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馬來西亞有哪些歷史建築?

馬來西亞有哪些歷史建築?

獅城是新加坡。。。-_-|||

馬六甲:

聖保羅教堂-荷蘭城有壹個樓梯。往上爬就是聖保羅山,聖保羅教堂就在那裏。1521年,壹位葡萄牙將軍杜阿爾特·科埃略(DUARTE COELHO)在這裏修建了壹座小教堂,他希望這將是這座城市最先進的天主教堂。當荷蘭人接管馬六甲時,它被重新命名為聖保羅教堂。1753基督教堂建成後,聖保羅教堂被廢棄。後來荷蘭人把它改成了埋葬名人的墓地。聖保羅教堂裏有壹座聖弗朗西斯墓。他生前經常去這個小教堂。1553年,他葬在這裏。後來,他的遺體被轉移到印度果阿。這裏豎立了壹座聖方濟各的大理石雕像,以紀念他400多年前在此居住並做出貢獻。站在山上的教堂上,妳可以俯瞰整個城市。妳還可以在這裏看到許多與眾不同的荷蘭墓碑。

STADHUYS荷蘭城——位於城市廣場,這座荷蘭城市有厚重的木門,深紅色的墻壁和鍛造的鐵鉸鏈,是荷蘭殖民統治者留下的最重要的遺跡。荷蘭城建於1641和1660之間,被認為是東方世界最古老的荷蘭建築。它是荷蘭砌磚和木工技術的最佳範例之壹。整座建築漆成橙紅色,壹直是荷蘭總督的官邸。今天,這座荷蘭城市擁有馬六甲歷史博物館、人種學博物館和文學博物館。

Chan Nyangnyak博物館-海峽華人或Chan Nyangnyak是吸收了馬來文化的中國貴族的後裔。在郭路上,有壹整排19世紀海峽華人的店鋪和古宅,就像壹個小小的錢江博物館。這些巴洛克式建築是典型的中國富人住宅。壹個長房子,非常寬敞,有壹個天井,可以讓陽光和雨水進入房子。沈重的木制家具由中國紅木制成,其設計融合了中國、英國維多利亞和荷蘭風格。壹些家具富含珍珠母,鑲嵌著盛開的櫻花和各種鳥類。屋裏的陶瓷是這些臺灣海峽的中國人專門從江西省和廣東省進口定制的。

青雲閣——建於1646,此廟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華人廟宇。廟內有碑文,紀念明朝大使鄭和將軍首次訪問馬六甲。

青雲閣有很多厚重的木門。寺廟的屋頂裝飾著由玻璃和瓷土制成的中國神秘動物。廟裏的裝飾同樣莊嚴。主殿供奉三壇,壹壇供佛,壹壇供儒,壹壇供道。所有的建築材料和工匠都是從中國進口的。

三寶寺-三寶寺位於三寶山腳下。這座廟是為鄭和建造的,後人壹直把這位明朝大使奉為神明。這座寺廟建於1795年。

檳城:

舊官仔角的康華裏炮臺,俗稱炮臺,無疑是檳城最古老的建築之壹,也是自英國殖民時代以來檳城歷史的起源。

217年前,在與蘇丹吉打簽訂割讓檳城條約後,東印度公司的萊特上校帶領水兵於1786年8月11日在舊關仔角登陸。他正式宣布檳城為威爾斯親王島,並以紀念當時英國金古橋三世的名義,將迅速發展的城鎮命名為喬治城。

為了抵禦來自荷蘭、法國和海盜的威脅,東印度公司在最尖銳的角落建造了壹座四角星形堡壘。最初的穆紮堡是由尼邦·帕爾姆女士建造的,並以當時的印度總督康瓦利斯勛爵的名字命名為康華裏堡。1793年,萊特在印度俘虜的幫助下重建了壹座磚砌堡壘。當我們在平地上時,實際上很難看出棱堡有什麽特別之處。只有從高處往下看,我們才能理解棱堡的形狀和意義。

所謂棱堡,是帝國主義者在海上貿易的殖民時代建造的港口堡壘。最基本的是壹個正方形,四個角上有突起的角,用來造大炮。這架飛機看起來像壹顆星星。

康華裏城堡就屬於這種基本類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早年,康華裏堡還是東印度公司的軍事和行政中心,有兵工廠、兵營、辦公室和小教堂。現在只剩下倉庫和禮拜堂了。康華裏城堡周圍,原來的壕溝寬27英尺,深6英尺。東西兩側有引橋連接堡門。自從1816年英法對抗結束後,康華裏堡就失去了軍事防禦意義。之後隨著喬治敦的發展而被擱置。1923,壕溝被填為草坪,戰後南面被辟為停車場。

2005年,國家博物館試圖在康華裏炮臺周圍挖掘,以恢復壹段壕溝,但再也沒有水了。康華裏炮臺作為檳城乃至新馬的重要歷史遺跡,是1977第壹批國家古跡。然而奇怪的是,當局在堡壘裏的訓練場裏建造了壹個非常不協調的現代化露天劇場。

20世紀90年代,它被私有化,經過壹段時間的不當管理。

萊特街的街道從土庫街、炮臺路和愛德華國王廣場的交叉口開始,也是舊官仔角鐘樓和環的所在地。

我們現在看到的舊官仔角的鐘樓並不像許多人認為的那麽古老。實際上是20世紀初1902年建立的,到現在剛好是101年。

1897恰逢維多利亞女王登基60周年,英國各殖民地紛紛舉行盛大的鉆禧慶典。根據鄺國祥的《檳城隨筆》記載,當地政府為了永久紀念它,特地指示檳城的富紳鄭景貴和謝增玉建造壹座大鐘樓。

48歲的百萬富翁謝增玉自己承擔了這壹責任。只是這件事壹直拖到1900年,當合同簽訂,造價3.5萬元的鐘樓於1902年完工並移交給當地政府時,維多利亞女王已經去世。(見檳城貼並贈送1786-1963)。

大亨胡泰興太平神的女婿謝增玉,不僅是19年末、20世紀初檳城的財主、大花匠,還是壹位好書法家,以“大臂”著稱。不幸的是,這座鐘樓並沒有留下他的筆跡,而是刻上了英文字體,“這座鐘樓是Cheah Chen Gokgsyn贈送給檳城的,是她的meja Sty維多利亞女王的評註,這意味著這座鐘樓是謝增玉為紀念維多利亞女王登基而贈送給檳城的-1837-1897”。

這座鐘樓高60英尺,象征著維多利亞女王的60年統治。鐘樓外觀分為四層,每層都有不同的立面處理,平面逐層縮小。地基是壹個八邊形平面。面向土庫街的壹面是方形的,門口有壹個八字形的樓梯。第二層其實是兩層,中間有壹個半圓形的露臺,兩邊凸起,底部呈錐形,窗頭有壹個馬蹄形的拱門。三樓也是正方形,兩邊各有壹個大鐘。屋頂重復八角平面,八根短柱支撐壹個帶底盤屋檐的蔥形屋頂。

這種殖民統治時期的風格明顯受到了吉隆坡政府建築的影響,比如蘇丹阿蔔杜勒·薩馬德的建築。是為了體現穆斯林地域政治的色彩,將印度穆斯林建築與歐洲古典建築相結合的嘗試,但檳城只有壹排公共建築。其他人仍然遵循新古典主義路線。

鐘樓因其獨特的造型而獨樹壹幟,它與周圍的堡壘、政府辦公樓等建築構成了壹道美麗的城市風景線。自建成以來,它不僅成為喬治城的地標之壹,也是明信片最鐘愛的風景。只是戰後周圍的變化讓它漸漸淡去。上世紀80年代,馬來商會的龐大建築建成時,鐘樓相形見絀。

塗上淺橙色,洋蔥頂端是銀色的。在20世紀70年代,建築主體被塗成黃色並帶有白色邊框,洋蔥頂部也被塗成黃色。在20世紀90年代,這座建築被漆成淺灰色背景和白色框架。最近壹個月,鐘樓剛剛粉刷過,洋蔥頂上塗了壹層輕佻的亮橙色。

其實我們對比壹下1905左右鐘樓剛建好的明信片就知道顏色壹直改的有多不正確了。原來的建築是灰色的,二樓好像是淺紅磚。而且蔥頂是黑色的!

建於19世紀的臥佛寺Wat Chaiya Mangkalaram,位於車水路。這座佛寺融合了中國、泰國和緬甸的建築風格。它非常華麗,雕刻精美。寺內供奉著壹尊33米長的臥佛像,世界排名第三,僅次於緬甸和泰國的大佛。

檳城的蛇廟,建於1873,原為清水祖廟,名為“青雲巖”。蛇廟的名字是,廟建好後,有幾條青蛇來住在裏面。每當清水祖師過生日時,無數條青蛇從後山湧入寺內,成為壹大奇觀,於是“蛇廟”聞名天下。蛇廟距離檳城國際機場3.2公裏。

張弼士故居——張弼士故居名為青瓦臺,始於1897,歷時七年建成。張弼士是客家人。他和檳城的客家朋友不壹樣。其他人選擇建造時髦的房子。藍房子是基於風水的。工匠傳入中國,材料從蘇格蘭進口。開建當年,張弼士擔任清政府駐新加坡總領事,還主管檳城、馬六甲及附近英國殖民地事務。因此,他經常往返於新檳城和新檳城之間。青瓦臺建成後,他被提升為商業調查部長。光緒皇帝曾經接見過他,授予太仆寺正清的稱號(排名第二)。當時滿族的官階分為九等,壹等是最高的。縣排七,州官只排四)。在被清政府封號的南洋富商中,張弼士的地位最高。

19年底,張弼士是中國人致富的典型,官商兼得,權貴結合。張弼士年僅16歲,只身從中國來到南洋開始他的偉大事業。被中國清政府任命為第壹任駐檳城領事、駐新加坡總領事、侍郎(相當於副部長)、出訪其他城市的商務部長、駐檳城管理部長,被譽為清朝最後壹位官員。1916年去世時,他名噪壹時,英國政府也為他降半旗致哀。張弼士在學習語言方面很有天賦。除了在南洋說的各種漢語方言,他還會說英語、荷蘭語和馬來語。晚年經常穿洋裝,偶爾吃西餐。藍屋雖然外觀很中國,但內部陳設卻是中外融合,體現了中西合璧。

科林會教堂-位於椰腳街,科林會教堂是檳城最古老和最大的會教堂。回族教堂建於1883,最初是方形的,有壹個長長的走廊和壹個傾斜的屋頂,後來進行了擴建。1926年,穆斯林和印度教徒捐贈和雇傭的建築師將它塗上了摩爾建築色彩。科林的回歸教堂是以印度南部科林部落的首領命名的。那年領導跟著法國走了嗎?萊特的印度雇傭兵。後教堂乳白色的外觀和金色的穹頂是壹大特色。

馬裏安曼的印度神廟——這座位於皇後街的印度古廟建於1833。它具有印度南部的傳統建築風格,是檳城最早的印度寺廟。它的大門入口和四面墻壁都雕刻有奇妙的神,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寺廟金碧輝煌,擺放著許多印度教雕像,其中蘇博馬裏安的雕像最為引人註目。它用金、銀、鉆石和翡翠裝飾,是壹件價值連城的寶物。寺門口有壹座高塔,塔上雕刻著各種人物,造型生動,色彩艷麗,可謂金碧輝煌。在大保森節期間,信徒們會用花車載著神像遊街。

科達:

庫丁古美故居(KU DIN KU MEH)- 1848出生於吉打的阿納克武吉,14歲被接為吉打的典獄長。除了是馬來和泰國作家,庫丁也是1894法律書籍的作者。1897年,蘇丹阿蔔杜勒哈米德哈利姆沙阿任命古丁為塞圖爾最高專員。當時色都、嘉應、普吉都在泰國管轄的吉打郡。由於谷丁的政治、經濟和農業的發展,他被稱為色都之父。1902年,古丁開始被稱為色都王,並被允許使用東姑巴哈魯丁賓通庫梅赫的稱號。1909年,根據《曼谷條約》,色都並入泰國版圖。在管理谷丁期間,色都港與檳城和拉貢有著密切的貿易關系。古丁本人有幾艘船從泰國南部向檳榔嶼出口燕窩、木材、椰子等。古丁後來娶了壹個檳城女人,他們的辦公室和家都在檳城路。暹羅(今泰國)政府壹直保持著古丁的權威,直到他在1916年退休。古丁死於1932,葬於色都。

古丁寫了壹本關於薩頓政治生涯的日記。這份手寫記錄是用爪哇語記錄的,現在保存在泰國曼谷的國家檔案局。

華英街大教堂-1786抵達檳城後,萊特引進了第壹批來自克達港的羅馬天主教徒定居。這群與緬甸或暹羅通婚的歐洲人的後代,此前因為政治迫害,從普吉島移居到吉打州。大教堂由卡諾神父於1786年創建,1857年從教堂街遷至華英街。今天,教堂旁邊的建築是馬尼蘇神父建造的。在1861,這個教堂可以容納1200人。在1955升級為檳城教區後,大教堂進行了翻新和重建,以迎接檳城的第壹位創始人Kanan Mongsignor Francis Chan神父。過去,基督教徒聚集在教堂建築的後巷(Lorong Argus),但現在已所剩無幾。其中有壹棟建築是建於19世紀的英印混血洋房。

其實馬來西亞的歷史建築數不勝數。妳自己看看吧!

/place.php?p=3

  • 上一篇:項目資金申請報告十例
  • 下一篇:魔獸世界5.4奈奇相關。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