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洛地區孕育了華夏文明。中華民族稱為“炎黃子孫”,河洛地區是黃帝兩位皇帝出生和生活的主要地區。《國語·於今四》載:“昔小兩口嫁壹姓,生黃帝和顏地”。少典是壹個有熊的君主(今河南新鄭),後來傳給了黃帝。黃帝時期河洛地區農牧業相當發達,所以人口繁榮。由於經濟發達,河洛地區率先進入奴隸社會,從而結束了“部落”或“酋長國”的社會形態,建立了中國最早的國家——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國家是文明社會的概括”,夏朝的建立開創了中國最古老的原始國家形式,為社會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此後,河洛地區出現了更為成熟的文字、城市、禮器和青銅器,標誌著河洛文明發展到了壹個新的階段。繼“杜愚羊城”、“上都錫伯”、“周都洛陽”之後,河洛地區的文化更加發達。從傳說時期到三朝時期,河洛地區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諸多領域都誕生了壹大批精英,如黃帝、於霞、姜尚、周公、老子、莊子、墨子、商鞅等。,並形成了儒、道、法、武、墨、名等諸多河洛文化流派,產生了許多獨具特色的經典,如河洛文化逐漸成為強勢文化,在其輻射和影響下,“東夷”、“西戎”、“苗蠻”等文化也迅速漢化。河洛文化孕育了中華文明。
2.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文化;河洛文化與古老的“呼圖羅”傳說密切相關。《易經》載“河作圖,羅作書,聖人作之”。“河圖”和“洛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兩種神秘而豐富的圖案,凝聚了古代哲人非凡的智慧。到了漢代,壹些學者和思想家用“虎圖羅”敷衍解釋《周易》中的八卦和《尚書·洪範》中的五行,形成了“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國儒家經典的源頭,《呼圖洛書》蘊含著中國哲學最古老的原始思想,從中誕生了中國古代哲學、醫學、天文、歷法計算、軍事、刑罰、道教、法律等諸多重要內容。發端於夏商、成熟於周朝、發展於漢魏唐宋、傳承於後世的“河洛文化”,既包括以農耕經濟為中心的物質文明,也包括政治、經濟、文化、風俗、心理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河洛文化最突出、最鮮明的特征是正統性、淵源性和經久不衰的傳承性。同時又是國家首都文化和政治文化,從而成為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河洛文化對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形成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最早、最大、最活躍、最突出的貢獻。河洛漢人的南遷形成了客家宗族;自漢末以來,由於戰爭、動亂和饑荒,中原地區的漢人壹直在大量向南方擴散。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西晉永嘉之亂、唐代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北宋靖康之亂以及明末清初鄭成功、康熙朝收復臺灣省等。《晉書·王導傳》從壹個側面記錄了西晉末年的壹幕:“羅京傾覆,中州宮女逃左。”安史之亂時,更多的人逃到了南方。除了正史中的大量記載,就連李白也在詩中說:“北有三江亂,四海如永嘉南流。”鄭成功收復臺灣省時率領兩萬五千多人入臺,施瑯率軍入臺時有兩萬多人駐守。鄭成功和施瑯都是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所以他們的很多舊部也都是光州人。中原漢人南遷的路線基本是安徽、江蘇、江西、福建、廣東,然後是廣東、臺灣、廣西、四川。北方漢人的到來,使閩西、贛南、粵北的人口增加了壹倍,從而促進了當地的快速發展。在北方人對南方的開發中,影響最大、時間最長的是和王。唐高宗在位時,閩南發生叛亂。來自光州固始的陳政和陳元光,奉朝廷之命將其平息,隨後率領中原58姓數千軍校開發漳州。他死後,陳元光被當地人尊為“張凱聖王”,各地都修建了寺廟紀念他。許多福建人在移居臺灣後仍然崇拜他,他們也設立神社來崇拜他。到目前為止,臺灣省共有陳祠廟60余座。在中國歷史上,大量漢族人從中原遷徙到南方,形成了壹個特殊的人際群體——客家宗族。生活在贛南、閩西、嶺南的客家人,從河洛地區帶來了先進的農業和手工業技術,以及語言、風俗、宗族、教育、倫理、禮儀等悠久深厚的文化傳統,有的傳承了千年。明末清初,流向臺灣省的漢人多來自福建、廣東沿海地區,但移民多為從前河洛地區南下的客家人。中原是姓氏的源頭。除了陳、林、黃、蔡、鄭,臺灣省還有其他壹些最流行的姓氏,其祖先大多來自河洛地區。壹項調查顯示,閩南和臺灣的漢族中,陳、林、黃、鄭四個民族占了總人口的壹半以上,所以流傳著“陳林半天,滿街”的諺語。而且,在這些大牌的族譜中,都明確標明了他們的祖先是河洛人。河洛文化在福建、廣東、臺灣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生根傳播。由於客家宗族的形成持續時間長,居住地域廣闊,與各地土著雜居,所以形成的“客家文化”也吸收了壹些地方特色,但其核心、精髓和基礎是河洛文化,如尊祖、重縣誌、重教育、尊禮等。後來,客家人去了東南亞、歐美等世界各地,卻始終牽掛著中原。至今仍有不少臺灣省人和旅居國外的客家人自稱“河洛郎”,念念不忘“根在河洛”。
文匯報:海峽兩岸文化的異同
人民網7月14日電香港《文匯報》今日發表署名曾文忠的評論文章稱,應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充分實現兩岸文化異性戀,尋求兩岸文化相似性。特別是加強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等方面的合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推動新領域的創新。臺灣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血脈相連;壹衣帶水,導致雙方關系更深。願兩岸同胞的血脈在求同存異的氛圍中得到鞏固和發展!
兩岸人民信仰相同。
文章稱,臺灣省省大部分人來自福建漳州、泉州和廈門閩南金三角。可以說,臺灣省的文化與福建的閩南文化密切相關,臺灣省所說的地方方言主要是閩南話和客家話。由於歷史原因,在臺灣省近代史上,荷蘭統治了38年,日本統治了50年。臺灣光復後,國民黨時期有50多年。因此,多元文化在臺灣省和諧共存,在人們的思想和語言上具有臺灣省特色。這壹切都是由於歷史原因形成的,這也是臺灣省籍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大區別。
但是我們要清醒的認識到,臺灣省大部分人信仰佛教,尤其是福建馬祖,而中國歷史上的關羽在臺灣省也有大量信眾。因為臺灣省的地理環境,媽祖最大的特色就是海洋文化。媽祖作為沿海人民的守護神,在臺灣省受到極大的崇拜,這也是海峽兩岸文化最大的相似之處。應該充分尋找兩岸人民都能接受的相似點。
文章指出,淺淺的海峽阻擋不了兩岸人民的愛情和緣分,阻擋不了兩岸人民相互交流合作的願望。自臺灣省當局1987開放臺灣同胞來大陸探親以來,福建省吸引了大批臺灣省同胞來福建尋根、祭祖、創業,促進了兩岸人民的交流,加深了相互了解。這種和平的氣氛,對同宗同源的兩岸同胞來說,是壹個好的開始。
用心品味臺灣省,發現更多相似之處。
由於作者是臺灣省女婿,長期從事兩岸三地和平統壹工作,所以我想以我的親身經歷告訴大家壹個真實的臺灣省。對於很多人來說,在親眼目睹臺灣省之前,可能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想法。的確,臺灣電視上幾乎每天都有搶劫、槍擊、打架之類的暴力畫面,層出不窮的偷光盤醜聞,讓人覺得臺灣省社會是如此的浮躁和瘋狂;臺灣“立法院”裏吵吵鬧鬧的場面,甚至互相給老拳的火爆場面,都成了外媒的笑柄。
然而,當妳走在臺北街頭,看著快樂的人們從身邊走過,聽著霓虹下飄蕩的少男少女的竊竊私語,聽著酒店服務員的親切與好客,妳可能會發現,其實臺灣省的每個人都在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所以,妳的內心會充滿喜悅,因為這是臺灣省普通人的真實生活。所以,我們要用心去感受臺灣省,去品味臺灣省與我們血脈相連的兄弟姐妹,去尋找更多的相似之處。也許妳會發現壹個不壹樣的臺灣省,壹個難忘又迷人的臺灣省,這對我們為臺灣省人民多做工作是非常有利的。
文章指出,作者總覺得由於歷史原因,海峽兩岸的文化不能說完全壹樣。現實中肯定是有差異的。我們應該找到不同之處,尋找相似之處。而我們共同的價值觀就是儒家,孔孟之道。這是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念。無論在中國大陸還是在寶島臺灣省,他們都認同傳統的儒家思想和孔孟思想,並有著深刻的理解。在自己的工作實踐中,我深深體會到這些價值觀在文化創新、企業發展、兩岸交流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臺灣省雲門芭蕾舞團將傳奇故事與西方芭蕾舞結合演繹的淋漓盡致,我們福建惠安婦女的舞蹈也通過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飾、風俗、勞動場景再現了惠安婦女獨特的精神面貌。雖然兩者沒有直接關系,但說明兩岸文化各有特色,也有很多共同的支點。
加強文化交流,鞏固親情。
最後,作者建議加強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充分認識海峽兩岸的文化差異,尋求海峽兩岸的相似之處。特別是加強媽祖文化、關公文化、南音、戲劇、旅遊等方面的合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推動新領域的創新,比如為兩岸兒童奉獻的動漫動畫。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海峽兩岸的文化界同仁攜起手來,為我們的交流與合作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