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誰能詳細介紹壹下國學大師南及其思想?

誰能詳細介紹壹下國學大師南及其思想?

南(1918-),浙江溫州樂清縣人,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他以傳奇的精神經歷、淵博的知識、博學的智慧、卓越的成就享譽海內外。他幼年接受私塾教育,後學百家,涵蓋文學詩詞、書法醫學、易經天文等。1937年以第壹名的成績畢業於浙江省武術博物館,取得武術指導資格。抗戰初期,南年事已高,指揮鎮守,屯墾戍邊,康滇邊區。不久後,他在中央軍校任教,同時帶著竹簽和鞋子拜訪了大師的隱士,並在青城山靈巖寺(當時禪宗的名稱)見到了老僧蘇袁煥仙。南經過的強行勘驗,壹個叫徐雲的老和尚的證實,禪宗大德,峨嵋山大平寺閉關三年苦修,密宗各派大師的拜訪,最終實現了心靈與自然的和諧,實現了精神與靈魂的真正升華。

南先生把佛教修行的壹切理論和事物,都與悟、行、願三綱融為壹體,並按照“物非二,用有別”的觀點,把大小各派,甚至外來各派的教義和修行,都融入了修行三綱,形成了壹個包羅萬象的佛教思想體系。以下分三部分簡單介紹。限於學識和教育水平,難免曲解南先生的思想。請指正。

首先,事物和理性是和諧的

從中國佛教到唐代玄奘大量翻譯佛經,整個佛教界盛行學佛之風,導致普通佛教徒尋幾筆墨跡,貧窮低頭,壹生困於義中,飄流過海忘歸,迷途不歸,修行佛法,沒有任何對應之分。中唐以後,禪宗由南向北傳播。禪宗號稱“教別人,不寫字,直指人心,視自然為佛”,就是針對這種弊端的壹場革命。所有門下的老師都斥責學教法的老師,因為禪宗首先強調人,以修證為第壹要務。修行好了,自然就能經營圓通的境界。

而後世直接尋求修行禪定的人,更關心的是在修根之下建立立足點,拒絕深入禪定的修行,而是拒絕證實。如果少了就夠了,他們就認為是對的,自我標榜。但壹般研究教義,對教義有膚淺了解的人,說禪的澄明是異端,沒有自己的知識。雙方各執壹詞,割裂了理與物的關系,犯了很大的錯誤。到現在,信佛的僧人和習俗有四大派,很多人標榜自己的修行,尤其是普通的佛學者,覺得佛教是站在自己這邊的,而佛學者則以修行的真證向他們挑戰。結果就是學與教之間出現了隔閡,對佛教未來的發展極為不利。南懷瑾先生對佛教原理和事物的基本看法,可以驅散各種偏執的看法。

南先生認為,壹切宗教、哲學乃至科學的最高目的都是追求生命和宇宙的真理。但真理必須是絕對的、真實的、不空洞的,是用智慧去思考、去驗證才能獲得的。【1】佛教就是這麽個道理。任何佛教理論中有這個道理的地方,就壹定有這樣的東西,就是理與理的統壹。[2]佛教徒所說的壹切玄學和世間萬物的知識和本體,都可以從每個人的身心生活中通過實驗來證明,都可以得到證據,這不僅僅是壹場思想上的爭論。[3]因此,南經常強調佛教實際上是超級科學和哲學的偉大實驗之壹。

雲實驗壹定有方法。佛教教人,從凡夫到佛,以教、理、行、果為壹定優先。教學必須通過多聽來加強,推理必須通過思考來解決,結果必須通過培養智慧來證明。【4】所以學佛的人要走知行合壹,努力修改證書。雖然入門方法有差異,但“都要擇善固執,從壹門深入人。能不能把它當柱子,把人管得沒用當梯子?”[5]

但隨著時代的演變,佛教博大精深的玄學理論和實用的修行求證方法,發展出了許多宗教形式和教條教義。在這種情況下,擺脫了傳統限制的禪宗脫穎而出,直接從純粹唯心主義的前提——“心能變物”中尋求大智慧的解脫,絕對自由。只有禪宗的精神和求證的方法,才能真正使人擺脫物欲的困擾,達到精神和靈魂的真正升華。這對於當今這個人類被物質文明所迷惑,理性被人欲所淹沒的世界,應該是壹劑奇妙的消炎提神藥。[6]南進壹步指出,今天的佛教已經不停留在十九世紀佛教與哲學的層面,而是走向了佛教與科學相結合的新趨勢。[7]在談到如何學禪時,他明確提出:“在科學的時代,我們要科學地學禪,要把自己的心理分析清楚。科學越發達的今天,對我們學習佛道越有幫助。這個時代的人應該比過去的人更容易修佛,因為有很多科學理論給予實際的幫助。”[8]但壹般學佛的人往往把佛教看得很高,對科學也不能給予應有的重視。太可悲了!

總之,佛教是壹個有著深厚哲學理論和科學實驗的宗教。其哲學理論往往超越宗教範疇,其科學實證方法是從生命本位的角度來驗證宇宙。其哲學是以科學為基礎來否定狹義的宗教;它的科學是用哲學論證來證明宗教。[9]佛教學者往往只註重佛教哲學理論的探索,實證方面相對欠缺;佛教信徒大多受限於宗教情懷。雖然他們有意練證,精神可嘉,但科學精神和素養不足,很難在練證上有所作為。在科學發展的現代,真的不可能讓人尊重。鑒於當前形勢,有識之士應精研佛經,挖掘這門學問的豐富寶藏,在身心上加以檢驗。以此為基礎,他們可以闡述佛教的哲學,介紹其科學的修正方法,從而自立於世,造福人類。

二、看、修、做三位壹體

佛教的真理可以也必須通過個人的修行來獲得。可以說,修持佛法才是佛法的真命天子。然而,在當今中國的佛教中,推理者多,實踐者少,由於實踐者的缺乏而產生了許多扭曲的理論。這是壹個極其可怕的自我毀滅的危機,所以要認真修正觀念,迅速審視自己,證明自己[10]。欲走修行之路,必先立心,求佛求道,下凡,誓不退無菩提。所以學佛是君子之事,是帝王將相力所不及的。其次,要胸懷寬廣,知識淵博,窮於各種理論,走遍天下,然後才能自學騎乘戒,才能成為自成壹家的樂器。[11]

南把佛教修行的壹切道理和事物,用三個綱來整合:悟、行、願。洞察力是理性;這是壹個問題,希望壹個同行執業證書。按佛教的成語來說,就是“此事”。按照禪宗的說法,就是作用,也就是俗稱的功夫。佛教是導演合壹,所以看、行、練三位壹體缺壹不可。[12]

頓悟是中國的佛教概念,禪宗稱之為“頓悟”,意思是有洞見。【13】真正的頓悟不是普通的頓悟,而是看到了“真相”,也就是所謂的“真相”。如果真的看到了真相,後面的修改和願望都會成功。【14】所以佛經只講頓悟原理。真正的頓悟到了,功夫壹定會到。換句話說,妳的見識到了,但妳的功夫沒到。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15]

許願是為了矯正自己的心理行為。【16】矯正心理,必須在心理結上下功夫。心理結把妳解脫到什麽程度,妳就得到了什麽果位,這就是果位的區別。【17】想做壹件事,“做”真的很有見地。做不到,看了也沒用。【18】此行至此,頓悟圓滿,功夫開花結果。古人證了很多果,就是許了願。【19】因此,真正的修行是實現自己的願望,也就是徹底修正自己的心智行為,這是壹個修行者必須始終追求才能達到的人生主題。【20】所謂“眾生皆行其事,我願為之”,是菩薩願望的真實寫照。

佛教修持三綱與佛教中提到的“三體成就”密切相關。永嘉禪師,結合天臺宗和禪宗的精髓,明確指出,從凡夫到佛家,要做到“三體成就”——法身、體報、化身圓滿。三體理論有不同的解釋。南懷瑾說,法身就是法身,乃佛與壹切眾生同如來藏性(即本體),證法身,斷德,能斷壹切煩惱習氣。自助也叫自助。比如我們的身體是由法身因無明而轉化而生,是自性的。【21】悟道就成了自性,五大神通,圓滿智慧,五大妙用。道成肉身,順應眾生機理,為眾生化身數百億,教化眾生。

南懷瑾認為“頓悟即法身;證書修改時,上報;願望來了,就是化身。三者都在壹念之間。”【22】壹旦想通了,頭腦就能扭轉乾坤,此生就能成,就能成功成就三體。但是佛說,從壹個凡夫到佛,必須經過三個大和尚(極長)的劫,這輩子很難成佛。為什麽說“三體壹心”?他解釋說:佛祖說了壹句阿彌陀佛,可以殺死80億搶奪生死的人。他還經常贊美丁德,這是壹個叢林的優點,可以消除許多搶劫。復雲之後,“劫數不定。”又有雲:地位互通,如“第壹名為十位。”佛陀說,時間、空間和其他方法都是心法的內涵。如果頭腦是專註的,真誠的,那就是我做不到的,我也能安全的做到!【23】這個“念之間”指的是如來藏真心的當下實現,完全賦予了法、報、文化。

  • 上一篇:舞蹈的基本功有哪些?
  • 下一篇:中秋節是什麽節日?怎麽活?有什麽習俗?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