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個人養殖創業典型事跡材料三篇

個人養殖創業典型事跡材料三篇

個人養殖創業典型 事跡材料 三篇

 創業是成功的過程,成功也是壹輩子的過程,看看那些回鄉養殖的事跡,學習他們的方法,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這裏我為大家分享壹些關於個人養殖創業典型事跡,希望能幫助到大家!

 個人養殖創業典型事跡1

 陽臺種菜魚菜***生,盒子農場20次失敗後的重生

 眼前壹亮的魚菜***生

 38歲的楊輝有著廣州男人的特質?說話不疾不徐,喜歡享受生活。大學畢業後的10多年裏,他壹直在IT企業做程序員。職業的原因,他患上了?電腦綜合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看壹些綠色植物。買回幾件盆栽和小魚缸,但疏於侍弄,往往是菜枯魚死。

 2009年末,在美國、澳洲參觀時,楊輝被?養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魚菜***生系統吸引。原理是,在壹個封閉的無土環境中,建立魚、蔬菜、微生物的循環鏈。相比傳統種植,它最大的特點是能節約回鄉創業養殖事跡材料的用水量,並且種菜不用施肥噴農藥,養魚也無需換水?唯壹的成本就是魚食。根據英國魚菜***生協會的數據,1斤魚食,至少能生產50公斤蔬菜和1.5公斤魚肉。

 回國後,楊輝和朋友成立了?都市農耕俱樂部?。但中國城市家庭只有幾平米的陽臺,辦公室?舞臺?更小。怎麽辦?楊輝設想,把它統統濃縮進?盒子裏?。

 20次失敗之後

 在制作?盒子農場?之前,楊輝查閱了大量資料,其中穆雷?哈勒姆出版的教程,被他視若珍寶。這是壹位在圈子裏鼎鼎有名的世界級?牛人?,被稱為?農業傳教士?。

 畫圖、找原材料,家中很快堆滿了工具和配件,電鉆、PVC水管、打孔器等,花了他兩萬多元。2010年3月,楊輝做出了第壹套魚菜***生系統。但壹個月後,魚死了,菜也枯了。

 為了找到適合中國氣候環境的植物和魚類,楊輝和夥伴們嘗試了1年,普通菜、小白菜、袖珍椰子、吊蘭、金魚、羅非魚?放進盒子農場做試驗。他還到華南農業大學請教。但問題依然層出不窮,直到2011年6月,楊輝的第21件作品出爐:4個種植槽下面是壹個魚池,池裏養著羅非魚,池水帶著魚兒的排泄物被抽到旁邊的植槽,瞬間就變成了植物的營養劑,被植物根系凈化過的水,又重新放進魚池。整套魚菜***生裝置看起來設計簡單,由普通的PVC水管、抽水泵和塑料槽組成。占地4平方米,卻能滿足壹家三口的吃菜問題!

 成功後,楊輝不由得和僅剩的3名研發夥伴相擁歡呼吶喊。他們最終取得勝利,打造出了屬於中國人的?盒子農場?,並申請了專利。

 壹年能節約幾千元菜錢

 ?我最驕傲的事,不是為多少500強企業編過管理軟件,而是在4平方米的空間裏種出了1200株植物!?2011年7月,楊輝帶著他的?盒子農場?辭職創業。

 他與深圳壹家電子機械公司簽訂合同,委托對方為其生產。隨後,他把自己平時拍下的壹些蔬菜生長照片傳到網上www.cyoNe.com.cn/,還寫了壹段宣傳語:?在家中或辦公室養魚種菜,請親友品嘗自家農場出產的可口果蔬和鮮美魚肉?有了這個設備之後,?農場?完全不用打理,只要系統運行正常,出差三個月都沒有問題。?看到這些誘人圖片和文字,不少人很感興趣。僅僅幾天時間,100臺樣機售罄。

 但反饋意見隨之而來,有人覺得500?2000元售價偏高;有人表示,外觀不夠漂亮;有不少人質疑:巴掌大的地方能種出多少菜來?

 隨後,楊輝精簡了設計,使產品外形不再臃腫淩亂,並為盒子農場穿上了漂亮的塑料外衣。後來隨著生產量的提升,他把加工價格也壓低了不少。至於顧客們的疑問,楊輝和同事們則在《產品使用手冊》中,為消費者制訂出了十分科學的換茬方案。

 春天種壹些生長周期短的蔥、小白菜、水蘿蔔、菠菜,養羅非魚;夏天種迷妳番茄、西葫蘆,養鱸魚,秋季種植紅油菜、辣椒和黃瓜等等,還從國外引進了壹些產量高的新奇特品種。如拳頭大的南非佛手南瓜、日本早熟桃、顏色鮮艷的法國藍侶菜和美國芫荽等,這些蔬菜不僅外觀非常漂亮,有的瓜果造型還十分奇特。壹季下來,壹個?盒裝農場?最多能產80多公斤果實,壹年能節約幾千元菜錢。

 用IT思維做大?創新農業?

 在經營上,楊輝這位IT男自有他的?互聯網思維?:以便宜的價格賣?硬件魚菜***生設備,然後長期賣?耗材根據四季變化,為顧客提供不需要泥土種植的菜種和魚苗。並且,他們的服務有手機APP(應用軟件),購買設備後的用戶都會沈澱到手機APP上,用它來訂購菜子和魚苗。APP上還有社交系統,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種了什麽蔬菜,養了什麽魚,同壹個小區之間還可以互相交換自己種植的蔬菜,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

 2012?2013年,楊輝在壹年時間內賣出了近3萬套?盒子農場?設備,網上和線下客戶遍布北上廣深等各大城市,乃至北方的小縣城。按折中售價每件500元計算,銷售額達1500萬元,楊輝的各項盈利總和不低於500萬!

 個人養殖創業典型事跡2

 瓦缸養殖青蟹前景好年入500萬 辭職養青蟹年入500多萬

 核心提示

 齊肩的頭發,合身的連衣裙,姣好的面容,面前的曾上玲儼然壹名大美女。看著這麽壹個大美女,很難把她和比手掌還大的青蟹聯系到壹起。實際上,曾上玲是防城港市利用紅樹林空隙放置瓦缸養殖青蟹的首創人。壹個女子成為當地養殖的標桿,這背後肯定有故事,也有不壹樣的創業心得。

 無意

 聚會上聽到青蟹養殖

 曾上玲的老家坐落於廣西防城北部灣茅尾海域邊上的壹個小山村。早年間她曾是防城港壹家國有企業的職工,單位經濟效益不好,1997年夏天,曾上玲辭職下海了。?就是不甘心唄。?曾上玲說。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嘗試做過壹些小本生意,但本小利薄,時賺時蝕,生活仍入不敷出。

 辭職後的最初幾年,曾上玲只是做壹些小本生意,時賺時賠,生活入不敷出。海邊人常說靠海吃海,小本生意不起色,曾上玲就跟別人幹起了養殖。鳁魚、鱷魚、龜、鱉,只要想得到的,曾上玲都養過了。可作坊式的養殖,規模小,成本大,利潤低,曾上玲的生意總是難以為繼。

 為什麽養了這麽多卻養不好呢?曾上玲百思不得其解。正當她發愁的時候,她發現提倡吃生態食品、綠色食物的聲音越來越多了,壹時間她恍然大悟,?也許是海水養殖過分依賴飼料和藥物了。?過後,曾上玲看準了壹條路?生態養殖。

 俗話說,?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2003年秋,曾上玲在壹次和朋友的聚會中,無意中聽到在浙江、福建沿海壹帶有原生態養殖青蟹的養殖場。朋友們隨口說說就過了,可曾上玲卻放在了心上。沒多久,曾上玲便約朋友專程前往浙江、福建參觀,他們看到了壹家養殖場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

 曾上玲意識到這種方法很適合地處沿海、紅樹林面積分布廣的防城港市,而且發展青蟹養殖非常有養殖前景。紅樹林為沿海海域多種魚類和附生物提供了豐富餌料和棲息地,在紅樹林裏養殖青蟹,可以充分利用紅樹林生態系統內的小型魚、蝦、蟹、貝等低值海洋生態資源作為餌料,加快青蟹的生長;同時,養殖環境也非常清潔,是壹種純天然的養殖方法,能滿足人們對優質、安全食品的需求;最後是成活率較高,壹缸壹蟹的方法養殖,避免了青蟹自相殘殺,有利於病害的防治。這不正是她多年苦苦尋求的生態海水養殖方法嗎?曾上玲為此欣喜若狂,如獲至寶。

 有心

 摸索出養青蟹的門道

 這壹次養殖,曾上玲不是匆忙開始,而是做足了功課。

 參觀回來後,曾上玲先是沿著北部灣海岸線所有的紅樹林灘塗進行詳細考察,整整走了3個月。此外,曾上玲請了好幾個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復論證。用水泥鑄缸被推翻了,因為成本大。用塑料桶養殖呢?也被專家否定,因為會汙染環境,與創業的初衷背道而馳。那段時間曾上玲可謂心力交瘁。

 細心的曾上玲還請有關專家對利用紅樹林空隙用水泥鑄缸養殖青蟹的方法進行反復論證,發現此法有兩個弊病:壹是用水泥鑄缸,需要大量的水泥、砂等材料和人工投入,加大了成本;二是水泥缸經海水侵蝕後容易損壞,損壞後淤塞海域,將來清理需要花費相當壹筆資金。於是,她改用塑料桶養殖,但經海水浸泡後的塑料桶硬化、發臭,汙染環境,與自己發展綠色生態養殖的初衷背道而馳。

 用瓦缸養殖行不行?抱著再試壹試的想法,曾上玲再次咨詢了專家,在得到專家的肯定和認可後,曾上玲立刻著手,親自設計瓦缸並送到陶瓷廠定做。

 3000只瓦缸,每個瓦缸放1只蟹苗。在最初的3個月裏,曾上玲幾乎每天都和青蟹呆在壹起,壹遇到問題就請教專家。?漲潮的時候才能餵食,提前餵了青蟹不吃,食物留在缸裏就容易滋生細菌。?現在曾上玲說起養蟹頭頭是道,但這些經驗都是壹次次摸索和總結出來的。

 當第壹批青蟹80%成活上市的時候,曾上玲知道,自己終於成功了。

 心得

 抓住機會並堅持到底

 按規劃,每畝紅樹林放置瓦缸600個,3萬多個瓦缸僅占紅樹林面積50多畝,仍有250畝紅樹林閑置。為擴大規模,2009年夏,曾上玲想出壹個大膽的辦法成立合作社,成員側重傾向當地村民尤其是婦女。經過將近壹年的挨家逐戶上門、反復向村民宣傳紅樹林瓦缸養殖青蟹的發展前景,終於打消了村民的顧慮。2010年初,江山鄉潭西村***有29名村民(其中婦女14人)加入合作社,正式取名為?防城區江山鄉潤豐綠色生態海水養殖專業合作社?。到2010年6月,合作社已發展社員36名,***籌集資金628.8萬元。目前,合作社青蟹養殖已發展到5萬多個瓦缸,養殖面積擴至90畝。

 如今的曾上玲,已經成為防城港市當地養蟹的女強人,年總收入500多萬元;她還通過?合作社+基地+養殖戶?的經營模式,帶動了當地壹大批農戶從事青蟹養殖,戶均年收入七八萬元。

 回想起自己的創業故事,曾上玲還是挺感慨。?其實身邊有很多商機,有些信息別人隨口說說,過了就過了,我就沒把它放過。?曾上玲說,女性想創業,不僅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也要做生意場上的有心人。?發現機會很容易的,抓住並堅持做就很難。認準目標、克服困難,成功其實沒有那麽難?。

 個人養殖創業典型事跡3

 殘疾人養殖獺兔致富年收入40萬

 王學成雖是壹名殘疾人,但他憑借超人的毅力開創了自己的獺兔養殖事業,同時還帶動周邊的不少鄉親***同致富。王學成從沒想到過,獺兔竟然讓他實現了從壹貧如洗到家產百萬的涅槃新生。他的人生猶如壹篇童話,我們從他的成功史中,可以看出努力勞動的偉大價值。

 王學成,今年四十歲出頭,初中文化,右手殘疾,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章廣鎮皇甫村人,人稱?獺兔王?。他靠養殖獺兔致富,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存欄獺兔5000多只,年收入40萬多元。2011年,王學成榮獲安徽省殘聯表彰的?安徽省十佳殘疾人創業之星?和?安徽省殘疾人自強模範?稱號。

 ?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回首我的創業之路,個人奮鬥和政府扶持是我成功的兩個重要因素。?近日,王學成在接受采訪時感慨地說,?對於伺弄莊稼的農民來說,沒了右手手指,幹活的難度不言而喻,況且我妻子也是個殘疾人。上有年邁的老母,下有兩個年幼的孩子,靠種幾畝薄地度日,日子過得很艱難。?

 王學成也曾想外出打工,但多因手有殘疾而吃?閉門羹?。但是,他不甘心壹直貧窮下去,因為他要養家糊口。此後,他處處留心適合自己的謀生門路。2007年,壹個偶然的機會,讓命運多舛的王學成有了轉機。

 事情原委是這樣的:王學成在報上看到了獺兔養殖的信息,他覺得比較適合自己,因為投資少、見效快,易飼養,有銷路。更重要的是,當地飼料資源豐富,比如花生秧、花生殼、玉米稭等都是獺兔喜愛的飼料。他心裏清楚,養殖業雖然風險較大,但要想養殖成功,必須掌握過硬的養殖技術。為了掌握養殖獺兔技術,他先後前往南京農業大學和安徽農業大學等高校拜師取經,並到外地毛皮市場考察。憑借著較強的領悟能力和勤奮學習的精神,王學成很快就掌握了該項技術。

 盡管如此,但王學成的獺兔養殖之路並非壹帆風順。2007年,王學成東借西湊6萬多元,從河北省引進400只兔種,但是沒有多久獺兔患病,死的只剩下100多只,損失慘重。投入的錢幾乎全打水漂了,他急得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天無絕人之路。滁州市、南譙區殘聯知悉王學成的遭遇後,迅速啟動?千元工程?資金扶持他繼續養殖,使他當年就獲得了養殖成功並實現了贏利。經過幾年努力,王學成的獺兔養殖初具規模,現有廠房7000多平方米,存欄獺兔5000多只,年銷售獺兔2萬只以上,年收入40萬多元,成了皖東首屈壹指的獺兔養殖專家。

 王學成致富以後,因他深知殘疾人之苦,便想方設法帶動其他殘疾人就業。2009年,在王學成的帶動下,本村和相鄰幾個村20多戶村民開始從事獺兔養殖,他主動向他們提供種兔,無償提供技術支持和他自己研制的飼養配方,大部分養殖戶當年就有了贏利。村民劉恩柱便是受幫助的壹員。在王學成手把手的指導下,當年,劉恩柱家養殖獺兔收入便超過了1萬元,2010年突破2萬元。2萬元並不是個大數目,但對於劉恩柱來說可謂天文數字了。?他到我家來了幾十趟,壹口水都沒有喝過。?提起王學成,劉恩柱夫婦倆眼角溢出了淚花。

 為了帶動更多的家庭養殖獺兔,2009年底,在南譙區殘聯和章廣鎮政府的支持下,王學成在鎮政府舉辦了獺兔養殖培訓班。王學成在培訓班上承諾,養殖戶在養殖過程中如遇到難題,電話聯系,隨叫隨到,並且免費上門收購商品兔。王學成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2010年12月21日,王學成接到養殖戶的求助電話,他二話沒說,便騎著摩托車去了。由於積雪路滑,在返回的路上,王學成連人帶車摔倒在路旁的溝裏,昏迷不醒,幸虧過路的老鄉發現了他,連忙把他送到鎮衛生院,他的頭被縫了六針。?只要能讓鄉鄰過上好日子,我吃點苦、吃點虧、受點累,心甘情願。?王學成笑著說。

 與此同時,為了形成規模化養殖,擴大獺兔銷售市場,2009年3月,王學成登記成立了?滁州市金盛獺兔養殖專業合作社?,並於同年12月註冊了?皇甫輝?牌商標,合作社對成員實行?五統壹?,即統壹供種、統壹防治、統壹飼養配方、統壹飼養管理模式、統壹銷售。目前合作成員發展定遠、鳳陽、明光、來安、南譙等縣、市、區62戶社員,其中殘疾人家庭32戶。王學成以科學的管理、優良的品種、合理的價格、良好的信譽贏得了養殖戶和客戶的好評。目前,該合作社年銷售獺兔10萬只,銷售額700余萬元,利潤300萬元。

?

  • 上一篇:春節初壹至十五的習俗(春節正月初壹至十五的習俗)
  • 下一篇:什麽是靶向治療?有用嗎?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