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新基礎設施年。除了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各地的相關布局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新基礎設施,即“新基礎設施建設”,是國家統籌安排的新經濟運行的必要基礎設施,著眼於經濟發展新階段的高新技術戰略布局。
4月20日,國家發改委明確了新基礎設施的範圍,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
新基礎設施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器,其根本在於“新技術”。在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七大類中,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尤為引人關註。這三項技術與國家發改委新納入新基礎設施範疇的區塊鏈壹起,構成了新壹代信息技術體系的基石,也是主要應用於金融領域的技術。
只有將科技與金融業務融合,解決長期制約金融發展的痼疾,推進普惠金融,精準支持實體經濟,新型金融基礎設施的能量才能不斷釋放。本文將通過實際案例回答新金融基礎設施的價值。
解決金融行業的幾大問題
在人工智能、區塊鏈、大數據等金融科技的加碼下,金融服務向在線化、實時化、便捷化、智能化升級,逐漸融入實體經濟場景的每壹個角落。這意味著在新基礎設施的幫助下,有望解決傳統金融的諸多問題,更全面、豐富、高效、精準地服務實體經濟。
新的金融基礎設施幫助金融資源無縫融入實體經濟場景,解決壹些脫離實體經濟的問題。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液,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的天職。然而,近年來,隨著制造成本持續上升,投資回報率下降,金融資源沒有充分流向實體部門,這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制約因素。如何才能精準地將金融資源註入實體經濟?在傳統金融行業,由於金融和實體兩張皮,很難解決這個問題,而新的金融基礎設施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困境。
借助金融科技,為供應鏈、貿易、電子商務等實體搭建平臺,鏈接金融機構、制造企業、貿易物流網絡等實體經濟中的交易,使金融服務與實體交易無縫融合對接,將傳統的供應鏈金融、貿易融資置於新的智慧金融平臺上,從而保證金融資源更好地滲透到實體經濟的業務場景中, 精準控制資金方向,確保資金真正支持行業上下遊中小企業發展,助力實體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
區塊鏈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的信任難問題。
由於區塊鏈的不可篡改性、可追溯性、數據安全性和可信任性,它可以將互不信任的節點連接起來,實現信任機制的轉移。因此,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以保證鏈中企業信息的真實性;通過區塊鏈進行多方信息共享,可以打破傳統信息不對稱導致的中小企業信用自證問題,讓政府、金融機構、合作夥伴更好地了解中小企業的信用。通過信用體系建設,讓更多有誠信的優質企業脫穎而出,獲得更好的金融服務。
通過整合多方大數據,打破政府、企業、金融機構的數據孤島,構建智慧生態。
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意願低的關鍵是缺乏足夠的數據,難以全面識別和判斷其風險。新型金融基礎設施通過大數據技術構建社會信用體系,整合政府、企業、金融機構和第三方數據,存儲和分析海量非結構化數據,拓寬數據來源和分析基礎,覆蓋更多數據維度。經過清洗、挖掘、分析和治理,數據可以更全面地反映企業的信用水平,不僅來源廣泛、管理完善,而且可以與各方數據進行交叉比對,這是傳統金融手段無法做到的,大大降低了征信成本,最終可以構建低成本的社會征信體系。
利用人工智能和雲計算,可以解決線下運營效率低的問題,降低金融運營成本,更好地推進普惠金融的服務。
人工智能是在大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大量的機器學習過程,在很多領域優化或替代人類操作的功能。長期以來,金融機構服務長尾客戶的成本壓力大、投入產出比低、流程長、效率低,很難為中小企業提供定制化的產品和服務。借助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實現遠程開戶、非接觸式授信、智能審批、智能客服。越來越多的金融服務可以實現機器人智能服務,減少客戶的等待時間,降低金融機構的人力成本,提高社會平均效率,從而服務更多的長尾客戶。
多場景賦能實體經濟
在國家新基礎設施密集布局的背景下,金融科技需要與社會實體經濟在多個領域和場景進行深度融合,解決社會經濟中長期存在的信用體系建設缺失、中小企業融資難、貿易融資難、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等諸多問題,以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下面,我們將通過不同地區的幾個新的基礎設施項目,解釋新的金融基礎設施如何幫助實體經濟。
搭建智慧信用平臺,助力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目前,壹些地方政府已經開始構建“信用+大數據”監管綜合評價模型。他們借助金融科技,完成了智慧信用模型的構建、公共信用綜合評價結果的計算和可視化展示,並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對評價結果進行優化和驗證,推送至政府其他部門的業務系統,支持各部門使用評價結果,開展信用分類監管。
搭建智慧融資平臺,整合多方政府數據,利用智能技術構建中小企業畫像,二級匹配融資。
目前壹些中小企業融資平臺,使用金融科技後,可以每秒鐘放款。在技術流程上,首先利用大數據技術整合稅務、工商、水、電、煤等政府數據資源,同時利用區塊鏈3D零知識技術,不僅可以加密交易參與者的數據隱私,還可以實現數據共享而不暴露數據隱私,並成功將企業運營痕跡數字化,使中小企業在融資時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交叉驗證數據,將其信用自證變為其他證書,從而增強融資交易中的公平性和真實性。
然後利用人工智能對公共數據、倉儲物流、財務績效、產品結構等業務數據進行挖掘分析,對中小企業進行多維度畫像,梳理關系網絡,構建標簽體系,量化信用等級。在此基礎上,構建智能匹配引擎,形成“千企千面”的產品體驗。
在整個貸款過程中,這類平臺融合了人工智能、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通過貸前智能錄入、貸中智能審批、貸後智能管理,使信貸全流程在線化。貸前進行智能初篩,同時通過OCR和圖像識別技術實現豐富的數據追溯;通過智能插件技術和貸款中豐富的數據接口,實現壹鍵授權數據采集;貸後通過關聯圖、多源信息比對、數字水印驗證信息真實性,實現風控預篩選。經過全部智能化、線上化操作,欺詐風險得到了緩解,貸款時效甚至可以達到亞秒級。
搭建智能交易平臺,助力貿易流程的在線無感監管。
在以往的貿易過程中,企業因信用缺失而面臨通關慢、貸款難的問題,同時監管機構也面臨著高昂的監管成本。目前,部分區域口岸將區塊鏈跨境貿易網絡與核心企業和監管機構的核心系統連接,通過源數據纏繞的方式保證數據的真實性,通過區塊鏈固有的技術屬性保證可追溯性和互聯互通,實現審批前的數據纏繞和交叉驗證,審批中的風險識別,審批後繼續進行事後審核和企業信用評分。
這不僅將企業的物流通關信息及時傳遞給金融機構,形成其風控抓手,也有助於海關監管實現無感監管,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it的幫助下,企業可以實現通關資料和通關流程的整合,實時掌握通關信息和審核進度,更好地匹配資金和生產,優化周轉。
搭建智慧區域經濟平臺,貫穿貿易全流程,助力區域經濟壹體化發展。
區域經濟壹體化建設正在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的戰略舉措。如何打破政策、信息、物流、資金上的區域碎片化,成為各方關註的問題。粵港澳大灣區正在推進的港口物流與貿易便利化區塊鏈平臺,從三個方面充分利用金融科技:壹是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搭建連接海關、港口、承運商、貨主、貨代、金融機構等相關方的智慧港口物流平臺。其次,平臺整合“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實現數字化融合享受。未來,平臺將逐步實現“監管精準化、物流集約化、操作智能化、流程可視化、金融通用化”的長遠願景,大幅提升大灣區貿易通關的整體效率和營商環境。
打開廣闊市場的藍海
新的基礎設施布局主要包含三個機會:
首先是政府推動的公共* * *智慧平臺建設。2020年以來,已有25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及新增基礎設施,其中8個省市明確規劃了年內計劃新增5G基站數量,合計超過30萬個。四川、重慶、山西、河北等省市發布了年度重點項目清單,總投資近40萬億元。深圳《關於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2020-2025年)》提到,將提前部署信息基礎設施,主要建設5個通信網絡、4類計算設施和3個數字技術設施。
其次,新的基礎設施將推動科技行業的快速增長。在新基礎設施的推動下,企業爭相投入巨資進行科研開發,這不僅會給新基礎設施帶來雄厚的資金和技術,還會促進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
以5G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不僅能在中短期內創造大量投資機會、增強發展動力,還能加速智能經濟的落地和智能社會的到來。根據中研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人工智能產業全景調查及投資策略研究》咨詢報告,預計2025年人工智能市場規模將達到2385億元。中國作為壹個新興的區塊鏈市場,預計2023年消費20億美元,2065.438+08年中國區塊鏈總支出6543.8億美元。
第三,新型基礎設施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有巨大的市場。科學技術的重要價值是與傳統產業相結合,促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以金融科技為例,2019年報顯示,6家國有大行科技投入總額超過700億元,其中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4家大行的科技投入已超過10億元。據奧維咨詢測算,2065.438+08年我國金融機構科技經費投入總計6543.8+052.2億元,將以265.438+0.4%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2023年將達到4008億元。
在不同的階段,需要不同的抓手來推動經濟發展。在當前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當下,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預期的“六穩”已經不能通過簡單粗放的經濟發展模式來實現,而需要充分發揮科技的力量,以新的政府基礎設施推動科技產業跨越式發展,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從而推動我國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其中金融科技可以發揮非常重要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