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造紙術的發展如何?

造紙術的發展如何?

造紙紙的發明和發展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物品。無論是看書、看報,還是寫字、畫畫,都得和紙張接觸。在工業、農業和國防工業的生產中,紙也是不可缺少的。今天,沒有紙,這是不可想象的。紙是交流思想、傳播文化、發展科技和生產的有力工具和材料。回顧歷史,這種重要的物質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並稱為中國古代科技四大發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科學文化發展做出的傑出貢獻。

最初的紙是作為壹種新型的書寫材料出現的。在紙發明之前,我國記錄事物多以龜甲、獸骨、金石學、竹簡、木簡、帛書之類。本世紀以來,殷商甲骨文和鐘鼎文實物資料不斷出土。戰國至秦漢時期的竹簡、木簡、帛書、帛畫近年來也大量出土。但甲骨難取,石、石重,帛貴,竹簡占地方多,用起來不方便。隨著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迫切需要尋找廉價易得的新型書寫材料。經過長期的探索和實踐,終於發明了用麻繩頭、破布、舊漁網等廢棄麻類材料制成的植物纖維紙。

關於造紙術的起源,公元5世紀的歷史學家葉凡(398-445)曾說,紙是東漢宦官蔡倫(62-121)在漢永元十七年(公元105)發明的。但本世紀以來的考古發掘實踐,動搖了蔡倫關於紙是發明的說法。1933年,新疆羅布淖爾漢代遺址出土西漢麻紙,比蔡倫早壹個多世紀。1957年,Xi東郊灞橋再次出土了公元前二世紀西漢早期的古紙。通過本文的分析和測試,確認其主要由大麻和少量苧麻纖維制成。繼此之後,1973甘肅居延漢代金關遺址和1978陜西扶風中煙村漢代地窖也出土了西漢時期的麻紙。值得指出的是,在1986年甘肅省天水市附近的放馬灘古墓中,出土了西漢初年文帝、景帝時期(公元前179年至公元前1465438年)的地圖繪麻紙,這是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植物纖維紙。1990年冬,焦黃甜水井西漢驛站遺址出土麻紙30余張,其中3張寫有文字。這些事實有力地說明,早在公元前二世紀,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發明了造紙術,當時制成的紙已經可以用於書寫。

但西漢早期的麻紙仍需進壹步改進。公元二世紀,在東漢朝廷任職的蔡倫,以充足的人力物力,監督組織生產了壹批上等紙,永元十七年呈獻給朝廷,造紙術在中國普及。同時,東漢進壹步利用樹皮,尤其是構樹皮造紙,擴大了原料來源。從這個意義上說,蔡倫在歷史上是作為好紙的生產者和推動者出現的。這些活動客觀上有利於造紙術的發展,所以他的作用不應該被完全抹殺。

根據我們的實驗研究,漢代麻紙的制作工藝是將麻頭、破布等原料浸泡在水中使其膨脹,然後用斧子砍碎,再用水洗。然後用弱堿性草木灰水浸泡蒸煮,可以說是後世堿性化學制漿工藝的起源。通過用堿液蒸煮,原料中的雜質如木質素、果膠、色素和油被進壹步去除,用清水漂洗並搗碎。將搗碎的細纖維用水制成懸浮漿,然後用漏紙模撈出紙漿,脫水幹燥後制成紙張。如果紙張表面有褶皺、有澀味,需要打磨後再書寫。

漢代勞動人民利用簡單普通的設備,通過化學和機械加工的方法,將紡織廢料再生為纖維原料,制成植物纖維紙,這的確是化學和技術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成就。這裏有兩個技術關鍵。先用化學方法除去纖維原料中的非纖維素成分,再用強力搗實,使純纖維素大分子切短,分裂成細絲。二是設計多孔平面篩,使紙漿在篩面上停滯。濾除大部分水分後,含有少量水分的纖維會殘留在篩面上,然後經過幹燥脫水,形成具有壹定機械強度的紙張。這種平面網就是造紙機,是現代長網和圓網造紙機的最初原型。

二世紀造紙術在中國各地普及後,紙成為帛書和竹簡的有力競爭者。到了第三、四世紀,紙已經基本取代了帛書、竹簡成為中國唯壹的書寫材料,有力地促進了科學文化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三至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造紙術不斷革新。在原料上,除了原來的麻和紙,還擴展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在設備方面,繼承了西漢的造紙技術,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框架上放置壹個可移動的竹簾,可以反復撈出上千張濕紙,提高了工作效率。在加工制造技術上,加強了堿液蒸煮和打漿,提高了紙張質量,出現了彩色紙、銅版紙、填充紙等加工紙。

從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琪所出土的這壹時期的古紙來看,可以說紙纖維均勻打結,外觀潔白,表面光滑,可謂“輝煌燦爛”。公元6世紀,賈思勰還在《齊·姚敏書》中寫了兩篇文章,記載了造紙原料的處理和染黃紙的技術。與此同時,造紙術傳到了中國的鄰國朝鮮和越南,這是造紙術傳播的開端。

在6世紀到10世紀的隋唐五代時期,中國除了出現麻紙之外,還出現了竹紙、桑紙、藤紙、檀香紙、瑞香紙、稻草紙、新竹紙等。在南方產竹地區,竹子資源豐富,所以竹紙發展迅速。關於竹紙的起源,有人認為始於晉代,但沒有足夠的文獻和物證。從技術角度來說,竹紙應該是在皮紙技術發展之後出現的,因為竹料是莖纖維,比較硬,不好處理,晉代不太可能出現。竹紙本應起源於唐代以後,但在唐宋時期有了很大發展。直到十八世紀,歐洲才出現竹紙。

這壹時期的造紙區遍布南北。因為雕版印刷的發明,書籍印刷業興起,促進了造紙工業的發展,紙張的產量和質量得到提高,價格不斷下降,各種紙制品普及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珍貴的紙張包括唐代的“硬黃”,五代的“程心唐紙”,以及水紋紙和各種藝術加工紙。唐代繪畫藝術作品很多,反映了造紙技術的提高。

10-18世紀的宋元明清時期,紙、桑紙等紙、竹紙特別流行,消耗量很大。造紙用的竹簾多采用細竹條,這就要求紙張的打漿度必須相當高,生產出來的紙張必須非常精細對稱。澱粉糊在前唐時期用作上漿劑,具有填充和減少池底纖維下沈的作用。宋代以後,植物粘液被用作“紙藥”,使果肉均勻。常用的“紙藥”是楊桃和黃蜀葵的浸提液。這種技術早在唐代就已采用,但宋代以後開始流行,以至於澱粉糊不再使用。

這時加工紙的種類很多,紙的用途也越來越廣。除了繪畫、印刷和日常使用,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行紙幣的國家。這種紙幣在宋代被稱為“交子”,元明以後繼續發行。後來,世界各國也紛紛發行紙幣。壁紙、紙花、剪紙等。明清時期用於室內裝飾也非常漂亮,遠銷海內外。各種彩色蠟紙,冷金,泥金,羅紋,泥金銀加畫,貼花紙等。,多為封建統治階級所享用,成本高,質量在普通紙之上。

這壹時期,關於造紙的書籍也不斷出現。如宋代的《紙譜》、元代的《紙註譜》、明代王的《君書》,特別是明代宋的《天工》,對我國古代造紙術都有不少記載。《天工開物十三卷》對竹紙、皮紙的記載,可以說是壹種總結性的敘述。書中還有壹張造紙操作圖,是當時世界上最詳細的造紙記錄。

以竹紙為例,《天工開物》中指出:芒果籽前後,爬山削竹,削去五七尺,在塘水中泡百日,加工洗凈後,去粗殼,去青皮。然後用好的石灰汁裹漿,放在黃桶裏八晝夜,取出竹料,清水沖洗,用木灰(草木灰水)漿,放在水壺裏煮,用灰水澆。這樣自然會臭十多天。取出放入臼中,搗成泥面,然後制漿造紙。這些記載與後來民間方法制作竹紙的過程基本相同。

造紙術在七世紀通過朝鮮傳入日本,八世紀中葉通過中亞傳入阿拉伯。在阿拉伯(古代稱“大食”)報社(今伊拉克巴格達)、大馬士革(今敘利亞大馬士革)、撒馬爾罕組織第壹批造紙作坊時,是中國造紙工人親自傳授技術後建成的。最初在阿拉伯制造的麻紙以破布為原料,采用了中國的技術和設備。大規模生產後,阿拉伯紙不斷出口到歐洲各國,造紙術隨後從阿拉伯傳入歐洲。

12世紀歐洲首先在西班牙和法國建立造紙廠,13世紀也在意大利和德國建立造紙廠。到了十六世紀,紙已經風靡了整個歐洲,最終完全取代了傳統的羊皮和埃及紙莎草紙,從此紙逐漸遍布全球。

從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初的兩千年間,中國的造紙術壹直處於世界先進水平。中國古代的造紙技術、設備和工藝為世界各國提供了完整的技術體系。現代機器造紙工業的所有主要技術環節都可以從中國古代造紙術中找到最初的發展形式。世界各國沿襲中國傳統造紙方法已有1000多年。[編輯本段]造紙術的歷史發展早在東漢蔡倫(公元25年~公元220年)發明“蔡侯紙”時,中國就已經出現了紙的雛形。中國甘肅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的紙,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紙。此外,在新疆羅布泊和Xi灞橋也出土了西漢古紙。但是這些紙比較粗糙,原料是大麻或者絲綿。

東漢公元105年,宦官蔡倫總結和改進了西漢以來的造紙技術,以樹皮、破布、麻頭、漁網為原料,結合漚制、搗制、抄制的壹整套工藝,創制了壹種植物纖維紙,稱為“蔡侯紙”。從那時起,紙逐漸取代了竹筒和絲綢,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造紙術在7世紀初(隋末唐初)開始向東傳播到朝鮮和日本。在8世紀,它被引入撒馬爾罕,後來的阿拉伯,然後是巴格達。10世紀到大馬士革和開羅;11世紀傳入摩洛哥;13世紀傳入印度;從14世紀到意大利,意大利的很多城市都建起了造紙廠,成為造紙術在歐洲傳播的重要基地,之後又傳到了德國和英國。16世紀傳入俄羅斯和荷蘭;17世紀傳到英國;它在19世紀被引入加拿大。造紙術的發明和傳播大大降低了文字的載體成本,實現了知識在平民中的普及,從而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科技和經濟的發展。

造紙術的發明不僅是造書材料的巨大變革,在人類文明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敦煌出土的大量古代紙張再次推翻了蔡倫是造紙術的發明者。

新華網蘭州5月5日電:多年來,中國使用的教科書告訴人們,蔡倫在東漢時期就開始造紙了。20世紀以來,多項考古發現表明,在蔡倫之前的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紙”。這兩種觀點在學術界引起了40多年的爭論。目前敦煌出土的大量古紙似乎提供了更有力的證明:早在西漢時期,中國就有了真正的紙。

新華網報道稱,“蔡倫發明造紙術”的依據是中國重要的史書《後漢書》。由於《後漢書》的作者對這壹事件記錄得非常清楚,而且《後漢書》在當時和歷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地位,在沒有其他歷史文獻作為佐證的情況下,後人認定蔡倫在東漢發明了造紙術。

1957陜西出土西漢晚期灞橋紙,1974甘肅居延漢代亭子舊址出土金冠紙,1978陜西扶風中煙村西漢窯出土中煙紙。這些考古發現使得學術界對蔡倫的造紙術觀點提出異議。1986年,甘肅天水放馬灘再次發現西漢古紙。與以往考古發現不同的是,此次出土的古紙質量上乘,紙張平整光滑,質地輕薄柔軟,山川、河流、道路等圖形均用細墨線繪制。據專家考證,古代紙張的這個“生日”是在西漢初年,比東漢蔡倫的造紙歷史早了300多年。因此,這張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紙,成為中國在西漢初期擁有優秀紙張的唯壹實物證據。

最近,甘肅敦煌玄泉家遺址的考古研究又有了壹個重要發現。甘肅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何雙全透露,該遺址共出土紙質文獻和麻紙200余件,是我國考古發掘中發現古代紙張最多的地方。根據同時出土的竹簡和地層分析,這些古紙的年代從西漢的漢武帝、昭帝和宣帝、元、成壹直到東漢初年到西晉。古紙的顏色和質地也有很多種,有黑粗、黑細、棕粗、白細、黃粗。從留在紙上的殘留物來看,這些古代的紙主要是用麻織物和細絲織品制成的,用來書寫文件、信件和包裹。何雙全說,敦煌出土的古紙數量之多、品種之多、時間跨度之大,在中國考古發掘中尚屬首次。這些古代紙的發現不僅有力地證明了蔡倫不是造紙術的發明者,而且為中國研究紙的歷史發展提供了豐富的證據。

  • 上一篇:過橋米線的由來
  • 下一篇:酒的品類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