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理論的內容
投資組合理論(投資組合理論)
這並不意味著早期的經濟學家忽視了金融市場。Irving fisher (1906,1907,1930)概述了信貸市場對經濟活動的基本功能,特別是作為壹種資源配置的方式,並且也認識到了風險在這壹過程中的重要性。在發展他的貨幣理論的同時,凱恩斯(1930,1936),約翰·希克斯(1934,1935,1939),尼古拉斯·卡爾多(1939)。
然而,在這個早期階段,對於許多經濟學家來說,正確地說,金融市場仍然被視為壹個純粹的“賭場”,而不是壹個“市場”。在他們看來,資產價格主要取決於資本收益的預期和反預期,所以是所謂的“自我調節”。約翰·梅納德·凱恩斯“選美”的比喻就是這種態度的代表。
所以在投機的話題上浪費了大量的筆墨(比如買入/暫時賣出商品或資產以備將來轉賣)。比如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923,1930)和約翰·希克斯(1939)認為,商品的期貨合約交割價格壹般會低於預期的現貨價格,也就是凱恩斯所說的“正常貼水”。凱恩斯和希克斯解釋說,這主要是因為套期保值者將價格風險轉移給了交換風險溢價的投機者。尼古拉斯·卡爾多(1939)還分析了在價格穩定的基礎上進行投機能否成功的問題,並由此廣泛拓展了凱恩斯的流動性偏好理論。
(隨後幾年,霍爾布魯克·沃金(1953,1962)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認為,實際上,套期保值者和投機者的動機沒有區別。這導致了早期的經驗方法競爭Houthakker發現的證據)(1957,1961,1968,1969)對正態貼現有利;萊斯特的證據(特爾塞,1958,1981年)不利於這壹點。)
約翰·布爾·威廉姆斯(1938)是最早挑戰經濟學家關於金融市場和資產定價的“賭場”觀點的人之壹。他認為,金融資產的資產價格反映了資產的“內生價值”,可以用現金流貼現法中資產的預期股利來衡量。這種“基本面分析”的理念符合歐文·費雪的理論(1907,1930)和“價值投資”從業者的實踐,如本傑明·格拉哈姆等人。
哈裏·馬科維茨(1952,1959)認識到,既然“基本面分析”的概念取決於預期的未來,那麽風險因素就必須發揮作用,這樣就可以極大地利用約翰·馮·諾依曼和奧斯卡·摩根斯坦(1944)發展的預期效用新理論。markowitz理論所闡述的最優投資組合選擇理論,側重於在權衡風險和收益的背景下,將投資組合多樣化作為降低風險的方法,從而形成了所謂的“現代投資組合理論”(MPT)。
正如已經指出的,最優投資組合配置的概念已經被約翰·梅納德·凱恩斯、約翰·理查德·希克斯和尼古拉斯·卡爾多在他們的理論中考慮過。因此,托賓(1958)在馬科維茨的理論中加入了貨幣理論,從而得出著名的“兩個資金分離定理”也就順理成章了。事實上,托賓認為,市場參與者會將他們的儲蓄分散在無風險資產(基金)和風險資產的單壹投資組合之間(其實每個人都壹樣)。托賓堅持認為,對風險的不同態度只會導致現金和特定風險資產組合的不同組合。
馬科維茨-托賓的理論不太實用。具體來說,估計多樣化的收益要求從業者計算每個投資組合的收益方差。在william sharpe (1961,1964)和John lintner (1965)的CAPM模型中,他們證明了通過計算每種資產相對於壹般市場指數的方差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從而解決了這壹實際困難。利用計算機的計算能力計算縮減後的項目(“beta”),最佳投資組合選擇在計算機的幫助下變得可行。不,不,從業者接受CAPM模型沒多久。
另壹種方法是robert merton提出的交叉CAPM模型(1973) (ICAPM)。默頓的方法和理性預期假設引出了考克斯、英格索爾和羅斯的資產價格偏微分方程(1985),或許只有壹步之遙,還引出了羅伯特·盧卡斯的資產定價理論(1978)。
更有趣的另類理論是斯蒂芬·羅斯的“套利定價理論”(APT)( 1976)。斯蒂芬·羅斯的APT方法脫離了CAPM模型的風險和回報邏輯,最大限度地使用了“套期定價”的概念。正如羅斯自己指出的,套利理論推理並不是他的理論所獨有的,事實上,它是幾乎所有金融理論的基本邏輯和方法。下面這個著名的金融定理說明了羅斯的觀點。
費希爾·布萊克、邁倫·斯克爾斯(1973)和羅伯特·默頓(1973)的著名理論——期權定價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套利推理。直觀來看,如果期權的收益選擇可以被投資組合或其他資產復制,那麽期權的價值壹定等於投資組合的價值,否則就會有套利機會。M Harrison、David M . Crepps(1979)、DarrellDuffie和黃奇輔(1985)也曾使用套利邏輯來衡量多種到期日證券的價值(如“永續”)。所有這些都滲透到了新瓦爾拉斯理論的資產市場的壹般均衡(完全和不完全)中,該理論是由Radner) (1967,1968,1972)和Oliver D. Hart (1975)提出的,並且
著名的莫迪利亞尼-米勒定理(或稱“MM定理”)也將套利邏輯應用於企業財務結構與公司價值不相關理論。佛朗哥·莫迪裏阿尼和默頓·米勒(1958,1963)的這個著名定理,實際上可以看作是歐文·費雪最初的“分離定理”(1930)的壹個推廣。事實上,費希爾指出,在壹個充分有效的資本市場中,企業家所有的企業的生產決策應該獨立於企業家自己的跨期消費決策。也就是說,公司利潤最大化的生產計劃不會受到其所有者借貸決策的影響,即生產計劃獨立於融資決策。
莫迪利亞尼和默頓·米勒通過套利邏輯擴展了這壹命題。從資產的角度來看,如果不同財務狀況的企業的基本生產計劃相同,那麽這些公司的市值就相同,因為如果不相同,就會有套利機會。所以不管公司財務結構如何,套利使得企業價值必然相同。
有效市場假說(有效市場假說)
金融學的第二個重要部分是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壹個特別令人不安的結論是,價格似乎傾向於隨機波動。具體來說,在路易·謝裏耶(1900)(商品價格),以及後來的霍爾布魯克·沃金(1934)(多重價格系列),阿爾弗雷德·威爾斯(1933,1937)()的著作中都有很好的記載。
沃金、考爾斯和肯德爾的實證結果壹直受到經濟學家的恐懼和懷疑。如果價格是由“供求力量”決定的,那麽價格的變化應該是在壹個特殊的市場出清的方向,而不是隨機的。但並不是所有人看到這些結果都不高興。很多人把它作為“基本面分析”錯誤的證據,即金融市場真的是壹個狂熱的賭場,所以不適合從經濟上考慮。但是,壹大群人證明,這只能說明傳統“統計方法”的失敗,他們什麽也證明不了。克裏夫·格蘭傑、奧斯卡·摩根斯坦(1963)、尤金·法瑪(1965、1970)采用的是高性能時間序列的方法,但得到的隨機結果是壹樣的。
大突破源於保羅·a·薩繆爾森(1965)和伯努瓦洛特(1966)。薩繆爾森對沃金、考爾斯和肯德爾發現的解釋不是金融市場不按經濟規律運行,而是它運行得太好了!基本概念很簡單:如果價格變化不是隨機的(因此是可預測的),那麽任何尋求利潤的套利者都可以很容易地正確買賣資產以利用這壹點。薩繆爾森和曼德爾布羅特因此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場假說”(EMH),即如果市場正常運行,所有關於資產的公共信息(在某些情況下還有私人信息)都會立即輸入到其價格中。(註意,這裏使用的“有效”壹詞只是指參與者充分利用現有信息;它沒有提到其他類型的“經濟效率”,比如生產中資源配置的有效性。如果價格變化看起來是隨機的,因此是不可預測的,那是因為投資者努力了:所有套利機會都被最大化了。
“有效市場假說”因尤金·法瑪(1970)而家喻戶曉,後來又與新古典宏觀經濟學的理性預期假說聯系起來。很多從業者不喜歡。那些認為他們可以通過研究價格變化模式來預測資產價格的“技術派”交易員或“圖形派”不明白:有效市場假說告訴他們,他們無法“戰勝市場”,因為任何現有的信息都已經包含在價格中了。也可能惹惱壹些基本面分析的從業者:有效市場的觀點是建立在“信息”和“信心”基礎上的,所以至少原則上不能排除基於謠言、虛假信息和“群體瘋狂”的投機泡沫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