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歷正月十五,漢族稱上元節,慶祝元宵,自古就有。7月15日,漢族人把中元節稱為祭祀祖先的節日。10月15日,漢族人稱下元節,是紀念先賢的寒食。農歷七月十五是中秋節,有些地區是七月十四。
中秋節本來就是小秋,有些莊稼熟了。作為壹個規則,人們應該崇拜他們的祖先,提供犧牲,如新大米,並向他們的祖先報告秋成。所以每逢中秋,家家祭祖,祭祀時,行禮如儀。7月15日,我去掃墓祭祖。海外華人華僑在清明節、中原節、冬季至日節、年鬥節都會送錢,否則會被視為對祖先不敬、對長輩不孝、對妻子不負責任的下等人
傳說在元宵節那天所有的鬼魂都會從冥界釋放出來,人們壹般會進行拜鬼活動。凡是有新喪事的都要去新墳,但壹般在當地祭祀鬼神,這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民俗節日之壹。
當地風俗
國內的
河北省:泊頭市、南皮縣7月15日帶水果、臘肉、酒、錢去祖墳。且持麻谷至田梗,謂之“薦新事”廣平縣中秋節以鮮食祭祖,並備蔬果、蒸羊給孫輩,謂之“送羊”。7月15日,清河縣上墳祭掃,給女兒獻上蒸羊。
山西省:永和縣的士人在這壹天祭祀魁星。長子縣的牧羊人家在中秋節宰羊,與神靈壹較高下。據說這樣可以增加羊的產量。肉也給了親戚,而那些窮人和沒有羊的人則以羊的形狀蒸面條代替。陽城縣的農民用麥屑做成貓、老虎、五谷,祭祀在田裏,稱為“下田”。瑪依縣人中秋節以小麥粉為兒童形狀,取名“綿人”,互贈親戚家的孩子。新縣的農民在中秋節那天把五色紙掛在田稈上。
河南省:中原祭拜商丘縣地方官時,門口掛壹面紙旗,據說可以防蟲。孟津縣中秋節放風箏。7月15日,知縣在門前畫了壹個灰圈,並在圈內燒了紙鑼祭祖。
山東省:長島漁民用木板做成小船,在上面貼上“為×××”的紙條或溺水者的牌位,上面放上食物、衣服、鞋襪,然後點燃蠟燭。已婚男人把船放進海裏。在沾化縣,家家戶戶收集馬可和新鮮草葉搭建棚子,稱之為“馬屋”,並請祖先放在裏面祭祀。淩渡縣稱中元節為“掐節”,家家戶戶都吃簡陋的飯菜。
陜西省:臨潼縣7月15日燒紙祭拜麻姑。在城固縣,農民會在中秋節喝酒,稱為“掛鋤頭”。耽誤農民,中秋節早上去田裏,選最高最密的稻穗,
中元節“蘭盆節”在上海七寶古鎮舉行。
掛壹面五色紙旗,名為“田放”。
江蘇省:吳縣居民在中秋節用錫紙折疊元寶,沿路焚燒,稱為“鬼緣”。儀征縣至今還流傳著壹種紙鬼,裏面有碗燈、賭徒、酒鬼、高官等。宜興縣中元節河裏有四條船,壹條是烈焰口,壹條是佛女念佛,壹條是錫紙元寶燒,壹條是河燈。董賢村民在這壹天吃扁食,這是壹種用面粉和糖做成的簸箕狀食物。上海放河燈時,船尾裝飾紅綠紙燈籠,稱為“獨孤”。
四川省:在中原燒紙祭祖是四川省的習俗。即把壹疊紙錢封在小信封裏,信封上寫著收信人的姓名和名稱,收到的信封數量,換絲人的姓名和時間。據說鬼門關在7月15日關閉,所有家庭都要“把孩子送到石鼓”。成都人用紙綁壹個“花盤”,上面放上紙錢和水果供品,在屋裏走來走去,說:“親愛的朋友,鄰居,以前的住戶,舍不得回去的鬼,請放上花盤,送妳們回去!”之後後端在屋外焚化。
浙江省:嘉善縣把中秋節的雨水作為水稻豐收的標誌。在桐廬縣,人們在中秋節晚上唱鑼並在野外撒米,這被稱為“給食物”。浙東的蘭社,請了24個老太太壹邊念經,壹邊“走八結”。中秋節在天臺吃“餃子餅”和春卷差不多。還有貼路燈的習俗,六個壯丁為壹組:壹個敲鑼,壹個打梆子,壹個提燈籠,壹個沿途撒鹹飯,壹個沿途立香(插在壹塊紅薯或芋頭上),壹個沿途立豆腐、飯團(放在大樹上),大約每百步設壹個祭品。
江西省:吉安人在中秋節燒紙錠,但禁止孕婦折紙錠。據說孕婦折的紙錠焚燒後不能被鬼攜帶,送到冥界也是不行的。釋放火焰時,法師向觀眾投擲包子和水果。傳說女人搶到壹個包子,第二年就有了孩子。壹個搶包子的孩子,壹輩子都不會擔驚受怕。安遠縣的祭祖從7月12日開始,早晚燒香敬茶。第十五夜,燒衣服,獻紙錢。
福建省:在永福縣的中元節,已婚婦女必須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稱中原為“燒紙節”。出嫁的女兒把父母的衣服長袍準備好,放在壹個箱子裏,叫做“紗箱”,送到父母家。福建中部元代中期有普渡的習俗,城鄉都要舉行,其經費由沿門民眾籌集。即使是最貧窮的家庭也會盡力籌錢來應付。有句諺語:“普渡不交,瘟疫在眼前。普渡不出力,矮子自來接。”普渡的時候也有兒童樂隊的表演。莆仙有“家祭”、“男母熱”、“紙餵”、“金杯”等習俗。
廣東省:7月15日,曲江縣的彜族人祭祀祖先和狗頭王,用穿著花衣服載歌載舞的少男少女獎勵神靈。龜山縣人把7月14日作為中秋節。據說因為當年元兵南下,為了避免兵荒馬亂,所以提前壹天慶祝節日。在澄海縣,祭祖和竈神是在中元節舉行的。德慶州中原用冬葉裹粉做餅,稱為“橋”祭祖。在古代的潮陽縣石鼓,富裕的家庭會買犁,水車,甚至窮人家的女孩,寫在紙上,在給食物的時候撒。如果妳買不起農具或妻子,妳可以得到壹張代金券。
廣西省:桂林人多以月14日為鬼節,整個節日要從7月7日開始到7月14日晚,其過程就是迎祖、送祖、追祖的過程。有的地方從7月7日起迎祖,有的7月13日迎祖,但7月7日都要“備飯”(即祭祀);7月14日晚,我們告別了祖先。晚飯前的祭祀結束後,我們會舉行儀式送別祖先,直到晚上10點左右。同時將刻有祖先名字的“錢包”(不同家庭寫有多少代祖先)和持票人、導王的“錢包”紙錢在路口焚燒,以撒米、水、米。其過程復雜而嚴肅,是當地儀式最復雜的節日。這是當地人非常重視的節日。除了春節(元宵節在當地概念中也屬於春節,包括小年假期),和中秋節、清明節、端午節壹樣重要。陽山人把7月14日作為目連的節日,殺鴨祭祖。那天路上沒有行人,所以叫“藏鬼”。在廣西省,中秋節也被稱為“鴨子節”。人們相信死者可以站在鴨子身上,通過鴨子的馬車在死人和死人之間自由穿梭。此外,還有“燒包子”的習俗,壹般是先祭祖,再給鬼燒衣服。祭祖的食物和酒必須放在壹個扁平的籃子裏,也就是說不允許野鬼搶奪。
雲南省:騰越人祭祀祖先後燒包,將壹根黃瓜雕成船形,稱為“黃瓜船”,隨包焚化。
湖南省:邵陽人在農歷7月12日前後“接待老顧客”,在農歷7月15日晚上燒紙包、燒香祭祖,表示“送走老顧客”。紙袋裏有寸許的紙幣,紙袋正面的名字是禁忌。包裝好後,必須在背面寫上‘封’字。到了十五晚上,包燒得越多,火就越大,說明家裏越旺。
湖北省:麻城的人們會在農歷七月十五前後宰殺牲畜,和姑姑們聚在壹起,燒紙錢祭拜已故的祖先。在祭祀的那天,首先是肉和酒,然後是“饅頭”。竹筷平攤於飯間,燈火通明,祭詞亦訴。每個男性都親自在紙錢上印刷制作紙錢,燒紙,跪拜祖先。之後,壹家人會有壹個盛宴。這個節日可以在7月13日到16日之間的任何壹天舉行。
海外的
泰國:農歷七月十五會舉行水燈節,人們會放燈籠為死者祈福。
日本:笠原節是在明日香時期隋唐時期從中國傳入日本的,俗稱“笠原”(讀作O-bon,縮寫為笠原社)。7月13日至16日在城市,8月13日至16日在農村。13號前掃墓,13號接祖先的鬼魂,16號送。還有贈送人民幣禮物的習慣,人們會按照民俗聚集在壹起跳壹種叫做“盆湧”的舞蹈,這種舞蹈以手部動作為主,類似於今天的帕拉帕拉。日本人非常重視笠原節,它現在已經成為繼元旦之後的壹個重要節日。企業和公司通常有壹周的休息時間,這被稱為“小笠原休息”。很多外出工作的日本人都在選擇利用這個假期回國祭祖。此時,大都市(如東京、大阪)的街道大多冷清,有點類似於中國的清明節。[6]
朝鮮:朝鮮半島的中秋節,又稱“百節”、“百節”、“亡靈節”,是朝鮮的傳統節日,源於中國道教的中秋節和佛教的盂蘭盆節,後發展出朝鮮特色。與中國和日本的中秋節相比,朝鮮的中秋節更註重祭祖和普渡,而朝鮮的中秋節則保留了農民在秋季慶祝豐收的原意,隨後是祭祖和祭亡等儀式。
新加坡:在新加坡的華語區,中秋節除了祭祖等傳統習俗外,還有壹項特別的表演,就是娛鬼。當地福建人(閩南人)簡稱“七月宋臺”或“宋臺”。壹般來說,這些歌桌都是在空地上搭起臨時舞臺,配以音響設備和燈光,臺下擺放壹排排椅子,而第壹排的椅子通常是留給“好兄弟”(鬼)的。舞臺表演通常安排在晚上,包括幽默短劇、魔術、勁歌熱舞等。和表演在整個農歷七月舉行。
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的華人地區,中秋節也稱為玉蘭勝利節或慶祝中秋節,除了祭祀祖先普渡外,還有專門的表演來娛樂鬼魂。當地人建立了和新加坡華人類似的歌舞文化,大體和新加坡差不多。
祭祀活動
中原普渡
中原是壹個非常重要的民間節日。許多人會在舊歷七月初壹至七月三十日之間,以酒、肉、糖餅、水果等祭品舉行祭祀活動,以告慰許多正在人間遊玩的鬼魂,祈求他們壹年到頭平安順利。比較莊重的甚至請和尚道士念經。在此期間,有人會請地藏菩薩、目連尊等佛像放置高臺,或請藝人扮演驅魔神鐘馗(有的請藝人操縱鐘馗木偶),以消除死者的戾氣。
祭祖
中秋節祭祖
祭祖的節日在農歷的七月十五日,所以它被簡稱為“七月半”。此時,盛夏已過,秋涼才剛剛開始。民間認為,祖先也會在這個時候回鄉看望兒孫,所以需要祭祖。崇拜儀式通常在七月底前的晚上舉行,並不局限於特定的壹天。平常日子要祭拜祖先,壹般不要動他們的牌位。七月半祭祖的時候,要把祖先的牌位壹個個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在專門用來祭拜的祭祀桌上,然後每天早、中、昏三次在每個祖先的牌位前焚香喝茶、吃米飯,直到七月三十日。如果有祖先的畫像,請出來掛起來。祭拜時,按輩分、年資的順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祈禱,向先人報告並請人先檢視自己這壹年的言行,以保佑他們平安幸福。返回時,焚燒紙錢和衣服,這被稱為燃燒塗層,或佛教或道教的儀式跨越。在江西和湖南的壹些地區,中秋節比清明節或重陽節更重要。
犧牲土地
在7月15日,向土地和莊稼獻祭仍然是民間的習俗。把祭品撒到田野裏。燒紙後用剪成塊的五色紙包裹在莊稼的穗上。傳說秋天可以避開冰雹,獲得豐收。同時,有些地方還要去後土廟祭祀。定襄縣民俗門口掛麻和谷。
放壹盞河燈
中秋節燈籠
人們認為中秋節是鬼節,也要放上燈籠為鬼慶祝節日。但是人和鬼不壹樣,所以中原的壹盞燈籠和上元的壹盞燈籠是不壹樣的。人是陽,鬼是陰;地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的黑暗,讓人想起傳說中的地獄,鬼魂沈淪的地方。所以上元的燈籠在陸地上,中原的燈籠在水裏。[10]如今的河燈已經成為壹種歡樂的活動。按照佛教盆景的禮儀,河燈只是小程序之壹,看起來並沒有那麽重要。在中秋節的民俗活動中,更重要的是放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壹般都是在底座上放上燈或者蠟燭,中秋節的時候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漂浮。河燈的作用是把鬼和其他鬼淹死在普渡水中。現代女作家蕭紅《呼蘭河傳》中的壹段話,就是這個習俗的最好註腳:“七月十五是鬼節;死鬼養不活,在地獄裏徘徊很苦。他們想養活自己,卻找不到方向。這壹日,愚人若持河燈,便要供養性命。”大概這條從陰間到死亡的路很暗,沒有燈看不到路。所以開燈是壹件好事。可見活著的先生們並沒有忘記死去的鬼。
送羊節
農歷七月十五,也叫“羊節”。漢書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羊是吉祥的。”在甲骨文的甲骨文中,又叫“羊過吉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總是代表著吉祥。在老北京和華北的農村,流行著老大爺們在七月十五給小侄子們送活羊的習俗。傳說這個習俗與沈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沈香為救母親劈山後,想殺死虐待母親的二郎叔叔。為了重建兄妹和伯侄關系之間的友誼,二郎在每年的7月15日送給沈香壹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和沈香的母親“楊”的姓氏的諧音,使兩家團圓。從此民間就留下了送活羊給我舅舅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成送壹只羊給對岸。
七月十五日以前,面塑活動在民間婦女中很流行,尤其是在山西北部。壹家包子店,鄰居過來幫忙。首先,根據家庭實際人數,先給每個人壹個大包。給晚輩的包子要揉成扁扁的形狀,叫做面羊。希望後輩不要忘記父母的恩情。給老壹輩的花包子,要塑造成人的形象,表示子孫滿堂,長命百歲;給同行的包子要做成魚的形狀,叫面魚,意思是壹年以上。現在有羊、虎、牛、魚、兔、人各種形狀的包子,都是根據主人的口味。人均壹個動物的饅頭揉好後,會有很多瓜、果、桃、李、蓮、菊、梅形狀的饅頭被揉出來,上面裝飾著花鳥、蝴蝶、蜻蜓、松鼠。比以前小,作為走親訪友的禮物。這些面塑經過蒸熟、五色上色後,看起來栩栩如生,每壹件都堪稱優秀的工藝品。7月15日看面塑已經成為農婦們炫耀自己靈巧技藝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