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的養生健身理論和實踐有著豐富的內容和優秀的文化傳統。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保健康復、疾病防治的實踐中,逐漸形成了中國養生健身哲學和中醫學的比較完整的理論。傳統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重視。我們不僅需要繼承,更需要發展,不斷發展。壹、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產生和發展,即調養(也叫保養)和保養身體,以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中國傳統的養生觀念與古人追求長壽有關。長壽的記載最早見於《尚書》,壹部關於商周史料的古籍。《尚書·洪範》說:“五福,壹是長壽,二是富貴,三是康寧,四是修德,五是考修壽。”其中“長壽”、“康寧”、“考壽”都是關於健康長壽的要求。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思想也影響了養生理論,尤其是《黃帝內經》,影響很大,如“飲食要適度,生活要有規律,不可輕舉妄動,故能與神和而修天命”的思想。與此同時,也出現了壹場關於不同養生理念的爭論,主張動與靜。比如勾踐的《天論篇》,主張“有備而不時之動,則天不可病”;而《戲中莊子》提出了“不理不聽,閉口捧神”的理論。前者主張要想保持身材就要經常鍛煉,後者認為“以靜養生”。到了戰國時期,出現了“吹氣呼吸,吐故納新,伸熊借鳥”的“導引”術,從形體的鍛煉發展到“呼吸呼吸”的獨特健身方法,即氣功。養生。秦漢至隋唐,佛道養生盛行。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為了追求長生不老,信奉煉丹術、神仙術,熱衷於“仙丹”,使中國的養生走了彎路。然而,即使在這壹時期,我國的民間養生技術仍在繼續發展。比如東漢末年的名醫華倫,擅長醫術和外科,以虎、鹿、熊、猿、鳥的動作為藍本創作了“五禽戲”。這就是“導”的發展,也是流傳至今的壹套價值很高的醫療體操。唐代醫學家孫思邈所著《千女方》,提出養生要身心並重,根據自然變化調整生活,達到身心健康,延年益壽。孫思邈介紹的“天竺國按摩法”(梵天十八勢),是壹套完整的健美操。我們今天練習的壹些氣功,就是來源於他的相關著作。到了宋代,由於重文輕武的理學泛濫,“主靜輕動”在壹部分人中間發展起來,但民間指導養生卻不斷創新發展,壹套動靜結合的健身方法“八段錦”在這裏得到改進和完善。明清時期,我國古代傳統養生技術得到了完善和發展,出現了許多關於養生技術和養生術的著作,養生理論也逐漸融合,在實踐中具有很強的實效性。比如,此時的八段錦,強調的是“打坐”、“定力”、行氣(呼吸、呼吸)的要求。特別是明末清初流傳的易筋經訓練法,提出了“內勁與膽識”(即內臟的鍛煉與堅固)和“外勁與膽識”(即運動系統的鍛煉與力量),幾乎要求人體全面發展。二、中國傳統養生基礎理論知識(壹)天人合壹論是傳統養生中順應自然養生方法的理論基礎。中國養生家把人類的養生活動放在壹個大的系統環境中去考慮和認識,按照自然規律來維持生命,從而形成了天人合壹的思想。認為人體內部環境系統與外部客觀自然環境系統是統壹的。”《靈隋書錄》說:“人與天地有關,與日月相應。“人是受天地變化規律支配的,自然界的壹切運動變化必然會直接影響人體的生理變化。”蘇文《四齊調神》說:“所以,養生者必須小心侍奉蒼天。“養生保健活動必須遵循自然規律的變化,“陰陽調和,四時調節”,利用自然變化規律開展養生保健實踐活動,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中國傳統養生思想的天人觀不僅僅是“順乎自然”、“順乎自然”,而是以積極進取的態度對待生命與自然規律的關系,提出“吾命在我不在”的思想,主張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以積極主動的精神探索和追求人類的健康長壽。(2)形式與精神支撐理論形式,理論形式是指形式。神是指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形神的修養,既要註重形神的維護,又要註重形神的調節。使身體健康,精神健康,身心穩步發展。中國傳統養生理論認為,神與形是人生的兩大要素,缺壹不可。形式是上帝的房子,上帝是形式的主人。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嶽說:“善於養生者,必先養此宅為神。“沒有上帝,形體就不能生存,而沒有形體,就沒有對上帝的依戀。神和形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魏末金初著名養生家成康說:“形靠神立,神必以形存。“上帝的生命力是以身體健康為基礎的。所以,要想修神,必須先修身。另壹方面,神的興盛也直接影響形態的興衰。蘇文的化精為氣說:“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南北朝的範真在《神滅論》中說:“形與神相合”,“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形神合壹是生命存在的主要保證,形神雙修是延年益壽的主要手段。(3)陰陽協調論《黃帝內經》指出:“生命是有形的,離不開陰陽。“人們認為,生命現象是由陰陽組成的。在人類的生命活動中,陰陽是相互依存的,任何壹方都不能脫離另壹方而單獨存在。在陰陽消長中,對立雙方始終保持動態的相對穩定,從而維持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同時,陰陽相互轉化,相互制約。如果陰陽失去了相對平衡,即會出現陰轉陽或陽轉陰的變化,人體的生理活動就會紊亂,引起疾病。養生是試圖保持和恢復陰陽之間的平衡和協調。(四)整體論中國傳統醫學將人體視為壹個以臟腑為核心,經絡相互聯系的整體。人體各系統、各器官有機聯系,臟腑相互依存,維持內環境的統壹和穩定。如果臟腑發生變化,可以通過經絡相互作用,反映到體表。相反,體表組織器官的疾病也可以通過經絡影響內臟。人體是壹個有機整體,內環境相對穩定。中國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整體觀,主張促進人體的整體平衡和穩定,主張“治未病”、“未病先防”,註重整體性和抗衰老的養生保健措施。三、中國傳統保健方法中國傳統保健方法在古代醫書中有廣泛論述。比如《黃帝內經》,講的是飲食、起居、作息、性交、情態;記錄了呼吸、指導和按摩的方法,以及藥物和針灸的使用。總結起來,傳統養生方法主要有:氣功養生、太極拳健身、指導、按摩保健等。現在只是簡單介紹壹下氣功養生。健身氣功。氣功是中國傳統養生的主要方法之壹,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氣功流派眾多,方法各異,但無論采用哪種方法,都有壹個共同點,即通過氣功練習,充分發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使身心得到自我鍛煉和自我調節,從而達到保健的目的。在氣功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主要有兩種類型的氣功,即自我鍛煉,保健和康復,以及醫生治療疾病的氣功醫療。氣功的練習過程主要由姿勢、意圖、精神三個環節組成。(1)練習姿勢。分為動力功和靜力功,所有的物理運動統稱為動力功。保持壹個靜態的姿勢叫做靜態工作。動作多為外靜,動中求靜。靜功是壹種外靜內動的練習,強調的是善良。具體可分為走、站、坐、臥四種姿勢。總的要求是放松,呼吸和諧,動作輕柔流暢,感覺舒適、愉快、放松。(2)練習。也叫有意防禦和自我調整。是指在練習過程中通過心理活動的鍛煉來影響生理機能活動的壹種方法。主要是擺脫雜念,達到壹種“靜”的狀態(就是壹種看似睡而非睡的狀態)。這種狀態是大腦皮層主動的內部抑制過程,是大腦休息的壹種特殊形式。所以“靜”的深淺是修行的關鍵,也是自我調節的集中體現。壹般來說,靜的狀態越深,練習的效果越好。(3)練氣。也被稱為調息和呼吸。指練習時的呼吸,是氣功鍛煉的基本環節之壹。練氣可以增加肺活量,促進氣體代謝和血液循環。還可以“按摩”內臟,促進消化吸收,從而起到保健強身的作用。練氣包括呼吸練習和內氣練習。呼吸練習是指將胸式呼吸改為腹式呼吸,將淺式呼吸改為深式呼吸,逐漸將呼吸練習到柔和、緩慢、均勻、深沈,從而練習自發性腹式呼吸。內氣鍛煉是指在練習過程中,身體在壹定條件下產生的壹種“氣”的感覺。科學的氣功鍛煉對強身健體有積極的作用。對於高中生來說,壹定要在老師的指導下練習,不能盲目,以免出現偏差。
上一篇:鄂爾多斯的蒙古語和馬的馬有什麽特點?下一篇:魯南經濟帶產業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