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導言
上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壹直在推進重工業化,政府的貿易政策思想基本上是依靠農產品和原材料賺取外匯來進口工業建設(尤其是重工業和軍事工業)所需的物資。直到實行改革開放,經濟發展政策的指導思想才調整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重點發展基礎設施(如能源、材料、交通等。)影響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中國農產品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在1990之前壹直高達20%,但從1990開始就壹直在下降,2004年還不到5%。此外,2004年農業貿易出現了46.4億美元的逆差。此後,農產品貿易在對外貿易中的比重越來越小,逆差逐年增加,對我國經濟發展造成了壹定影響。中國農產品的現實問題有其自身的原因,也有來自國際農產品市場的外部經濟效應。因此,改變中國農產品貿易現狀是壹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的現狀
2007年以來,國際農產品市場發生了顯著變化,特別是世界糧食供求緊張,糧食庫存持續下降,糧食價格總體持續上漲。
1.大米和小麥等主要谷物的凈出口。
近年來,世界糧食市場供求緊張,壹些主要糧食出口國采取了壹些限制糧食出口的措施,進壹步加劇了糧食供求緊張的局面。在這種形勢下,我國主要糧食進出口仍然保持凈出口,尤其是水稻、小麥和玉米,這說明我國主要糧食品種的供應是以國內生產為主,從而緩解了世界糧食供需緊張帶來的貿易壓力。
2.大豆食用植物油進口量巨大。
大豆和食用植物油進口量繼續增加,大豆進口量超過3000萬噸,食用植物油進口量898萬噸。第二屆國際油脂大會數據顯示,2006-2007年,中國豆油進口量和消費量分別達到240萬噸和863萬噸,均居世界第壹。中國豆油、棕櫚油、菜籽油進口量均居世界第壹。這三種食用植物油的進口總量占全球貿易的18%,其中豆油進口占全球豆油貿易的24%。
3.農產品進出口繼續快速增長。
自2007年以來,中國農產品對外貿易持續增長。農產品出口和進口連續第八年雙雙增長,農產品進出口總額達到775.9億美元,比2006年增長23.1%,再創歷史新高。
4.農產品進出口逆差明顯擴大。
近年來,我國農產品外貿逆差已成常態。2005年和2006年農產品進出口逆差有所減少,但2007年農產品進出口逆差大幅增加,達到43.5億美元。農產品貿易逆差波動並趨於增加,既反映了國內資源和農業生產的問題,也表明在復雜多變的世界政治經濟形勢和國際市場下,我們應對國際形勢並及時調整的難度越來越大。
5.優勢農產品出口繼續快速增長。
水果、蔬菜和水產品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農產品。畜產品對外貿易雖然仍是凈進口,但畜產品是我國農產品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出口額為40.5億美元,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11.05%。
6.國際市場上農產品的價格迅速上漲。
農產品價格快速上漲是國內外市場變化的重要特征。2007年,國際市場小麥價格上漲112%,大豆價格上漲75.1%,玉米價格上漲47.3%。商務部公布的《中國農產品進出口統計報告》顯示,2007年6月農產品進口同比價格指數(派格氏指數)為124.6+0-11,農產品出口同比價格指數(派格氏指數)為1.05.9,可見國際糧價對國內市場的拉動作用。
三、完善我國農產品貿易的對策
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我國農產品價格也在快速上漲,壹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產品出口。如何有效防止農產品貿易逆差過大,仍然是我們面臨的艱巨任務。為了解決中國農產品貿易中存在的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國內對農業的支持,從根本上提高中國農業競爭力。
(1)加大對“綠箱政策”的投入。在我國目前使用的壹般政府服務、糧食安全儲備、國內糧食援助、自然災害救助、環境保護計劃和支持區域發展等六項綠箱措施的基礎上,增加以下幾項投入:①加強農業科研和推廣投入。鼓勵農業生產主體(鄉鎮、村和農民家庭)增加科研投入,引導農業產業化各環節參與者增加科研投入。②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體系建設的投入。發展先進技術裝備,加快建立以基地加工和各級流通為基礎的農產品自檢體系,對農產品實施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有效控制,全面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有害飼料添加劑,重點抓好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和上市交易三個環節。
(2)調整“黃箱政策”支出。對於“黃箱”政策,雖然我國政府給了農民壹些補貼,但遠遠不夠。未來應增加以下補貼:①加大對農業投入品尤其是種子的補貼,實現區域統壹品種種植,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有利於實現優質優價。(2)增加對農產品營銷設施建設的補貼,包括對農產品加工、儲存和運輸的補貼,特別是對新發展的農業合作組織的補貼。借鑒國外很多國家的經驗,國家應該對這些投資進行補貼。
2.積極進行制度創新,培育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經營主體。
歐盟市場和日本市場壹直是中國的主要出口地區。當前,要使中國農產品在歐盟市場和日本市場獲得高額利潤,必須依靠科技進步。面對日益制度化的技術壁壘,技術創新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加快我國綠色農產品貯藏、加工、運輸、包裝的技術創新,以彌補農產品生產、加工、貯藏技術的落後,嚴重影響每年農產品出口造成的巨大損失。其次,要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加強農業技術儲備,大力發展高新技術,重視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的基礎、應用和開發研究,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以盡快改變農產品落後、科技含量低的現狀,不斷提高我國農產品的檔次。同時,引進國外最新環保技術和綠色食品加工技術,積極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重點加強現代生物技術、生態技術、作物栽培技術、育種技術、病蟲害監測預報和綜合防治技術在綠色農產品生產和應用中的技術創新。
3.繼續發揮比較優勢農產品出口的作用,積極實施農產品出口促進政策。
水果、蔬菜和水產品是我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傳統農產品。我們應該繼續發揮其比較優勢,在產品加工和包裝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進。同時,發揮政府服務的作用。針對我國農產品貿易促進起步晚、基礎設施嚴重不足、促進手段薄弱的實際,進行了田間改革。政府不需要直接參與經營管理和市場流通的具體事務,而應制定促進該類農產品出口貿易的法律和政策,提供信息服務,搞好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進出口預警和防禦機制,調整國內農業支持體系,研究制定應對非關稅壁壘的措施,建立和完善農業標準化體系,促進農業科技發展。取消大宗農產品出口數量限制和統壹管理,鼓勵所有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參與農產品外貿經營,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推介活動,提升我國農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中國農產品出口的現狀及問題
1.現狀
2000年,我國農產品出口創歷史新高,達到199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5%。中國農產品出口總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逐年下降,從1995年的9.9%下降到2000年的6.3%。但農產品貿易壹直保持貿易順差。
到2001年7月,我國農產品出口出現負增長,出口額為88.5億美元,同比下降0.77%。
目前農產品出口結構開始發生變化,糧棉出口下降,水產品、蔬菜等農產品出口形勢較好,畜產品、食用油出口變化不大。
按地域分析,對亞非拉和南美出口下降,對歐洲和大洋洲出口大幅增長,對北美出口小幅增長。
從2001到1-7月,中國最大的出口消費國家(地區)及其市場份額依次為:日本36%,香港12%,韓國10%,美國7%,德國3%等。
2001至1-7月,我國東部地區農產品出口貿易呈增長趨勢,出口額增長2.5%,占我國農產品出口總額的79%。由於競爭力不足,中西部地區產品出口下降較快,降幅分別為10.8%和13.3%。
山東是中國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地。上半年進出口形勢很好,出口額增長23%。廣東是第二大出口省份,出口量下降5%。第三名是浙江增長1.6%。第四位,福建出口下降幅度較大,達到8%。此外,出口額下降幅度較大的省(市)還有北京、河北、新疆、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廣西、內蒙古。出口量增幅較大的省(市)有吉林、黑龍江、四川、雲南、海南、山西。
步驟2:問題
這壹方面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結構調整的現象,從土地密集型產品轉向勞動密集型產品,另壹方面也暴露出中國農產品出口存在的各種問題。
(壹)初級農產品質量差,加工增值程度低,缺乏國際競爭力
中國是壹個傳統的農業國家。農產品主要是滿足國內市場的需求。由於我國經濟條件的制約,雖然我國在勞動力、土地資源等方面具有優勢,但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現代化、標準化程度很低,很多環節與國際接軌不到位,很多農產品的質量無法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例如,2006年10月至7月至6月,中國大米出口比上年同期減少76萬噸,其中向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和馬來西亞出口68萬噸。壹方面與這些國家的貿易政策和供求關系有關,另壹方面也是由於我國大米質量差、加工水平低,導致大米缺乏國際競爭力,無法維持出口市場;棉花也有同樣的質量低劣,加工程度低的問題。
(二)部分農產品生產成本高,缺乏價格優勢。
由於缺乏規模化經營、現代化管理和種子等因素的制約,我國許多農產品生產成本高,價格缺乏比較優勢。比如2001,食用油出口量雖然同比增長50%,但同比下降4%;因為大豆沒有價格優勢,中國從世界最大出口國變成了最大進口國。
(三)衛生檢疫問題導致日子不好過。
我國原本在畜產品出口方面具有壹定優勢,但由於生產加工和衛生檢疫等諸多問題,我國畜產品出口並不順利。過去,歐盟、俄羅斯等國壹度禁止從中國進口畜產品。2001年,由於周邊國家(地區)禽流感的影響,我國對日本、韓國、香港、澳門的禽類產品出口也受到較大打擊。此外,中國的蔬菜生產也有優勢。但由於農藥殘留高,其出口歐美、臺灣省等地受到諸多限制。
出口體制不暢,國內企業盲目競爭不利於出口。
中國目前的農產品貿易體系已經不能滿足開放市場經濟的需要。中國農民需要時間來適應國內市場經濟的變化,更不用說與國際市場接軌了。這種產銷分離不僅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也阻礙了農民了解國外市場信息,及時調整產品結構,生產出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此外,出口企業之間的盲目競爭也給我國農產品出口帶來了諸多問題。比如2001,日本對中國大蔥和蘑菇采取“進口限制”措施,表面上是因為中國出口價格過低,沖擊了其國內市場,有傾銷傾向。雖然中國沒有出現傾銷傾向,但中國對日出口的上述農產品價格確實在下降,這主要是出口企業之間的競爭和自我打壓造成的。所以對日出口額雖然增長很快,但是出口額的增長速度明顯滯後,也讓我們的利益受到了損失。
建議
首先要從產品上下功夫,揚長避短。對蔬菜、水產品、畜產品等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要建立規模化生產加工基地,建立名牌產品和企業。從生產加工到包裝、衛生檢疫都要建立完善的機制,通過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值來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深加工,增加農產品的出口價值。以質量吸引、占領和穩定市場,迎接市場競爭的挑戰。
其次,要改變體制,為農產品出口創造壹個渠道。可以組織有關部門從宏觀角度研究國際市場,加強我國農產品出口戰略研究,向地方政府傳遞國際國內市場貿易政策、入世影響分析等信息,幫助地方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改變出口市場集中的現狀,分散貿易風險。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地通過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示範園區等多種形式組織農民生產,帶動農民參與國際競爭。龍達集團、吉隆集團、青島蔬菜高科技示範園等都是山東省的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