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活動背景
節日是壹種文化現象,尤其是在春節期間。春節是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最盛大的節日。它起源於殷商始末的祭祀神靈和祖先的活動,與宗教、祭祀、慶典和聚會相關聯。在傳統的春節裏,有關於“年”獸的各種傳說,有創造萬年歷法的傳說,有慶祝新年的傳說,有貼春聯的傳說,有欣賞冰燈的傳說。有掃塵、春聯、門畫、倒貼“福”字、守歲、放鞭炮、拜年、看大戲、過元宵等習俗。有臘八粥、年糕、餃子、元宵、春餅等美食習俗。還有不掃地、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互相祝賀新年萬事如意等習俗。
二、活動的目的:
了解春節和聖誕節的習俗。
了解春節和聖誕節的起源。
了解中國文化和西方節日文化的差異。
第三,活動形式
1.明白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每壹個中華兒女最期待的日子。了解聖誕節在西方文化中的獨特魅力,讓學生充分了解與新年和聖誕節相關的知識,從正式的新年到接近和研究新年,尋找中西文化的差異,進而了解春節和聖誕節的起源、禮儀和相關習俗。
2.參觀、調查和參觀超市、珠寶行、節日禮品行等。,並在網上查詢相關信息,培養學生收集、整理信息以及根據信息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術收集有關春節和聖誕節的信息。培養學生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加工、總結和應用的能力。
4.能夠清晰的陳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和感受,以壹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活動過程
活動準備:
1.活動前,聯系相關人員講授有關春節和聖誕節的神話、習俗等相關知識。
2.準備壹些關於中西方國家春節和聖誕節的知識(來源包括書籍和網上)。
3.學生準備各種材料(包括小故事、圖片等。)
4.準備壹些戶外活動需要的裝備,比如相機。
第壹階段:確定活動主題,分組制定計劃。
1.通過開班,學生們討論了研究的總主題“春節和聖誕節的民俗”和研究的三個主題:“春節和聖誕節的起源”、“春節和聖誕節的習俗”和“中西文化差異”。
2.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喜歡的課題自由組合,分配好的人員,選擇好的組長。然後在組長的帶領下,明確活動的目標、任務和要求,制定活動計劃。
第二階段:活動實施階段
1.分組調查、采訪、收集圖片、查找信息;實地考察;分析調查結果,認真記錄從活動中獲得的信息。各組組長負責分工(面試方式包括:實地走訪、電話面試等。,目標適當覆蓋老、中、青三個年齡階段,組員根據訪談做好記錄)。
2.集中交流,合作探索。每個小組討論他們在活動中的經驗和問題。根據活動的經驗和隊員之間的交流,吸取教訓,調整方法。
3.整理信息,形成觀點。
壹、春節的傳說
據報道,相傳中國古代有壹種叫“年”的怪獸,觸角很長,兇猛異常。“年”在海底生活了許多年,每到除夕就爬上岸,吞食牲畜,殘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寨裏的人們都逃到深山裏躲避“年”獸的傷害。
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在山裏避難,這時村外來了壹個老乞丐。他拄著拐杖,胳膊上挎著包,留著優雅的銀須,眼睛盯著馬修。村民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囊,有的放牛趕羊,人們到處喊噓,壹片恐慌景象。這個時候,誰還有心思去照顧這個乞討的老人呢?只有村東的壹位老婆婆給了老人壹些食物,並建議他趕快上山,以避開“年”獸。老人笑著說,如果婆婆讓我在家裏住壹晚,我壹定會把“年”獸趕走。老婦人驚訝地仔細看,發現他英俊瀟灑,精力充沛,與眾不同。但她繼續勸說,求老人笑而不語。婆婆沒辦法,只好離家到山裏避難。
午夜時分,年獸闖進了村子。它發現村裏的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的老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屋裏點著明晃晃的蠟燭。“年”獸渾身顫抖,發出壹聲長嘯。“年”瞪了婆婆家壹會兒,然後尖叫著沖了過來。快到門口的時候,院子裏突然傳來爆炸聲,年渾身發抖,不敢再往前走。原來年最怕紅,最怕火,最怕爆炸。這時候婆婆的門大開著,我看到壹個穿著紅袍的老人在醫院裏笑。“年”大驚失色,狼狽而逃。
第二天是正月初壹,避難回來的人看到村子安然無恙,都非常驚訝。這時,老婆婆恍然大悟,趕緊把乞討老人的承諾告訴了村民。村民們壹起湧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的門上貼著紅紙,院子裏壹堆沒燒的竹子還在爆炸,屋裏幾根紅蠟燭還在發光...欣喜若狂的村民們紛紛換上衣服和帽子,慶祝吉祥的到來,並前往親友家中祝賀和問好。這個故事很快就在周圍的村子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趕走“年”獸的方法。
第二,春節的習俗
掃塵
“臘月二十四,除塵掃屋”每到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電器,拆洗被褥窗簾,掃掃柳綠的庭院,撣撣蜘蛛網,疏通明渠涵洞。到處洋溢著搞衛生、幹幹凈凈迎接春節的歡樂氣氛。
貼春聯
春聯又叫門聯、春貼、對聯、對聯、桃符等。它們以工整、對偶、凝練、細膩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表達美好祝願,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到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挑選壹副紅色的春聯貼在門上,為節日增添喜慶氣氛。
倒貼窗花和“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節日的氣氛,還集裝飾性、觀賞性和實用性於壹體。
年畫
春節期間掛年畫在城鄉也很常見,濃濃的黑色和五顏六色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增添了不少興旺喜慶的氣氛。年畫是中國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們淳樸的習俗和信仰,寄托了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活動之壹,守歲的習俗由來已久。最早的記載見於西晉的《方誌》:除夕之夜,各方互贈禮物,稱為“回贈年”;酒食相邀,謂之“不老”;老老少少聚在壹起喝酒,祝壹首完整的歌,叫“分齡”;大家徹夜不眠,等待天亮,這就是所謂的“守歲”。
鞭炮
中國民間有句話叫“開門放鞭炮”。也就是新年到來,家家戶戶開門第壹件事就是放鞭炮,以鞭炮聲辭舊迎新。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又稱“鞭炮”、“鞭炮”、“鞭炮”。
三、聖誕節的起源
65438+2月25日的主要紀念活動都與耶穌誕生的傳說有關。有壹個關於耶穌誕生的故事。耶穌是由聖靈懷的孕,由聖母瑪利亞所生。上帝甚至在夢中派天使加百列到約瑟,告訴他不要因為瑪利亞未婚懷孕而拋棄她,而是要娶她,給孩子取名“耶穌”,意思是把人們從罪惡中拯救出來。當馬利亞快要生產的時候,羅馬政府下令,所有的人都必須去伯利恒申報戶籍。約瑟和瑪麗不得不服從。當他們到達伯利恒時,天已經黑了,但他們找不到旅館過夜,只有壹個馬廄可以住下。就在這時,耶穌誕生了!所以瑪利亞只在馬槽裏生下了耶穌。為了紀念耶穌的誕生,後人把12月25日定為聖誕節,每年都要進行彌撒,紀念耶穌的誕生。聖誕節是為了紀念耶穌在12月25日的誕生,但是沒有人知道他真正的出生日期。19世紀,聖誕卡開始流行,聖誕老人出現,聖誕節開始流行。
第四,聖誕節的習俗
聖誕樹
聖誕樹是聖誕節慶祝活動中最著名的傳統之壹。通常人們在聖誕節前後在室內或室外帶壹種常青植物,如松樹,並用聖誕燈和彩色裝飾品裝飾它。在樹頂上放壹個天使或星星。
作為聖誕節慶祝活動的壹部分,用燈、蠟燭和裝飾品裝飾的常青樹。現代聖誕樹起源於德國。德國人每年在12年2月24日在家裏裝飾壹棵冷杉樹(伊甸園之樹),象征著聖餅(基督教贖罪的象征)。到了現代,用各種餅幹代替聖餅,還經常加上象征基督的蠟燭。此外,房間裏還有壹座聖誕塔,是木制的三角形結構,有許多小框架放置基督雕像,塔身用常青樹枝、蠟燭和壹顆星星裝飾。到了16世紀,聖誕塔和伊甸園合並成了壹棵聖誕樹。
在18世紀,這壹習俗在德國路德教徒中相當流行,但直到19世紀才在全國流行起來,成為德國根深蒂固的傳統。19世紀初,聖誕樹傳到了英國;19世紀中期,維多利亞女王的丈夫、德國王子阿爾伯特將其推廣。維多利亞時代的聖誕樹用蠟燭、糖果和蛋糕裝飾,並用絲帶和紙鏈掛在樹枝上。早在17世紀,聖誕樹就被德國移民帶到了北美,19世紀開始流行。它在奧地利、瑞士、波蘭和荷蘭也很受歡迎。在中國和日本,聖誕樹是在19年和20世紀由美國傳教士引進的,用五顏六色的紙花裝飾。
在西方國家,聖誕節也是壹個家庭團聚和喜慶的節日,通常會在家裏擺放壹棵聖誕樹。在西方,不管是不是基督徒,聖誕節都要準備壹棵聖誕樹,增加節日氣氛。聖誕樹通常由雪松和柏樹等常青樹制成,象征著生命的長壽。樹上裝飾著各種各樣的燈和蠟燭,五顏六色的花,玩具和星星,掛著各種各樣的聖誕禮物。在平安夜,人們圍著聖誕樹唱歌跳舞,盡情歡樂。
聖誕賀卡
聖誕卡(聖誕卡)在美國和歐洲非常流行,也是保持遠方親友關系的方式之壹。許多家庭會在賀卡上附上壹年壹度的家庭照片或家庭新聞。新聞壹般包括家庭成員過去壹年的強項和特長。
聖誕襪
以前是壹雙大紅襪子,不分大小。聖誕襪是孩子們最喜歡的東西,因為它們是用來裝禮物的。晚上,他們會把襪子掛在床邊,等待第二天早上的禮物。
聖誕帽
這是壹頂紅色的帽子。據說晚上戴上它不僅能讓妳睡得很香,還有點溫暖,第二天妳會在帽子裏發現更多親人送的禮物。在狂歡夜,它是觀眾的主角。無論妳走到哪裏,妳都會看到各種各樣的聖誕帽。
宗教慶典從降臨節開始。降臨節是慶祝基督在6月底的預計誕生5438+01。降臨節教堂會有特別的活動或儀式,包括降臨節頌歌。在此期間,降臨節日歷將被用來慶祝,糖果和巧克力將被分發給孩子們。聖誕節前,教堂會安排很多聖誕活動,唱詩班會在教堂裏唱聖誕歌。
其他宗教信仰也在聖誕節期間慶祝他們自己的冬季慶典。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猶太教的光明節。在21世紀的今天,家人也開始在光明節互贈禮物。
聖誕節也被伊斯蘭世界合理地接受,因為耶穌也是伊斯蘭教的先知,沒有理由拒絕慶祝他的誕生。對於西方國家的穆斯林來說,慶祝聖誕節已經變得非常普遍。
動詞 (verb的縮寫)中西節日文化的差異
1,飲食文化:豐富精致
中國人主要吃年夜飯(大魚大肉等。),春節期間的餃子和年糕。外國人在聖誕節主要吃聖誕大餐(主要是火雞和鵝)。
中國的年夜飯是壹年中的最後壹餐,也是最豐盛的壹餐。壹般家庭很早就開始為年夜飯準備食物,比如閹割過的雞、鴨、魚等。到了吃飯的時候,大家圍坐在壹個大圓桌旁,桌上擺滿了各種菜肴,錯落有致。無論貧富,似乎菜越多越喜慶。席間還要喝長輩的酒,最後還要留壹些菜,比如魚,這就意味著我們還有壹年多的時間。往往大家都坐滿了,還剩下壹桌。傳統的聖誕大餐,最早流行的是烤豬和火腿,其次是火雞和三文魚。總之主要是肉。聖誕大餐除了吃肉,還應該有紅酒。另壹部分是甜點,如餅幹、蛋糕等。大家圍坐在西餐長桌旁,共享餐點,壹個接壹個地吃,不浪費。
從“年夜飯”和“聖誕大餐”的食物和人們吃飯的方式對比來看,中國人吃得熱鬧豐富,更註重餐桌上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而不是食物本身。外國人吃的比較文明精致,可能也是沿襲了歷代上流社會的精致飲食。
2.禮儀文化:傳統浪漫
在中國,除夕只是壹個家庭團聚的日子。壹般不邀請外人,往往是男家親戚團聚的日子。即使是我最親密的朋友也很有見識,不會在這個晚上闖入別人的家庭聚餐。日期上也有規定:第壹天拜家人,第二天拜公公婆婆,第三天開始拜親戚朋友。這幾乎成了壹種約定俗成的習俗,至少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
西方的聖誕節是不同的。前壹天晚上是平安夜。聖誕老人將在今晚到來,給每個人帶來禮物和美好的祝願。像中國人壹樣,這個晚上也是家人團聚的時刻。不同的是,這個壹年壹度的節日經常邀請朋友甚至外國朋友參加。如果是除夕夜,當新年的鐘聲響起時,人們會高興得跳起來,情不自禁地跑到街上,擁抱他們遇到的每壹個人,不管他們是否認識。
從中國人和外國人在節日的不同社交方式中,我們感受到春節是壹個以家庭為單位,以美食為主的交流活動。在聖誕節,人們的交流應該是大氣的、開放的。改革開放開闊了我們的視野,人們的社會交往越來越頻繁。除了家庭,還有更廣闊的社交空間。平安夜為家人和朋友提供了壹個聚會的地方。西方習俗補充了中國習俗的不足。我們認為這也是年輕人喜歡慶祝聖誕節等“洋節”的原因。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
展示成果,交流分享,組織評估。各組成員在老師的指導下,根據活動中獲得的信息做進壹步的篩選和整理,形成* * *知識,以書面形式上交調查報告,總結自己在活動中的體會。每個小組的成員以不同的方式與他們的同學分享他們的成就。最後,老師和同學壹起評價了這次活動。
動詞 (verb的縮寫)關於活動的思考
通過這次活動,更多的學生可以了解春節文化和聖誕文化,領略中西文化的魅力,了解中西文化節日的差異,讓我們更加熱愛我們的節日,春節。節日為人們提供了壹個相互交流和理解的公共世界,傳遞了這個民族所享有的壹些文化知識及其觀察生活、認識世界的認知方式,充分展示了壹個民族文化和價值意識的雛形。中國傳統的民族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壹般來說,它們屬於元旦。漢族的古代節日,大多是根據天地節氣的節氣來確定的。春節關系到中國二十四節氣的輪換,關系到中華民族“生而為變”的人生哲學。
聖誕節是基督教的傳統節日,慶祝聖經中耶穌基督的誕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各種文化在發展過程中的相互吸收和碰撞,聖誕節的宗教色彩也沒有那麽重了,演變成了壹個大家都可以考慮的喜慶狂歡的節日。
其實無論中國還是國外的節日,其本質都是民眾對幸福生活的期待。中國人自發地慶祝聖誕節,希望生活中有更多快樂的時光。從這個角度來說,它有天然的合理性。更何況聖誕節所蘊含的歡樂祥和,對幸福的向往,對他人的祝福,其實和中國的春節精神是壹脈相承的。
滿意請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