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壹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壹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壹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圍繞著“和”這個核心,我們進壹步明確了人際和諧的五倫關系: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做人行為準則。另外就是對“孝”的理解,引申開來說,對家庭裏的父母親,為人子(女)壹定要盡孝道,對國家的法律法規、單位的規章制度要盡忠,對自己的工作崗位要盡責盡能。說實話,到學習之前,雖然心中對傳統文化有壹定的認同,但是自認為自身做得還不錯,經過兩次學習,才逐步領會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我們每個人的教育意義有多大,傳統文化,尤其是《弟子規》的內容能夠指導我們的言行舉止、衣食住行,幫我們養成良好習慣,成為壹個有素質有涵養的中國人。
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壹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壹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梁。中國之所以成為世界上唯壹壹個文化延綿五千年而沒有中斷的國家,正是因為有如此深厚的國學文化作為支柱,這種文化壹直貫穿於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在當今社會,物欲橫流,人們急功近利,道德和良心的缺失在年輕壹代中尤為突出,所以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發揚傳統美德,讓仁愛、孝悌重回到我們心中,讓忠誠、守信應用於工作和生活中,使我們的社會安定和諧,國家興旺發達。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
做人要懂得感恩。對壹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壹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壹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壹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壹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裏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壹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蒙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復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麽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裏,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壹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於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於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壹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仿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後的人生。
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並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壹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聖。
學習《弟子規》心得體會
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的每壹個人都隨時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畢竟,文化是壹個連續的傳遞過程。就好比我高中的壹個歷史老師講的“無論世家子弟還是山野村夫,無論略識文字還是壹字不識,他的壹言壹行壹舉壹動無不顯現儒家文化的教養”。這句話,我是感受越來越深。壹種思想理念在中華大地上延續了幾千年,這裏的人民哪裏還可能不會受到影響呢?雖然傳統文化在近代屢遭浩劫,她還是在中國大地上有很強的生命力。我的父母曾經在這方面教育了我很多,為人處世,以及壹些禮儀都已經成為我生命的壹部分了。
《弟子規》包含了《孝經》《禮》等傳統思想,特別是在行動方面做了規範。所謂弟子規的規,也就是規範的意思。本來這本書是作為兒童啟蒙讀物的,大約和《三字經》的效用差不多。現在學習這本經典也是恰當的。特別是現在,社會倫理失綱,人心不古,有誌之士呼籲重新定位我們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關懷,創建和諧社會,和諧世界,學習經典也就顯得尤其必要。
學習的過程就是壹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壹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壹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壹個人處世必定有壹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聖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壹言壹行中。
我記得老師曾經說過:“妳憤怒嗎?讀《弟子規》吧!妳痛苦嗎?讀《弟子規》吧!……”大意如此。第壹次聽到這樣的話,我難免產生幾分懷疑的心態。是的,音樂可以使人平靜,放松;運動可以使人忘記煩惱,心胸開闊;閱讀能使人忘記現實,醉心於與先哲的時空中。《弟子規》這壹本小書,又有多大的能耐改變壹個人的心情的功用呢?可就是那麽壹次,我受到了《弟子規》的啟發,改變了心態。壹個晚上熄燈後,同伴講靈異故事,我被嚇得出了壹身的冷汗。故事結束後,壹個上鋪的兄弟慢慢走到我床頭,猛的大叫壹聲“啊……”。我以為出了什麽事,被嚇到了,也歇斯底裏的大叫起來。過了幾秒鐘才發現是他惡作劇,我是憤怒的靈魂出竅了,忍不住罵了他幾句。雖然馬上語氣緩和了下來,可我還是壹直沒有睡著,仿佛鬼魂壹直在我身邊,冷不丁可能就拉拉我的頭發,摸摸我的腳什麽的,而壹些恐怖片的情節也在我頭腦裏閃個不聽,長發遮面的白衣女子,僵直的胳膊,冰冷的手指,死魚般的白眼……越想越怕,禁不住心理暗暗恨這個捉弄我的這個人。最後,我想起《弟子規》的“泛愛眾”,想起了“我生活我的生活。我愛所有的人,即便他傷害我欺騙我,我都會原諒他,因為他是我的同類,因為我相信他身上殘留的人性”,這些我多年前寫給自己的格言。不禁心情越來越平靜,後來就不知不覺的睡著了。第二天,又看見這個兄弟,雖然依舊心理上有些障礙,但是敵意已經沒有了。現在,已經好如當初了。
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壹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壹個思想升華的過程。對壹個人的成長來說,是十分必要的。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變成和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