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的藤蔓掛在老樹枝上,黃昏時歸來的烏鴉呱呱叫
小橋流水人家
小路,馬,還有風在吹
太陽西下
而相思病的旅行者仍在世界的盡頭
翻譯:
枯藤老樹棲鴉黃昏歸巢,
橋邊的流水映出幾戶人家。
荒涼的古道上,壹匹孤獨的瘦馬迎著蕭瑟的秋風走來。
夕陽西下,漂泊的遊子還在天涯。
馬致遠(1250~1321)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家。大部分(現在北京)人。馬致遠走在文字的世界裏。無“東籬”以示陶淵明比關漢卿、白樸等人年長。其生年應在至元之前(始於1264),卒年應在知止至泰鼎元年(1321-1324)。元代著名戲劇家,雜劇15種。今天的雜劇有6種,如《漢宮秋夜斷孤夢雁》、《江州司馬藍衫淚》、《陳波西華山長眠》、《呂洞賓三醉嶽陽樓》、《馬丹陽三次當風子》、《子夜驚雷薦福碑》等,與李師中、《紅字》李二等人交相輝映。他還是散曲大師,著有《東籬樂府》壹卷,現存詩歌104首,套曲23套。
馬致遠的雜劇有十六種,現存的有七種:《江州司馬清淚》、《漢宮秋孤雁》、《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子夜雷鳴福碑》、《馬丹陽三次當風子》、《開壇教黃》和《西華山陳摶高眠》。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很有名。東麗樂府壹卷,收入104首,17集。他的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在詩中說:“仙馬在花叢中,神仙集中遠”,“名香遍梨園”。
馬致遠在世時,蒙古統治者開始重視“遵漢法”,任用漢族文人,但未能普遍實施,給漢族文人帶來了壹點幻想,更多的是失望。早年,馬致遠在仕途上有野心。在壹組流浪歌中,他聲稱“自己寫了詩,獻給龍家”,但久久無果。後來作為地方小官,完全不滿意,工作時間大概也不長。在這樣浪費的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冷。他壹邊抱怨,壹邊聲稱自己看透了世俗名利,視自己為隱士,在道教中尋求解脫。
延伸:現在是進入古道的第三天。
回首路上,彎彎曲曲的腳印已被風沙掩埋;放眼望去,與天空相連的漫漫塵埃,將擊碎我早已疲憊的心。
中午,太陽仍然像壹個火盆,惡毒地向地面射出灼熱的光。那時,大地像壹團火,沸騰的火焰在燃燒,要把我吞噬。現在,她聰明,善良,溫柔,甚至有點可愛。她輕盈的腳步像蜻蜓壹樣跳躍起舞。壹縷縷紅光灑在不遠處的山丘上,像壹只溫暖的手輕輕撫摸著它們,撫摸著它們被正午烈日灼傷的傷口。
這不就是我日夜思念的家鄉夕陽嗎?昔日溫馨的畫面又浮現在腦海:我們的小屋坐落在小溪邊,前面是壹座小石橋。我每天聽著潺潺的流水哼著歌,然後用心去感受它和石橋之間的呢喃。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和哥哥姐姐們壹起去看夕陽,看她滿心歡喜地在山後輕輕滑動,遠處的天空還閃著淡淡的余輝,最後看她離開,留下壹串串金色的祝福...
但是無情的戰爭粉碎了我的幸福生活。壹年的時間裏,我從家裏最寵愛的小兒子變成了壹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我只能選擇逃避。陪伴我的,只有這匹瘦弱的馬。
從此,我眼中的夕陽,只是掛在壹棵枯枝枯藤,烏鴉醜陋的老樹上,讓我心酸。
壹切都像壹場夢!馬嘶鳴,我才回過神來,發現夕陽已經變成了紅色卻精致的玉盤。留在地上的那部分,像壹個美麗的唇瓣,吹著天邊的巨笛,卻奏出淒涼的西風樂章。
唉,望著地平線,望著地平線!
生活簡介
馬致遠生於1250,死於1321。他是元代著名的劇作家。大部分(現在北京)人。馬致遠名字不詳。“東麗”這個名字是後來為了顯示陶淵明的誌向。他的時代晚於關漢卿、白樸等人。他的出生年份應該在至元之前(從1264開始),他的死亡年份應該在知止改革和泰定元年之間(1321-1324)。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為“元曲四大家”,是元代著名的戲劇家、散文家。年輕時仕途坎坷,中年是書生。曾在江浙為官,後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任。晚年,馬致遠不滿時局,隱居鄉間,以杯自娛,死後葬於祖居。
生平事跡不詳。從他的散曲作品中我們可以知道,他年輕時熱衷於功名,有“濟世取雲手”的政治抱負,卻始終沒有實現。經過二十年的漂泊,他看透了人生的屈辱,進而產生了隱退林泉的念頭,晚年過著“林中友”“外人”的悠閑生活。馬致遠早年參與雜劇創作,是貞元書社主要成員。他與王伯承、、華、李洱都有交往,是當時著名的“四大家”之壹。馬致遠長期從事雜劇創作,名氣也很大,有“頭號作曲家”之稱。他的作品有65,438+05種,包括《漢宮秋色》、《贊福碑》、《嶽陽樓記》、《衫淚》、《陳摶高眠》、《任鳳子》、《黃梁夢》等,都是他與幾位藝術家合作的作品。最著名的是《漢宮秋》。散曲有東籬樂府。蕭陵的《景甜沙·秋思》膾炙人口,被譽為“秋思始祖”。
作品風格
奔放中,盡顯其典雅沈郁的風格。
馬致遠的雜劇語言優美,善於把簡單自然的句子錘煉成細膩傳神的表達。文曲充滿了強烈的抒情性和主觀性。
馬致遠散曲。拓展題材領域,提高意境。語氣和諧優美,語言簡潔大方,雅俗共賞。
文字清晰飄逸,卻不華美。太和尹正譜被評為“馬東利之詞,如朝陽鳴鳳”。其字典典雅美觀,可與荊靈光復媲美,有振聾發聵之意。而如果鳳凰在天上飛,它怎麽能和每壹只鳥說話呢?宜淩駕於英雄之上。
故居介紹
小橋流水人家——元代戲劇家馬致遠故居
在北京西部門頭溝區王萍鎮舊院村西落坡小山村,有壹座元代古宅。村民們世代相傳,這是馬致遠的故居。
在我國文學史上,元雜劇可以說是輝煌的壹頁,有很多著名的大戲劇家,也有很多優秀的劇本。而且很多戲曲家多是北京人,比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的關漢卿、王實甫、馬致遠。他們的戲經常在西城磚塔胡同的勾欄瓦舍上演,有時還親自黑粉登場。元代的很多劇,如關漢卿的《竇娥元》、王江亭、王實甫的《西廂記》、馬致遠的《漢宮秋色》(即漢明公主或昭君登船),至今仍在長期上演。北京可以說是中國戲劇的發源地之壹。
元代許多戲劇家的傳記資料很少,大多見於專門介紹元代戲劇家和作品的《鬼錄書》和《青樓集》。現在,唯壹的線索就是大戲劇家馬致遠故居。
故居所在的九原村是“王平古道”的十字路口,這條古道經過門頭溝區的王平、大臺、木城澗、莊湖村、前軍臺、張家村、七裏墳等鄉鎮,然後在項峻鄉與京西大道交匯。九元村由九元村、東落坡村、西落坡村、橋兒尖村組成。馬致遠故居在西羅坡村,朝東朝西。它是壹個大的四邊形。故居前是壹座小橋,流水潺潺,前面的影壁上寫著“馬致遠故居”,有馬致遠生平介紹。繞過屏風,來到院子裏。院子很大,西北東南都有房間,每邊三五間。因為很久沒人住了,現在很破舊,滿地都是雜草和雜物。馬致遠名曲《天凈沙秋思》:“枯藤老樹昏啼,小橋流水人家,古道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是京西古道滄桑的寫照。
據《中國文學史》等記載,馬致遠(1250-1324)長壹千裏,名東麗。大多數人是北京人。素有“名香梨園”之稱,是當時文學組織“貞元書社”的主要成員。不滿官場的腐敗,馬致遠隱居深山,過著“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曲中遊”的生活。這片山林在哪裏,沒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但九原村西羅坡村村民世代相傳,這裏就是馬致遠故居。這表明了人民對這位偉大戲劇家的熱愛。人們也更願意相信他的另壹首名曲《清江吟夜行》:“西村長人少,是新蟬鳴。正如向日葵開花,蜜蜂早早鬧,高枕上的夢隨蝴蝶去。”寫的是西羅坡村。
雜劇
馬致遠的雜劇有十六種,現存的有七種:《江州司馬清淚》、《漢宮秋孤雁》、《呂洞賓三醉嶽陽樓》、《子夜雷鳴福碑》、《馬丹陽三次當風子》、《開壇教黃》和《西華山陳摶高眠》。馬致遠的散曲作品也很有名。東麗樂府壹卷,收入104首,17集。他的雜劇內容以神化道士為主,劇本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賈在詩中說:“仙馬在花叢中,神仙集中遠”,“名香遍梨園”。
馬致遠在世時,蒙古統治者開始重視“遵漢法”,任用漢族文人,但未能普遍實施,給漢族文人帶來了壹點幻想,更多的是失望。早年,馬致遠在仕途上有野心。在壹組流浪歌中,他聲稱“自己寫了詩,獻給龍家”,但久久無果。後來作為地方小官,完全不滿意,工作時間大概也不長。在這樣浪費的經歷中,他漸漸心灰意冷。他壹邊抱怨,壹邊聲稱自己看透了世俗名利,視自己為隱士,在道教中尋求解脫。
《漢宮秋》是馬致遠的早期作品,也是馬致遠雜劇中最著名的壹部,劇中講述了王昭君出塞與婚姻的故事。歷史上的這件事,原本只是漢元帝將宮女嫁給依附的南匈奴單於作為籠絡手段,《漢書》中的記載也很簡單。而南匈奴的故事,卻加入了趙君請出要塞的故事,以及元帝被其美色驚呆,欲留而不能,使之成為壹個故事。後來的筆記小說、文人詩詞、民間歌詠文學都多次提及此事,大大完善了史實。
馬致遠的《漢宮秋》在傳說的基礎上增加虛構,把漢與匈奴的關系寫成壹個被強大匈奴壓迫的弱小漢王朝。把昭君去要塞的原因寫成毛延壽索賄未果,在畫像中醜化昭君,戰敗後逃往匈奴,領兵進攻,逼索昭君;把元帝寫成壹個懦弱、多愁善感、深愛著王昭君的皇帝;昭君的結局,寫的是在漢匈奴交界的黑龍江投河自殺。這樣,《漢宮秋》就成了壹種在壹定歷史背景的托辭下,很大程度上虛構的宮廷愛情悲劇。
漢宮的秋天,可能包含了壹定的民族情懷。但要註意馬致遠的基本人生態度,要麽是在元朝統治下積極求功名,要麽是視壹切價值為虛無縹緲。所以過分強調這方面是不合適的。這部劇與現實生活直接相關的地方,主要反映了個人在國戰中的不幸。比如金在蒙古的壓迫下娶了壹個公主,他的嬪妃和宮女在宋朝死後都被帶到了北方。這些當代史實會給作者很深的感觸。《漢宮之秋》是最後壹部劇,主角是漢朝皇帝。劇中,皇帝無法主宰自己,也無法留住心愛的女人。那麽,個人被命運所主宰,被歷史巨變所顛簸的內心情感就更加強烈了。其實馬致遠筆下的漢元帝也更多的表現了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 lt韓紅秋>第三折
當朝臣們以“敗於女色”為由勸漢元帝放棄昭君時,他憤怒地說:“昭君雖有成功也有失敗,誰是這樣的呢?妳的天子官位不自由!”灞橋送行時感慨地說:“我夫妻倆快了,我們小家也假裝出門了。”
表現出對夫妻共同生活的羨慕。尤其是《孤雁夢裏行》第四句,是壹段悠長而悲涼的歌詞,表現了漢元帝對愛侶的無限眷戀,也讓劇本的悲劇氛圍更加濃郁。這裏在刻畫戲劇人物的同時,也直接表達了作者對歷史變遷和人生無常的感受。
《祝福碑》也是馬致遠早期的劇作之壹。寫張高這個落魄書生是不吉利的,壹次又壹次的不吉利。連建福寺的長老都讓他在寺裏印碑文,拿去北京賣作路費參加考試。閃電會在半夜毀掉碑文。後來時來運轉,在範仲淹的支持下,中了狀元,大有作為。劇中很多地方表現出對社會現狀的不滿,比如:“這堵墻擋住了賢德之路,那堵墻擋住了仕途。現在越聰明越吃虧。越是癡呆,越是享受癡呆。越糊越有錢。”這部劇反映了作者的不滿和宿命論的人生觀,也反映了當代許多文人在社會地位極低的情況下的苦悶。
《衫淚》是根據白居易的《琵琶行》改編的愛情劇,虛構了白居易和妓女裴星女的悲歡故事,中間夾著商人和夫人的欺騙和破壞,產生戲劇糾葛。在文人、商人、妓女構成的三角關系中,妓女終究愛文人而不愛商人,這也是壹種苦悶文人的自戀。
馬致遠寫得最多的劇是“神仙道學”。《嶽陽樓記》、《陳摶高眠》、《任鳳子》、《黃梁夢》等都講述了全真教的事跡,宣傳了全真教的教義。這些道教神仙故事的主要傾向是宣揚人生如夢,富貴功名不足掛齒,要人們把壹切都告訴我,擺脫家庭、妻兒的壹切羈絆,在隱居山林、尋求長生不老中獲得解脫和自由。劇中主張回避現實矛盾,反對人們為自己的現實利益而鬥爭,是壹種懦弱悲觀的態度。另壹方面,該劇也批判了社會現狀,否定了以名利為中心的傳統價值觀,將人生的“自適”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其中也包含了重視個體存在價值的意義,盡管作者未能找到實現個體價值的合理途徑。在元雜劇眾多的作家中,馬致遠的創作最集中地表現了當代文人的內心矛盾和思想苦悶,從而反映了壹個時代的文化特征。與此相聯系,馬致遠的劇作現實主義色彩不強,人物塑造也不是很突出。戲劇沖突通常缺乏張力,但有很多自我表現的元素。包括《漢宮秋》等歷史題材的作品,劇中人物往往遊離於戲劇沖突之外,作出長篇抒情,往往是作者通過劇中人物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呂洞賓在《嶽陽樓記》裏唱的《何心郎》:遙望龍騰故國,我笑奸詐曹操,我哭悼霸王。為興亡而笑哀嘆,夕陽卻晚了。如果妳想念我們壹百年,妳就在這個轉折的中間。我聽見樓前飲茶的人,像河面上的野鷗壹樣在爭吵,百年人的境遇虛無縹緲。這其實是作者在他的散曲中多次寫到的壹種人生感悟。如前所述,《馬致遠》中大多數雜劇的戲劇效果都不是很強。前人對他的雜劇評價很高,主要有兩個原因:壹是劇中所表達的生命情感容易引起舊時代文人的敬仰,二是語言藝術高超,馬致遠的雜劇語言古典,但不及《西廂記》、《吳彤雨》華麗。而是將簡單自然的句子提煉為精致傳神的表達。如《漢宮秋》中的壹首瑤族民歌,描寫“驚雁”:丫丫飛過了蓼花亭,孤雁不離鳳凰。鐵馬在檐間鏗鏘,廳中禦榻無人。寒冷更甚,樹葉沙沙作響,蠟燭昏暗,長門很安靜。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是馬致遠的名曲,28個字畫出壹幅落寞的地方。這首歌是腸斷人觸景生情。作者的抒情動機從標題就能看出來。
前兩句,枯藤老樹讓人昏厥,小橋流水,營造出壹種陰冷蕭瑟的氛圍,展現出壹種清新恬靜的境界。這裏枯藤老樹給人壹種蕭瑟的感覺,已經是傍晚了。小橋流水,讓人心曠神怡。12書畫營造深秋幽靜的田園風光。古道隨西風瘦瘦,詩人描繪了壹幅秋風蕭瑟淒涼的意境,給幽靜的鄉村地圖又增添了壹層蒼涼。夕陽讓這幅暗淡的畫面多了幾分蕭瑟的光芒,加深了悲傷的氣氛。詩人巧妙地將十處平淡客觀的景物串聯起來,通過枯、老、淡、古、西、薄等詞,自然地將詩人的無限憂慮置於畫面之中。最後壹句,斷腸的人是天涯中的點睛之筆。這時,深秋鄉村的畫面上,出現了壹個漂泊的遊子。在夕陽西下的荒涼古道上,他牽著壹匹瘦馬,在刺骨的秋風中漫步,傷心欲絕,卻不知自己的家在何處,流露出詩人的悲涼情懷,恰如其分地表達了主題。這首詩是采取感傷的態度。
短評
這首詩只有五句28字,語言極其簡潔但容量巨大。寥寥幾筆,就畫出了壹幅漂泊遊子的思鄉圖,生動地傳達了漂泊遊子的心聲。
這幅圖由兩部分組成:
壹是精心挑選的幾組能代表小秋的景物,組成壹幅暮色秋野圖;
第二,描寫壹個流浪者在寒冷的秋天獨自行走,內心有無盡痛苦的剪影。
第壹幅畫***18字九名詞,其中無虛字,自然流暢,內涵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藝術技巧,將九種不同的景色沐浴在夕陽余暉中,以焦平面般的“蒙太奇”筆法呈現在我們面前,將讀者壹下子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死的藤蔓纏繞在幾棵枯黃樹葉的禿樹上。我們可以想象,烏鴉還能有老樹可歸,遊子卻無家可歸,那是何等的悲慘和無奈!接下來是壹座小橋,流水,還有壹個淡淡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人在其中生活的田園風光,是那麽的寧靜甜蜜,舒適無憂。這壹切不禁讓遊子想起了家鄉的橋、流水、親人。在這裏,把悲傷的感情寫在快樂的場景裏,襯托出漂泊的遊子內心無助的悲傷。
在第二幅畫中,我們可以看到,在蕭瑟的秋風中,在寂寥的古道上,飽受思鄉之苦的遊子騎著壹匹耽擱已久的瘦馬,在沈沈的暮色中,向著遠方流浪。此時夕陽西下,散射出慘淡的斜光。這是鳥兒歸巢,牛羊歸家,人們歸家的團聚時刻。然而,遊子依然是“天涯淪落人”。此時此刻,此情此景,壹個漂泊在異國他鄉的遊子,面對如此蕭瑟淒涼的景象,怎能不心酸、心碎、斷腸!壹個漂泊的流浪者的心在秋風中滴血...
壹首極短的小曲,表達了其難以言表的內涵,生動地刻畫了壹個遊子悲涼的內心世界,給人以震撼的藝術感受。讀起來讓人覺得苦澀,唱起來更讓人覺得心酸。看這首歌不流淚的人,不知道是什麽意思。
這首詩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壹方面是因為它描繪了壹幅美妙的深秋晚景,真實地表現了人世間的孤獨與悲哀。雖然情緒低落,但反映了當時沈悶的時代氛圍,具有壹定的社會意義。另壹方面,更重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明顯的特點是:
1.簡單和深刻相互依存
古代男子宋玉曾用“增壹分太長,減壹分太短”來形容美女的身材恰到好處。《天凈沙·秋思》中文字的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壹字不可加減的地步。全篇只有五句二十八字。沒有誇張,沒有典故。是純線描勾勒出的生動畫面:深秋傍晚,壹個風塵仆仆的遊子騎著瘦馬,迎著凜冽的西風,獨自走在古道上。他走過長滿枯藤的老樹,看見黃昏的烏鴉在樹梢盤旋。他走過橫跨小溪的小橋,來到小溪邊幾戶人家的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但他還沒有找到壹個落腳的地方。這將是壹個漫長的夜晚,他不禁感到悲傷和深深的悲痛。至於遊子為何漂泊至此?他究竟要去哪裏?這些含義可以留給讀者自己去想象。這首詩真不愧是用詞簡單,寓意豐富,以少勝多的佳作。在詩的前三句十八個字裏,* * *寫了九樣東西:藤、樹、鴉、橋、水、家、路、風、馬。每壹個字,每壹個字,每壹個場景,可謂“惜墨如金”。但是,言簡意賅卻不簡單。九物的名稱前都有表示各自特點的修飾語,如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使萬物都有鮮明的個性,使不相關的事物在荒涼的深秋暮色下形成壹個統壹體。作者沒有寫這些東西的位置,也沒有寫這些東西和流浪者的活動之間的關系,但讀者可以想象它們,並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單中,可以看出深度和精細。
2.靜態和動態場景相映成趣。
《天凈沙·秋思》的藝術效果也是由於成功運用了襯托手法。作者將許多相對獨立的事物同時帶入壹幅畫面,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對比:動態中的“流水”與靜態中的“小橋”和“人”形成對比,表現出寧靜的環境;《西風》與《古道》相映成趣,使道路更加荒涼;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圖上,壹面是枯死的藤蔓、老樹、烏鴉在秋風和小撒中的陰郁,壹面是夕陽的余輝給枯死的藤蔓、老樹、烏鴉塗上了壹抹金黃;“小橋流水”呈現出優雅舒適的場景,與墜入異鄉的遊子形成對比,讓“心碎的人”更加悲傷。從整個作文來看,前四句是寫風景的,後壹句是寫人的。但人是主體,風景是人活動的背景。背景寫全了,主體就襯托出來了。這就是相互對比的妙用。
3.風景和情感融合在壹起
詩歌表達抱負。這首詩旨在表達被降世的人的悲傷。但是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難以表達的。作者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作方法,將這種辛酸與悲哀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西風、瘦馬、夕陽,有形的、可感的東西,都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苦感有相通之處。只有看得見摸得著,才能讓人感到具體生動。正如“問妳我能有多擔心?”?就像壹條向東流的河,“愁”與“水”無關,但作者用河比喻愁,兩者“就像”。用江水東流的景色來表達無限的悲傷,是非常深刻的。自然景物本來是沒有思想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自己的審美理解和感受時,它們就被賦予了情感色彩,與人的思想感情融為壹體。《小橋流水》只是壹個很普通的常見風景,但當它與《天涯斷腸人》同在壹幅畫面中,就不再是孤立的場景,而是斷腸人的導火索,給畫面帶來了悲傷的氣氛。所謂“情由景現,景由情生”就是這個道理。《天凈沙·秋思》堪稱壹部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場景渾然壹體的佳作。
《天凈沙》這首歌,雖然篇幅很短,但卻被很多人所熟知,也算是千古絕唱了。短短28個字,描繪了壹幅非常真實生動的秋日郊區夕陽的畫面。前三句是壹雙腿,九幅畫面依次呈現:枯藤、老樹、幽幽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景物被景物襯托,感情在景物中誕生,勾勒出旅人在荒涼背景上的漂泊悲涼之情。在這裏,作者創造性地將孤立的自然物體巧妙地組合在壹起,使整個畫面充滿了流動性和生命。同時有意識地突出畫面的黑暗和寒冷,從而充分表現出“傷心人”在世界各地流浪的強烈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