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釉紅,俗稱“青花加紫”,是用釉紅在青花之間添加裝飾圖案的壹種瓷器裝飾技法。青花是指用青花料著色,然後施透明釉,在1300C左右的高溫下燒制而成的釉下彩,釉中紅是指以氧化銅(銅花)為著色劑配制而成的色料。將圖案畫在坯體上(或先用藍白釉的坯土上),再罩上壹層藍白釉,然後裝窯。經過1250c ~ 1280c的強還原焰氣氛,高價銅還原成低價銅,呈現出細膩沈穩的外觀。
釉裏紅是中國傳統的釉下彩裝飾之壹。之所以稱之為“釉中紅”,是因為它以銅為著色劑,在坯體上描繪出各種圖案,然後塗上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燒制而成。因為很難燒出合格的產品,所以它的產品價值極高。釉下紅單獨裝飾,但多以青花裝飾,稱為“青花釉下紅”。青花高貴典雅,釉裏紅富貴活潑。因此,青花彌補了釉下紅色彩層次變化的不足,而釉下紅豐富了青花瓷的色彩,所以人們把青花釉下紅比作“火中鳳凰”,這就是青花釉下紅的審美價值。青花有著深刻的含義和強烈的民族特色。它們畫在變化多端的白瓷胎上,再用釉下紅裝飾,就像優雅的中國畫壹樣,更具觀賞性。青花釉下紅裝飾對瓷器造型有廣泛的適應性。藝術瓷的造型多為瓶狀,造型變化無窮,壹般包括大小、高低、寬窄。對於同壹形狀,上下直線和曲線交替使用。其中小口、短領、富肩、挺拔、小底的梅瓶,飾以青花釉裏紅圖,相得益彰,耐人尋味。它的清秀之美就像壹個清秀的少女,可以超越時空的界限,千百年來壹直受到中外人民的喜愛。現代,箭筒和各種誇張多變的造型,甚至是殘缺美麗的造型,裝飾著青花釉裏紅的畫面,都很有趣。
釉下紅的特點是難燒,成品率極低。它以銅為著色劑,直接在白胎上繪制各種圖案和紋飾,並在其上施壹層釉。銅在高溫還原焰中會發出紅色,故稱“釉下紅”。
釉裏紅瓷器是元代創制和燒制的,但數量很少,可謂鳳毛麟角。原因是銅離子對溫度極其敏感,不能在窯中加熱,呈黑紅色或灰紅色;銅離子受熱後會揮發,逸出釉層,呈現出獨特的潮紅或幹脆褪色現象,裝飾不連貫。當時窯溫很難控制。只靠對比堆師傅的經驗和拍出來的火照,無法大規模制作。而且元人還是白的,漢人還是紅的,民族認同感也不同,所以釉下紅的產量壹直很少。
釉裏紅誕生於元代景德鎮窯。它是先塗以銅紅料,再塗以透明釉,在高溫還原氣氛中壹次燒成的釉下彩瓷。因紅色在釉下,故名釉下紅。其實銅作為釉料著色劑用在陶瓷上由來已久,在漢代出土的鉛釉陶器上也有見到,只是因為在當時的低溫氧化氣氛下呈綠色。根據考古出土的陶瓷殘片,唐代長沙窯曾嘗試在高溫還原氣氛下以銅為著色劑燒制瓷器,但因產量稀少、胎質差、色澤暗淡,燒制技術仍處於原始階段。宋代是中國陶瓷史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繁榮時期。可惜的是,任何壹個窯都沒有發現燒制釉下紅的痕跡,更談不上器物的外觀,這大概與宋人偏愛清新、純凈、潤澤、淡雅的素瓷有關。
通常釉裏紅瓷的裝飾方法有三種,分別是線描(在瓷胎上直接用銅紅料畫出線條和圖案是最常見的裝飾方法)、白描(在釉裏紅上留下圖案作為底子)和彩繪(銅紅料以片狀和塊狀不規則地出現在瓷胎上)。釉中紅瓷的燒制對窯溫要求極其嚴格,在1300℃以上的高溫下,上下允許溫差不得超過10℃。如果溫度低,圖案的顏色會是深灰色。另壹方面,如果溫度更高,顏料就會融化飛走,消失。在古代,只有經驗豐富、技藝高超的窯工才能燒出鮮艷純正的釉下紅。正是因為釉裏紅瓷的燒成廢品率太高,成品率太低,才顯得彌足珍貴,被譽為千窯之寶。
望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