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續了2300多年的中國古代,有過三次大分裂,四次大統壹。大壹統分別出現在秦朝、西晉、隋朝和元朝。隋朝的統壹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近300年的分裂。
筆者根據史料發現,隋朝雖然時間不長,但對歷史的貢獻很大。漢代歷史學家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革》中感慨地說:“在隋文帝和楊迪的統治下,中國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帝國時期。中國重新建立了統壹的政權,恢復了長城,政府開鑿了大運河(這為以後幾百年的繁榮提供了可能)並建造了宏偉的宮殿,中華帝國終於能夠重現輝煌。”隋朝為了鞏固大壹統的政治局面,在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國家太平,社會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隋朝建立和實施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規、經濟措施,幾乎完全被其後的唐朝繼承,並深深影響了中國後來的朝代。歷代史家常將其與唐朝相提並論,形成隋唐。
政治上,建立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三省六部制度,以鞏固中央集權;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在廢除九品中正制,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優秀人才填補官職之後誕生的。建立政務大廳議事監督和績效考核制度。這些政治制度強化了政府機制。
軍事上,壹方面繼續實行官兵制度,並加以改革;另壹方面,鑒於南北朝後期突厥軍事力量強大,突厥分為東、西兩部分,相互交戰,隋朝得以消除北方之憂。
作者認為,經濟上,隋文帝認為“自古帝王無奢而能長命”,所以在位期間提倡節儉,節省政府開支;搭建谷倉儲存食物,以備不時之需;模仿北魏的均田制,實行均田法,改革稅費,取消必要的雜稅,減輕農民生產壓力。為了摸清應該納稅和承擔徭役的人口,采取了“以貌取人”、“以失籍立樣”等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
外交上,隋朝的盛世也使得周邊國家和中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如高昌、日本、高句麗、新羅、百濟等國,以及東突厥都受到隋朝文化和法規的影響。隋朝時期,與西域交流頻繁。
大運河
在文化上,他大力提倡文化教育,征集各種書籍並加以編纂。整理後得到三萬余卷,促進了教育和文學的發展。隋朝為了顯示教化,恢復中華文化的正統,重新審視禮樂,以提高國家的文化素質。
在建設方面,修建了京杭大運河等通道和道路,建立了北京首都大興城和東部首都洛陽,產生了許多新興城市,南北交通方便了許多;在隋朝,長城和運河修建了很多次。
農耕文明
作者贊美的是隋文帝在位期間,疆域遼闊,經濟發展迅速,是中國農耕文明的巔峰。史學界將隋文帝的統治稱為“開皇之治”。由此,隋文帝也成為西方人眼中中國最偉大的皇帝之壹,他們視他為“聖可汗”。在《子同治簡》中,司馬遷不遺余力地撰文評論隋文帝:“高祖嚴重,禁之以行。每次聽朝,每天都忘了累。雖然增財,至於賞功,沒什麽好愛的;若兵未戰,則賞之,仍遣使者問其家屬。”古代皇帝有三宮六院。而隋文帝,隋朝節儉縱欲的皇帝,只有獨孤皇後壹人,這“大概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在君主統治的大部分時間裏,壹位皇後對君主有如此強大而持久的影響,這確實很少見”。
隋文帝死後,他的次子楊光繼位,在文化教育領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大治散樂,規模宏大,風格多樣,技藝高超,達到了前高水平”;他“善編書,精通書法、文章、軍事、農業、地理、醫學、占蔔、佛教、道教,甚至博、鷹、狗”;楊迪的大興學校教育開創了影響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在國家建設中,他多次修築長城,鞏固國防;京杭大運河開鑿,至今仍方便南來北往的商人。
但是,作者也認可史料對楊光的評價。在楊光統治時期,由於過度追求奢華,過度消耗國力,不斷的對外征服,沒完沒了的賦稅和國內的怨聲載道,隋末的民變和貴族叛亂最終導致了隋朝的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