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情她們的命運、關註她們的生活的同時,作者也對她們的解放之路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在1918發表的《我的貞節觀》壹文中,魯迅猛烈抨擊了封建統治階級所提倡的貞節觀,指出“褒節”實際上是壹種強加於女性的“畸形的道德”。在《關於女人》壹文中,他甚至壹針見血地指出:“這個社會制度把女人壓榨成了各種奴隸,它要把各種罪名都扣在她的頭上。
這表現了魯迅對女性悲慘遭遇和不幸命運的深切同情和憐憫。
第二,分析魯迅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與魯迅的思想和行為相壹致,他的小說創作也充滿了對封建宗法制度罪惡行為的憤怒批判。
明日英雄單思嫂是“笨女人”,是壹個痛苦而清醒的女人。
她勤勞善良。失去丈夫後,她遵循“忠於丈夫”的觀念,不敢再嫁。
她沒有非分之想,唯壹的希望只能寄托在兒子身上;我只想用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和兒子。
然而,厄運降臨到了她身上。
寶二生病了,他求了簽證,許了願,吃了單飯。寶兒的病情還是沒有好轉。
她不得不把希望寄托在庸醫仙女身上。
社會的冷漠使她甚至沒能挽救鮑曉的生命。
鮑曉死後,寡婦的最後希望破滅了。
她的精神世界是空虛的。在她面前,那無盡的明天將意味著什麽?除了那些想借機搶她的人,她在周圍得不到任何同情。人情的缺失真的讓人心寒。
珊斯大嫂受封建禮教和迷信的毒害,養成了逆來順受、愚昧麻木、毫無鬥爭意識的奴隸性格。
她所遭受的壹切打擊和不幸,只不過是通過托付給她的夢幻般的“明天”,依然是壹個永遠無法實現的夢。
祝福表現了封建禮教對女性的深刻殘酷。
本文中的祥林嫂,壹個勤勞善良的普通村婦,也是壹個被封建禮教吃掉的弱者。
封建社會的買賣婚姻,讓祥林嫂嫁給了比她小十歲的男人。丈夫死後,婆婆把她像牲畜壹樣賣到山裏的何老六那裏。
但是第二次婚姻更加不幸。丈夫死了,兒子死了,叔叔封了家,把她趕出了皇室。
走投無路的她又去陸四爺家當幫手,被封建禮教定罪:寡婦再嫁,不道德;可可克孜更是不祥。
封建道德衛士呂四大師告誡四嬸,祭祀時不要讓祥林嫂弄臟了手。
魯鎮的人也以“冷而尖”的態度對待她。
祥林嫂受到精神上的歧視和壓迫;劉媽還告訴她,她死後會被閻羅王鋸成兩半,分給兩個男人,這讓她無比痛苦,靈魂得不到壹絲安寧。
祥林嫂為了贖罪,用光了自己所有的工資,給土地廟捐了壹個門檻作為自己的身體替身,“千人壹步,萬人壹跨”。
然而,無論她如何努力地為自己的命運奮鬥,她的努力始終得不到封建勢力的認可和原諒。
捐門檻贖罪後,四姨說了壹句“祥林嫂妳收起來”,在精神上給了她最後的致命壹擊。
她在魯鎮祈福的那個晚上死在了街上。
可以說,祥林嫂是被封建社會的政治權力、宗族權力、夫權、神權四條繩索活活勒死的。
封建衛道士陸四爺不僅殘酷剝削廉價勞動力祥林嫂,從肉體上摧殘她,而且從精神上無情打擊她,指責她“不潔”,“敗壞風俗”。
最後被踢出門外,淪為乞丐,最後死在街頭。
婆婆和舅舅,宗族權利的代表,壹個把她當牲口賣了守寡,壹個把她趕出家門。
這種背叛和驅逐充分暴露了封建禮教的虛偽和殘酷,也對祥林嫂的身心造成了打擊。
之後社會上無處不在的神權思想繼續在精神上重創她。
向她宣揚閻懲罰寡婦再嫁的因果報應,使祥林嫂這個身心都受到奴役的女人陷入了極度的恐懼之中。盡管劉媽無害的恐嚇帶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愚昧麻木的祥林嫂卻深信不疑。
祥林嫂終於被封建主義的大山壓垮了。
她的死,是魯迅對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權、宗族、夫權、神權的徹底批判和否定。
魯迅不僅揭露了封建勢力對祥林嫂的迫害,而且挖掘了她身上的反抗因素。
但她的叛逆意識是朦朧的。
長期以來,由於受到封建反動文化思想的毒害,祥林嫂本能地把封建文化所規範的行為準則作為自己生活的依據和標準,所以她的反抗是受封建思想支配的。
第壹次,她逃到魯鎮打工謀生。這種對氏族權利和夫權的反抗是正當的。
但她不明白,這是她生存的權利。她逃跑的目的只是為了逃避婆婆的虐待。最後被婆婆搶了,賣了。
當她被迫再婚時,也曾拼命反抗,但這是壹種對“壹生忠貞”的堅守,是對封建貞節觀念的愚忠。
最後臨死時還對是否有靈魂地獄鞠躬,說明她對封建神權有所懷疑,但思想還是迷信的。
祥林嫂的壹系列掙紮和反抗都是無意識的,她的力量是微弱的,蒼白的。她最後被根深蒂固的封建關系網害死了。
祥林嫂最終的死亡,與她的愚昧和軟弱不無關系,但根本原因是封建制度的吃人。
與祥林嫂相比,《離婚》中的愛情大媽是魯迅關於女性小說中最叛逆的農村女性形象。
艾古15歲時嫁給了時嘉。她當著眾人的面痛斥丈夫是“小畜生”,公公是“老畜生”。這種大膽、挑釁、不屈不撓的性格,讓鬥爭變得激烈而充滿火藥味。
“打了多少架,談了多少次,都是這樣。”
最後,在七人的“調解”下,艾谷“不願離婚”終於離開了。
面對龐大而堅實的封建勢力,不安分的魚愛谷只能在池子裏濺起幾個水花,最後還是擺脫不了被吃掉的命運。
她想靠自己沖破千百年來編織的強大封建網,只能是癡心妄想。
當她意識到這壹點時,她悲傷地把希望寄托在那七個人身上,以為他會為她主持正義。
封建秩序和封建利益的維護被七大人操縱。
這種幼稚的愛姨媽的想法和行為,最後只能吞下失敗的苦果。
潛意識裏,艾谷認為被丈夫離婚是壹件“不光彩”的事件。
在封建社會,只有離婚,離婚在當時的社會被認為是最可恥的事情,尤其是被女人認為是最可恥的事情。離婚人士的地位甚至比寡婦還要糟糕。
為此,艾谷反抗,想拿回壹個“說法”。
艾谷所表現出來的行為表明,她的靈魂仍然被封建禮教中“壹邊倒”的觀念牢牢地統治著。
從這個角度看,她的反抗雖然激烈,但意義有限。
祥林嫂、愛姑等封建社會農村婦女的典型形象,在幾千年漫長而黑暗的歷程中,受到封建思想的毒害,承受著更重的精神壓力,靈魂被奴役和扭曲得更加嚴重。
魯迅對他們表現出更多的關心和同情,但也表現出無限的悲傷和憤怒。
作為偉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學家,魯迅關註婦女問題,不僅關註農村婦女,也關註城市新女性。
《傷逝》是魯迅以都市知識女性為主角的作品。
子君是另壹種類型的女人。
她是壹個受過五四新文化運動洗禮的知識女性。
她說:“我是我自己的,他們誰也無權幹涉我。”
“這是女性個性解放的聲音。
她以此為思想武器,爭取自己的戀愛婚姻自由,與史涓生建立了小家庭。
但勝利的喜悅是悲劇的起點,悲劇和社會根源是封建勢力的壓迫。
封建勢力將年輕人的自由戀愛視為不道德,導演的免職令導致涓生失業,沈重的經濟壓力加速了涓生與子君感情的分離。
然而,主人公個性解放信念的局限性也是悲劇的思想根源。
子君追求的只是戀愛和婚姻的自由。
要實現奮鬥目標,就要把狹隘的世界當成整個世界,把小家庭生活當成人生的全部意義。
正如魯迅在他的散文《娜拉走後發生了什麽》中所說,社會制度沒有變化,經濟權利也沒有。就算娜拉因為人格覺醒走向社會,恐怕也只有墮落或者回來兩條路。
子君走出封建家庭,進入小家庭。在舊勢力的壓迫下,他回到封建家庭,在無愛的世界裏抑郁而死。
個性解放思想和“不滅舊念”是子君悲劇的主觀原因。
子君雖然成了追求個性解放的犧牲品,但她畢竟是從封建枷鎖中沖出來的。
她要求與封建禮教和倫理道德堅決決裂的呼聲將成為時代的強音,她的悲劇形象將激勵和鼓舞封建壓迫下的中國婦女。
三。摘要
魯迅以“為生命”的啟蒙精神,帶著對被壓迫女性的深切惋惜,以悲憤的現實主義筆調,揭露病態社會的靈魂,以期引起療愈。
作者塑造了山四嫂、祥林嫂、愛姑、子君等幾個多肉的藝術形象,通過她們受封建社會及其禮教迫害的悲慘人生命運,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暗和愚昧政策造成的罪惡。
這也是魯迅塑造這些女性的目的之壹。
魯迅在半個世紀前塑造的女性形象,雖然她們的反抗和鬥爭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但她們的鬥誌和不屈的品格激勵和鼓舞了無數女性,她們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勝利。
魯迅筆下塑造的這些女性形象有著悲劇性的結果,但意義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