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魏源嚴復的啟蒙思想對中國現代化有什麽共同作用?

魏源嚴復的啟蒙思想對中國現代化有什麽共同作用?

(1)嚴復的生平

嚴復(1854-1921年)福建後關(今福州)人。他從小聰明,受家學影響,對古代漢語很有研究。14歲那年,他家因為父親去世,不得不放棄科舉做官。學習現代造船技術。1876年,嚴復被派往英國海軍學校留學三年。這壹時期,他的興趣逐漸偏離專業,轉向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和哲學。在此期間,他對西方學術思想有著非常廣泛的了解。他不僅研究了近代西歐思想家如哥白尼、牛頓、康德、培根、霍布斯、洛克、笛卡爾等。而且我對歐洲古代的思想家有壹定的了解,比如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這些思想對嚴復影響最大的是當時盛行於西歐的達爾文進化論,以及哲學上的實證主義、不可知論等主觀唯心主義。這些經歷和學習使嚴復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更加直接和深刻,為嚴復在近代思想史上取得顯著成就奠定了基礎。

回國壹年後,嚴復被李鴻章調到北洋水師學堂,先後擔任總教官(教務長)、總經理(副校長)、總經理(校長)。但在政治上,李鴻章並不是真的看重嚴復,因為洋務派名為新政,實際上是對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妥協。同時,嚴復並不滿足於以李鴻章為首的洋務派。他不相信李鴻章組織的洋務事業能救中國,認為他們所謂的“富強兵”之道不過是“竊西學之虛聲,循中國之實弊”,根本解決不了中國的現實問題。

他始終認為,中國只有在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上模仿西方國家,才能富強,才能避免亡國滅種。由於對洋務派失去信心,嚴復試圖通過“做官”和依靠舊的封建勢力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所以他雖然對“當官”深為感動,滿腹牢騷,但還是開始了科舉考試。但是,兩種嘗試都做了。

甲午戰爭的失敗,把救亡圖存的問題擺在了每壹個愛國的中國人面前,同時也給嚴復帶來了巨大的精神痛苦。在給吳汝綸的信中,他說:“我在午夜開始哭泣,但誰知道呢!”沒有政治實力,無法實現自己的救國主張,嚴復采用翻譯來警示世人,在當時應該說是壹種新的鬥爭手段。

從甲午戰爭到1898年政變的三年間,嚴復成為壹位優秀的主張改革自強的理論家和宣傳家。在這三年間,他的主要歷史功績有:壹、《論民變之急》、《論救國之決》、《論原始力量》發表於《天津直報》1895。他對封建專制主義發起了猛烈的抨擊。二是《進化論》的翻譯,這是他最負盛名的翻譯,也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他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歷史地位。第三是他和幾個誌同道合的朋友,* * *,在天津創辦了《國民報》,裏面的主要社論大部分都是嚴復寫的,風格犀利潑辣。

嚴復親眼目睹了1898年的政變。義和團運動後,嚴復離開天津水師學堂,先後擔任天津開灤煤礦中國人綜合辦公室、北京大學前身綜合辦公室、復旦大學校長、安徽師範大學校長、北京系名詞館總編輯等職。但是,他的精神仍然是在維新運動中繼續提倡西學。在1898運動中,他主要翻譯了以下資產階級著作:亞當·斯密的《原富》(1902)、斯潘塞的《群學的偏見》(1903)、約翰·穆勒的《論群權的邊界》(1903)、詹克斯的《社會》。約翰·穆勒:薛明(1905)和葉芳思薛明簡介(1909)。它們和進化論壹起,是嚴復最重要的八個譯本。這八部西方學術著作第壹次系統地向中國介紹了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術思想。

辛亥革命後,嚴復擔任了幾個月的北大校長,但基本上過著沒落多病的生活。同時,盡管他在文章和給親友的信中仍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但在思想上卻是完全保守的。政治上,參加“預備會議”主張恢復袁世凱,反對* *主張復辟帝制。文化方面,主張尊孔讀經,愛讀老莊,反對五四,走向歷史的反面潮流。+091年,嚴復在家鄉去世。

(1)進化論和嚴復的進化論

1859年,達爾文寫了《物種起源》壹書,強調了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中的作用,在西方思想學術界引起轟動。在達爾文著作問世之前,當時的另壹位著名學者斯潘塞提出了壹種類似於自然競爭論的社會學觀點,認為人類社會也是壹個有機體,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最終會實現集體的最高利益。所以政府不要幹預社會事務,順其自然就好。二者構成了嚴復譯介赫胥黎的相關知識背景,也是他“改編”進化論的重要思想資源。1984年,自稱“達爾文的鬥狗”的赫胥黎出版了《進化與倫理學》,對進化原理進行了哲學解釋,同時考慮了社會。因為人類具有高於動物的先天“天性”,人類社會的進步不應該模仿宇宙的進程,而應該在與宇宙的鬥爭中不斷完善。這種觀點引起了嚴復的* * *聲,於是在甲午戰爭後,國家陷入困境,人們猶豫不決,頑固派仍然不肯承認現實的時候,他們首先翻譯了這本書。

嚴復並沒有照著原文照抄,而是根據自己的理解,對引言和第壹部分進行了選譯,並改名為《天演論》。內容有些變化,有很多轉述。嚴復並不完全同意作者的觀點,他經常引用斯潘塞和達爾文的理論來反駁赫胥黎。他同意赫胥黎的觀點,認為人們不能被動地接受自然進化。他贊同斯潘塞的自然進化是適用於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的普遍規律,但不接受斯密把人類社會的弱肉強食想當然的權力邏輯。

他以“唯我所需”的態度,從不同的觀點中進行選擇和提煉,宣揚“適者生存”的絕對性和“與天爭地”的必要性,強調無論植物、昆蟲、魚類還是人類,無論是民族還是個人,都是“進者生存傳播思想,不進者病死”(《進化論》引言備註),只有自強不息。

嚴復的進化論吸收了赫胥黎關於生物進化和生存鬥爭的觀點,甚至借用了斯潘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嚴復吸收了他們的壹些思想,並根據自己的觀點加以改造和整合,提出了壹套關於自然和社會進化的理論,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第壹,人類社會和生物界壹樣,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變化的過程就是進化和前進,而且後者比今天更好。

第二,生存競爭和自然選擇是生物學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適者生存”和“弱肉強食”不僅是生物進化的規律,也適用於人類社會。

第三,面對這種不可抗拒的社會變革規律,“順其自然”無所作為的態度是不值得采取的。只要我們努力工作,“與自然競爭”,我們就能在高度競爭的世界中生存和發展。

《進化論》翻譯並正式出版花了三年時間。這三年,也就是1895年到1898年,在中國近代史上很不尋常,民族危機空前,維新運動持續高漲。這個時候進化論出來了,自然選擇出來了,自然在思想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按照他的思路,壹向不卑不亢的康有為,看了《天演論》的譯本,也不得不承認,他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書,是“西學在中國的第壹本”。

進化論發表後,“自然進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等新名詞迅速充斥報刊,成為最活躍的詞匯。壹些學校把進化論作為教材,壹些老師把“自然選擇”和“物競天擇”作為作文題目,壹些青少年幹脆把“生存競爭”和“適者生存”作為作文題目

《進化論》出版後的幾年內,風靡全國,甚至成為中學生的讀物。讀過這本書的人很少能理解赫胥黎在科學和思想史上的貢獻。他們所能理解的,只是國際政治中“優勝劣汰”公式的意義。在中國屢戰屢敗之後,在庚子、辛醜的大屈辱之後,這個“勝優敗劣”的公式確實成立。這種思想像野火壹樣燃燒著許多年輕人的心和血。“自然選擇”、“物質競爭”、“淘汰”、“自然選擇”等術語逐漸成為報紙文章的慣用語和壹群愛國者的口頭禪。據統計,自1898以來,自然選擇理論已經發表了三十多年。

(二)“以自由為體,以民主為旨”的思想

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為了反對封建專制主義,變革社會政治,從西方政治理論中借用了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武器。由於對西方民主思想的理解不同,他們的宣傳重點也不同:康有為強調博愛,梁啟超強調民權,譚嗣同呼籲平等。嚴復對西方民主政治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指明了西學的命脈。

第壹,嚴復指出西方國家富強的根源在於科學和民主,而不在於物的層次。

“今天,被稱為西方人的人說他們擅長會計,但也說他們擅長聰明。不知今日所見所聞,如渦輪兵器、機械之倫理,皆是其形下粗跡,即所謂天算之精,其見物之能,而非其命脈。它的生命線是什麽?簡單講,無非是學術上崇尚真理,刑事政治上犧牲私人利益換取公共利益。”(《論改變世界的緊迫性》)

第二,嚴復進壹步指出,民主只是自由在政治上的具體應用,自由是政治的基礎。西方之所以富強,是因為“自由為體,民主為用”。中國從來不重視自由,所以民主政治自然不可能實現,這是積貧積弱的根源。

為什麽中國沒有自由?嚴復認為這是封建專制的罪惡。嚴復以盧梭的自然人權理論為武器,對君主專制理論和封建專制國家進行了猛烈的抨擊。

嚴復對韓愈代表作《原道》提出的君臣起源論進行了徹底的批判。第壹,他有力地駁斥了韓愈提倡的“聖人”萬能論,認為人類社會之初如果有“聖人”,那壹定是禽獸而不是人,否則就會受到自然的傷害而英年早逝。其次,《畢韓》還批判了韓愈對君臣民關系的認識。它指出,普通人從事生產,交換需要的商品,彼此生活在壹起,而不僅僅是為了支持君主。君主和大臣都是老百姓根據自己的需要設置的。君臣如果不能達到為民除農藥的使命,就應該被拋棄,並引用莊子的話“盜鉤者罰,竊國者亡。”對封建帝制的批判早在明末清初就已出現,但嚴復的論述卻是第壹次用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事契約論”來否定傳統的政治制度和歷史觀念,在當時無異於驚天動地,其歷史作用不可低估。

(3)“鼓民力,開民智,揚新民德”

甲午戰爭後,為了救亡圖存,改變中華民族積貧積弱的局面,社會各階層相繼提出了自己的救國方案。“振奮民力、啟迪民智、提升民德”的“三民主義”是嚴復為從根本上解決中國問題而提出的政治理論。

戊戌變法期間,隨著西方社會學的傳入,維新派出於救亡啟蒙的需要,十分重視群體研究。與梁啟超強調“合群”相對應,嚴復強調個人與群體的關系,因為壹個社會或壹個國家對於個人或壹個主體來說,就是壹個群體或壹個客體。最終把壹個群體還原為每個個體,就相當於把壹個客體轉化為壹個主體。

參照斯潘塞的《教育:智育、德育、體育》(嚴復譯為《明姚敏書》),嚴復提出了“鼓舞民力”、“啟發民智”、“新民德”三項救國自強的重要政策。

嚴復指出:“建民三要,強弱缺壹不可。壹方面是血性和體力的強大,壹方面是智慧和體貼的強大,壹方面是仁義的強大。是用西方觀點治理的家族,要和人民的力量、智慧、道德比拼。無三者,民生不優,無三者,國威不振奮。”這種""

第壹,“鼓民力”主要是禁止鴉片和纏足,以增強人的體質,擁有強健的體魄,這是提高人的智慧和道德的基礎。

嚴復認為“鼓舞民力”是“三民”中最迫切的。“貧富差異是因為中西之間,甚至這個世界上五六十個國家之間的歷史傳遞。”現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因其先進的科學和冒險精神,特別重視“練骨”和“飲食養生”。

由於科學不發達和封建習俗的束縛,中國的“危害人民政權,使其竊從日本者”對法制的認識是如此之深,飲食之少,不可勝數。而學之至深者,害之最甚,如吸鴉片,綁女人腳,使國弱而窮。所以中國必須改變“君子動口,小人動手”的傳統觀念。

另壹方面,由於傳統知識結構的影響,中國研究,包括宋學義理論、國學考證、張慈等。,都成了脫離實際的“無用”和“不真實”的學問,“學古訓”的方法導致了“背張慈是錯誤的,訓詁註釋十分有限,江河日下,以至於今天的經學千篇壹律。”危害是世上沒有人才。“而西方重視的是親身體驗、冷靜觀察、積極主動的求知精神和懷疑求異的理性批判意識。”讓自己窮盡耳目,讓自己意識到自己的想法,因人而自滿卑微,喜疑而慎信過去。”“所以,要開民智,就要講西學;要講實學,就得另立選舉辦法,就得廢除八股,考崗,運籌帷幄。"

第三,“新民德”主要是指建立眾議院,各級官員由公民選舉產生,以改變封建專制傳統,使民眾養成愛國道德。

嚴復認為“新民德”這件事“尤其是三者中最難的。”他指出“自秦以來,中國無世界,無國家,無家庭。壹個姓的崛起,是壹個萬億朝臣。它的崛起也是這個家族的崛起,它的死亡也是這個家族的死亡。天子是憲政國家的三王之壹,家亡。

而個人在追求他自己或家庭的利益時,就必須以犧牲國家為代價。比如“中日海防之戰,水下驚雷,開花彈珠,已經用鐵沙泥代替了火藥。外國報紙說,我們的人民受益於幾顆金珠,雖然他們國家的破軍殺了土地,失去了老師,中國今天戰敗,總有壹天會危亡。

西方則不同。西方的“公共利益”和中國的社會道德有本質區別。“而西方之所以能讓自己的人民深愛自己的國家,深愛自己的主,像仇人壹樣走向公開戰爭”,“沒有他,就以為自己是自己人”。“今日若欲入吾民之德,同心抗外敵,不可當也。”

嚴復的“三民”論在急需改革和發展的中國近代社會引起了強烈反響,產生了重要影響。

首先,嚴復的“三民”論著眼於改造國民性,將改革推向更深層次。

近代中國社會,由於外國列強的入侵,逐漸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被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開始了現代化的進程。然而,壹方面,中國不得不依靠西方現代文明走出中世紀,順應世界潮流,走向現代化。另壹方面,中國作為壹個國家實體,不能忽視西方現代文明的挑戰和沖擊,它必須在挑戰和抵抗面前保存和確認自己,這構成了壹個對象。

然而,從戊戌變法到戊戌變法乃至辛亥革命,實現主體現代化的僅僅是中國政治制度轉型的過程,而忽略了主體的現代化。嚴復的“三民”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劣根性進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和反思,率先提出了改良深層土壤、改造國民的知識結構、倫理結構和病態精神狀態等問題,從而將中國的社會政治改革運動推向了更深的層次,使之互惠互利。

其次,嚴復的“三民主義”開創了中國近代重塑國民性思潮的產生。嚴復是中國道德史上第壹個提出“新民德”話題的人,受其影響,梁啟超、陳獨秀、孫中山等也十分關註“新民德”的建設。

梁啟超指出:“人民新的人不是新的,新的人只是我們人民新的人。孟子曰:‘己力之行也,新子之國也。’也叫康復。”“如果有新的人民,為什麽沒有新的制度、新的政府和新的國家呢?“陳獨秀在五四運動中倡導新道德運動。為了喚起大多數國民的“倫理意識”,孫中山提出了“心理建設”,直到魯迅關於國民性的論述,在整個近代社會形成了壹股巨大的重建國民性的思潮。

最後,嚴復的“三民”思想對中國現代人文精神的重建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古典人文精神是壹種泛道德主義的人文精神,它把倫理概括到宇宙、社會、人生,建立倫理本體論。然而,民族危機給古典人文精神帶來了根本性的價值危機。嚴復的“三民”論超越了傳統人性論中的道德主義精神,首次提出了人的道德和智力全面發展的現代人文精神。

這樣,被無限擴展和泛化、涵蓋壹切、甚至主宰壹切的傳統價值觀念“德性”開始從其本體地位上跌落,受到必要的限制,獲得了明確的定位,即“德性”只是與“智力”、“力量”並列的人的全面發展的三要素之壹。打破泛道德主義的“美德”神話,是人性的開放、自由和自由。

  • 上一篇:燒香成圈是什麽意思?燒香成圈是好是壞?
  • 下一篇:中國的傳統是什麽?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