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適原名黃羲,後改稱二師,名暗寺、蜀黍、漠鐵道人。幾個名字暗示了高二適的性格和對生活的態度。“而適”的意思是“適合我自己的需要”,“黑暗的寺廟”,“道士”有隱士的比喻,“舒府”的意思是像鳥壹樣自由舒展地飛翔於田蕓。名望和官場顯然對高二適沒有吸引力,他追求的是壹種悠閑的生活。從這個角度來看,在高二適的思想中,道家文化似乎對他有更深的影響。帶著這種心態,很難談得上生在20世紀的中國。
高二適的父親是壹名教師。辛亥革命後,他成了自己小學的校長。高二適在家裏沒受過多少教育,但他壹生都在努力學習。65,438+06歲考上揚州中學。因為家裏窮,他輟學回到家鄉教書。65,438+08歲,接任自己小學的校長。這時,他因文筆出眾而受到稱贊。高二適,耿介人,平時話不多,但對寫作和文字情有獨鐘。其中對唐代杜甫、韓、劉、柳以及宋代江西詩派的研究較為深入。65,438+05歲讀《古詩源》,65,438+09歲開始讀《杜氏經全》,20歲讀《山谷全集》,29歲讀陳師道的詩。書法方面,早年喜軍碑、碑、《蘭亭序》、《龍藏寺碑》及鐘、王等書,作品以行書為主,中年時以草書為主。高二適的妻子是溱潼人,公公是溱潼鎮幹泰昌百貨的老板。甚至我帶著老婆孩子來公公家,也常常壹個人坐在幹泰昌店的櫃臺裏看書,或者在幹泰昌的小樓裏讀書,真的到了離不開筆寫詩的地步。高二適不滿足於當壹名小學校長。他對學問和書法有更高的追求。25歲考入上海正風文學院,後赴北平研究院深造,求教交友,探討學問。與同鄉韓子石有交往。通過給《上海時報》寄詩,他認識了著名的同鄉葛。通過向《佳音》雜誌投稿,我和張成了朋友。而這種獨來獨往的天才,也得到了淩派書畫大師陳先生的賞識。張和人都是辛亥革命的老戰士。張趙石早年與章太炎、黃興、蔡元培等人叱咤風雲,也是帶了恩怨情仇壹起上的。他比高二適大23歲。他生前特別喜愛書法,尤其擅長行書和隸書。他的筆法清透醇厚,氣息濃郁古雅,十分飄逸靈動。他和高二適“誌同道合”,壹直互相學習,賞詩寫信,四十多年來從未間斷。陳官至國民政府秘書長、僑務委員會委員長,然而在1945年國民政府奪得首都的熱鬧時刻,毅然退出官場,死於書畫,具有非凡的胸懷和眼光。他給了高二適很多幫助。抗戰前,經人介紹,高二適在華僑委員會當了壹名小文職官員。後來離開時,他還不忘把高二適介紹給“立法院長”孫克。關心和同情是顯而易見的。
高二適不是那種只想吃飽肚子的人。他不吃“不知道從哪裏來的食物”。進入國民黨立法院之初,高二適和執事們制定了三條約法三章:不入黨、不參加政治活動、不接受訓練。的舉動顯示了張對他的影響。壹生交遊甚廣,只有張使他終生臣服。自從張參加革命以來,民國成立前後幾乎沒有打過仗。後來,在中國革命最困難的時期,他還幫助毛澤東獲得了2萬件現代海洋。但這位顧同先生(張本名)卻以入黨誓詞中含有忠於孫中山和革命所追求的社會平等和人格自由精神為由,拒絕入團。獨立自由的本質正是和張的共同之處。
抗日戰爭爆發後,高二適先生不願當亡國奴,就把家人寄養在溱潼嶽父家,獨自隨立法院遷居重慶。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5深秋,他才回到家鄉,這壹去就是七八年。歸心似箭的高二適,在回鄉的路上,懷著對家鄉和親人的強烈思念,寫下了壹首詩《溱潼路上的文子歸》:
出蜀國,欲聞鳥語,故裏見杜鵑花。斷腸秦湖水,何去何從?
流離之痛,思鄉之痛,讓人落淚。
1949解放前夕,作為國民黨立法院的高級職員,高二適沒有跟隨蔣介石去臺灣省,從此與政治無關。他在文史書畫苑裏默默耕耘。就這樣,不知不覺,十幾年過去了。1962年,也許是生活太安靜了,也許是因為懷念同為師友的張先生,早已退休在家的離家遠赴北京,拜訪時任中央文史館館長的張。師友情深,自然要長談。張與的交往由來已久。他知道高二適的道德文章,打算邀請他到中央文史博物館工作。這讓高馬德非常感動。但是考慮到這家人太累了,高二適謝絕了邀請。張推薦他進入江蘇文史館,並贈詩壹首給:
異同劉瀏不需要被刪除,男孩是固執的。南海* * *知道翁仲的死,但在東周,誰見過首席冶槍?我誤以為太多,草卻更微妙地偷著飄。世界之高我向妳保證,門重如山。
在字裏行間,我傾註了對高二適的欽佩。“世界是壹個很高的地方,我向妳保證”,對高二適草書的評價很高!
“高”就是高的意思。雖然高二適生性瘋狂直爽,但他清高自制力強,不喜歡自吹自擂。俗話說“屋中人不知酒香”,這句話已經近六十歲了。除了幾個知己,沒有多少人認識他。高二適本無意成名,但進入江蘇文史館後不久發生的壹件事,讓他壹舉成名。這就是在1965震動了壹陣子的“蘭亭論”。此時的中國,在政治的天空中,已經呈現出“風雨欲來”之勢。。高二適作為這場爭論的發起者和參與者,確實讓人擔心“瞎子騎瞎馬,半夜去深潭”。這場辯論所反映的高二適的道德勇氣、學術責任感和直白的文筆,即使在今天,仍有許多人缺乏。關於這些,下面會詳細提到,姑且壹筆帶過。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高二適的學術研究進入了積累期。他的書法研究著作《新定急章與考證》問世。書寫完的時候,高二適高興地寫道:“匆匆忙忙真神奇,哭出來也真神奇。”幾千年來,曹麗已經成為壹個獨特的行業,現在他有壹本書要傳。該書保存下來,探討了李、曹的沿革,糾正了先賢的錯誤,填補了中國文獻學和書法史的壹項空白。難怪王先生這麽高興。在古典詩詞和散文研究方面也有很大成就。高二適壹生都在研究杜甫、劉禹錫、柳宗元和南宋江西詩派。他研究柳夢德文集,努力20年,終於有所成就。61歲時,開始編纂《柳夢德集》壹書。關於這本書,張在1963《劉》定稿時,曾為其題詩壹首。詩中說:
冷峻帥氣的年輕人,提出了退走的想法。中山紀紀開新顏,火急。
詩中的“鐘山集”指的是高二適整理的柳夢德集。在《劉》中,更是說:“二石近年來進步很大,有許多發明。我渴望變老,很期待。”說明爾師先生是認真的,他能深刻理解柳宗元和劉禹錫兩位文學大師的作品。張對的仰慕可見壹斑。
1971年,張的《劉》終於出版了。據說它是當時學術界發表的唯壹壹部古典文學作品,就像茫茫大漠中的壹棵小樹,顯得有點突兀和孤獨,也因此成為文革時期極具代表性的壹道奇葩。花費了20年的心血,張稱《劉夢德文集》與劉壹起被列入中唐大師論壇”。雖然令人遺憾,但在那個文化荒漠的年代,這並不奇怪,也並不罕見。幸運的是,《劉姚文智》收錄了高二適的兩篇文章:壹篇是劉子厚和劉禹錫對該書的後記的評論,另壹篇是對劉客天的評論。為此,張專門寫了壹首贊許的詩,“獨讀天書難,貴在高開河源”。窺壹斑而知全豹,只要妳仔細閱讀,妳也可以領略高二適的學術品格和功底。
高二適的學術研究並不深刻,他的詩“崇高而富於情感”。但研究再深刻,畢竟屬於學術範疇,感興趣的人畢竟有限;再精彩的詩歌,畢竟是新詩盛行的時代,新的舊體詩很難激起人們的閱讀欲望。在人們心中,當代“草聖”的地位無疑更為重要和實際。
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事實上,“草聖人”之名,從根本上與“士”和“詩人”是相通的。高二適在書法上的深厚造詣,不僅得益於他在臨池的勤奮,也得益於他作為學者和詩人帶給書法的文化修養。壹個人,無論寫得多好,都堅持真理。如果他沒有自己的精神在裏面,他終究只是壹個“書法家”,很難成為壹個著名的藝術家。高二適以學者之風和詩人之韻創作自己的散文和詩歌。他的書法不同於壹般的書法家,成為學者和詩人的書。書成書,詩止。他的每壹篇文章和每壹首詩都是極好的書法。
爾石先生有句詩:“人言磨人,磨穿鐵硯,方得珍重。”這樣的詩句,表現了對壹種生活狀態的執著追求。人磨墨,墨磨人,磨與磨之間,就是在培養自己的人生形象。更具體的說,詩歌陶冶了他的書法,書法磨練了他的精神。就在這相互的修煉和錘煉之間,壹個文人、詩人、草聖脫穎而出,嶄露頭角。高二適先生壹生都在追求生命的延伸和自由。晚年“磨鐵為道”的自名,為他延綿而自由的壹生,尤其是他的性格和精神,增添了壹份堅韌和踏實。
1977年3月,高二適死於南京。生命的逝去並不意味著精神離開了現場,而是身體化為灰燼。他頑強直爽的作風和精神,至今仍在人們心中高舉。高二適在書法藝術的道路上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探索,他既重視傳統,又力求創新。這些年來,他向許多老師求助,向許多家庭學習,潛水和遊泳,以及獨立學習,這些不求人都知道。從早年的君碑、碑、《蘭亭序》、《龍藏寺碑》和鐘、王的書法,到中年的草書,再到50歲以後專攻,醉心於急章的考證和考證。默默耕耘的背後,留下的是孜孜以求的藝術軌跡。
如果妳想進入高二適的書法世界,曹彰是最好的入口。
曹彰作為隸書的勝利和現代草的源頭,成熟於東漢。它的名字的起源通常被認為是源於尤氏的緊急章節。唐代泰州人張懷瓘在《述端》中說:
王:“漢元皇帝寫《急章》,溶解了官式的粗楷,中華風俗淳樸慵懶,漸行其道。這是省字綱,損官之規。如果妳去逃避,妳會走得很快。因為本義,所以叫草書。張芝成了現代草,如流水,拔毛連如,上下牽連。”“曹彰是隸書的勝利,草也是曹彰的勝利。”
張懷瓘的文字勾勒出了曹彰的來龍去脈,定義了它的寫作特點。寫曹彰的代表書法家有尤氏、黃翔和索靖。代表作品有尤氏的《急章》、張芝的《八月帖》、《秋涼好帖》等。張懷瓘認為,後世的草書,也就是今天的草書(grass),起源於曹彰。“書破”有壹句話:
草書是張伯英在漢末創造的。學習崔(元)、杜(杜)的方法,成為現代草。文字的風格是壹筆壹劃形成的,偶爾斷開,但血脈相連,甚至氣候交錯...所以,行首的詞往往跟在行尾。“壹本書”的名稱起源於張伯英,即此也。
曹彰的文字是獨立的,它們比橫線之間的回聲更長。今草相連,已有後世草書的雛形。
高二適主張“草出於章”,認為曹彰是現代草的始祖。從曹彰的篆書中學習這種草,會使筆法變得古老而精致。為此,他廣泛搜羅各種急章、近代出土簡牘、碑刻的註釋和校對版本,加以整理,以查糾前人的錯誤。歷時10年,是壹段慘痛的經歷。終於有了新的和考證。他還寫了《題懷素》詩,對學習草書提出了獨特的看法,並嚴厲批評了懷素的書法代表作《自敘帖》:
懷素自訴何祖道,千年秀才不讀草。如果妳把運河掛在酒店裏,妳就不知道妳是不是喝醉了。我是草的主人,張芝的雕像都很典型。我太自信了,我來教妳不要慌。
高二適主張草書應以章草為基礎,但懷素草書的特點是線條連續曲折,結構誇張變形,很多地方打破了草書的常規,很難辨認,所以高老批評。在其他壹些文章中,高二適進壹步指出:“懷素書法疏,不能方,為短。”(《題懷素》)“寫這麽大的草,壹定要隨意轉身,要相信自己的手。假裝傾向是不合適的。”(《題懷素》)
高二適的書法以曹彰為藍本,融合了大草和現代草的筆法,融曹彰、現代草和狂草於壹爐。他所做的是師古,攻“章”而不囿於“章”,筆法清亮蒼勁,結構多變,流於自然,風格不凡。能在嚴謹中見勁,在平實中見嚴謹,在凝重處見生動,在縱橫方向見震撼,用筆有氣魄,自有模樣;他的書法充滿了力量和態度,他善於在氣的縱向趨勢中體現他自激的書法精神。他的詩“急則驚,哭則驚,思則始”,道出了他寫書時“筆到先吐”的豪邁心態。高二適的實踐在追求書法表現的快樂意識和審美的“動態美”方面具有代表性。壹個書法家以“氣”寫書,以“勢”作畫。高二適的絕大多數作品都是連續的草書,其中很多充滿了筆墨,蒼勁有力,具有很強的沖擊力和感染力。答林散之送壹只螃蟹和杜甫的八首秋興詩幾乎是完美的代表作品。
高二適努力借鑒現代草系中“大草”的“氣勢”,將具有獨立文字的古代曹彰改造成類似於這種草的作品的連續保護,增強了節奏和韻律的美感,獨樹壹幟。索靖、黃翔的水準風速儀換成了張誌、懷素的起伏,有這草的骨脈,有曹彰的意味,有大草的風神。雖然參與“體勢”不再是“古風”,體現了對傳統的壹種新的理解和運用,但畢竟不是完全的“另起爐竈”的“自我建構”。作為壹位傳統的學者和書法家,高先生是屬於傳統與創新的。其實正是這樣,中國源遠流長的書法傳統才能得以延續。所謂“入古開新”、“先合古人,後留古人”,幾乎是傳統書法發展的必經之路。高二適的書法創作在豐富審美風格、拓寬創作領域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就藝術表現而言,他的書蒼勁有力,才華橫溢,天真爛漫,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
1974年,年過七旬的高二適在《湖洲鹿筆歌》詩中說:“我潑墨遍江南,張為之癡狂。”寫出了壹代草聖狂放不羈、野性自負的浪漫情懷。去瘋,終究要有豐富紮實的審美經驗作為基礎,有深厚紮實的功力和技巧作為基礎,有耀眼奪目的藝術成就來呈現,才能讓“瘋”紮實而瘋狂。否則就是“輕”狂。
的草書被視為“第壹”,而張並不是唯壹的壹個。他的“瘋癲”是紮實的、自然的、有性格的、有味道的。既然已經談到了“瘋狂”,不妨接著說下去。
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流傳下來了很多“瘋”的人。遠的說,楚人遇到春秋時期的俞是“瘋子”,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明朝的大天才徐青藤,敢於逆勢而上的,都是“瘋子”。現代,野人不用比以前差了。章太炎、辜鴻銘等人是“狂”,是服氣。“瘋狂”的人之所以“瘋狂”,是因為他們標新立異,世俗,特立獨行。這樣的“瘋子”在我們驚訝的時候,往往會覺得很可笑,很搞笑。其實,可笑和搞笑的不是“他們”,而是遵守規則的“我們”。中國的學者深受儒家“溫和、善良、禮貌、節儉、隱忍”的影響。他們大多骨骼缺鈣,大多體弱多病,寒酸迂腐。任何能保留壹點個性和獨立人格的人,總會有壹點瘋狂。就連恪守中庸、矜持的孔老夫子也說:“不去中行,就是瘋了!”!狂者進取,驕者無為。”(《論語·魯茲》第十三)狂躁的人比普通人有更強的個性。他們不是平面人,而是立體人。瘋子的骨頭比普通人的骨頭硬。他們不是躺著的人,而是站著的人。
說到骨頭,當代著名文學評論家王輔仁在壹篇題為《中國文化之骨》的文章中說:
壹個民族,壹個民族的文化,同壹個人的身體,也是由各種因素構成的。壹個人有血有肉,但也要有骨頭。血肉是人的生命的存在形式,使人豐滿、健康、潤澤、美麗;但如果壹個人只有血和肉沒有骨頭,他就會變成壹堆死肉和壹灘血。骨骼不美,不豐滿華麗,但全身都離不開它。人,有了這個骨架,可以直立行走,可以活動,可以有力量,是獨立的人,是壹個生命體。
在中國的文化史中,所謂傲嬌的人,大多是骨頭“豐滿華麗”的人。至於自稱“曹聖的壹生”的高二適先生,我們可以說他是壹個瘦骨嶙峋的人,壹個有力量的人,壹個獨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