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失業問題解決不好?作為研究者,是否應該轉變思維,調整視角?比如,中外關於失業問題的著作大多是在宏觀層面進行分析,簡單的宏觀分析以及由此制定的政策並不能有效解決失業問題。那麽,從微觀角度審視失業,是否也是壹條有價值的路徑?寧光傑博士的《失業研究——壹個微觀分析框架》壹書就是這方面的積極嘗試。
從理論的發展來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認識到宏觀經濟學需要壹個微觀基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學派是新凱恩斯學派。受此啟發,筆者認為,失業作為壹個重大的宏觀經濟問題,也應該有微觀基礎。從微觀角度分析可以豐富和發展現有的失業理論。筆者在收集和整理資料的過程中發現,西方學術界對失業的微觀分析雖然已經開始,但還遠未完成。筆者希望對現有的失業微觀分析理論進行梳理和補充,力求使其更加完整。更重要的是,作者希望從中找到壹般規律,提煉出壹些可以借鑒的東西來解決中國的失業問題。
那麽,失業的微觀分析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呢?這本書強調微觀分析可以尋找失業的微觀原因,比如工會組織和內部人士對工資的影響,會影響整個社會的失業情況。也可以是宏觀原因的微觀基礎。比如總需求不足的微觀基礎是微觀企業的投資需求和個體勞動者的消費行為。也可以是微觀主體對宏觀變量的反應,比如企業在實施貨幣擴張政策時如何根據預期調整價格和工資。
所以這本書的意義在於為失業的研究提供了壹個微觀分析框架,相信會讓失業的解釋更加豐富、清晰、準確。然而,本書中的分析和觀點並不完全是結論性的,而是為失業的微觀分析提供了壹個思路和框架。強調微觀分析的意義,並不意味著微觀分析可以解釋整個失業問題。我們仍然不能忽視失業的宏觀原因。微觀分析必須與宏觀分析相結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失業理論。
失業研究的核心是探索失業的原因。本書的微觀分析是在前人形成的失業理論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突破。在市場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的假設下,作者分析了制造商和工人在企業和市場中的行為,包括工資決定和變化如何形成工資粘性,企業投資需求為什麽不足,企業的技術選擇和各利益相關者對技術變化的反應,企業和工人雙方的搜索行為。在此基礎上,作者解釋了傳統古典失業、有效需求不足的凱恩斯失業、結構性失業和摩擦性失業。但並不局限於此。本書對失業原因的分析和相應的失業類型與傳統理論不同。比如古典失業認為失業的原因是工資過高,而作者認為是工資粘性。凱恩斯失業論只強調企業投資需求不足,作者的分析還包括消費需求和廠商壟斷。第四章分析了失業的結構性原因,包括產業結構調整、勞動者技能錯配和技術進步帶來的二元結構勞動力市場。傳統的摩擦失業沒有深入分析搜尋成本的根源。筆者認為,搜尋成本不僅來自於信息不足,還來自於制度性障礙。
本書以傳統的失業類型為基礎,從勞動力供求的角度分析了內部工資的決定、投資需求、結構性原因和勞動力市場摩擦,都是圍繞工資展開的。本文分析了在不確定條件下,工資水平如何與企業主的利潤最大化相沖突,如何與企業資本積累、投資需求和技術選擇相聯系,如何影響消費需求,如何促使勞動者在不同行業和企業之間流動,最終影響失業。來體現本書強調的失業的兩個重要原因:信息不足和制度障礙。
由於信息不充分和企業內部各方的利益沖突,工資不能正確反映勞動力的供求關系,企業只能訴諸勞動力的數量調節,從而帶來失業的變化。企業的所有制結構和市場結構會影響工資決策、投資需求、技術變革和失業的結構性問題。勞動力市場的信息是否充分,是否存在制度性障礙,決定了摩擦性失業的數量。同時,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都會出現協調失靈,即交易成本會使個體理性行為給整個社會帶來外部不經濟。
這裏的信息問題包括對未來預期的不確定性、信息不充分、信息不完美、信息不對稱等等。這裏的制度是壹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不僅包括基本的社會制度,比如馬克思說的資產階級占有生產資料,雇傭勞動者進行生產,還包括壹些非基本的制度,比如失業保險制度。兩個對立的階級之間有制度關系,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之間也有制度關系(前者是廠商壟斷,後者是企業內外人關系)。這兩個原因中,制度的影響更為根本和重要。由於微觀分析深入到企業內部,我們可以更透徹地看到,基本的制度關系(勞動關系、收入分配)對失業的產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是本書在理論探索上的創新意義。這壹理論分析基於對現實的深刻理解,對治理實體經濟中的失業問題具有指導意義。
作者特別關註失業的微觀分析對解決當前中國失業問題的意義。因此,在第二至第六章中,在西方國家的理論分析和實證研究之後,有壹個專門的部分來分析中國的失業問題,而且是在微觀層面上做的。中國當前的失業問題與微觀主體的行為密不可分,如國有企業工資不靈活、國有企業投資需求的盲目性、企業技術選擇與要素價格的錯位、企業用工制度與下崗職工尋找的摩擦等。換句話說,長期失業問題不能簡單地因為宏觀經濟形勢不好或國有企業重組而得到解決。近年來,高經濟增長率與高失業率並存成為困擾許多人包括壹些學者的難題。這和微觀行為有關嗎?如果對企業的用工行為和勞動者的行為進行協調和引導,就業會更加順暢,失業率會有效降低。
在最後壹章,作者全面闡述了失業微觀分析的政策含義及其對中國的借鑒意義。失業問題的治理是壹個綜合性的工程,他的建議更加微觀化,比如引導企業的技術選擇,加強勞動者的技能培訓,為企業創造良好的融資環境,扶植中小企業,完善市場中介機構的功能等。宏觀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也很重要,但必須取得微觀主體的配合。這些觀點有參考價值。考慮到國企改革的因素,不解決產權問題會導致微觀投資失誤、產業結構不合理、用工制度僵化和勞動力市場效率低下。推進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是壹個塑造微觀主體的過程。
總之,本書在探索失業的微觀分析方面下了很大功夫,無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對策上,都取得了可喜的研究成果。此外,在研究方法上,作者也註重實證檢驗,比如對美國戰後失業率的定量分析。
本書研究了基本的失業理論,結合主要發達國家失業的動態變化進行了實證分析,同時也與我國當前的失業狀況密切相關。因此,該書既有理論內涵,又貼近實體經濟;我們既要把握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失業問題的脈絡,也要關註中國失業問題的解決。這是壹本經久不衰的經濟專著,也是壹本有價值的政策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