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鳳燈舞的表演團體和活動越來越少。上世紀70年代,雲縣大約有30個表演團體,現在只有6個,而且有進壹步萎縮的可能。
為了挽救鳳燈舞,去年底,鄖縣向文化部推薦“鄖陽鳳燈舞”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清末進士的提議,讓鳳燈起舞。
每年春節期間,全國各地都會玩龍獅,而雲縣人會跳獨特的鳳凰燈。《雲陽縣誌》記載:“正月十五為上元節,通衢以帳蓬、火樹銀花裝飾,燈籠蠟燭輝煌,火龍、鳳凰、竹馬、獅子皆以竹紙裝飾……”楚人崇拜鳳凰,始祖祝融是火神和風神的化身。據古書《玉崖石鳥》記載,鳳凰的形狀是“雞頭蛇頸燕頜龜背魚尾五色,高六尺。”楚大夫屈原說:“南來鳥聚漢北。”這些記載為鳳燈的制作提供了依據。清朝光緒年間,慈禧太後以至高無上的權力聽政。由於古龍是皇帝的象征,所以有“龍在上,鳳在下”的說法,慈禧將其改為“鳳在上,龍在下”。為了迎合慈禧,朝野使用的“鳳凰”形象增多。
雲縣地處鄂豫陜三省交界處,楚風、豫劇、秦腔等多元文化匯聚於此,推動了當地文化的創新發展。民歌、小調、民間曲藝、舞蹈種類繁多,逢年過節表演的花燈舞更是層出不窮。
雲陽府的王明德是光緒九年的秀才(據《清官全集》史料三十卷,為光緒十二年,即1886),曾在清廷擔任“秀才”。辭官回鄉後,每到元宵節,家裏都會掛壹盞用竹簽糊上彩紙做成的鳳凰燈。他做的鳳燈可以在頸部左右移動,在頭部和體內點上蠟燭,明亮耀眼。
有壹年春節,王明德向縣裏的壹些民間藝人建議:“妳年年打獅龍燈,能不能打個新鮮的鳳凰燈!”受此啟發,藝術家以他家懸掛的鳳凰燈籠為原型,放大尺寸制作而成。這就是現在鳳燈舞的雛形。
此後,鳳燈舞由民間藝人代代相傳,並參照畫面、戲劇、傳說不斷改進,加入音樂和表演,由粗到精,日趨完善。
在雲陽這片沃土上,鳳凰花燈舞逐漸形成了節目完整、風格獨特的集民間工藝美術、舞蹈、音樂於壹體的花燈舞。復雜得令人眼花繚亂。“前後鱗,蛇頸與魚尾,龍紋與龜身,燕頜與雞喙......都是五彩繽紛的。”這就是《說苑》中中國人描述的鳳凰燈。
雲陽鳳燈舞的道具有鳳燈、花燈、太陽燈。這些燈由竹子、皮紙、皮紙撚、彩紙、竹竿等材料制成,經裝訂、粘貼、繪畫、組合而成。鳳凰燈由鳳頭、鳳頸、鳳身、鳳翅、鳳腿、鳳尾六部分組成。每個部分的形狀、大小和顏色都有嚴格的規定。這些規定在繪本裏用師徒關系描述得很清楚,不得擅自更改。
綁鳳凰頭時,藝人先將三條濃眉烤成壹圈,兩條桃形眉分別做鳳凰的後腦勺和臉頰。在圓形十字架上綁壹個21 cm的十字架,然後用這個十字架綁壹根220 cm的竹竿上端。這是舞動的鳳凰頭的手柄。然後,藝術家們將壹根長約75厘米的竹簽烤成“U”形,套在兩個臉頰上,用後腦勺綁住。然後在兩腮之間系上若幹短眉加固,就形成了鳳冠的主骨架。之後用細鐵絲和竹絨分別紮成“娃娃冠”、“頭發”、“鼻子包子”、“鳳嘴”、“臉冠”、“吊冠”的骨架,綁在主骨架上固定。然後,用細白布把每個部分包起來,用針線縫牢。最後是染色和拉絲。鳳冠的顏色主要有紅、白、黑、藍等。,紅色的有大紅、玫紅、朱紅、曙紅、粉紅等。,色彩豐富艷麗。據藝術家們說,鳳燈各個部分的制作是如此的精細。
所有的部分組合後,壹只輕鳳凰就活生生地誕生了,它從頭到尾長約8米,翅膀展開時寬2米。表演時,它的翅膀可以扇動,尾巴可以傾斜。
鳳燈舞的道具包括花盆燈和太陽燈。5至10花盆燈,以牡丹為主;太陽燈1,配有太陽、雲彩和火焰的畫。
每年春節和元宵節,雲縣的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會表演鳳凰燈。演出時,兩個小夥子舞著鳳頭鳳尾,另外六個人舉著四個花燈,1牡丹燈,1太陽燈,烘托氣氛。表演按照出窩、遊園、找牡丹、打牡丹、抓癢、拍打翅膀、整理羽毛、午睡、點頭的程序依次進行。鑼鼓聲,動靜結合的鳳凰,飄逸細膩,既熱烈奔放,又刺激歡快。雲縣壹位海外遊子曾感嘆鳳燈舞:“聽壹曲鄉愁無限,萬裏風韻難忘。”雲陽鳳燈舞源於民間,流傳於民間,經過壹代代藝人的傳承和發展。
已故老藝術家王春堂,人稱“王七爺”,自幼愛好文藝,是雲陽鳳燈舞的主要傳承人。當地人提起鳳燈舞,都說“王琦大師”演得最好,跳得最生動。
為了表現鳳凰的生活習性和肢體動作,王春堂查閱了許多古籍、字畫,專門飼養了“打雞”(閹割過的公雞),致力於觀察和研究它的羽化、拍動翅膀、午睡等生活形態,並加以模仿,運用到鳳燈的表演中。經過長期實踐,他摸索總結出“腳、眼、手、身、心、脾、肺”10字表演公式。他把玩掌中的鳳凰,動作細膩,生動,富有感情,人人敬仰。他將壹些傳統戲曲的曲調運用到《鳳燈》的音樂中,增添了古樸、典雅、柔和、流暢的特點。他把這些教給了很多民間藝人,使鳳燈舞在鄖縣流行起來,流傳至今。
1956,70歲的王春堂因病去世。當時正在縣裏參加“文藝代會”的城鄉文藝骨幹,聽到這個消息都很難過。300多名代表佩戴白花向他致敬。
推動雲陽鳳燈舞發展的老藝人耿,被爺爺、爸爸、叔叔稱為“鳳凰點子”。耿教授了65,438+00多人,他的弟子和已成為鳳燈舞的優秀表演者。附近的十堰、丹江口等地邀請他傳授鳳燈的制作和表演技藝,他欣然答應,將這門藝術無私地傳承下去,留下了壹段佳話。
傳承過去的風格刻不容緩。
鳳凰花燈舞是在壹代代藝術家和花燈舞隊的藝術探索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現在,十堰,丹江口,還有遠在千裏之外的武漢市江夏區,也都有鳳凰花燈舞的身影。據了解,武漢市江夏區的鳳燈舞是上世紀60年代丹江口水庫修建時,隨著移民搬遷而流傳下來的。然而,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和更多現代娛樂形式的沖擊,雲陽鳳燈舞正在失去其昔日耀眼的風采。昔日千人爭鳳燈的熱鬧,成了老人們懷舊的嘆息。記者從雲縣文體局了解到,雲陽鳳燈舞處於瀕危狀態!壹些有成就的傳承藝人因年事已高而逐漸隱退、辭世,許多舞燈、吹的絕技沒有流傳下來;然而,很少有中青年藝術家是獨特的或享有聲望的,他們中的壹些人由於缺乏訓練而降低了他們的表演技巧。
“鳳燈的表演有家族傳承的特點,表演團隊也是由家族或親戚組成。但隨著家庭價值觀的弱化和藝人的流動性,表演團體和活動越來越少。上世紀70年代,雲縣有30多個表演團體,現在只有6個,而且有可能繼續萎縮!迫切需要加強表演團體的建設和表演者的培訓。”雲縣縣委常委、宣傳部長李桂林感嘆。
為保護雲陽鳳燈舞,雲縣在資金、人員、演出宣傳、對外交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制定了新的保護規劃和措施。去年年底,這種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被推薦給文化部,成為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桂林說,該縣已開始全面調查,深入了解雲陽鳳燈舞誕生發展的歷史沿革,以及表演團體、人才、表演風格、音樂特色、裝幀技法等情況,並開展相關學術研究。
“建立雲陽鳳舞文化生態保護區,重點保護雲陽鳳舞藝術團、雲縣耿氏鳳舞表演隊等6個表演團體和劉憲華、易金山等8名民間藝人以及其他牽線骨幹、表演骨幹、打擊樂手、舞蹈編導。”李桂林告訴記者,他們還將舉辦以雲陽鳳燈舞為主要內容的壹年壹度的春節民間燈會和雲陽鳳燈藝術節,以促進其傳承和發展。“力爭在2010前讓雲陽鳳燈舞的歷史盛況重現。
雲陽鳳燈是中國特有的鳳舞表演形式,又稱打鳳鳳舞。它發源於鄂西北的十堰市,雲陽是十堰市的古稱。鳳凰花燈的表演按照“百花出巢-鳳凰園-馮明-鳳凰尋花-鳳凰打牡丹-鳳舞-鳳凰插羽-鳳凰眠-鳳凰展翅-鳳凰旭日-鳳凰點頭-鳳凰回巢”的程序依次進行,古樸典雅,舞姿婀娜,栩栩如生,恍若隔世。雲縣風味小吃應有盡有,著名的“三合壹湯”更是當地飲食範疇中的壹絕。據說三合湯的制作起源於鄖縣回族同胞清真飲食習俗的特產。當時只有張狗娃的三合壹湯在雲縣老城區比較有名。他的制作技藝是正宗祖師爺傳下來的,獨壹無二,老少皆宜,現在被很多店家發揚光大。但正宗的三道湯也是城關鎮的壹家清真餐廳。
壹般不管鋪面裝修的多麽優雅奢華,經營三頭湯的店主都會在門口放壹口直徑約1-2米的大鐵鍋,中間放壹個鐵圈,裏面坐著壹個大沙鍋。其目的是將食物與湯料的主要成分內外分離。如果妳上了大鍋,聞著那香噴噴的香味,看著那深紅色的紅燒牛肉,那又粗又嫩的蔥白,那又紅又尖的老辣椒,那又橙又油的熱湯,妳的腿腳就不聽妳的了。想壹走了之,就猶豫要不要掏錢買碗三合壹的湯,過壹把癮。
三道湯的主料是:韌性強、絲細的紅薯粉條,裹著上品牛肉餡的餃子,切得很細的紅燒牛肉片。制作方法如下:先將細粉條用竹蓋接住,過濾,放入鍋中間的鐵圈或砂鍋中,反復煮3-5次,然後倒入大碗中;然後,取六個煮熟的餃子,夾上薄薄的牛肉片放進碗裏,再從鍋裏舀兩勺熱湯(最好是牛、豬去骨做的油湯),澆在上面,直到食材被淹沒。最後撒上味精、胡椒粉、香菜粉、蔥花、蒜末,即可食用。吃的時候根據自己的口味調整,喜歡辣的加壹勺辣椒油,喜歡酸的滴幾滴老陳醋。壹碗香噴噴、熱騰騰、美味可口的三道湯就做好了。
三道湯生意在冬春季節最為紅火。尤其是立冬之後,三和湯店裏的食客會多得令人應接不暇,人們會邊吃邊品嘗,不時發出陣陣嘆息聲。男人吃得滿頭大汗,女人吃得眼淚垂唇,壹碗三合壹的湯全身熱乎乎的,有緩解疲勞、治療哮喘、治療風濕病的食療作用。
三道湯自古以來就是鄖縣有名的小吃,所以有“鄖陽不吃三道湯,等於鄖陽末日”的說法。雲縣老黃酒源於民間,歷史悠久。已經傳遍了全縣,大家都喜歡喝。它是傳統飲料之壹。近年來,雲縣移民將老黃酒帶到五常、嘉魚、漢陽、京山、翼城等縣。當地人嘗過之後,都稱之為極品,爭相傳授黃酒。鄖縣老黃酒制作難度不大。家庭主婦也能做,但在制曲配料和釀酒方面有壹套絕活。制作黃酒曲的主要原料是全麥面粉,或麩皮和有色草。制作方法是在夏季和夏季采集新鮮的花草,用清水浸泡至粘稠狀,然後甩出,用浸泡過的花草。
水拌料要揉,將料放入模具中壓制成磚,俗稱“踩”。將準備好的酒曲蓋好發酵至有散酒的味道,取出晾幹。存放時間越長越好。釀造原料有糯米、黃米、玉米等。,而且糯米是最好的。由於混曲方式的不同,有曲酒和混合曲酒兩種。其做法:取少量糯米,蒸熟,夏天風幹,冬天趁熱攪拌。攪拌前,將磚曲打碎,用清水浸泡幾個小時。過濾後與曲水混合,涼壇,密封,半個月後開壇,酒香四溢,即成黃酒。黃酒壹年四季都可以釀造,最好在農歷九月九日的第二年用腌制的水釀造。清同治《雲縣誌》記載:“凡釀酒者,必取脯水為之,體驗不壞。”
鄖縣老黃米酒可以儲存的時間越長越好。喝的時候壇子裏會香氣四溢,有黃亮的色澤,醇厚可口,微酸,口感清瘦平和,後勁十足,喝了也不會傷人。春飲玫瑰紅頰,夏清涼,秋放松,冬保暖,是四季中的佳品,常被用來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目前,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21世紀將是功能性食品的世紀。鄖縣老黃酒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通經活血、延緩衰老、防癌、降血壓、抗疲勞、祛瘀散結等最具功能性的食品特性。用紅糯小米制成的老黃酒還能治療月經不調、產後血瘀等多種婦科疾病,所以雲縣產婦在坐月子時喝黃酒已成為壹種良好的習慣。用黃酒制成的膏劑和丸劑可以治療跌打損傷,消腫止痛。雲縣用黃酒制成的中成藥有65438000多個品種。可見黃酒在中藥中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