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越劇對地方文化的影響

越劇對地方文化的影響

越劇從壹個不起眼甚至被人看不起的地方小戲,發展成為在全國有影響的大戲,只用了三四十年的時間,這實在是中國戲曲中壹個引人註目、耐人尋味的現象。回顧歷史,我們能得到什麽啟示?

首先是民俗文化的根源。

與士大夫或宮廷制作的傳統戲曲不同,越劇最初是由農民創作的。它的前身《唱地書》,是典型的民間口頭文化。它演變成戲曲形式後,大量的劇目都是表現農村生活的小戲。此後題材擴大,大部分移植改編的劇目也屬於民俗文化範疇。因此,民俗成為越劇與生俱來的本質屬性,成為代代相傳的基因。

民間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壹,人們感興趣的內容,人們的想法和口味。“民間”就是普通人。越劇誕生的地方雖然粗糙簡陋,但演員們並沒有高超的功夫。為什麽演出這麽“火”?這麽受歡迎?因為農民覺得親切,* * *而被吸引。即使表現的是上層社會和宮廷生活,越劇也是以普通人的視角對人物進行加工和重塑。

二是藝術形式通俗易懂,生動活潑,引人入勝,雅俗共賞。在越劇興起之時,京劇、昆劇等古代戲曲的表演形式以戲曲為主,觀眾看戲,主要是欣賞唱功和做工。越劇幾乎都是這個劇種,情節曲折,故事完整。觀眾感到滿意,他們的感情得到了發泄。越劇的優秀劇目都有這個特點。

強調民間性,就是不忘越劇的根,越劇的“立身”和服務最廣大觀眾的原則。越劇發展有所進步,但始終保持著雅俗共賞、貼近觀眾的特點。

第二是現代文化的血液。

越劇雖生於農村,卻在上海這座城市裏成長、成熟。越劇1917五月初入上海,幾經波折,於1919在上海站穩了腳跟。眾所周知,1919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年份。為什麽那個時候連弦樂伴奏都沒有的「小曲班」會屹立在上海?是因為《梁山伯》、《孟麗君》、《玉簪記》、《三顧禦妹》等幾個有特色的劇目被剪輯上演,恰好適應了當時男女平等、婦女解放的新思潮。“中國越劇百年誕辰題詞”刻有“踏五四大潮,開東南”字樣,符合事實。後來越劇演變為女子越劇,也受到了海派文化的影響和啟發。越劇是在海派文化的滋養下成長起來的,它吸收了許多現代文化的因素,為自己註入了新的活力,重塑了自己的文化品格。這主要表現在:

首先是觀念的開放。越劇進入上海後,是現代文化大發展時期。現代文化觀念,各種現代文化品種,必然對傳統觀念、傳統表演內容和形式產生影響。「改善」為什麽會在「孤島」時期出現?因為有些藝術家受時代氛圍和潮流的影響,覺得原地踏步必然會被淘汰。這是觀念上的壹大突破。上海的藝術種類很多,尤其是國外的,往往最先登陸上海。越劇在這樣的環境下,不能不受到影響。其中影響最大的壹個是戲劇,另壹個是電影。姚水娟邀請了李萍倩、Gogo等電影導演參與改進,部分劇目打出了“戲劇與電影”的旗號

號碼。“孤島”時期,袁雪芬喜歡看美國好萊塢文藝片,從夢露、英格麗·褒曼、費雯·麗等壹批優秀明星的精彩表演中吸取有益的營養。進步戲劇成為袁雪芬學習的榜樣,激勵她進行越劇改革。

二是適應現代劇場條件的演出形式和體系。在進入上海的初期,越劇也在茶館、招待所、遊樂場演出。隨著歌劇的發展,它們逐漸進入更大的劇院。劇場規模的擴大為越劇吸收新的藝術元素提供了條件。從男生班到女生班,越劇壹直遵循壹桌兩椅的形式,在小草臺或者飯店茶葉店表演都可以。但在大城市,尤其是上海,這種相對單調的表演形式並不能滿足觀眾的欣賞需求。要表達更復雜的內容和復雜的情感,要表達更多樣的人物和生活,我們就要提供更豐富的視覺和聽覺信息。當姚水娟有所改進時,他開始使用簡單的燈光、電影布景,甚至搭建舞臺。袁雪芬改革期間,有意識地借鑒戲劇藝術體制,設立戲劇系,聘請專職編劇、導演、舞蹈演員、音樂人,建立起完善的藝術機制。新越劇時期,每個戲班都建立了這樣的制度。越劇以其全面的藝術完整性贏得了城市觀眾的喜愛,包括知識界的關註。

三是向現代管理模式轉型。文化的發展不僅要生產產品,還要善於管理。過去越劇的管理帶有很強的封建色彩。劇團普遍實行班長制。班長既是劇團的老板或股東之壹,也是劇團的經理。在劇場演出時,班長代表後臺與前臺簽約,演員與劇團是掛靠關系。上海演出市場活躍,市場競爭激烈。要想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必須有適應市場條件的管理模式。從1939開始,姚水娟、尚陳方、毛佩青退出天香劇場,與魏素雲合作,組建了各自團隊的雲水劇場。9月26日在仙樂劇院上演,實行劇場制,由經理負責前後舞臺。劇團以主要演員命名,經理負責管理劇團的事務和演出活動,包括聘請演員、排戲、宣傳、票房等。,演員直接和經理簽約。這種管理體制符合市場競爭的需要,有利於演員的流動。與封建的監察制度相比,這是壹種進步。此後,各種表演團體紛紛效仿,上海越劇界幾乎全部改為劇團制,影響了其他地方,促進了整個劇種的發展。

第四,廣泛采用現代通訊手段。過去越劇在浙江農村演出,演出前用鑼鼓“敲頭”,吸引觀眾。城市裏的劇場演出環境改變了這種傳統的交流方式。通過上海發達的媒體,如廣播電臺,把越劇的曲調傳播到每壹個角落;通過記錄,可以反復欣賞越劇唱腔,帶到各地;通過大量的報刊雜誌,人們可以了解到越劇的各種信息,越劇的演員也提高了知名度,也可以從評論中了解到。現代大眾傳媒將越劇融入城市文化。傳播方式的改變加強了越劇與大眾的聯系,吸引了大量的觀眾,包括知識分子的參與,也改變了信息反饋的方式,強化了越劇的自我調節功能,促進了越劇自身的轉型和提高。

三是江南文化的魅力。

中國地方戲屬於地域文化。戲劇的風格和特征與其地域文化傳統和特征密切相關。

越劇誕生於浙江紹興嵊縣,是中國家喻戶曉、源遠流長的“吳越文化”流行區。吳越文化淳樸粗獷,刻板狂放,所謂的“王武金戈王月劍”就是壹個代表符號;但也有柔美飄逸,細膩含蓄的壹面。越劇在上海發展壯大,海派文化本身就是江南文化的壹部分。這些文化特征代代相傳、積澱、保存,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生態環境。越劇就活躍在這樣壹個典型的江南文化環境中,受到“山河之美,畫面之奇”的自然環境的影響。不同於北方文化,尤其是中原文化的傳統和氣質,形成其獨特的魅力。

越劇的審美特征是優美和抒情。美的表現形式是細致、圓潤、輕盈、柔和、舒展。越劇的基本風格是在女子越劇時期確立的。她表達的主要是女性的生活和命運,尤其是年輕人的感受。它強調藝術形象美不僅僅是壹種外在形式,而是外在美和內在美的結合。其唱腔委婉抒情,表演註重真情實感而非嚴格遵循程序規範。它的服裝顏色、材料和款式都很柔軟輕盈...很顯然,在中國戲曲中,越劇把它的美與柔發展到了壹個飽滿生動的層次,與其他劇種形成了明顯的對比,這也是越劇的勝利。

贏得觀眾的原因。

越劇的局限是缺乏雄壯和陽剛之氣。應該從兩個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第壹,不需要求全責備,任何壹種劇都不可能面面俱到。第壹,要強調、保持、發展特色,沒有必要向其他劇種靠攏。其次,在本劇風格的基礎上,本劇各子系統(如流派、藝人本身、剪輯、導演、演技、聲美)的風格更加多樣,表現力更強。

經過百年的發展,越劇仍然是壹個年輕的劇種。只要我們堅持發揚自己的特長和優勢,不斷進行符合藝術規律的創新,始終貼近觀眾,越劇就會百花齊放,萬古長青。

  • 上一篇:如何結合“非物質遺產”閱讀古代文學書籍
  • 下一篇:2010溫哥華冬奧會中國誰拿了冠軍?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