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節日 - 中國傳統孝文化有什麽?

中國傳統孝文化有什麽?

中國傳統孝文化\x0d\我國孝文化歷史悠久,形成發展過程復雜,內容不斷變化。據記載,孝字最早出現於《尚書·堯點》,“克諧以孝。”《尚書》以後的文獻中對孝的記載很多,最早對孝作出解釋的是漢代的許慎,他在《說文解字》中提到:“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善事父母可解釋為奉養和服從父母。孝在西周至春秋之前,其初始是尊祖敬宗,生兒育女、傳宗接代。善事父母壹經產生便成為了孝的基本涵義。狹義的孝,是指子代對父代和祖先的情感和相應的行為表現。這裏的情感和行為是自發的、樸素的,也是最真實的。廣義的孝既是指作為家庭倫理的孝,也指被泛化到社會倫理和政治倫理的孝。孝的基本含義是對父母的贍養和順從,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父母子女之間的倫理規範。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孝的含義卻遠遠超出家庭倫理的範圍,它有壹個由家庭逐步擴展到國家和社會的過程。孝文化是指壹切有關“孝”的物質、精神和制度等的總和。“中國孝文化”是指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孝意識、孝行為的內容與方式,及其歷史性過程、政治性歸結和廣泛的社會性衍伸的總和。當代孝文化是對傳統孝文化批判性的繼承。\x0d\“孝”應是由周人先提出,在周代發展。西周時期,“孝”擴張為倫理政治範疇,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周代的“孝”,字從“考”、從“子”,強調父子相承,表現了男子在生育中的獨尊地位。在周代孝的發展步入了成熟期,成為人們普遍接受的壹種觀念。春秋戰國之際,“孝”的含義有壹個重大轉變,這就是由西周春秋之尊祖敬宗,向善事父母的轉變。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接過了“孝’,把它作為自己學說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孝”之所以能得到儒家的看重,是因為儒家學說的思想基礎就是原始的男性生殖崇拜文化。儒家經典論及“孝”時,幾乎都以“善事父母”為核心。\x0d\漢代在中國歷史上以“孝治天下”而著名,它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統治秩序,並把孝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礎。孝觀念滲透到漢代社會政治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孝道發揮著對家庭和對社會的雙重功能,以及協調兩方面關系的功能。可以說,漢代的孝道思想,通過對前代孝道思想的繼承和改造,完成了由奴隸制型向封建制型倫理觀念的轉變。如果將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學說看作是由傳統家庭人倫思想向社會政治思想在理論上的完成的話,那麽以“孝治天下”成為漢朝統治者實現這種轉變在實踐上的完成。《孝經》的推廣、傳播,成為實現這種轉變在教育上的完成。\x0d\“孝”作為壹種文化體系、壹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的,而在當代孝文化作為壹種最基本的親系關系,應該也可以發揮它應有的當代價值,有助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x0d\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築在這壹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孝在中國歷史上經歷了幾個歷史變遷,先秦時期孝道的形成與確立、漢魏隋唐時期“以孝治天下”、宋元明清時期孝道走向極端化、愚昧化、近代孝道的變革與社會相適應。\x0d\不論時代如何進步和改變,作為根源於人類血緣關系的"孝",都在不同程度上發揮著作用,影響著中國歷代人們的思想,也成為支配人們行動的準則和評判人的德行的標準,雖然它的內容、實現形式及作用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化,但作為道德準則卻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x0d\在我看來,對於作為社會倫理的孝道,應加以揚棄,而不是簡單的否定,“想要劃清文化遺產中民主性精華與封建性糟粕的界限”必須做到這壹點。如果我們把孝道和封建主義的扭曲影響加以區分和剝離,作為社會倫理觀的孝道,在社會仍然具有壹定的現實意義和積極作用,“孝”的觀念和行為中的合理成分,還需要繼承和發揚。首先,我國目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還比較低,社會公***福利事業還不夠完善。這壹切就決定了我國社會還需要家庭養老的傳統,做為子女必然承擔贍養父母的義務。同時,在物質生活的需求基本得到滿足的境況下老人也需要兒女對他們的精神的贍養。滿足老人的物質需要、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這是子女對父母應盡的基本的道德義務與社會責任。明確的提出弘揚“孝”這壹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於解決當前家庭關系、促進家庭和睦、推動社會文明、實現社會的安定祥和無疑是大有裨益的。其次,傳統孝道是壹種擴展性和開放性的倫理規範,它體現出中國傳統倫理始於家庭而伸展向社會、始於私德而擴展為公德的特點。孝是最基本的倫理道德,是人自幼就有的壹種樸素感情。作為人們調整家庭關系的重要規範,有利於建立民主和睦家庭生活,如果孝由小到大,由愛家推而廣之去愛社會,愛天下,愛世界萬物,則孝文化有力的培養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整個世界就少了許多戰亂、沖突和紛爭,而多了團結、和諧與溫情。社會在進步,人的意識也在進步,要發揮傳統孝文化的積極作用,就應使傳統的東西與時俱進,做到傳統文化的時代化、社會化,使孝文化永遠散發燦爛的光輝,並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近代社會,尤其到了晚清民初,隨著中國現代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漸漸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開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覺性和主體意識不斷增強,壹大批文化先驅站在時代的高度,從自然人性的角度來揭露封建孝文化的專制性、絕對性,並且使孝文化融入了時代。“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受到嚴厲批判的傳統孝文化開始洗去塵封多年的封建專制性,轉而向新型孝文化發展。在此引導下人們的時代意識、社會意識逐漸增強,許多人沖破家庭的牢籠和羈絆,站在時代前列,以天下和社會為己任,為民族盡其大孝。比如,在抗日戰爭時期,國***兩黨都曾以儒家忠孝道德作為動員、團結民眾抗擊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武器。1939年3月12日,國防最高委員會頒布的《國民精神總動員綱領及實施辦法》中指出“唯忠與孝,是中華民族立國之本,五千年來先民所遺留於後代子孫之寶,當今國家危機之時,全國同胞務必竭忠盡孝,對國家盡其至忠,對民族行其大孝。”1939年4月26日,中國***產黨的《為開展國民精神總動員告全黨同誌書》指出“壹個真正的孝子賢孫,必然是對國家民族盡忠盡責的人,這裏唯壹的標準,是忠於大多數與孝於大多數,而不是反忠於少數和孝於少數。違背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在這裏,孝成為民族團結、興旺的精神基礎,成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現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國家,講到孝字,還沒有像中國講到這麽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夠把忠孝二字講到極點,國家便自然可以強盛。”從歷史的不斷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孝文化在促進國家和諧、人際關系和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x0d\\x0d\中國歷史上流傳著許多孝敬父母,尊君愛國的動人事跡,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傳頌不休,成為培育中華傳統美德的母本。\x0d\但是,從封建社會壹路走來的孝文化,毫無疑問帶著封建的糟粕性,所以,和對待所有傳統文化壹樣,對傳統的孝文化,我們應該辨其真偽,學會揚棄。\x0d\在上大學期間,我們要逐漸學會各種社會生存的技能,畢竟以後是我們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獨自謀生,沒有別的人再可依靠,所以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就已經很好了,至於在物質上給與父母,我們暫時還是消費者,還不能為父母提供豐裕的物質享受,但是偶爾買件衣服,補品,這又何嘗不是壹種盡孝。在時間上,要充分的給足時間,讓他們做好自己的工作,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社會價值,要時刻記住,父母的社會價值絕對不是只來自與子女,要鼓勵和支持父母的工作,也許這更是壹種人生價值的實現。當父母年邁時,我們要更加多的給父母提供精神上的關心,要更加精心的照顧,耐心的安慰。\x0d\父母養育了我們,教會我們如何做人,是他們讓我們明白了生活的意義並給與我們極大的支持。所以以後不管我們身的哪裏,心壹定要記得父母,而且更要趁現在還在他們身邊,多孝敬他們,還是那句老話,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 上一篇:中華傳統節日的習俗
  • 下一篇:中國傳統英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