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又稱國學,可譯為“郭雪”和“漢學”(意譯指國學和漢學,因與漢學不同而有爭議)。狹義上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導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和學術,包括古代的百家爭鳴。廣義而言,主要是根據胡適“中國改變了過去壹切歷史文化”的說法,擴展其外延和內涵,即以先秦典籍和諸子百家為基礎,涵蓋經學(漢代)、玄學(魏晉)、佛學(隋唐)、理學(宋明)以及同時期的漢賦、駢文、詩歌(唐宋)。因此,中國古今中外優秀的標準化和學術成果,包括歷史、思想、哲學、地理、政治、經濟、書畫、音樂、武術、醫學、占星、建築等。,都是參與國學的。此外,國學還指高等學府,如國子監、國子監等。漢學也是壹門科學,興起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1920年代才興盛起來。總之,國學是中國學,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文明。
此後朝代更替,國學也逐漸從小學發展到高等學府。
到清朝末期,國學已經成為全國最高水平的學校。“義和團大戰後,西方勢力在中國擴張,學者研究西方的學者越來越多,翻譯的西文書籍也越來越多。哲學、倫理學和政治學的理論不同於舊的理論。所以這種書叫“新學”,而固有的學問叫“舊學”。另壹方面,我又以舊學之名,鄙棄自己固有的學術,於是出版了壹本叫《國粹學報》的雜誌,與西方學術抗衡。‘國粹’之名隨之而來。”(王子晨國學講演錄,世界書店1935)1901年,梁啟超在中國的歷史敘述中提到了“國粹”壹詞。1902年秋,梁啟超上書黃遵憲,提議創辦《國學雜誌》,書名為《國學》。幾個月後,梁啟超寫了《論中國學術思想變化的總趨勢》,其中多次提到“國學”。章太炎於1906年9月在東京發起“國學研究會”,並在此基礎上很快成立了國學振興會。其“廣告”上說:“本社為振興國學,弘揚民族光榮而設,每月出版講義,全年六冊,內容分六類: (壹)諸子百家;(2)文學史;(3)制度主義;(4)內典;(5)宋明理學;(6)中國的歷史。”
至此,“國學”壹詞也在中國。
到了清末民國,西學東漸,文化發生了變化。關於“國學”有不同的看法。嚴格來說,學術界至今沒有給我們壹個統壹明確的國學定義。
壹般說,國粹登勢在1906寫道:“中國學者是什麽?壹國之學皆是也。有土地的人生在上面,因為有國家,有國家的人有自己的學問。學而優則仕,學而優則仕,治國安邦。”(國學講座,中華烹飪雜誌。19)鄧先生的國學概念很寬泛,但主要強調國學的實用性。
章太炎在《國學概論》中說:國學的本體是經典的非神話、經典的非宗教、歷史的非虛構;治國之法,辨秘書真偽,知小學,知地理,知古今人情變遷,辨文采運用。
吳宓認為:“所謂中國學者,是指中國的整個學術文化”;
胡適認為:“中國過去的壹切文化史,都是我們的‘民族遺產’;研究所有這些過去的歷史和文化的知識是‘國家遺產’,該省稱為國學。”胡適的觀點因其在學術界的崇高地位而影響最廣。現代人對“國學”的認識,大多是從胡適開始演變的。
現在,漢學也可以稱為國學,它以先秦經學、諸子學為基礎,涵蓋了漢代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六朝駢文、唐宋詩詞、元明清小說、歷代史學等壹整套獨特而完整的文化學術體系,構成了四大壯麗的經、史、哲、集。
漢學興起於20世紀初,興盛於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出現了“尋根”熱,九十年代“國學”熱再度興起,這是現代人對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今天是傳統文化在當今多元文化的中國乃至世界的重新定位。
壹般來說,國學是指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和學術。既然國學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學術,那麽它無疑包括了醫學、戲劇、書畫、占星、數學等等,當然屬於國學的範疇,但也可以說是國學的延伸。
國學要分哲學、歷史、宗教、文學、風俗習慣、考證、倫理、版本學等。,以儒家哲學為主流;在思想上,應該分為先秦諸子、儒道佛三個學派。儒家思想貫穿並主導了中國思想史,其他都是從屬的。漢學分經、史、子、紀四部,但以經、子為主,尤以經為主。
《四庫全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叢書,編纂於乾隆年間,由當時壹流學者紀曉嵐、王念孫、戴震等完成。“文房四寶”指的是經、史、書、集,“大全”指的是所有收藏的書籍。
經典——經典可分為易、蜀、詩、禮、春秋、孝、群經、四書、樂、小學、石經和編,以儒家為主。其中有十三部儒家經典:《周易》、《尚書》、《周立》、《禮記》、《儀禮》、《詩經》、《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
史部——史部分為正史、編年史、編年史、雜史、聖旨、傳記、史籍、編年史、時令、地理、職業。
細分——細分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民、醫生、天文算法、星象、藝術、音樂記錄、雜家、書籍、叢書等。重要的書目包括老子,墨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管子,尹文子,申子,公孫紫龍,淮南子,抱樸子,列子,孫子,公孫紫龍。
藏書——藏書分為《楚辭》、《別集》、《宗集》、《曲歌》、《閨閣》,重要書目有《楚辭》、《全唐詩》、《全松詩集》、《樂府詩集》、《楚辭》、《文選》、《李》。
目前,汕頭大學王輔仁教授提出了“新漢學”的概念,他認為這是適應當代中國學術發展的需要。“新國學提倡中國文化的整體觀念,說胡適好,但也不否認魯迅的偉大。不要把各種文化的對立看得那麽重,每壹部分都不可或缺。”它把中國文化看作壹個整體結構,是中國學術包括中國古代學術和中國現當代學術的總稱。“新國學強調政治、經濟、文化是壹個整體,誰也不能缺誰。”
我的國學觀(千年有客)
首先,我認為國學是壹門社會科學。它是中國學術的簡稱。他的研究範圍首先是中國文化,涉及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
他和文藝是不同的概念。文學不是國學,歷史不是國學,藝術不是國學。所以,純粹的文學作品、藝術作品、歷史作品本身都不是國學。國學是壹門學術和理論的東西。正如文學理論是理論,文學作品不是,作家是文學的創造者,理論家是解剖分析文學作品的研究者。他們從事兩種不同類型的工作。壹個側重於創造和想象,另壹個側重於科學分析和研究。它們是彼此素材和主題的關系。文學、藝術、歷史等文化現象都是國學的研究對象。它們本身不叫國學著作。而研究它們寫出來的作品,就叫國學作品。
再看國學的研究對象。
國學的研究對象不僅僅是傳統經典、歷史、哲人、藏書的研究,還有它的延伸,如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古文字學、古典文獻學、圖書版本與證偽、文物鑒定等。形成了壹個龐大的國學體系。所以這是壹個文言文學習。研究近代中國文化,也可以叫漢學。可以是現代國學。比如壹些文化現象,比如現代文學、近代史、佛教、宗教、馬克思主義、進化論、存在主義等。已經融入中國文化的,可以作為國學的研究範圍,雖然在這方面沒有嚴格的區分。這裏就不贅述了。
再看國學成績的評價標準。
傳統國學強調科學性、邏輯合理性和學術嚴謹性。藝術性和思想性不是評判國學成就的主要標準。
藝術性和思想性是評判文藝作品的標準。不適用於國學範疇。當然,我們也可以從國學作品中感受到他的藝術性和思想性。比如從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從王士禎的《易顏淵》,從曹丕的《典論論文》,從吳稚書,比如劉勰的《文心雕龍》,從劉知幾的《史通》,我們都能感受到他的藝術色彩。但藝術性並不是評判國學好壞的主要標準。就像錢穆壹樣,他是壹個典型的缺乏文采的中國學者,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國學上的成就,因為他作品中表達的觀點和提供的材料都是非常成熟的。更準確地表達了他的意思。
那麽意識形態是評判國學水平的標準嗎?這也不是壹個重要的標準。
作為壹門社會科學,我們強調論點、論據、論據的關聯性。如果論據不能成立,那麽冠冕堂皇的論據都是低劣的。比如康有為的考孔改制,蔡元培的《紅樓夢索引》,劉的《秦學》,都只是學術鬧劇。我們不能說康有為的改良和蔡元培的革命是錯誤的,但是他們改變了事實,牽強附會,對於學術來說是錯誤的。這也是為什麽後來錢穆的《劉父子年譜》反駁了康有為,才有了胡適對《紅樓夢》的考證(胡適也因此被認為踩了蔡元培壹腳,成了紅學家,但他的學術重點是嚴謹,所以沒人能認出他來。認理不認人。如果說我們因為錢穆的證偽而影響了康有為改良論的傳播,胡適的考證影響了蔡元培革命論的傳播,那麽那只是他們社會作用的結果。但在學術上,我們不能因為它們的社會效應而顛倒黑白。比如劉的《秦雪》造成了《紅樓夢》的大眾化,這是他的社會效應,但這種社會效應是否代表了《秦雪》的科學嚴謹性?是否代表「秦學」的成就?不是這樣的。也許有些結論或理論根本不能成立,但他因為手段的創新,思想的超前,在壹段時間內受到了大眾的追捧,卻並不能證明他是對的。就像壹個需要多年研發的產品,會被壹個沒有經過認真論證的謠言毀掉壹樣。妳能說明這個謠言比多年的研究實踐和他們寫的學術論文更有價值嗎?更正確?顯然不是。
開放分類:
中國歷史、傳統文化與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