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滿竹香氣息的端午節過去了,但是人們對於過這些傳統節日的感覺卻是“節味兒”越來越淡,不但過節的內容和形式發生了變化,甚至人們內心曾經擁有過的那種憧憬與期盼也無從撿拾了。
2004 年初的“兩會”,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統節日能否成為國家法定假日的議題受到代表委員們的廣泛關註。在中國法定節日中,只有春節考慮到民間傳統習俗,而其它傳統節日似乎走到了要通過法定節日的形式來強化國民傳統節日意識的地步。2004年底,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中國傳統節日的保護再壹次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門話題。勿庸置疑 ,擁有2000 多年歷史的端午節起源於中國。然而傳承至今 ,其文化內涵減弱且遭人“捷足先登”,這不能不給國民敲響了警鐘。“禮失而求諸野”,韓國在學習和創新鄰邦的文化中實現了本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而我們在壹次次被刺痛之後應該理性地思考如何拯救、發展、宣傳、創新屬於自己的傳統節日,使之“薪火相傳”。
二、我國傳統節日的現狀
在這樣壹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猛烈激蕩的時代,我國的傳統節日正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尷尬處境:
壹方面,傳統節日的衰微跡象凸顯。傳統歲時節日,是民族和歷史創造的文化產品。在民間,傳統節日固有自己的風俗和習慣,其民俗的內涵、精神和程式默默地被民眾遵守著。隨著經濟基礎、社會生活的變遷,如今反觀傳統節日,已是概念偏離、民俗淡薄、傳統流失,節日活動本身的性質和沿革常被忽視,具有中國鄉土氣息、原汁原味的民俗節日日漸淡去。從前的春節遊藝、端午龍舟、中秋賞月等民俗民間活動極具娛樂性和大眾性,但是現在,傳統節日失去了原來特有的魅力,人們足不出戶、閉門過節,酒足飯飽之後就是觀看電視晚會。從壹定程度上看,變成了“吃”的代名詞,“吃”成為我國傳統節日最鮮明的風俗,甚至是度過佳節的方式:春節吃餃子、元宵吃湯圓、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餅,於是“湯圓節”、“粽子節”、“月餅節”種種俗稱替代了原本的節日名稱。另外,旅遊業的蓬勃發展促使並不符合節日自身發展規律的現代“人造節”應運而生。節日的“形態”五花八門,節日的“功能”多重復雜,體現鮮明時代特征的新世俗節日層出不窮,致使中國傳統節日被貶到不起眼的地位,使特殊節日的神聖變庸俗,失去獨特的歷史性和人文魅力。
另壹方面,“西風東漸”的潮流不可阻擋。西方的情人節、愚人節、萬聖節、聖誕節等頗有“興味”的洋節蜂擁而至,部分人盲目追求此類獨特的文化情調,把過洋節當作壹種時尚,而漠視“中國制造”的“土節”。後果便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本國傳統民族節日受到冷落和遺忘。從本質上來看,這與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人們對中國文化缺乏認同感,缺少自覺保護意識有壹定的關系。
三、傳統節日保護的對策
我國傳統節日五彩繽紛,本身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又通過這個舞臺發揮娛樂審美、宣傳教育、文化傳遞、生活實用的功能,釋放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意蘊。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綿續、傳播的重要途徑和載體,可以說它的走向關系到整個中華民族文明的延續和民族精神的振興。因此,包括少數民族在內的整個中華節日文化的保護 任重而道遠。尊重祖先創造的歷史文化遺存,保護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也要提上日程。
1.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提升文化自覺意識
建設壹個經濟強國,需要文化做後盾,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必不可少。要尋找內在的驅動力——教化,通過宏觀的國民教育讓民族文化因子潛入百姓生活,通過微觀的自身 修行讓民族文化種子在個人心靈生根發芽。年輕壹代在保護和傳承本民族優秀文化上責無旁貸,而長輩應幫助他們了解本國傳統文化,增強他們對本民族文化的興趣。此外, 可借鑒日本、韓國對青少年的傳統教育,將民俗文化內容寫進課本,融進課堂。以深入人心的信念作自覺的引導,讓其認識並認知傳統文化的氛圍,感悟到民族氣質的升華,並努力培養其良好的民族文化心態,繼承和闡揚文化傳統中的精華,使民族文化逐步走出斷裂和冷寂,使民族文化源泉永遠鮮活和流淌。總之,人文重建要把優秀傳統作為文化再創造的生命之源,旨在涵養民族之根,培育民族之魂 ,弘揚人文精神,提升民族素質。中華民族是壹個受儒家文化哺育,具有高尚傳統道德的民族,強調人要重視自身仁義禮智信的修養,自覺擴充內在的仁心善性。而中國傳統文化蘊涵深厚的人文底蘊,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華夏子孫藉此可以找到壹種歸屬感。認真審視本民族文化,提升文化自覺意識,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振以及延續民族生命至關重要。
2. 挖掘民族文化內涵,保護中華傳統文化
中國社會文化中以春節為核心的相關喜慶習俗, 以壽禮作為契機的敬老傳統,講究氣韻與意境的藝術風格,推崇勤勉與淳樸的生活理念,通常被當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集中體現。它孕育在民族習俗,滲透在民族生活,珍藏在民族記憶,積澱在民族心理,綿延不絕,歷久彌新,具有強大和旺盛的生命力。保護中華傳統文化應重在深入挖掘以上的文化內涵,讓燦爛的民族文化發揚光大、源遠流長。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21 世紀是多元***生的時代,正是各民族的差異和多樣才使世界五彩斑斕,真正具有民族特色的才受到世界的青睞。當今西方外來文化對我國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沖擊不小:文化的民族性、多樣性和豐富性受到威脅,現代文明意義較明顯;工業化、現代化、市場化造成傳統文化失落, 民間優秀習俗消歇。中國的文化建設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就要挖掘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傳統節日在今天的作用,保護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對繼承民族文化,保持民族特色,增強民族凝聚力,弘揚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意義。充分理解與尊重本土文化與異文化的差異,在文化變遷中鼓舞自身文化的生存和發展、繼承和創新,實現民族文化與現代文明的化合創生,從而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