心來體現。
“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懶”,“業精則勤,廢則玩,思成則毀”,“為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些關於學習、事業、生活的簡單而深刻的道理,會豐富和愉悅我們的心靈。
第二,通過“古典詩詞”的教學,引導孩子了解文學。
古典詩詞是國學中的壹朵奇葩。她帶領我們聆聽了壹系列經典,描繪了壹幅幅古典詩詞之後的動人歷史畫卷。當我們閱讀這些文字時,我們與它們分享快樂和悲傷...詩歌可以表達人的任何感情。比如:友情,親情,鄉愁...但是,詩歌比人的感情多壹些憂郁,少壹些傷感。李白《致王倫》中:“桃花潭三千尺水,不如王倫。”意思是桃花潭水深千尺,卻不及王倫給我的友情深。妳看,這首詩通過誇張和比喻,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作者和王倫之間的深厚友誼,是不是很精彩?論王維的《山居假日思山東兄弟》。其中有壹句是這樣的:“我從遠處知道我的兄弟爬到了哪裏,山茱萸裏少了壹個人。”意思是:在遙遠的異鄉,我知道今天哥哥們爬山的時候,大家都戴著山茱萸,唯獨少了我壹個人。王維很容易把他思念親人的心情生動地呈現給我們。而鄉愁,我們從小就在背。"舉頭忘明月,又沈落,忽思故鄉."李白的《靜夜思》從滿月聯想到故鄉,真是妙不可言!
第三,通過教授“國學”知識,提高教師素質。
手捧壹卷古書,凝神靜聽,與古人交朋友,心飄萬裏。我是多麽舒服和陶醉啊!每讀壹本書,我的知識庫就補充了新的血液。古今中外,天南地北,多了些了解,少了些無知。如果和學生交流時被問到相關知識,就不會那麽尷尬了。
在“國學經典”的教學中,為了上好壹堂課,取得更好的效果,教師必須花更多的時間靜下心來讀經典。集中閱讀,刻意積累,會讓我們更善於思考,遠離浮躁,更有人格魅力和智慧,有助於我們在課內和課後有意無意地感染和影響學生,使教育事業的發展始終充滿生機和活力。
老師本身就有壹定的文化積澱,在自己的談話中透露出來的文化氛圍自然會輻射到學生身上,讓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這個時候,總是有針對性地推薦壹些經典書籍,帶領學生去閱讀和理解,那麽,愚蠢的動畫片或者無聊的電視劇就不會再成為學生課余生活的重點。當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經典壹定時間後,孩子在口頭表達中的詞匯量和語言駕馭能力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這對孩子表達自己的內心,理解世界,豐富人際情感的溝通和交流,也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國學經典”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它讓我們擁有淵博的知識,讓我們足夠強大,讓我們能夠設定明確的人生目標。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為此感到自豪,但也要繼承中國的傳統文化,讓它在歷史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失敗!讓我們壹起在國學經典的學習中開啟我們的智慧人生吧!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指引我們人生的正確方向,讓我們平凡的生活積極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