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造紙的發展歷程

造紙的發展歷程

東漢元興元年(105),蔡倫改進造紙。

蔡倫

他用樹皮、麻頭、布、漁網等原料,經過粉碎、搗打、抄造、烘烤等工序,制成了紙,這就是現代紙的起源。這種紙好找,便宜,質量也提高了,所以逐漸被廣泛使用。為了紀念蔡倫的功績,後人把這種紙稱為“蔡侯紙”。

紙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結晶。紙是壹種片狀纖維產品,用於書寫、印刷、繪畫或包裝。壹般由植物纖維的水懸浮液經過打漿、網上交錯組合、初步脫水、壓縮、幹燥制成。中國是世界上第壹個發明紙的國家。據考古發現,在西漢時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中國就已經有了麻纖維紙。質地粗糙,數量少,成本高,知名度低。

自古以來,中國的勞動人民就知道養蠶和繅絲。秦漢時期,以蠶繭為絲綿的手工業非常盛行。這種處理二次繭的方法叫牙線,操作的基本點包括反復打漿搗碎蠶衣。這項技術後來發展成為造紙中的打漿。此外,我國古代常采用石灰水或草木灰水對絲麻進行脫膠,這也給了造紙中植物纖維脫膠的啟示。紙是在這些技術的幫助下發展起來的。

歷史上關於漢代造紙技術的文獻很少,很難了解其完整詳細的工藝流程。後人雖有推測,但只能作為參考。壹般來說,造紙技術有很多環節,必然有壹個發展演變的過程,絕不是壹個人的工作。它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和智慧的結晶。

造紙術早期,造紙的主要原料是樹皮和破布。當時的破布以麻纖維為主,品種以苧麻、大麻為主。據說中國的棉花是東漢初與佛教同時從印度傳入的,後來用於紡織。當時用的樹皮主要是檀香和構樹(也就是構樹皮)。最遲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初年,中國就已經有了紙。最初的紙是用大麻纖維或大麻織物制成的。由於造紙尚處於初級階段,工藝簡單,制成的紙張質地粗糙,松散的纖維束較多,表面不光滑,不適合書寫。壹般只用於包裝。

直到東漢和漢武帝時期,經過蔡倫的改進,形成了壹套比較定型的造紙工藝,工藝大致可以概括為四個步驟:

第壹種是原料的分離,即將原料在堿性溶液中通過浸泡或蒸煮進行脫膠,分散成纖維;

二是打漿,即采用切搗的方式切斷纖維,掃成漿;

第三種是造紙,即將紙漿通過滲水制成漿料,然後用撈紙機(墊)將紙漿撈起來,使紙漿在撈紙機上交織成薄濕紙;

第四種是烘幹,即將濕紙烘幹或晾幹,脫下來就成了紙。

漢代以後,雖然工藝不斷完善成熟,但這四個步驟基本保持不變。即使到了現代,在濕法造紙的生產中,生產工藝與中國古代的造紙方法仍然沒有根本的區別。造紙技術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原料方面,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桑皮、藤皮用於造紙。到了隋代五代,竹子、檀皮、麥稭、稻稭也已作為造紙的原料,為造紙頁的發展提供了豐富而充足的原料來源。

其中,竹子在唐代的用途是

造紙

原料制成的竹紙標誌著造紙技術的重大突破。竹子的纖維質硬、脆、易斷,技術上很難處理。用竹子造紙的成功表明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成熟的水平。到了唐代,加礬、加膠、塗粉、灑金、染色等加工技術相繼問世,為各種技術論文的產生奠定了技術基礎。生產出來的紙張質量越來越高,品種也越來越多。從唐代到清代,除了普通紙,還有蠟紙、冷金、錯金、羅紋、泥金銀加畫、砑光紙等各種珍貴紙張,以及各種宣紙、壁紙、花紙等。使紙成為人們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紙的發明和發展也經歷了壹個曲折的過程。

105年造紙術改進後,造紙術從河南傳播到其他經濟文化發達地區。蔡倫被封為陜西洋縣。

與造紙有關的雕塑

對龍亭侯來說,造紙術傳到漢中地區,逐漸傳到四川。據蔡倫家鄉湖南耒陽的民間傳說,蔡倫生前還向家鄉傳授造紙術。東漢末年,山東的造紙也比較發達,是左博東萊縣(今葉縣)的造紙能手。二世紀造紙術在中國各地普及後,紙成為帛書和竹簡的有力競爭者。

到了第三、四世紀,紙已經基本取代了帛書、竹簡成為中國唯壹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三至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上,除了原來的麻和紙,還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在設備方面,繼承了西漢的造紙技術,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框架上放置壹個可移動的竹簾,可以反復撈出上千張濕紙,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加工制造技術上,加強了堿液蒸煮和打漿,提高了紙張質量,出現了彩色紙、銅版紙、填充紙等加工紙。

從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琪所出土的這壹時期的古紙來看,可以說紙纖維均勻打結,外觀潔白,表面光滑,可謂“輝煌燦爛”。公元6世紀,賈思勰在《齊·姚敏書》中也記載了造紙原料的處理和染色。

漢代造紙流程圖

黃紙技術。與此同時,造紙術傳到了中國的鄰國朝鮮和越南,這是造紙術傳播的開端。

造紙

公元6-10世紀的隋唐五代時期,中國除了出現麻紙外,還出現了竹紙、桑紙、藤紙、檀香紙、瑞香紙、稻草紙、新竹紙等。在南方產竹地區,竹子資源豐富,所以竹紙發展迅速。關於竹紙的起源,有人認為始於晉代,但沒有足夠的文獻和物證。從技術角度來說,竹紙應該是在皮紙技術發展之後出現的,因為竹料是莖纖維,比較硬,不好處理,晉代不太可能出現。竹紙本應起源於唐代以後,但在唐宋時期有了很大發展。直到十八世紀,歐洲才出現竹紙。

這壹時期的造紙區遍布南北。雕版印刷發明於唐代,並在唐中後期得到廣泛應用[2]?因此,書籍印刷業應運而生,促進了造紙工業的發展。紙的產量和質量都得到了提高,價格也壹直在下降。各種紙制品已經普及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珍貴的紙張包括唐代的“硬黃”,五代的“程心唐紙”,以及水紋紙和各種藝術加工紙。唐代繪畫藝術作品很多,反映了造紙技術的提高。

10-18世紀的宋元明清時期,紙、桑紙等紙、竹紙特別流行,消耗量很大。造紙用的竹簾多采用細竹條,這就要求紙張的打漿度必須相當高,生產出來的紙張必須非常精細對稱。唐代以前使用的澱粉

造紙

漿糊作為上漿劑,具有填充和減少纖維在罐底下沈的作用。宋代以後,植物粘液被用作“紙藥”,使果肉均勻。常用的“紙藥”是楊桃和黃蜀葵的浸提液。這種技術早在唐代就已采用,但宋代以後開始流行,以至於澱粉糊不再使用。

造紙

這時加工紙的種類很多,紙的用途也越來越廣。除了繪畫、印刷和日常使用,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行紙幣的國家。這種紙幣在宋代被稱為“交子”,元明以後繼續發行。後來,世界各國也紛紛發行紙幣。壁紙、紙花、剪紙等。明清時期用於室內裝飾也非常漂亮,遠銷海內外。各種彩色蠟紙,冷金,泥金,羅紋,泥金銀加畫,貼花紙等。,多為封建統治階級所享用,成本高,質量在普通紙之上。

這壹時期,關於造紙的書籍也不斷出現。如宋代的《紙譜》、元代的《紙註譜》、明代王的《君書》,特別是明代宋的《天工》,對我國古代造紙術都有不少記載。《天工開物十三卷》對竹紙、皮紙的記載,可以說是壹種總結性的敘述。書中還有壹張造紙操作圖,是當時世界上最詳細的造紙記錄。經過元明清幾百年,到清代中期,中國的手工造紙已經相當發達,質量先進,品種繁多,成為中國文化幾千年發展和傳播的物質條件。

造紙術的傳播

造紙術首先傳到與中國相鄰的朝鮮和越南,然後傳到日本。蔡倫改進造紙後不久,朝鮮和越南就有了紙。朝鮮半島所有國家都學會了造紙術。紙漿主要從麻、藤、竹和稻草中提取。公元4世紀末,百濟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學會了造紙,不久朝鮮和新羅也掌握了造紙技術。此後,韓國的造紙技術不斷完善。唐宋時期,韓國的皮紙反向出口到中國。西晉時期,越南人也掌握了造紙技術。公元610年,朝鮮高僧譚政漂洋過海來到日本,將造紙術獻給日本攝政王聖德太子。聖德太子下令在全國推廣,後來日本人民稱他為紙神。

造紙術的傳播

中國的造紙技術也傳到了中亞的壹些國家,此後又通過貿易傳到了印度。

造紙術被誤認為是通過尼祿之戰傳到西方的。其實根據杜佑《京杭集》記載,被俘工匠中並沒有造紙工匠。近年來,壹些烏茲別克學者在他們的研究中指出,在吡咯戰役之前,造紙術是通過帕加納首都郝漢以和平的方式傳播到撒馬爾罕的。[3]?造紙技術在10世紀傳到了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埃及的開羅和摩洛哥。在造紙術的傳播中,阿拉伯人的傳播不可忽視。

歐洲人通過阿拉伯人了解了造紙技術。最早接觸紙和造紙技術的歐洲國家是西班牙,這個國家曾經被阿拉伯人和摩爾人統治過。公元1150年,阿拉伯人在西班牙的薩迪瓦建立了歐洲第壹家造紙廠。1276年,意大利第壹家造紙廠在蒙特法羅建成,生產大麻紙。1348年,法國在巴黎東南部的特魯瓦特附近建立了造紙廠。此後又建立了幾家造紙廠,使法國不僅國內紙張供應充足,還出口到德國。德國直到14世紀才有自己的造紙廠。由於英國與歐洲大陸壹海之隔,造紙技術傳入較晚,15世紀建立了自己的造紙廠。瑞典在1573年建立了最早的造紙廠,丹麥在1635年開始造紙,1690年在奧斯陸建成的造紙廠是挪威最早的造紙廠。到17世紀,所有主要歐洲國家都有了自己的造紙工業。

西班牙人移居墨西哥後,首先在美洲大陸建立了造紙廠,墨西哥造紙始於1575。獨立前,美國在費城附近建立了第壹家造紙廠1690。到19世紀,中國的造紙術已經遍布五大洲。

為了解決歐洲紙張質量差的問題,法國財政部長德棘曾希望利用駐京的耶穌會教士刺探中國的造紙技術。乾隆年間,曾為清廷效力的法國畫家、耶穌會教士米歇爾·伯努瓦(Michel Benoist)將中國的造紙技術送回巴黎,中國先進的造紙技術在歐洲廣泛傳播。1797年,法國人尼古拉·路易·羅伯特成功發明了機器造紙的方法。從蔡倫時代開始,中國人領先了近2000年,造紙術終於被歐洲人超越。

造紙術的發明和普及對世界科學文化的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針對否定蔡倫是造紙術發明者、否定中國是造紙術發明者的不正之風,1990年8月65438日至8月22日在比利時馬爾梅迪召開的國際紙史協會第20屆代表大會壹致承認蔡倫是造紙術的偉大發明者,中國是造紙術的發明者。據《洛陽地方誌》編委會史同誌考證。“紙家”位於漢魏古城洛陽市郊,古稱“紙家”,古代馬澗河穿過“紙河”的壹段,沿岸原有的“紙河碑刻”已失傳。)

總之,造紙術是沿著唐朝-阿拉伯-歐洲的路線傳播的。

考古發現

從目前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早期。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發現於1933年新疆羅布泊諾爾古烽火臺,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1957年5月陜西省Xi市灞橋出土的古紙,經科學分析鑒定為西漢麻紙,其年代不晚於公元前118年。1973年在甘肅居延水井關發現兩張不晚於公元前52年的麻紙,呈暗黃色,質地粗糙。

1978年,陜西扶風中煙村出土三張西漢宣帝時期(公元前73-49年)的麻紙。1979年,甘肅敦煌縣馬泉灣出土西漢麻紙五張八枚。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西漢(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41年)紙地圖殘片表明,當時的紙是可以用來書寫和繪畫的。從西漢出土的紙張質量來看,西漢初年的造紙技術已經基本成熟。

意義和價值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壹次革命。攜帶方便,取材廣泛,促進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全世界的文化發展。

有了文字,最重要的是要有壹個好的載體。古埃及人用尼羅河的紙莎草紙來描述歷史;在古代歐洲,人們在很長壹段時間裏使用動物皮,如羊皮,來書寫文字。在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之前,甲骨文、竹簡和絲綢在古代被用來書寫和記錄。但是甲骨和竹簡比較重,秦始皇壹天要讀壹整車奏章;絲綢雖然輕,但是很貴,不適合寫字。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甲骨文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要,從而促進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發明出來。造紙是壹個重要的化學過程。紙的發明是中國對人類文化傳播和發展做出的非常寶貴的貢獻,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成就,對中國歷史產生了重要影響。

造紙影響

中國絲綢也傳入印度。最早的記錄是在印度的古籍中發現的。在印度政治家、哲學家考底利耶的《論政治》(又譯《治國安邦》)[4]?書中有壹個詞cinapatta,意思是“中國的壹捆捆絲綢”。據說考底利耶出生於公元前4世紀。他是孔雀王朝(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朝,建於公元前321年,約公元前187年被辛加王朝取代)皇帝的朝臣。這說明中國絲綢最遲在公元前4世紀輸入印度。另外,從梵語中的很多詞語可以看出,古印度人對絲綢的認識比希臘人和羅馬人要準確得多,因為他們知道絲綢是昆蟲吐絲,從繭中抽絲(老N)。

絲綢傳入印度之前,古印度人的服裝材料只有棉衣、羊毛和鹿皮。古印度可能有野絲,但直到唐朝,很少使用絲綢。中國絲綢的傳入給古印度人增加了新的服裝材料。到了宋朝,兩國通商口岸附近的印度人已經可以穿絲綢衣服了。當然,古代中國向印度輸入的不僅僅是絲織品,還有生絲,印度人將生絲染色,織成絲和綢。錦緞和絲綢。印度絲綢薄如蟬翼,極其精美。

除了絲綢,紙和造紙術也從古代中國傳入印度,對印度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古印度,書寫材料有時用木板和竹片制成,更多的是用葉巴樹皮和貝葉制成。梵文經典著作中常出現“樺樹皮”壹詞,原意為書寫材料。中國紙傳入後,人們用這個詞來稱呼紙,可見樺樹皮的廣泛應用;月桂葉是棕櫚葉的壹種,又大又長。古印度人在上面寫字抄經[5]?。過去壹般認為紙是在12世紀由伊斯蘭教徒帶到南亞的印度,但事實並非如此。由於紙是在蔡倫造紙改革後不久大量傳入西域和中亞的,而且不僅限於漢族,所以因為傳播佛教而頻繁遷居於此的印度人,或者與印度有關的華亞民族,肯定會接觸和使用紙,因為紙遠遠優於當地的樹皮、樹葉等傳統書寫工具。

造紙方法

古代

造紙

參考右圖,明代造紙主要有五個步驟。從圖中可以看出,當時中國的造紙業已經相當成熟,各工序專家各司其職,壹些專門的造紙工具已經開發出來。

將竹子切碎,放入池塘中漂浮:將竹子切碎,放入池塘中浸泡,使纖維充分吸水。也可以加入樹皮、麻頭、舊漁網等植物原料搗碎。煮黃夠火:將碎料煮至纖維分散,直至煮成漿。圖中可以看到,大鍋裏的碎料用大石頭壓著,有助於徹底沸騰。將材料甩入簾中:待紙漿冷卻後,用平竹簾將紙漿撈起,過濾水分成為紙膜。這壹步需要嫻熟的技巧,才能撈出厚度適中、分布均勻的紙膜。蓋簾壓紙:將撈出的紙膜壹張壹張地折疊起來,用木板壓住,上面放上重石頭,把水壓出來。透火烘烤:將半幹紙膜貼在火邊晾幹,揭下即為成品。

摩登時代

現在科技突飛猛進,現代造紙工藝已經機械化。

磨木漿又稱機械漿,是利用機械研磨力獲得木質纖維,主要分為壹般機械漿、精制機械漿、熱機械漿等。

化學漿是用化學方法將纖維從木質素中分離出來,得到木質纖維,主要分為堿漿、亞硫酸鹽漿、硫酸鹽漿等。

半化學漿是機械制漿和化學制漿方法的結合,可進壹步分為中性半化學漿、冷制漿和化學機械漿。

方法進展

西漢初年,政治

西漢麻紙

穩定,思想文化活躍,對交流工具的強烈需求,紙作為壹種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許慎寫《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談“紙”的由來。他說:“紙是從旁部來的,也就是從絲的旁部來的”。這句話的意思是,當時的紙主要是用絹絲制成的,和壹般意義上的紙完全不同。許慎認為紙是被水打中後留在床上的壹張薄薄的絲綿。這種床單可能是最原始的“紙”,有人把這種“紙”叫做“赫體”。這可能是紙發明的前奏。這種“紙”的記載可以追溯到西漢皇帝顏淵元年(公元前12)。《漢書·趙傳》中記載,成帝之妃曹魏能生太子,被趙之妹所迫害。他們給曹衛能的毒藥用“合提”紙包著,上面寫著:“告訴衛能試試喝這個藥!不能重入,妳是知道的!”。據推測,紙可能與絲綢有關。

蔡倫認真總結了以前的經驗,他認為擴大造紙原料來源,改進造紙技術,提高紙張質量,才能讓紙被大家接受。蔡倫最早用樹皮造紙。樹皮是比大麻豐富得多的原料,可以大大提高紙張的產量。樹皮中所含的木質素、果膠、蛋白質遠高於大麻,所以樹皮脫膠制漿的難度比大麻大。這促使蔡倫改進了造紙術。西漢用石灰水制漿,東漢用草木灰水制漿。草木灰水偏堿性,有利於提高紙漿質量。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蔡倫將他在方上制作的壹批高級紙張獻給了漢朝皇帝劉釗。漢和皇帝稱贊他的才能,並立即下令世界各地采用。就這樣,蔡倫的造紙方法很快就傳遍了全國。

《漢代造紙工藝流程圖》生動再現了漢代的造紙技術。將麻頭、破布等原料用水浸泡、切碎、洗凈、蒸煮、漂洗、搗碎,與水混合制成懸浮漿,撈出漿,幹燥成紙。

據史書記載,漢武帝和賀帝拜訪過勾踐家,這裏有可能參觀過造紙廠和紙村(今分前直莊和後直莊,位於漢魏古城洛陽東約2000米,面對洛河),很可能是漢代造紙廠的所在地。這兩個地方有優越的造紙地理環境,附近有豐富的造紙資源(如麻、竹林)。

蔡倫提出紙後,造紙術和紙張廣為流傳。東漢末年,東萊人左博也是造紙術專家。他做的紙在白界比蔡侯的紙更精致。在趙琪的三個輔助記錄中,左博的紙、張儀的筆和單薇的墨水被認為是有價值的書寫工具。筆、墨、紙並置,可見當時紙是常用的書寫材料。紙成為竹簡、木簡、帛的有力競爭者,在三、四世紀基本取代竹簡、帛成為唯壹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的發展。

古代造紙

以竹紙為例,《天工開物》中指出:芒果籽前後,爬山削竹,削去五七尺,在塘水中泡百日,加工洗凈後,去粗殼,去青皮。然後用好的石灰汁裹漿,放在黃桶裏八晝夜,取出竹料,清水沖洗,用木灰(草木灰水)漿,放在水壺裏煮,用灰水澆。這樣自然會臭十多天。取出放入臼中,搗成泥面,然後制漿造紙。這些記載與後來民間方法制作竹紙的過程基本相同。

造紙

現代機械造紙

現代造紙程序可分為制漿、準備、造紙、加工XX等主要步驟:

1.制漿

制漿是造紙的第壹步。壹般來說,將木材轉化為紙漿的方法有三種:機械制漿、化學制漿和半化學制漿。

調制

紙料的準備是造紙的另壹個關鍵點,紙張完成後的強度、色調、印刷適性、保存期都與其有直接關系。

常見的釀造工藝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三步:a .打漿b .打漿c .加膠灌裝。

復制

造紙部的主要工作是對薄紙材料進行均勻交織脫水,然後進行幹燥、壓光、卷紙、分切、分揀、包裝,所以壹般流程如下:

A.紙質材料的篩選

將準備好的紙張稀釋到較低的濃度,並借助篩選設備再次篩選出雜質和未離解的纖維束,以保持質量和保護設備。

B.網絡部門

使紙料在循環的銅絲網或塑料網上流出流漿箱並均勻分布交織。

C.新聞部

將去除了網面的濕紙引入兩個帶有毛氈布的輥筒之間,通過輥筒的擠壓和毛氈布的吸水作用,濕紙進壹步脫水,使紙張更加密實,從而改善紙張表面,增加強度。

D.幹燥部

由於壓榨後的濕紙含水量仍高達52-70%,已不能再用機械力去水,所以濕紙是通過許多內部有熱蒸汽的圓筒表面來幹燥的。

E.砑光機

F.卷紙

g、切割、分揀和包裝

取若幹卷在前面成筒狀的紙卷,用切紙刀切成薄片,然後人工或機械分揀,去除破損或沾有汙漬的紙張。最後,每500張裝壹包(通常稱為壹令)。

現代工廠

造紙木材鋸成合適的尺寸後,進行剝皮工序。圓木被放入壹個大鼓中,當鼓旋轉時,圓木相互摩擦以去除樹皮。被剝皮的原木將被用作鍋爐的燃料,被剝皮的原木將被切成0.25英寸厚的方形木片。軟木木片和硬木木片由於物理特性不同,需要分開處理。

木材由微小的纖維素纖維和壹種叫做木質素的膠狀物質結合而成。制漿時,用化學藥品蒸煮木片分解木質素,使纖維分離。將木屑放入壹個名為digesters的巨大容器中,該容器的功能類似於廚房中的高壓鍋。木片和化學品在壓力下蒸煮1.5到4小時,直到它們變成像燕麥片壹樣濕的混合物,分離出的纖維可以懸浮在水上。洗滌混合物以除去殘留的化學物質和分解的木質素,並漂白至合適的白度。從這裏開始,紙漿必須經過壹系列的磨漿機,以松開紙漿中纖維壁上的線性元件,使表面層變得粗糙,纖維相互纏繞形成紙張。添加染料和其他添加劑以使成品紙具有所需的特性。

以20份水比1份纖維的比例向紙漿中加入水,紙漿的纖維相互交織形成紙並除去大部分水。在每分鐘3000英尺的高速下,紙張通過壹系列由蒸汽加熱的吸水布和滾筒,以除去殘留在紙張中的水分。在塗布過程之後,澱粉溶液被添加到紙的兩面。澱粉使紙張表面光滑,以後用於印刷時墨水不會融化。因為塗布過程會帶來水分,所以紙張需要重復之前的幹燥過程。幹燥後的紙張用沈重而光滑的滾筒拋光,使表面更光滑。紙收在後面卷成大紙卷,再分成寬度合適的小紙卷。壹些原始卷被包裝和運輸,而另壹些被加工和切割成具有合適尺寸的扁平張才包裝用於運輸。

介紹造紙的基本過程;

水力碎漿機:漿板在水力碎漿機中被撕裂、摩擦,從而達到碎漿的目的。

打漿:打漿使纖維變形、膨脹、壓碎和切斷,並形成原纖。通過打漿可以改變纖維形態,使紙漿獲得某些特性(如機械強度和物理性能),從而保證紙和紙板達到預期的質量要求。凈化:凈化的目的是去除紙質材料中相對較大的雜質,如金屬屑和煤渣。凈化設備的原理是利用密度差來分離雜質。常用設備:錐形除渣器。

篩選:目的是去除密度相對較低、體積較大的雜質,如紙漿、纖維束、草屑等。

常用設備:壓力篩。

流漿箱:流漿箱是現代造紙機的關鍵部件。它的結構和性能對紙張的成型和質量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其主要任務是:

能有效分散纖維。高湍流度的流漿箱可以產生高強度的微湍流,有效分散纖維,防止纖維沈降和絮凝,有效提高紙張的強度。

紙質材料沿造紙機的橫向均勻分布。(決定紙幅的橫向定量分布)

穩定的噴塗可確保噴塗速度與網絡速度壹致。(決定紙幅的縱向定量分布)

網部:紙漿在網部脫水並成形。上層紙漿的稠度為0.1~1.2%,紙幅離開伏輥時的幹燥度為15~25%,成紙幹燥度為90~95%。可以看出,網部的脫水量占總脫水量的90%以上。

壓榨部:用機械壓榨進壹步脫水,以改善紙幅的幹燥度。同時增加了紙張的密實度和強度,改善了紙張的表面性能(如平滑度)。機械壓榨脫水是經濟的。造紙機壓榨部的幹燥度提高了65438±0%。幹燥部的蒸汽消耗降低了5%。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壓榨部應該盡可能低地去除水分。采用新型復合壓榨,濕紙幹燥度可達48~50%。

晾幹部的作用:

1.經過壓榨部後,濕紙的水分被除去,使成紙的幹燥度提高到92~95%。

2.提高紙張的強度。

3.增加紙張的平滑度。

4.完成紙張施膠。

壓光機:壓光機用於改善紙張的平滑度、光澤度和厚度均勻性。

卷取:將紙從壓延機中取出,在線卷成卷筒。

復卷:繞線機上卷繞的紙卷兩面不平整,紙幅過寬,必須縱向切割復卷成卷紙或橫向切割成平紙。

包裝:將重量不小於120g/ m2的包裝紙卷在卷紙上,形成外包裝。

  • 上一篇:襄陽古城墻保護條例
  • 下一篇:高層建築緊急救生緩降器的緩降器類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